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我國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往往存在培養方案修改困難、教學大綱跟不上、學分劃分和總學分限制等痛點問題。文章針對現實困境,提出智育帶四育、四育促智育的“智育融四育”教育模式,通過在智育課程中增設校外實踐環節、將智育課程相關學科競賽作為課程考核的一部分、布置智育課程周邊文創設計作業三種措施落實“智育融四育”的“五育并舉”措施,以期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提供參考。
[關鍵詞]德育;教育模式;智育融四育;五育并舉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5)15-0106-05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現階段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課題[1]。我國“五育并舉”教育理念經歷了較為漫長的過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要培養德智體三育全面發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2]。1999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在三育的基礎上加上美育,提出了德智體美“四育并舉”的素質教育,同時也提及了教育需與生產勞動相結合[3-4]。2018年,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四育并舉”的基礎上增加勞動教育,賦予了“五育并舉”、全面發展新的內涵,更提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4]。然而,傳統的教育大多還停留在疏德、偏智、弱體、抑美、缺勞的狀態,五育發展有所失衡[5-6]。因此,進行“五育并舉”的教學模式研究既是教育的需要也是時代的需要,是培養新時代全面發展新人才的必由之路。
德育是五育之首與根本所在,這也是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課程思政的原因之一,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為國家和社會所用,為社會進步作出積極貢獻;智育是五育的核心,其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研究創新的習慣,使其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育是五育的生理素質基礎,讓學生通過體育運動,提升身體素質,增強體質;美育是五育升華的關鍵,其本質是審美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發現美、認識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勞育是五育全面發展的手段,讓學生在勞動中磨煉意志、學習技能、獲取知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雖然五育各具特點與功能,但是在實際教育過程中,五育并非割裂或獨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相互融合的[7-9]。因此,踐行“五育并舉”教育理念關鍵在于“五育融合”教育,探索“五育融合”的教育模式對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為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綜上,本文提出以“五育并舉”為目標、以“五育融合”為路徑、以“智育融四育”為手段,對傳統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在傳統教育的基礎上提出一種智育帶四育、四育促智育的“智育融四育”教育模式,調和現有教學過程中的五育失衡,破解目前“五育并舉”難以實施和推進的困境,提升教育質量,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尋求新路徑。
一、“五育并舉”教育改革措施現狀及問題
(一)五育發展失衡
在傳統教育體系下,智育往往占用了學生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雖然經過教育部門多年的努力和改革,德體美勞四育所占比重有所提高,但與智育相比,仍然微乎其微,尤其是美育方面[10]。具體表現為:在體育方面,除了開設傳統的體育課,還增加了一些體育類選修課程,提高了學生的體育課時比例,但效果相當有限,學生的積極性也不高;大多數學校還會定期舉辦運動會,但由于智育壓力較大,學生參加的積極性也不高,參與率低。在德育方面,隨著國家課程思政建設的提出和推進,德育比重漸升,但仍存在德育方式不夠自然,與傳統課程融合度不夠,甚至生搬硬套的現象。在勞育方面,引導學生參加公益活動,但活動相對枯燥,效果并不理想,學生的積極性也不高,甚至部分學生為了獲取相應學分而被動參與。在美育方面,除了一些藝術類的選修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美育是較為匱乏的,這與傳統教育模式有關;部分學生對美育自小便不夠重視,到了大學其對美的感悟力、鑒賞力和創造力早已所剩無幾;雖然高校也會創辦一些美育活動,但與學生專業相關性不高,與學生興趣不匹配,參與的學生較為有限??梢?,五育發展仍存在失衡現象,在未來的教育過程中,實施“五育并舉”仍然任重道遠。
(二)忽視了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和限制
自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五育并舉”教育理念[4]以來,全國各地大、中、小學教育部門均不同程度地開展了相關的教育研究和改革工作。其中部分改革試圖通過單獨增加某種課程的課時來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五育全面發展。如周夢欣針對美育的不足,提出應增加單純的美育課程[11]。類似地,還有研究人員提出應通過單獨增加體育課程來彌補體育的不足,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但是,這種方式忽視了教育的關聯性,以及大學教育學生培養方案學分劃分和總學分限制等實際問題。一味地增加課程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且受培養方案限制難以實施,不符合現代教育發展模式和宗旨。
