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你們班磨課,學生的表現真的太好了!”一見面,同事徐老師這樣說,“看得出來,你之前那節關于小說次要人物的整理課很有效!”
“真的假的?”我半信半疑
不等我說完,她接話道:“當然是真的呀,昨天試教《變色龍》時,學生能夠非常迅速地挖掘出小說次要人物身上的內涵,理解也很深刻,課堂進展得很順利。”
“看來,他們‘學以致用’了呢!”我說。
徐老師在我班試教的課文是九年級下冊的《變色龍》,她所說的整理課是我不久之前上的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小說整理課。關于這節小說整理課,從備課到磨課再到上課的過程中,我確實有許多印象深刻的“記憶點”
備課:渴求“別出心裁”的創意
學期過半,本學期學校的公開課不得不提上日程了。備課組長對我說:“小說閱讀是本學期的重點,你能不能嘗試著開一節小說整理課,幫學生建構一定的小說閱讀策略?”
“這太難了吧?”我打起了退堂鼓,“一節課讓學生掌握一種閱讀策略,我可沒那個本事。”
“怎么會呢?這幾年咱們聽了那么多單元整理課,借鑒一下。再說了,你之前寫的論文不就是關于如何建構結構化的閱讀策略嗎?”
同事說的是事實,平常我的確沒少在各種研討活動中觀摩那些“高大上”的整理課,甚至自己也時常會將“閱讀策略”“結構化知識”等詞掛在嘴邊。也許不甘于只是“紙上談兵”,我決定“挑戰”一下小說整理課,而且一定要上出點“別出心裁”的創意。因為我覺得,只是“炒冷飯”的整理課是毫無意義的,應該讓學生有新的收獲,哪怕只有一點點。
帶著美好的初衷,我開始了備課。記得曾問過學生平常是如何閱讀小說的,他們回答主要是關注跌宕起伏的情節,或者看“自帶光環”的主角如何“過關斬將”,或者體會小說意味深長的結局這是多數學生習慣的小說閱讀方式,當然也是小說閱讀的重點。如何通過一節有創意的整理課開啟學生新的小說閱讀角度或思考,成了我苦思冥想的問題。
忽然想起在教學本單元的《我的叔叔于勒》時,曾有學生關注過小說中不起眼的人物一“二姐夫”。當時學生的理解令人印象深刻:二姐夫作為公務員,其品行應該是不錯的,但就連他都只是因為看了于勒叔叔的信而決定向二姐求婚,可見,菲利普夫婦的嫌貧愛富在當時絕非個例。由此看出,莫泊桑批判的是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小說的主題也因此更深刻了。我馬上意識到這會是一個頗具新意的整理角度。試想,讓學生在主角之外去發現小說中次要人物的作用與價值,難道不是一個兼具趣味性和有效性的問題嗎?如果我有效引導,學生應該能習得一種新的小說閱讀策略。
想到這里,我有些激動。很快,我便設計了兩個課堂學習任務,并開始了磨課。
【任務一:為“ta”代言】為了更好地關注小說次要人物的價值,我們決定在第四單元小說的次要人物中推選一位“MVP”(最有價值的人物)。小組合作:推薦一位候選人,并根據小說內容為“ta”代言,闡述“ta”在小說中的價值。
【任務二:為“ta”拉票】結合“ta”在小說中的價值及對青少年成長的積極影響,為你心目中的“MVP”拉票。
磨課:追溯“華而不實”的根源
“情境創設很有新意,但如果‘以終為始'地去想,這節課核心目標應該是幫助學生建構起讀懂小說主題的策略。從課堂看,你覺得學生是否明晰了從小說次要人物入手,抵達小說主題理解的閱讀策略或路徑呢?”備課組長虞老師聽課后的疑問,暗示了這是一堂“華而不實”的課。
“那么,你覺得是哪里出了問題呢?”我有點失落,但還是很想追根溯源。
虞老師說:“你有沒有覺得整節課中,兩個任務指向的思維層級比較一致,沒有提升?我覺得任務二關聯學生的生活體驗與小說閱讀,還不錯。任務一是不是應該關聯‘次要人物'和小說主旨呢?”
