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J605-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9-0120-03
音樂教育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部分,其具備的情感渲染和文化傳承功能,為思想教育開辟了獨特的路徑。在當下高校音樂課程體系中,具有革命歷史意義的優秀音樂作品正展現出超越藝術本身的特殊育人價值。這些蘊含著民族精神與文化記憶的紅色旋律,將藝術形式與思想內涵有機融合,打造出隱性思政教育的全新場景。
1紅色旋律用于高校音樂教學的價值
1.1培養高校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紅色音樂作品是特定歷史時期產生的特殊文化符號,天然蘊含著集體主義精神和家國情懷。其獨特的旋律走向和情感張力,能打破常規道德說教的模式限制。音樂藝術本身具有審美屬性,這讓價值觀引導不再僅停留在知識傳遞層面,而是轉變為持續的情感共鳴過程。在音調的起伏變化中,青年群體能感受到不同時代背景下人們面對理想與現實矛盾時作出的精神抉擇。這種審美體驗,客觀上搭建起一座連接歷史記憶與現代認知的橋梁[1]。
1.2培養高校學生的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情感
在當代高校音樂教育中,以紅色旋律為載體的教學內容具有獨特的育人作用。這些創作于特殊歷史時期的音樂作品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其情感傳遞方式能有效激發青年群體的民族認同感。音樂作品中的集體記憶與精神符號借助旋律線條的起伏、節奏形態的張弛,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的歷史認知架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重點解讀作品背后隱藏的文化奧秘,引導學生在藝術審美中體會創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2]
2高校音樂教學現狀
2.1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割裂
當前,高等院校音樂學科教育存在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即專業技能培養與人文價值傳導脫節。課程體系過于側重聲樂技巧訓練和樂理知識記憶,使得學生將音樂認知簡單機械地等同于標準化技術操作,忽略了藝術活動的本質是人類精神文明的具象表達這一關鍵特性。在日常授課中,教師往往將演奏方法、發聲原理等技術性內容單獨拿出來講解,卻沒有引導學生領悟音樂符號背后的文化語境和情感內涵。這種分離式教學很容易使學生對藝術作品的審美判斷僅停留在形式層面。
2.2紅色資源開發利用不足
思政教育的融人應建立在音樂藝術的情操及道德素質培養上,以此構建更為科學合理的音樂課程體系。部分高校在整合本土紅色文化素材方面不夠系統,沒有充分挖掘其獨特的美學價值與思想內涵。在實際教學中,一些課程對紅色音樂作品的情感表達和時代精神剖析不夠深入,致使藝術創作規律與歷史語境難以有效溝通。教師在開展紅色音樂作品教學中,往往過于側重技法訓練,而忽略人文內涵的傳授,缺乏對紅色文化審美特質的全面考量。這導致教學理念與時代需求的契合度不夠,也表明學科交叉研究的深度還有待拓展[3]。
3課程思政視角下高校音樂教學路徑
3.1以紅色旋律深化音樂課堂價值引領
音樂是一種被大眾普遍喜愛的藝術形式,具有龐大的受眾群體,且易傳播,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圍,對受眾的思想和行為產生影響。在課程思政視角下,高校音樂教育肩負著傳遞文化基因和塑造價值觀念這兩項重要使命。紅色音樂資源作為民族精神以藝術形式呈現的載體,能穿越時空,引發青年學子的情感共鳴。教師可以重新構建音樂元素與文化內涵之間的聯系,讓紅色精神在課堂上轉化為可聽、可感、可知的藝術樣式,進而形成潛移默化、滋潤心靈的價值引領模式。
