隋鑫
“遷臺記憶\"檔案涉及從祖國大陸前往臺灣的族群、團體、個人等在兩岸往來過程中直接形成的相關文書、書信、照片、證件、方志、譜牒、地契、票據、實物、回憶錄、口述記錄等不同形式和載體的具有保存價值的歷史記錄。它見證了兩岸同根同源的歷史,承載著兩岸同胞的共同記憶。其內容豐富,蘊含大量人物、情節、環境等敘事要素,能夠為檔案敘事提供豐富的素材。敘事化開發“遷臺記憶\"檔案,將零散的檔案進行整合,以故事化的形式呈現歷史原貌與情感脈絡,有利于喚起同源記憶,觸發情感共鳴,進一步推動兩岸融合發展。
一、“遷臺記憶”檔案開發現狀
“遷臺記憶\"檔案主要保存于福建省各級檔案部門,相關公藏機構、專題展館、社會組織及臺胞臺屬等個人手中也散存著一定數量的檔案文獻。據官方統計,福建各級檔案部門館藏涉臺檔案資料約24.8萬件,其中,“遷臺記憶\"檔案文獻約22.6萬件。近年來,福建省各級檔案部門聯合臺辦、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等涉臺單位及相關社會組織積極開展“遷臺記憶”檔案的開發工作,主要采用以下三種開發形式:第一,檔案編研,福建省各級檔案館充分挖掘館藏,形成豐富的編研作品,如《館藏民國閩臺關系檔案匯編》《閩臺家書故事集》《“遷臺記憶”背后的故事》。第二,檔案展覽,自2019年開始,福建省各級檔案館積極舉辦“遷臺記憶\"檔案展覽,主題多元,既有宏觀呈現又有微觀聚焦;呈現形式多以圖文配以檔案實物,少數引入VR技術,創新呈現形式;力求擴大宣傳覆蓋面,例如“閩臺關系檔案文獻展”系列專題展覽,已累積六次在臺灣展出。第三,檔案短視頻與紀錄片,如拍攝《兩岸家書》紀錄片,在東南衛視、海峽衛視、B站同步播出,推出檔案文獻短視頻《小檔說“遷臺記憶\"》,在新福建App、微信視頻號、學習強國等平臺上線。
總體來看,“遷臺記憶”檔案開發形式較多元、成果較豐富,但仍存在以下兩個問題。第一,開發資源分散。“遷臺記憶\"檔案收藏主體多樣、地域分布廣泛,不可避免地存在資源分散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會破壞檔案的內在聯系,開發主體難以利用碎片化的檔案資源呈現連貫、完整的故事,所構建起的記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與割裂性,難以實現理想的開發效果。第二,新媒體平臺宣傳不足。一方面,傳播渠道單一,檔案館主要借助地方媒體、官方網站與微信公眾平臺對“遷臺記憶\"檔案及其開發成果進行宣傳,而未充分利用年輕用戶基數龐大的抖音、小紅書等平臺,限制了其傳播廣度。另一方面,平臺宣傳內容形式單一。例如,在微信公眾平臺上以“遷臺記憶檔案”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結果主要為各館介紹開發成果與相關活動動態的推文,缺乏“遷臺記憶\"檔案故事特色專題,且內容以傳統圖文為主,缺乏互動性強的表達形式。
二、“遷臺記憶”檔案敘事化開發維度分析
熱奈特是20世紀法國重要的敘事學理論家,是經典敘事學的代表,探討了敘事的內部結構,深入分析了時序、時距、頻率等時間范疇,為敘事分析構建起系統框架,豐富了敘事研究視角。筆者結合熱奈特敘事理論,從敘事視角、敘事結構、敘事主題、敘事方式四個維度具體分析“遷臺記憶\"檔案敘事。
(一)敘事視角:內聚焦敘事與外聚焦敘事相結合
從敘事視角來看,熱奈特提出了聚焦的概念,即敘事者觀察和敘述故事的角度,并將聚焦分為三類:無聚焦或零聚焦敘事,即“無所不知\"的視角;內聚焦敘事,即個體“內心獨白\"的視角;外聚焦敘事,即對事件客觀描述的視角。在敘事設計時,敘事者可以以外聚焦視角為基礎,以內聚焦視角為核心,先利用特定時期的政策文件、媒體報道等檔案展現宏觀的歷史背景,再利用家書等檔案還原故事情景,重點描述個體的感官體驗與內心活動,以細節建立情感聯結,強化受述者的情感體驗。內聚焦敘事與外聚焦敘事相結合,既能使受述者建立起客觀、準確的遷臺歷史認知,又能使受述者觸摸到個體鮮活的情感經歷,激發更深層次的情感共鳴。