聽到她這么說,我才若有所悟,點頭稱是,并追問:“除此之外,你覺得還有什么問題呢?”
“今天課堂上學生就單篇課文中次要人物的價值思考其實蠻好的,但最后還是比較散,因為你并沒有引導學生將這些作用進行歸納,從而形成更系統或更抽象的認識。”她繼續說道。
不得不說,虞老師的點評真是一針見血。回顧課堂,我清楚地記得當學生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中船長的作用時說道:“船長和菲利普的對話,解開了于勒身上的謎團,也讓全家的失望成了真。這推動了故事的發展一一全家返程時選擇改道,同時展現了菲利普夫婦的冷漠形象。”此時如果我能及時追問:“船長在小說中的價值,與本單元中的哪個人物相似?\"或“船長對于小說情節和人物形象的作用,是否由此對主題產生了影響呢?”便可以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思考次要人物的價值了。可惜我沒有。
從課堂設計到上課時的引導,兩方面的欠缺導致原本以為“別出心裁”的創意設計并沒有換來理想的課堂學習效果,反而有些“華而不實”。我只能感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那怎么辦呢?重新備課,繼續修改唄。
二次備課:尋找“殊途同歸”的路徑
磨課過后,我確立了新的備課思路:這節整理課無論如何都要讓學生明晰次要人物之于小說主題的作用。因為雖然小說中的人物形形色色,但從作者的創作邏輯來看,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大都會指向作品的同一個主題。也就是說,閱讀小說時,除了關注小說主要人物或情節之外,關注次要人物同樣可以抵達小說主旨理解的終點,可謂“殊途同歸”
本著“以終為始”的理念,我想既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建立從次要人物出發抵達小說主題的關聯路徑,那么不妨刪繁就簡,引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建立二者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明晰小說閱讀的多樣化路徑。不同的切入點,最終皆可“殊途同歸\"于主旨。
想到這一點,我將第一次教學設計中的【任務一】做了以下修改:
【任務一:為“ta”代言】為了更好地關注小說次要人物的價值,我們決定在第四單元小說的次要人物中推選一位“MVP”(最有價值人物)。請從下列人物中任選一個,聯系小說具體內容,以個性化思維導圖展現次要人物與主題的關系。
宏兒和水生楊二嫂 于勒若瑟夫 杜雍和
值得說明的是,這一設計還有另一個意圖:我期待通過可視化的思維導圖看見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因為這既是研判學情和難點的依據,也有助于我及時準確地給予更具針對性的指導,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建構自己的小說閱讀策略。當然,這也有助于修正磨課時未能及時引導學生發言與思考的問題。
開課:見證“百花齊放”的精彩
果然,修改過的課堂任務激發了學生的思維火花,讓課堂多了意料之外的效果:原本以為是“殊途同歸”,即由不同的次要人物切入,最終抵達共同的小說主題,卻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精彩一學生由不同的次要人物切入,最終讀出了更豐富的小說主旨和更個性化的見解。
課堂上,有學生抓住《孤獨之旅》中的杜雍和做了思維導圖,并解釋道:“杜雍和是讓杜小康踏上孤獨之旅的人,也是陪伴著杜小康成長的人。無論是在前往蘆葦蕩的途中,還是在風雨之夜,杜雍和總是陪伴杜小康并安撫著他的情緒。讀小說時,我們常常會關注杜小康的成長,卻忽略了杜雍和的存在意義。我覺得從杜雍和的角度看,小說揭示了另一種主旨一一即便成長是一場孤獨之旅,親情的陪伴與撫慰同樣至關重要。”