例如,教師可選擇《黃河大合唱》開展深度教學。課堂設置3個具體環節:作品解讀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剖析該作品的創作背景與歷史演變。學生聆聽20世紀40年代延安首演錄音,對比不同歷史時期的多個演唱版本,逐步領會聲部編排與歌詞內容的對應關系。當男高音聲部出現“劃呦沖上前”的動機旋律時,教師借助三維動態樂譜向學生展示作曲家如何將黃河船工號子的四度音程特征與抗爭性歌詞相結合,讓音樂語言成為革命敘事的一部分。在實踐環節,教師安排學生分組探討第七樂章《保衛黃河》中的輪唱技法,對比卡農式模仿與抗日宣傳策略的相似之處。部分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嘗試用打擊樂器模擬黃河的水流聲,讓課堂變成聲景交融的演繹場所。在理論提升環節,教師重點對歌詞文本進行二度解讀。師生一起分析光未然詩作中“壺口瀑布”作為民族象征的意象生成過程,探討當代音樂創作如何繼承這種地域符號的轉譯方法[4]。
課后延伸任務中,教師需安排學生收集家鄉紅色音樂史料,并結合本地革命史設計小型音樂劇腳本。這種教學設計能夠突破傳統音樂賞析局限于文本的模式,促使歷史語境與藝術本體展開多維度對話。在幫助學生認知樂理知識、引發情感共鳴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
3.2以音樂原創培育家國情懷內生動力
課程思政理念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人專業教學中,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融合。在高校音樂教育領域,原創音樂創作憑借獨特的情感體驗特性,能夠有效喚起青年群體的文化自覺與責任意識。
教師可選擇“大地情韻”作為創作主題,要求學生在3個月內創作出詞曲完備的音樂作品。教師帶領學生深入地方文化館查閱鄉土文獻,組織學生前往傳統村落采集民歌素材。同時,可以定期舉辦主題研討會,分析經典紅色歌曲的創作技法。例如,一名創作組成員在采風筆記中寫道:“站在太行山抗日舊址,聽著耄耋老人顫抖著嗓子哼唱支前小調,音符間傳遞的不只是旋律,更是先輩們熾熱的家國情懷。”這種深入的田野體驗,能讓學生在創作時主動把地方音樂元素融入現代作曲技法[5]。
在作品打磨階段,教師可運用師生協同創作模式,和創作組一同探討如何在音樂語言中自然融入人文關懷。例如,創作組把福建南音“譜”的結構特色與流行音樂編曲融合,在再現部分添加竹塤獨奏,以此展現海峽兩岸的文化聯系。在這一創作過程中,學生的專業技術運用能力能夠得到強化,在反復琢磨詞曲對應關系時,對“家國同構”內涵的認知也能不斷加深。此教學案例表明,借助系統化的創作引導以及沉浸式的文化體驗,能夠助力學生在藝術創造過程中實現個人情感與國家意識的共鳴。
3.3構建音樂黨史教育的多維傳播模式
高校音樂教育是傳播紅色文化的關鍵載體,其情感滲透性獨特,能在黨史學習中引發深層次的情感共鳴。深入挖掘紅色音樂作品的歷史內涵與精神特質,并搭建多維度教學框架,可有效融合藝術審美與價值引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與實效性。
以紅軍題材聲樂套曲《長征組歌》的教學實踐為例,教師可圍繞第五樂章《飛躍大渡河》開展教學設計。在課程準備階段,教師要精心挑選長征過程中強渡大渡河的原始影像資料,整理有關紅軍十八勇士突擊隊的歷史文獻,系統梳理創作樂曲時采用的川江號子音樂素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從作品節奏形態分析入手,引導學生留意三連音與附點音符的交替運用。這種充滿動力的節奏形態能夠重現浪濤拍打岸邊的聲音,也暗指紅軍戰士與湍急的河流、危險的河灘激烈對抗[6]
學生在進行合唱分聲部練習時,教師要著重強調氣息控制和情緒表達之間的關聯。教師應要求中聲部運用沉穩氣息作支撐表現河水的涵涌澎湃,高聲部通過漸強處理展現紅軍突破封鎖時的激昂斗志。在實踐環節,教師引入民族打擊樂器,用堂鼓模擬槍炮轟鳴之聲,用川銨營造浪花飛濺的聽覺效果,讓音樂演繹不再局限于單純演唱,而是升華為綜合藝術呈現。此外,教師還需在課后布置拓展任務,要求學生結合當地紅色資源收集整理本地流傳的革命歌謠,并對比分析不同音樂作品中長征精神的表達方式[7]。
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打破傳統音樂賞析課的平面講解方式,構建起一條立體化教學鏈條,涵蓋歷史情境還原、音樂本體分析、藝術實踐體驗、現實意義延伸。學生在掌握作品藝術特點后,能深刻體悟音樂符號背后的精神內涵,了解革命文藝工作者是如何把生活真實轉化為藝術真實的。
3.4打造沉浸式音樂思政的立體傳承體系