(二)敘事結構:重視敘事層次感與動態感
在敘事結構的構建中,敘事者可以借鑒熱奈特所提出的時序、時距和頻率等敘事要素,構建出富有層次感與動態感的敘事結構。通過時序重構,打破傳統的線性敘事,以某份“遷臺記憶\"檔案的現今保存狀態為切入點,追溯其歷史故事,構建多層次的時空網絡,增加歷史厚重感。通過調整時距,聚焦關鍵故事,放大情感細節,形成敘事的轉折與高潮,使敘事張弛有度,富有動態感。通過設計頻率,重復敘述相似的意象與個體經歷,例如將遷臺歷史中不同個體的相似經歷與情感活動進行聯結,在個體記憶的呼應中構建立體的集體記憶,筑牢對臺胞身份認同的基礎。
(三)敘事主題:挖掘檔案價值,提煉多元主題
敘事主題是進行敘事的核心要素,它直接與敘事的核心概念與主旨思想相關聯。敘事者應深入挖掘“遷臺記憶\"檔案歷史、文化、身份認同等方面的價值,從中提煉出多元的敘事主題。具體來講,可以通過梳理檔案內容,從政治、經濟、文化、情感等不同方面總結核心信息,設計不同的敘事主題,既可以選擇展現宏觀的遷臺歷史,也可以聚焦歷史洪流中個體的命運,還可以展示兩岸文化交融與社會變遷。以“兩岸同書·遷臺記憶\"東山專題檔案文獻展為例,展覽分為“一橋連兩岸\"“家書抵萬金”“共圓中國夢\"三部分,集中展示自明清以來朝廷屯兵戍邊,東山民眾渡海移民臺灣拓墾土地、經商貿易等內容,生動地展現了兩岸緊密的歷史文化聯系、兩岸同胞的情感紐帶,表達了兩岸同胞共同追求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美好愿景。
(四)敘事方式:故事化敘事與情景化敘事相結合
多樣化的敘事方式能夠將敘事內容與主旨更好地傳達給受眾,將檔案內容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向大眾傳播。在“遷臺記憶\"檔案的敘事過程中,應采用故事化敘事與情景化敘事相結合的方式。故事化敘事是指分析檔案內容,將相互關聯的材料有邏輯地組織起來。敘述者應深入分析檔案文本內容,選取遷臺歷史中的典型人物,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運用多種敘事手法來豐富敘事表達,講述生動立體的遷臺故事。以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舉辦的“我家的兩岸故事”展覽為例,該展覽對高秉涵等典型遷臺人物的親身經歷進行故事化敘事,同時利用聲光技術還原了渡海場景,通過影音、沉浸式劇場等方式展現歷史脈絡,使觀眾更加直觀地感受遷臺歷史情景,在情景重現中固化歷史認知,深化情感體驗。
三、“遷臺記憶”檔案敘事化開發實施路徑
為進一步活化“遷臺記憶”檔案,充分釋放“遷臺記憶\"檔案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需要實施切實可行的敘事化開發路徑。首先,應構建“遷臺記憶\"檔案資源體系,為敘事開發提供資源基礎。其次,應鼓勵多元主體參與敘事,利用豐富的資源創作優質的敘事作品。再次,在技術層面上應引入數字技術創新敘事表達。最后,應利用多元媒體宣傳敘事成果,推動“遷臺記憶”檔案在更大范圍內傳播。
(一)構建“遷臺記憶\"檔案資源體系
檔案資源的分散性將制約檔案的敘事化開發,為了讓敘事者在敘事過程中有完整、翔實的故事可講,檔案部門要加強“遷臺記憶”檔案資源體系建設。首先,福建省各級檔案館應加大檔案征集工作力度,進行跨部門、跨領域、跨級別、跨類別的協同聯動,形成強大的工作合力;積極拓寬征集渠道,同步推進線上與線下征集,以更加靈活的征集形式增強民眾的捐贈意愿;加強征集工作宣傳,提高公眾對于“遷臺記憶\"檔案征集工作的參與度與支持度,例如南安市檔案館通過開展“遷臺記憶”故事征文與檔案實踐教育活動,進一步提高了“遷臺記憶”檔案文獻的社會知曉度與重視度。其次,福建省各級檔案館還應持續推進館藏“遷臺記憶\"檔案數字化掃描與加工,建立完善的“遷臺記憶\"檔案文獻數據庫,促進檔案資源的共享利用。2024年10月1日,大陸首部文化領域涉臺專項地方性法規《福建省閩臺關系檔案保護條例》正式施行,第十八條明確指出“省檔案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對經過認定的閩臺關系檔案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形成閩臺關系檔案目錄,推動建立專題數據庫,構建信息共享平臺,實現閩臺關系檔案數字化、信息化管理,推動數字資源共享利用\",為“遷臺記憶\"檔案資源建設提供指導。