有學生就《故鄉》中的\"宏兒和水生\"談了看法:“他們仿佛是二十年前的‘我'與閏土的重現,這給了‘我’一絲希望一即便‘我'和閏土如何存在隔膜,我們的后代依然在一起;同時又增加了迅哥兒對未來的隱憂一一誰能說現在的宏兒和水生,不會變成新的‘老爺’與閏土呢?未來會有新的希望,還是循環著此刻的悲哀?從這個角度看,小說主題更豐富了,這與小說結局也是契合的。一方面,‘我'充滿傷感地覺得‘故鄉漸漸地遠離了我';另一方面,我又相信著‘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學生的發言,讓我有些驚訝。因為我從不曾想過,學生在分析這一對角色時,能夠聯系結局挖掘出豐富的意蘊。同時我又有點愧疚:平時我常常急于將結論或答案直接教給學生,沒想到他們原本可以靠自主學習與思考就抵達文本理解的深度。
還有學生通過種種對比分析了《故鄉》中的楊二嫂,從中讀出了舊社會對人的思想、言行和價值觀的摧殘。意識到這個學生推導時論據單一的問題,我追問道:“如果要表現舊社會對人的摧殘,是否僅分析楊二嫂就夠了?\"學生恍然大悟道:“是楊二嫂與閏土的‘組合’,讓人看到了舊社會中人生存的艱難和作者的批判意圖。”

課堂上,聽著一組組學生侃侃而談,我頗覺欣慰。我期待中的“殊途同歸\"竟成了百花齊放一一借由小說中的次要人物,學生讀出了小說更為豐富的內涵。更重要的是,這種自主探究式的學習體驗,有助于他們自主建構起小說閱讀的個性化策略。對于這節效果遠超我預期的整理課,除了欣喜,大概也只剩下好好反思、好好總結提煉課程設計的經驗與策略了。
反思:揭開“亦實亦華”的奧秘
相同的情境,不同的任務,學生的表現有天壤之別,課堂也終于從“華而不實\"變成了遠超預料的“亦華亦實”。何以如此?我十分好奇。在課后和同事們的交流中,我似乎窺見了這節課背后的些許奧秘。
第一,將“以終為始”的理念貫穿全程,以清晰的目標指引自己設計學習任務,把控學習過程。有人說,沒有目的地,那么怎么走都是對的。而如果我們知道了終點所在,規劃路徑時便會清晰很多。就像磨課時,我只是想著讓學生整理“次要人物”在小說中的作用,卻并未明確地要求他們梳理“次要人物”與小說主題之間的關聯。因此,學生的發言大多是關于“次要人物\"之于主要人物形象和情節發展的作用,有些瑣碎。而在課堂上,我的點評與引導也缺乏將這些零散的“點\"連接成“線\"指向小說主旨的意識。而第二次的設計與上課,無論是任務設計還是課堂引導的指向性都更加明確了,因此,課堂學習顯然更加高效了。
第二,學生自主探究式的學習遠比教師傳授式的課堂要豐富多彩。平心而論,我之所以覺得學生的發言令人驚喜,恰是因為學生發現和思考的一些角度,是我在以往講授時完全沒有想過的。學生們的精彩表現,折射的正是教師個體的局限。回想在各種培訓中,許多專家名師都會強調“學生主體\"的重要性。對此,我有時候并沒有很真切的認同感,因為我覺得學生自主探究式的學習固然很好,但效率通常會比較低。而這節課上發生的一切,仿佛是將“學生主體\"的重要性生動地演繹了一遍。它同時昭示了課堂教學最樸素的道理:少一些說教,學生就會多一些分享;少一些評判,多一點引導,學生就會多一些成長與精彩。或許,不獨閱讀如此,教學如此,師生相處之道,大抵也是如此吧。
關于小說整理的公開課暫告一段落,其間的曲折與驚喜也都在繁忙的工作中漸歸于平靜。不過,我知道那些由此而生的美好與思考會一直延續到日后的教學中。我期待能繼續以探索之勇氣與不懈之鉆研,陪伴學生一同去創造更多的美好故事,關于語文,關于教育,也關于彼此生命的成長!縱然此路漫漫,我輩當自信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第二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