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地理教育專碩人才培養目標模糊、實踐脫節、資源滯后等難題,文章基于教師專業發展理論和教研培一體化理念,構建了“三鏈環+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搭建了“學科平臺—基地平臺—課程平臺”相互支撐的“三鏈環”綜合性育人平臺,構建教書與育人融合、科研和教學融合、學科和信技融合的“三融合”內涵式建設路徑,實施培養方案修訂、多模態課程研發、多元平臺搭建等改革。研究表明,該模式為民族地區教師教育體系改革提供了理論參考與實踐范式,有效破解了人才培養與基礎教育需求錯位、理論與實踐脫節等難題。
[關鍵詞]“三鏈環+三融合”;地理教育專碩;教研培一體化;民族地區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5)15-0139-05
一、研究背景
創新型國家建設,急需培養大批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人才培養,需要有大批富有創造力的卓越教師。2014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分類推進卓越教師培養模式改革。
地理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簡稱地理教育專碩)教育是培養中學卓越地理教師的重要途徑。新時代,西部欠發達地區基礎教育對地理教育專碩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但自全日制教育碩士招生以來,一直沒有形成能體現專碩教育特點的培養模式,也難以達成培養卓越教師的目標,培養過程與環節存在諸多難題有待解決。
為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教育碩士培養質量,南寧師范大學(以下簡稱我校)以2013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頒布的《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為契機,于2014年啟動教育碩士綜合改革工作。2015年,我校依托廣西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課題“地理教育專業碩士教育教學案例庫開發與應用策略研究”等20余個教改項目,聚焦“課程·教材·教學”綜合改革,系統創建了“三鏈環+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見圖1),有效破解了制約地理教育專碩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現實問題,顯著提升了新時代高素質地理教育專碩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做到了引導優秀人才終身從教[1]。但由于地處西部地區、2年學制學習時間短和招生規模逐年激增等,我校在地理教育專碩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基礎教育融合以及教學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存在如下問題:高素質地理教育專碩人才培養目標特征表述不清,培養目標達成度不高,地理教育專碩人才培養與基礎教育需求錯位;地理教育專碩缺乏實踐經驗,地理教育專碩人才培養過程中理論和地理實踐脫節,與基礎教育聯系不夠密切;招生規模翻倍增長和地理課程教材教學信息化滯后,優質案例資源較少。
經過8年的實踐運行,“三鏈環+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有效提升了地理教育專碩人才培養質量[2-3],對西南民族地區的地理教育專碩人才培養有一定的借鑒意義[4],改革經驗得到專家同行高度認可,改革經驗也輻射國內諸多高校。
二、基于教師專業發展理論,優化課程結構和明確職業目標,破解地理教育專碩人才培養與基礎教育需求錯位的問題
(一)優化課程結構
依據《中學教師專業標準》[5],主動適應初高中地理課程改革對新時代高素質地理教育專碩人才的需要,依照“課程體系—課程群—課程”的構建思路,優化課程結構[6]。比如,開設地理學科基礎與前沿專題等專業課,夯實學生的地理專業知識基礎;開設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融合系列課程[7],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開設精準扶貧與鄉村地理社會實踐等實踐課程,增強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8]。
(二)明確職業目標
從人才培養全過程出發,主動適應地方基礎教育對新時代高素質地理教育專碩人才的需要,以立德樹人、服務需求、提高質量、追求卓越為主線,按照“需求導向、尊重規律、協同育人、統籌推進”的基本原則,確定培養立足廣西、面向西南地區的師德情懷高、教學能力強、育人效果好、發展后勁足的高素質中學地理教師的目標。
三、基于教研培一體化理念,搭建“三鏈環”綜合性育人平臺,構建“三融合”內涵式建設路徑,解決地理教育專碩人才培養過程中理論和地理實踐脫節等問題
(一)夯實“三鏈環”綜合性育人平臺
基于“以學科平臺強化專業性”“以基地平臺凸顯實踐性”“以課程平臺體現信息化”原則,搭建了“學科平臺—基地平臺—課程平臺”相互支撐的“三鏈環”綜合性育人平臺(見圖2)。
2014年,我校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等5個科研院所簽訂了《西江流域生態環境與一體化發展協同創新框架協議》。2015年,依托廣西首批高中地理學科基地、廣西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暨聯合培養示范基地、廣西壯族自治區級教師教育實踐基地與南寧市第一中學等10余所中學簽訂了協議,實行雙導師制,優化中學教師專業發展多方聯動機制。
2021年,我校聯合西南大學、貴州師范大學等8所西南地區高校,主持成立了教育部首個地理科學專業虛擬教研室。
(二)構建“三融合”內涵式建設路徑
構建教書與育人融合、科研和教學融合、學科和信技融合的“三融合”內涵式建設路徑(見圖3)。
連續5年承擔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重大任務,組織地理教育專碩500多人次,深入貧困地區開展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社會實踐。申報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項、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3項、自治區教改項目8項。
四、基于師生互動共建理念,構建“多模態”數字化課程體系,開展聚焦“課程·教材·教學”的綜合改革與實踐,解決地理課程教材教學信息化滯后、優質案例資源較少的問題
課題組堅守“對接基礎教育、研究基礎教育、服務基礎教育”的使命,堅持教研培一體化,以研促教,以研促培,打通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連接通道,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密切融合。在理論研究方面,聚焦地理課程改革研究、地理教材改革研究和地理教學改革研究;在實踐研究方面,聚焦課程體系改革實踐、系列教材建設實踐和教學方法改革實踐。通過聚焦“課程·教材·教學”的綜合改革與實踐(見圖4),凸顯了高校在人才培養中的學術引領作用,強化了與基礎教育場域的協同聯動,為新時代地理教育專碩人才培養提供了可推廣的系統化路徑。
