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數字媒體技術視域下淮安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研究[J].藝術科技,2025,38(9):180-182.
中圖分類號:G124;F4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9-0180-03
1研究背景
1.1研究背景與時代價值
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與“文化強國”戰略深入推進的時代背景下,淮安市依托大運河文化、西游IP、淮揚菜非遺技藝等獨特文化資源,積極探索數字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路徑,旨在破解傳統文旅產業內容同質化、技術融合深度不足等現實困境。
傳統文旅產業發展面臨挑戰,文旅項目存在內容同質化,文化內涵挖掘與創新不足,市場吸引力有待提升。同時,數字文化產業發展與數字媒體技術融合深度不足,技術在用戶體驗優化、商業模式創新中的優勢未充分發揮,導致游客交互體驗有限、參與形式單一,制約淮安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亟須通過深化數字技術應用推動轉型升級。
本研究立足淮安特色,剖析數字媒體技術賦能文化產業升級路徑,具有理論與實踐價值。理論上,豐富數字文化產業研究,為數字技術與地方文化融合提供新視角;實踐上,為淮安及其他地區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借鑒,助力探索特色發展路徑,為地方經濟發展注人新動能。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
近年來,數字技術對文化產業的影響成為國內外學術研究熱點。國外研究主要圍繞數字技術對文化產業形態的重構,涵蓋VR/AR技術在文化遺產活化及大數據驅動的精準文化消費等領域;國內研究側重政策驅動下的區域實踐,如長三角數字文化產業集群建設與大運河文化帶數字化保護。
現有針對淮安的研究多局限于文旅資源梳理,缺乏數字技術與地方文化深度融合的系統性分析,在技術賦能產業創新路徑設計方面存在研究空白。本研究深入探究數字媒體技術在淮安數字文化產業發展中的應用,填補理論與實踐研究缺口,為其產業轉型升級提供理論與實踐支撐。
2數字媒體技術與數字文化產業概述
2.1數字媒體技術內涵
數字媒體技術是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融合信息與通信工程等多學科知識的綜合技術,其核心是用數字化手段對文字、圖形、圖像、聲音、視頻和動畫等進行記錄、處理、傳播。從本質上講,數字媒體技術將信息以數字的形式進行處理和傳播,為現代社會的信息交流和傳播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和手段。
2.2數字文化產業的概念
數字文化產業是以文化創意內容為核心,依托數字技術進行創作、生產、傳播和服務的新興產業,具有“技術賦能內容、數據驅動決策、用戶參與共創”的本質特征[1]。技術賦能、數據驅動決策與用戶參與共創是數字文化產業的重要特征,其發展遵循“技術創新 $$ 業態重構 $$ 價值增值”鏈條。數字媒體技術為文化創作與傳播提供創新手段,3D建模等技術打造逼真內容,互聯網與移動終端提升傳播效率;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助力企業精準決策,優化生產流程;用戶通過社交媒體等平臺參與內容共創,推動產業內容多元化。在此過程中,技術創新促使傳統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催生數字影視等新業態,重構產業業態,而數字技術對用戶需求的滿足與體驗的優化,也進一步提升了數字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
2.3理論基礎:技術賦能理論與區域文化產業發展
佩魯的“增長極理論”認為,經濟增長通常是從一個或數個“增長中心”逐漸向其他部門或地區傳導。同理,數字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技術力量,具有強大的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可以成為淮安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增長極。通過在淮安培育數字媒體技術創新中心,可吸引相關企業和人才集聚,形成產業集群效應,進而帶動淮安數字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數字媒體技術創新中心可以吸引軟件開發、數字內容創作、虛擬現實技術研發等企業入駐,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促進企業之間的合作交流,推動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
數字媒體技術還能通過滲透與擴散激活淮安文化資源,構建“技術 + 文化 + 產業”協同模式。通過融人文化產業全流程,賦能運河、西游等文化資源的數字化采集與展示,提供創作素材。其擴散效應聯動上下游產業,催生關聯產業集群,拉動經濟增長,吸引要素集聚,為產業發展筑牢基礎。
3淮安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診斷
3.1資源稟賦與產業基礎
地處江蘇中北部的淮安,其深厚的歷史底蘊與豐富的自然資源為數字文化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周恩來故里紅色資源、西游文化IP、淮揚菜非遺技藝等獨特標識,構成產業發展的核心文化基底。作為“中國運河之都”,其漕運文化、河工文化、江淮文化最具代表,見證了中國大運河歷經干溝、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三段歷史[2];周恩來故居等紅色景點傳承精神,西游樂園以現代科技活化經典IP,淮揚菜博物館則通過數字化展陳呈現非遺魅力。
政策層面,江蘇省“十四五”規劃支持淮安建設戰略引領工程一—江蘇淮安大運河百里畫廊項目等。淮安市政府積極推動淮河華商大會,立足長三角一體化合作,著眼淮河流域互利共贏,致力推動構建“淮河生態經濟帶”與“長三角一體化”交相輝映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
在產業載體打造上,藍·數字文旅產業園融合老舊廠房與古鎮資源,構建文創綜合體;西游樂園運用VR等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白馬湖生態旅游區融人數字技術提升服務。多載體聯動推動淮安數字文化產業集聚,實現歷史與科技融合。