(二)推動多元主體參與敘事
檔案敘事的參與主體包括檔案形成者、保管者與信息資源開發者。8\"遷臺記憶\"檔案的敘事主體包括檔案館、遷臺者及其后代這兩類核心主體,以及社會組織、專業研究機構及學者、文化工作者等協作主體。在敘事內容的創作過程中,檔案館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協同多元主體敘事,成立專業的敘事開發工作小組,梳理館藏資源,聯合專業研究機構與學者挖掘檔案內容,邀請遷臺個體及其后代補充故事細節,再借助文化工作者的力量進行藝術化創作,形成形式多樣、真正打動受述者的敘事作品。此外,檔案館還可以面向社會公眾開展檔案眾包項目,打造眾包平臺并嵌入檔案網站或微信公眾號中,篩選并開放一定數量的具備較高歷史價值與較大社會關注度的“遷臺記憶\"檔案,設計具有趣味性的眾包任務,并推出多樣化的激勵措施,對參與者提交的成果進行整理與評估,將合格的敘事成果納入“遷臺記憶\"檔案資源庫。在敘事內容的輸出過程中,檔案館應重視與遷臺者及其后代建立密切聯系。親歷者的聲音往往更能使受述者共情,檔案館可以在檔案展覽中舉辦專題故事分享會,邀請遷臺者或其后代講述遷臺故事,激發受述者產生情感共鳴,增強敘事效果,為兩岸同胞的情感溝通搭建橋梁。
(三)運用數字技術創新敘事表達
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公眾需求的多元化促使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檔案數據編研、檔案互動展覽、檔案游戲化開發等層出不窮。目前“遷臺記憶\"檔案開發形式總體偏傳統,數字技術應用不足。檔案館應積極拓寬視野,運用數字技術創新敘事表達方式。一方面,在傳統檔案展覽中引入數字技術,綜合運用AR、VR等互動展示技術,為用戶還原遷臺歷史與人物故事情境,并配合光電、聲音、布景甚至氣味等模擬生成虛擬現實的世界,利用“通感”增強用戶的沉浸式體驗。另一方面,創新敘事表達形式。近年來,我國檔案游戲化開發的實踐探索不斷豐富,以檔案游戲《第七檔案室》為例,該游戲將檔案知識融入沉浸式書本、H5頁面小游戲及線下實景解謎中,以檔案游戲化的形式宣傳蘇州中國絲綢檔案館,通過沉浸式體驗、情景化探索的方式,使公眾走近檔案、了解檔案。對于“遷臺記憶”檔案的敘事化開發,檔案館可以借鑒其成功經驗,立足館藏資源與敘事成果進行游戲化開發,例如利用照片檔案構建游戲場景,提取檔案中的時間、地點、人物、情節等敘事要素并進行組合加工,設計成游戲中的劇情鏈,允許用戶自由選擇游戲角色,并設計多樣化的情節分支,根據用戶的選擇導向不同的結果,在游戲中建立社區交流空間,允許用戶之間綁定關系從而加強聯系。這樣,能夠以更具趣味性的方式深化年輕群體對歷史的認知,為兩岸青年友好交流搭建新平臺。
(四)利用多元媒體宣傳敘事成果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主流媒體與大眾媒體等融合加劇,媒介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全媒體時代已然到來。在此背景下,檔案館應積極順應時代潮流,大力宣傳“遷臺記憶\"檔案敘事成果,例如福建省檔案館與《中國檔案報》合作推出“鉤沉·遷臺記憶\"專欄,依托館藏資源進行深度挖掘與生動呈現,展現兩岸多方面的社會交融與遷臺家庭的血脈親情,讓讀者在細節中感受兩岸同胞的深厚情誼。