(三)對五育的理解不夠深入
部分教學改革研究雖然圍繞“五育融合”展開,但多數是將五育之一與其他教育兩兩融合,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五育融合”問題,與實現“五育并舉”的教育目標還有較大差距。例如,常見的是將美育與其他四育融合,在此過程中將美育歸結為某一門藝術,如音樂,在體育、勞育、智育、德育中通過播放音樂實現美育與其他四育融合[12]。這與國家倡導的“五育并舉”大相徑庭。美育旨在不斷提高學生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不是一門單獨的美術或藝術類課程。為此,應在其他教育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體現美育元素,引導學生提高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又如德育,部分學校通過開設單獨的德育課程,照本宣科,使得學生興味索然;抑或是在傳統的智育課程中專門劃分出一部分課時開展學生品德教育,這表面上是將德育與智育進行了融合,但二者本質上并沒有融合,這只是在智育課程中開設了一小節德育課程,并不符合國家倡導的“鹽溶于水”的德育模式??梢?,現有的“五育融合”教育模式還存在諸多問題,對五育認識不足等導致現有五育教育距離“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理念還有較大差距。
(四)只考慮到量變,忽視了質的提升
現有的“五育并舉”措施,往往是為了實施五育而進行五育。通過設立各種相關課程,解決德體美勞四育在五育中比重不高的問題,只考慮了量的改變,沒有考慮到質的提升。但教育在精不在多,在實現“五育并舉”的同時,對教育質量進行把控非常重要。因此,應盡可能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和教學資源下,充分發揮德智體美勞五育作用,進行“五育融合”,實現五育同步推進、效果共促;不僅要從教師端出發提升五育意識,還要從學生端出發設置學生感興趣、積極性高的五育方式;在“五育并舉”改革措施中結合學生現狀,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考慮在內,提升學習效果。
二、“智育融四育”教育模式的基本思路
依托現有的大學生培養方案,以智育為抓手,以德體美勞四育為動力,通過在智育課程中增設校外實踐環節、將智育課程關聯學科競賽作為考核的一部分、布置智育課程周邊文創設計作業等方式,以智育帶動德體美勞四育發展(智育帶四育),進而激發學生對相關課程的學習興趣,提升課程教學效果(四育促智育),實現“智育融四育”的教育目標(如圖1所示)。這樣可以破解教學培養方案修改困難、教學大綱跟不上、學分總分劃學和總學分限制等傳統“五育并舉”實施過程中的痛點問題。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是校外實踐環節應注重學科前沿和新技術,進而激發學生的職業價值感和榮譽感;課程關聯學科競賽內容應盡可能趣味化,以激發學生興趣和提高參與度,并且考核設置要適當,若太少則不足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課程周邊文創設計應盡可能設置為需要學生動手操作的項目,避免完全使用電腦軟件設計,以充分加強對學生的勞育和體育。通過以上措施,實現“五育并舉”協同育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
三、“智育融四育”教育模式的具體實施措施
(一)智育課程中增設校外實踐環節,帶動德體美勞四育發展(智育帶四育)
傳統的實踐環節大多是通過設置某一門實踐課程展開的,通常為實習或實驗課程。區別于傳統的實踐環節,“智育融四育”教育模式倡導校外實踐環節與實際智育課程相關聯,在智育教學過程中開展校外實踐活動,這符合并響應了目前倡導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實踐地點盡量設置在學生徒步運動機會多的場所,比如在實踐企業不同樓層設置學習點,讓學生多走動,落實體育;在實踐途中和目的地設置專業作品文化交流鑒賞等環節,比如邀請企業家介紹其企業文化、企業文化設計思想等,落實美育;在實踐過程中結合專業課程相關作品,引導學生形成專業榮譽感和責任感,比如有針對性地進行案例講解與學習,指出職業責任感等價值觀對行業發展的影響,落實德育;在實踐過程中設置制作或體驗環節,讓學生參與進去,以學生為主體,落實勞育;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明白所學知識如何在實際生產活動中發揮作用與價值,落實智育。將類似的校外實踐環節落實到具體課程的不同階段,整個學期適當融入2~3次,即可達到較好的“五育并舉”育人效果。
(二)智育課程關聯學科競賽和課程周邊文創,帶動德體美勞四育發展(智育帶四育)
結合智育課程特點,將與本課程相關的學科競賽引入教學環節或作為該課程考核的一部分。某些沒有關聯學科競賽的課程,可在學?;驅W院層面,結合課程內容設置相關的學科競賽,競賽模式傾向于實踐動手類型,比如模型制作,在模型制作過程中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均得到提升。同時,可開展周邊文創設計和評賞,加強對學生的美育和勞育,改善美育相對欠缺的現狀。
以結構力學課程為例,與該課程息息相關的學科競賽是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該比賽包括校賽、省(自治區、直轄市)分區賽和全國總決賽等環節。在校賽環節,可動員該課程全體學生參加,3~5人為一組,比賽結果占期末總評成績的10%。在比賽過程中,學生制作模型,實現了勞育和體育;學生設計模型造型,實現了美育;學生設計模型結構的安全穩定性,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并通過改造模型結構進一步深化對所學知識的認知,實現了智育;模型的搭建需要學生認真嚴謹,傳承工匠精神,保證模型安全可靠,實現了德育。
