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參加工作的第二年,學校為我爭取了一次區級公開課的展示機會。那時候,正是20世紀90年代的生源高峰期,學科教師的人數非常多,能進行區級展示的年輕教師可以說鳳毛麟角,是真正的機會難得。我特別珍惜這個“砸到”自己頭上的機會,進行了非常認真的準備。記得當時的課堂教學非常順暢,聽課的教師也多有認可,我還特意跑到區教研員跟前征求意見(其實內心是為了討要表揚)。但區教研員楊老師只是出于禮貌,淡淡地說了一聲:“講得不錯!”然后就與周圍的老教師們攀談去了,我心里十分失落。又過了一個多星期,教研員把電話打到了學校,問我有沒有時間陪同他去聽一節同課題的市級公開課,我立刻爽快地答應了下來,生怕他變卦。
等待是最折磨人的,就一天的時間,讓我真有一種度日如年的感覺。后來想起來,大概是對自己的那節課過于自信,亟待有一個靶向目標來進一步突出我的\"聰明”。
當我坐到公開課的教室后,課上45分鐘的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尖銳的下課鈴聲都未能把我從課堂的教學情境中拽出來。在回來的路上,楊老師在路邊找了一個冷飲攤,請我喝汽水。待坐定之后,他緩緩地問我:“說說看,聽完課有何感受?”我快速喝了一大口汽水,讓自己稍微平靜一些后回答:“太好了!一節課在不知不覺中就結束了,整節課總覺得有一只手在拉著我的思維走,每一個知識點都讓人聽得那么透徹,而且接受起來還特別舒服。”
“比你那節課如何?”楊老師壞壞地問。
“簡直就沒法比,我那就不叫上課!”我毫不掩飾,真誠地回答。
楊老師聽了后,臉上露出一絲笑容,說:“你很敏銳,也很聰明,基礎很好,我和幾個老教師都非常看好你,過不了多久,你一定會有所作為。”
他喝了一口汽水又接著說:“說實話,上星期你上的那節課,對于一個剛參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師來講,基本上就算不錯了。但是,我們對你是有嚴格要求的,不能讓你過于飄飄然。”我聽了之后,心里暖暖的,感激地點著頭。
楊老師看到了我的誠懇后又說道:“還記得我對你那節課的評價嗎?”
我想了想,鼓足勇氣回答說:“您好像沒給評價吧!”
“我說了!我說‘講得不錯’。”楊老師頓了頓,“我說的是‘講得不錯’,可沒說“教得不錯’。”
我一下愕然了:“這不一樣嗎?”
“不一樣!它們有本質的不同。你們年輕人起點高,知識儲備豐富。但是要記住,我們是做教師的,課堂教學不是展示自己會的有多少,而是要看能教會學生多少。”楊老師的聲音異常堅定,聽起來“擲地有聲”,沒有絲毫商量的余地。
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眼里充滿期盼地望著他,等待著他繼續說下去。
楊老師好像看懂了我的期待,喝了一口汽水,語氣緩和了一些,繼續說:“你上周的那節課,就教學目標的知識內容而言,似乎是都有達成,但整節課的教學活動始終都是你一個人的‘單向輸出’,絲毫沒有考慮到十幾歲孩子的接受程度和接收方式。并且,授課過程中還夾雜著一些你個人“炫技”的內容,完全沒意識到這些內容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負面影響。在今后的教學中你一定要記住,課堂教學可是一項‘技術活’。‘講出來’的物理知識只是前人的結論,不一定會全面影響學生的能力發展;而“教出來”的物理內容,才是開啟學生智慧寶庫的那把鑰匙。‘講明白’的不一定教得到位,而‘教明白’的才是真正學生需要的,才是一名優秀教師應有的本色。”

聽到這里,我一下有了種醍醐灌頂的感受。對比剛剛聽到的公開課,我立刻意識到在聽課過程中那種“舒服感”的由來。
楊老師好像注意到了我的走神,頓了頓,又喝了一口汽水,待我看向他時才接著說:“在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教學設計中,一定要思考,你給的是不是學生想要的?即便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學生還未意識到,也要思考用什么樣的方式教,學生才能接得住。就像是小白兔喜歡吃胡蘿卜,認為胡蘿卜是天下最好的食物,但不是所有的動物都是這么認為的”
接下來的日子,楊老師的話一直在我腦海里縈繞。我全力思考、咀嚼、品味著他所說的“講物理”與“教物理”的不同。終于有一天,我好像、似乎、可能明白了一些。于是,我開始了如蠶咀桑一般的學習,在教育教學的理論中貪婪地汲取著營養;在一個個夜深人靜的晚上,堅持參道悟學,內化自身的專業素養,教育教學歷程從此“一路開掛”。直到十幾年后,楊老師退休,我接替了他的教研員工作。在工作交接時,楊老師還調侃地問:“你現在弄明白‘講物理'與‘教物理'的不同了吧?”
這就是那位點醒我、引領我、成全我,讓我實現從“講\"物理向“教”物理轉變的楊老師。轉眼間,我的教育職業生涯已積累了30多個春秋。在這30多年間,我從一名普通教師成長為學科帶頭人、正高級教師、學科教研員,成為別人眼里的\"楊老師”。
回首過往,我終于明白了作家柳青說過的: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的確,我們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往往就是會在幾個重要的路口拐個彎,而在這個拐點處,一定曾經有過重要的人、重要的事,幫助我們實現了轉折。這樣的人或事,一定是我們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定會使我們終生難忘。
(作者單位:天津市紅橋區教師發展中心)
(插圖:羅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