在利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應重點加強新媒體平臺的宣傳。根據不同平臺的優勢與受眾需求設計不同的宣傳內容與形式,例如在微信公眾號上形成遷臺故事特色專欄,圖文并茂地展示敘事成果,定期更新并推送;在嘩哩嘩哩等平臺注冊官方賬戶,集中投放紀錄片、短視頻等各類視頻作品,按主題或類別形成合集供用戶自由瀏覽;將《兩岸家書》等紀錄片二次剪輯成短視頻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上發布,選取遷臺故事中的精彩片段創作連續性的短劇,吸引用戶持續關注。此外,為了優化宣傳效果,還應打破單向輸出與宣傳的模式,增強宣傳的互動性,例如在微信推文末尾設置投票、檔案知識答題,引導用戶討論相關話題,收集用戶觀感與優化意見,面向用戶需求優化宣傳策略,讓“遷臺記憶\"與遷臺故事更深入人心,有力地推動敘事成果的高質量傳播,深化“兩岸一家親\"的廣泛共識。
四、結語
“遷臺記憶”檔案見證了兩岸同源的歷史軌跡,是兩岸血脈相連的重要紐帶。將敘事理論融入“遷臺記憶\"檔案的開發研究中,以故事化的方式喚起兩岸共同記憶,有助于臺胞更深刻地理解自身起源、深化民族身份感知,進而增強身份認同與民族認同。兩岸同胞在聆聽與講述遷臺歷史故事的過程中產生情感共振,進而走近走親、逐步達到心靈契合,對于推動兩岸關系持續向好發展、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本文系福建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遷臺記憶檔案整理與利用研究”(項目編號:FJ2024B086)的研究成果。
注釋及參考文獻:
[1]福州檔案信息網.關于面向社會公開征集“遷臺記憶”檔案文獻的公告[EB/OL].(2022-03-31)[2025- 07- 01].https://www.fj- archives.org.cn/dazw/bsdt/202203/t20220331_296075.htm.
[2]福州檔案信息網.“遷臺記憶”檔案文獻保護利用服務兩岸融合發展[EB/OL].(2024-04-17)[2025-07-01]. https ∵ //daj. fuzhou.gov.cn/zz/daxw/yjdt/202404/t20240417_4810168.htm.
[3]陳佳雨.傳遞記憶的微光:論檔案記憶再生產的微觀敘事[J].檔案與建設,2024(1):51-56.
[4]東南網.“兩岸同書·遷臺記憶”東山專題檔 案文獻展舉辦[EB/OL].(2024-07-01)[2025-07- 01].https://taihai.fjsen.com/2024-07/01/content_ 31677484.htm.
[5]劉坤鋒,陸朦朦,王智.“檔”說黨史:檔案見證建黨百年輝煌歷程典型敘事評述[川].檔案管理,2021(5):14-16.
[6]方彥,王琳婧,林曉艷.精準發力打造“遷臺記憶\"檔案征集工作樣板[J].中國檔案,2025(4):32-33.
[7]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閩臺關系檔案保護條例[EB/OL].(2024-08-10)[2025-07-01].https : //www.fujian. gov. cn/ zwgk/ flfg/dfxfg/202408/t20240810_6500348.htm.
[8]張芳霖,曾思雯.檔案敘事的底層邏輯、要素層次和發展趨勢[J].檔案學研究,2024(6):4-12.
[9][10]劉芮,張麗華.互動數字敘事視角下檔案游戲化開發路徑探析——以《第七檔案室》為例Ⅲ·檔案學研究,2023(6):102-109.
[11]李倩倩,周林興.全媒體時代檔案文化傳播機制探析[J].北京檔案,2024(10):16-21.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