關于結構競賽,浙大寧波理工學院下設結構設計社團,引導學生為社團教室取名并設計門牌,其設計過程涉及美育、德育和智育,其制作過程涉及勞育和體育,整個過程實現了五育高質量融合。圖2為學生設計的門牌“逐夢軒”(逐夢軒含義:一是追逐夢想,二是模型制作材料為竹子)。此外,還可組織學生制作趣味結構模型,作為課程學習紀念品(圖3為用竹條制作的趣味模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制作模型,完成后對模型中桿件的受力、結點的搭接和固定方式進行分析。通過此類活動,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德智體美勞五育全面發展,實現“五育并舉”教育目標。
(三)強化校外實踐、學科競賽和課程周邊文創設計環節,四育發展反哺智育(四育促智育)
在校外實踐環節,組織學生參觀課程相關基地或企業。一方面,學生通過講解員的講解,將相關知識與實際課程內容相聯系,深入理解所學知識的實用價值;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參觀相關企業的項目,根據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工作人員所設計的解決方案,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價值認識。校外實踐可提升學生對課程的認知和興趣,深化學生對知識的了解,進而實現四育促智育。
在學科競賽環節,學生在備賽過程中必然會運用到大量課程相關知識,實現所學內容的強化和吸收;同時,比賽還會涉及超出課本和課堂內容的知識,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在賽中和賽后,教師通過對比賽內容和比賽結果進行總結,讓學生認識到自己還存在哪些不足,對哪些知識的理解還不夠到位,這對學生后續學習具有促進和強化作用。因此,通過學科競賽可以更好地促進智育、反哺智育,即實現四育促智育。
在課程周邊文創設計環節,學生不僅可以加強德體美勞四育,還需要不斷思考,將美學與所學知識融合,以設計出更好的作品。同時,作品設計的過程也是將知識付諸實踐、聯系生活的過程,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對知識應用性的理解,強化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傊?,課程周邊文創設計環節通過提升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實現四育促智育。
四、結語
本文對“五育并舉”實施過程中存在的痛點問題進行分析,認為目前五育發展仍存在失衡現象,主要表現為:忽視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和限制,部分改革方案提出增加德體美勞四育課時,與現有培養方案不同課程設置和配比存在沖突;對五育的理解不夠深入,比如將美育理解為一門單獨的美術或藝術類課程;在實施“五育并舉”時,只考慮到量的變化,沒有考慮到質的提升。鑒于此,應結合學生現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施“五育并舉”的同時,提升學習效果。
本文依托現有培養方案和教學資源,提出智育帶四育、四育促智育的“智育融四育”教育模式,認為可以通過在智育課程中設置校外實踐環節、考核融入學科競賽部分、布置課程周邊文創設計作業,破解“五育并舉”教育目標實現過程中受培養方案和學分分配限制等問題,緩解目前部分大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不足問題,讓課程教學生動起來,以期為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提供一條優選路徑。
[ 參 考 文 獻 ]
[1] 孫明英.“五育并舉”人才培養觀念的認同構建[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2(4):75-77.
[2] 李佑新,陳龍.《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精學導讀[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
[3]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EB/OL].(1996-06-13)[2024-12-20].https://www.nmg.gov.cn/zwgk/zfgb/1999n_5236/199907/199906/t19990613_309013.html.
[4] 張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1).
[5] 宋文博.基于“五育并舉”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決策探索(下),2021(10):93-94.
[6] 李南杰,霍穎揚,沈綺云.基于“五育”并舉的高職生核心素養課程體系構建[J].教育科學論壇,2022(3):57-60.
[7] 張曼,王瑞峰.“五育并舉”育人模式探索及實踐:評《五育并舉立德育心》[J].中國教育學刊,2022(12):146.
[8] 蘇國紅,李衛華,吳超.習近平“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的主要內涵及其實踐要求[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3):39-43.
[9] 裴哲.“五育并舉”的理論意蘊與實踐路徑[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22(1):97-103.
[10] 殷英,柯朝暉.高校美育的價值意蘊、生成邏輯和實踐路徑[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2,21(4):68-75.
[11] 周夢欣.“五育并舉”視域下高校美育實踐路徑研究[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2023教育創新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一).呼和浩特:內蒙古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23:11-13.
[12] 王冬懿.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藝術類課程設置現狀調查研究[J].中文信息,2020(6):179,181.
[責任編輯:唐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