打造沉浸式音樂思政傳承體系要把專業教學和主題活動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真實的藝術創作中領悟紅色精神的時代意義。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打破傳統課堂的局限,構建起感知、體驗、創造相互銜接的學習模式,讓價值觀培育在音樂實踐場景中自然實現。
在器樂合奏課程中,教師可開展“紅色民歌新創展演”項目,組織學生前往井岡山采風,讓學生實地探尋《十送紅軍》《映山紅》等經典民歌曲目產生的背景。在革命博物館,學生傾聽講解員講述那些民歌傳唱背后軍民互幫互助的真實事跡。在村寨院落,學生跟著民間藝人學習方言演唱的技巧,了解樂器的形制特點。這些生動的田野實踐,能讓原本單調的譜例符號變成豐富立體的文化記憶。學生在整理采風得來的素材時,能發現民歌旋律中特殊的音程結構和地方語言的韻律緊密相連[8]。
返回課堂后,教師可帶領作曲專業學生以采風活動的收獲為基礎,為西洋管弦樂器改編地方民歌。在創作研討會上,學生要闡述改編思路以及紅色元素的呈現方法。例如,有一組學生把《八月桂花遍地開》的動機音調拓展成交響序曲,保留原曲五聲音階的特點,同時利用管樂聲部的卡農模仿形成音色層次,以此象征革命力量從點到面的擴展進程。還有個別學生在創作說明中提到用低音弦樂的持續音模擬贛南山區的地理回聲,以此展現革命精神在時空中的延續傳承[9]。
在展演籌備期間,教學團隊邀請黨史研究人員舉辦專題講座,助力學生深入了解音樂作品背后的革命歷史背景。合奏排練時,教師要有意引導學生重視聲部配合中的團隊協作,將集體主義價值觀融入分譜練習、聲部銜接等具體環節。在正式展演時,每首作品都搭配多媒體展示采風時收集的老區影像資料,觀眾能同時看到學生在紅色舊址演奏的畫面以及當地老人教唱民歌的實際錄像。這種全方位的藝術呈現,能讓創作者與欣賞者一同沉浸在音樂與歷史的對話場景之中[10]。
4結語
課程思政是高校培養人才的重要舉措,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音樂鑒賞課程中,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知行合一具有重要意義。紅色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深層價值能夠在課程思政實踐中充分展現出來,其獨特的藝術性能為高等院校育人帶來創新思路。教師可通過紅色旋律深化音樂課堂價值引領、以音樂原創培育家國情懷內生動力、構建音樂黨史教育的多維傳播模式、打造沉浸式音樂思政的立體傳承體系等方式構建認知塑造與情感認同的雙重教育機制,為新形勢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持續動力。
參考文獻:
[1」黎凱盈.課程思政視角下高校音樂專業聲樂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時代報告(奔流),2025(3):72-74.
[2」李仁莉.課程思政視閾下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融入高校聲樂教學實踐研究[J].黃河之聲,2025(5):42-45.
[3」齊瑩.“互聯網 + 高校黨建”視域下的音樂課程思政實踐教學策略探析[J].甘肅政協,2025(1):74-79.
[4]趙芳.中華傳統音樂文化視域下高校鋼琴課程思政教學創新研究[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27(1):59-61.
[5]馬楠.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音樂教學創新路徑研究[J].時代報告(奔流),2024(10):55-57.
[6]張艷林.地方高校音樂藝術碩士實踐教學課程思政育人的路徑與成效研究[J].黃河之聲,2024(18):122-125.
[7]孫佳茵.高校音樂專業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大眾文藝,2024(10):120-122.
[8]李蕊.課程思政背景下新時代高校音樂美育發展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4,37(1):118-119,125.
[9」喻喆,劉戈.課程思政融入高校音樂教育專業鋼琴教學的意義[J].三角洲,2023(22):134-136.
[10]鄧昆.中華傳統音樂文化視域下高校鋼琴課程思政教學創新研究[J].當代音樂,2023(11):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