3.2瓶頸與挑戰
淮安數字文化產業在技術應用、產業鏈協同、人才培養等方面仍面臨挑戰。技術應用層面,多數項目停留于“技術點綴”,僅簡單將數字技術用于文化展示,缺乏基于用戶需求的深度場景開發,如部分景區引入VR/AR技術卻未融入運營服務,沉浸式劇本殺、虛擬主播導覽等項目少見,限制產業發展潛力。產業鏈協同上,上游內容創作薄弱,游戲、影視等領域原創力不足;下游衍生品同質化嚴重,如西游IP文創多為傳統紀念品,缺乏創新,上下游協同松散,尚未形成“技術研發一內容生產一傳播消費”的完整鏈條,影響整體競爭力。人才方面,產業對高端技術與創意人才需求迫切,但本地高校培養規模有限,VR工程師、數據分析師等高端人才外流率較高,加劇人才短缺,制約技術創新與產品研發進度。
4數字媒體技術視域下淮安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策略
4.1深化技術與文化場景融合,提升內容創新能力推動數字技術深度賦能特色文化 IP 。運用3D建模、VR/AR等技術,打造沉浸式運河文化體驗項目(如虛擬漕運場景還原)、西游主題數字文旅空間(如“大鬧天宮”沉浸式劇場),實現傳統文化資源的數字化活化[3]。利用AIGC技術輔助內容創作,針對淮揚菜非遺、紅色文化(周恩來故里)等開發智能腳本生成、AI繪畫設計工具,降低原創內容生產成本,提升本地化IP的多元表達能力。開發“技術 + 場景”深度應用項目,在景區和文旅園區引入虛擬主播導覽、AR尋寶解謎、MR劇本殺等交互體驗,結合地理位置信息(LBS)實現“線上線下融合”(如運河沿線AR歷史故事漫游),增強用戶參與感與沉浸感。針對數字影視、游戲產業,推廣動作捕捉與實時渲染技術,提升本地原創內容的視覺表現力和制作效率,打造具有淮安文化標識的數字內容產品(如運河主題動畫)。
4.2強化產業鏈協同,構建“技術 + 產業”生態閉環
為突破淮安數字文化產業上下游協同不足的瓶頸,需以“補短板、聚要素、建平臺”為路徑,構建全鏈條生態閉環。上游推動本地企業聯合高校、科研機構,共建“數字文化創新實驗室”,聚焦VR/AR開發等領域,突破核心技術,增強原創研發能力。例如,針對運河文化數字化需求,可聯合研發虛擬漕運場景交互系統,通過校企協同提升原創技術研發能力,填補本地高端內容創作空白。下游運用區塊鏈技術搭建數字文化產品版權交易平臺,實現西游IP等衍生品的確權與交易溯源,解決同質化問題。以藍·數字文旅產業園、西游樂園為核心,打造產業集群,集聚數字內容制作等企業,形成全鏈條協同,并推動企業與文化場所數據互通,共建資源庫。同時搭建“淮安數字文化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整合技術、人才等功能,降低企業應用門檻,助力中小微企業融入產業鏈。
4.3繪制淮安數字文化產業“現狀地圖”
繪制淮安數字文化產業“現狀地圖”,是系統認知產業發展全貌的關鍵,能為科學制定發展策略提供直觀依據。在產業規模方面,整合增加值、營收等數據,用折線圖呈現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增長趨勢,以柱狀圖對比省內城市產業規模,明確淮安定位。產業結構分析聚焦數字創意等細分領域,通過餅圖展示各板塊規模占比,用柱狀圖比較數字動漫等行業發展水平,識別優勢與潛力領域。企業分布借助GIS技術標注地址,呈現企業空間集聚特征,輔助園區規劃。人才資源分析整合從業者相關數據,解析學歷與專業構成,結合人才流動優化引育政策。市場需求調研用雷達圖刻畫消費者偏好,細分消費特征,為產品開發與推廣提供導向。“現狀地圖”以數據可視化全景呈現產業生態,精準定位優劣勢,是制定科學策略的核心依據。
4.4培育數字文化產業人才
人才是淮安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構建高素質人才隊伍需從培養、引進、提升三方面系統推進。在人才培養上,深化本地高校如淮陰師范學院、淮陰工學院的人才培養體系改革。根據產業需求動態優化數字媒體技術等專業課程,增設虛擬現實等前沿課程,強化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構建“產學研用”協同機制,促進教學與行業需求對接。鼓勵教師參與產業科研,加強“雙師型”師資建設,形成閉環培養模式。人才引育方面,創新外部人才引育機制。制定含住房補貼等配套保障的專項政策,吸引高端技術與創意人才。設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資助數字文化創業項目,構建“政策保障一平臺支撐一項目孵化”的引才生態。人才提升層面,構建分層分類在職培訓體系。面向從業人員制訂年度培訓計劃,聚焦數字技術應用等方向,邀請行業專家授課。搭建數字化學習平臺,引入在線課程,滿足個性化需求。建立多維人才評價與激勵機制,通過獎勵與晉升,激發從業人員動力,形成“培養一提升激勵”的良性循環。
以“內培外引、學用結合”為導向,通過教育供給側改革、政策精準扶持與能力持續提升,解決數字文化產業的人才結構性矛盾,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5結語
本研究立足數字媒體技術視域,系統剖析淮安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基礎、現實挑戰、技術賦能實踐及創新路徑。提出四維度發展策略,為淮安突破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瓶頸、構建“技術賦能一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模式提供理論參照,助力實現地域文化資源向數字經濟優勢的轉化升級。后續研究可進一步深人探討數字媒體技術在淮安數字文化產業中的應用路徑和創新模式,加強對數字媒體技術在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數字文化產品的個性化定制與精準營銷等方面的研究,為淮安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參考文獻:
[1」王超越,呂拉昌.文化產業數字化驅動與創新路徑:以《黑神話:悟空》為例[J].當代經濟管理,2025,47(4):54-60.
[2」石孟園,王業建,王海雷.逐夢港航三十載砥礪奮進守初心[N].中國水運報,2024-06-23(2).
[3]錢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淮安漕運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實踐探索[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47(2):20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