(一)研發系列網絡課程
形成課程的ABC開發模式。探索了“三方共構、跨域協力”的課程群建設模式,形成了多模態的課程體系。教師團隊帶領研究生共同制作了現代地理學等7個課程案例集,開發了地理學科網站群、地理學科精品課程網平臺2個,研發了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理教學論、國內外地理教育比較研究、地理課程與教材研究等6門網絡課程、1門國家級一流實踐課程、1門國家級線上線下混合一流課程。
(二)編寫或出版系列地理教材
出版了《喀斯特人地系統研究》等學術專著10本;主持或參與編寫了《可持續發展引論》《廣西地理》等教材17部;編寫了《中國基礎教育年鑒·地理卷》3本,并發布于中國知網平臺;即將出版《地理比較教育》《地理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地理課程與教學論》《地理教學技能進階訓練》等地理教育碩士系列教材5本。
(三)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探索了優質課程的多重共享與可持續發展機制,實現了地理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如基于OBE理念,開展了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等課程混合式教學和MS?EEPO改革實踐,并通過在線開放課程進行全國輻射。組織研究生參與 24項教育部中西部“國培計劃”等教師培訓項目和5期野外實踐教學培訓。2012—2019年培訓廣西農村中學地理教師1822人。課題組編寫并出版了《中學地理教育實習理論與實踐》《中學地理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改專著11本;發表了《構建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教研培一體化”的思考》《利用教學行為分析系統,科學診斷課堂教學效果》等教改論文50篇。
五、成效
我校是廣西地理教師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的基地,以國家全面深化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和教師教育改革為契機,2005年在廣西率先招收地理課程與教學論學術型碩士,2010年獲得廣西唯一的地理學一級學科碩士點,2012年開始培養地理教育專碩,2014 年啟動地理教育專碩人才培養綜合改革。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創新了新時代高素質地理教育專碩人才培養模式,搭建了“學科平臺—基地平臺—課程平臺”相互支撐的“三鏈環”綜合性育人平臺,構建了教書與育人融合、科研和教學融合、學科和信技融合的“三融合”內涵式建設機制;形成了聚焦“課程·教材·教學”的綜合改革路徑;創新了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系列課程的ABC開發模式;研發了一系列具有西南民族地區特色和教師教育特色的案例。同時通過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
2012年以來,我校地理教育專碩報考人數持續翻倍增長,比如,2021年第一志愿報名152人,第一志愿報錄比為 10∶3 以上;調劑報錄比為100∶9以上,且第一志愿考生中畢業于我校的學生不斷增加,本碩一體化人才培養效果明顯,生源質量不斷提升。
學生在讀研期間獲國家級獎82項,省級獎21項;畢業后獲國家級獎12項,省級獎20項,市級獎35項。
學生讀研期間發表論文154篇,其中發表于核心期刊的有41篇,獲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項目3項。24名學生受邀在2019—2024年中國教育學會地理教學專業委員會年會分會場作主題發言。
學生每年就業率均在96%以上,就業單位給予了好評。學生就業地區以廣西為主,輻射西南地區,為西南民族地區輸送了高素質中學地理教師。
(二)教研成果產出豐碩
我校目前有地理教育專碩導師61人(其中校內25人,校外36人)。專業獲教育部高校科研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1項;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二等獎2項;國家一流課程2門,自治區級研究生課程思政示范課程1門;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5項;廣西教師培訓優質課程資源1項。專業教師獲全區高校教師教學技能大賽二等獎1項,1人被評為全國教育碩士優秀教師,2人被評為廣西教學名師。導師成員是國際地理教育委員會中國教育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資源庫成員、中國地理學會研學工作組委員、中國地理學會基礎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地理教學委員會常務理事等。
(三)應用范圍不斷擴大
課題組成員受邀在中國地理學會、中國教育學會地理教學專業委員會和“國際地理教育和前沿研究”等年會作學術交流,受邀在內蒙古、云南、重慶、四川、北京、天津、湖北、廣東和廣西等地進行人才培養經驗交流。西南大學、重慶師范大學、云南師范大學、安徽師范大學等9所中西部高校應用我校相關科研成果。我校相關的經驗與做法得到國內高校的認可和采納,已在全國產生較強的示范與影響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 鄭婷.高校漢語國際教育碩士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研究:評《高校“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與實踐》[J].教育發展研究, 2020, 40 (11): 2.
[2] 景曉娜.我國教育碩士人才培養模式的現實考量及其改進[J]. 高等農業教育, 2014(11): 99-102.
[3] 郭志永,翟秋敏,應家平.全日制教育碩士培養路徑的革新研究:以河南大學地理學專業為例 [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2017(14): 66-67.
[4] 郝慶云,張蕾.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4(9): 135-136.
[5] 李紅,王方.論教師專業標準下教育碩士課程體系的構建[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3): 82-85.
[6] 徐寶芳.地理教育碩士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2): 58-61.
[7] 張廣花,鄒寧,王曉俊.學科教學(地理)專業碩士課程設置優化探討[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9(7): 76-78.
[8] 楊婭娜.多維協同促進非全日制地理教育碩士教學能力的提升 [J].地理教學, 2020,(21): 16-18.
[責任編輯:蘇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