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等.“網絡口水歌”對青少年的多維度影響和教育引導策略探究[J].藝術科技,2025,38(9):238-240.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9-0238-03
“網絡口水歌”的內涵
“網絡口水歌”指依托數字媒介平臺傳播,具有旋律簡單(音域 ?8 度)歌詞口語化(可懂度 ?90% )、結構碎片化(高潮片段 ?15 秒)等特征,通過算法推薦和用戶模仿實現病毒式傳播的通俗音樂類型。“網絡口水歌”反映了當代社會的審美趣味與文化趨勢,貼近年輕人的情感世界,易引發共鳴。其借助網絡迅速傳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1]。
然而,圍繞“網絡口水歌”的爭議從未停歇。批評者認為其追逐商業利益,創作者迎合市場,忽視藝術價值,過度追求流量熱度,使音樂市場彌漫浮躁低俗氣息,擠壓了優質音樂的生存空間;支持者則強調其打破了音樂創作的精英壁壘,豐富了音樂的類型,為音樂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不應被全盤否定[2]。無論爭議如何,“網絡口水歌”已成為當代音樂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直觀展現了在時代快速發展進程中,音樂形式和傳播方式前所未有的變革,這種變革將持續影響未來音樂的走向與發展[3]。
2“網絡口水歌”音樂特質及其對青少年的多維度影響
2.1調查研究設計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網絡口水歌”對青少年產生的多維度影響,并探究教育引導策略。通過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行動研究法,以及青少年對“網絡口水歌”的認知、態度以及行為習慣三個維度切人,全方位洞悉青少年對“網絡口水歌”的看法和行為,多維度解析影響機制。
2.2問卷調查結果
2.2.1 “網絡口水歌”的受眾群體
據調查,“網絡口水歌”在青少年中以小學生為主,占36.67% 。小學生處于認知發展的關鍵期,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導,對新鮮事物好奇且易于接受。這些歌曲簡單易記、旋律上口,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和心理需求,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得到發展,知識儲備增加,審美標準趨于多元化和個性化。他們追求音樂的藝術性、情感深度和文化內涵,而“網絡口水歌”特質單一,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導致接受度降低。
2.2.2“網絡口水歌”的傳播途徑
調查顯示,短視頻平臺是學生接觸“網絡口水歌”的主要途徑,占 95% 。平臺通過算法按用戶喜好推送歌曲,實現高效匹配,其碎片化的傳播適應快節奏的生活,讓青少年能快速接觸歌曲。社交軟件和朋友分享也是傳播途徑,分別占53.33% 和 66.67% 。青少年易受群體影響,周圍人都唱某首歌時會參與傳播,形成群體效應。
2.2.3“網絡口水歌”的流行要素偏好
調查顯示,網絡口水歌因“朗朗上口的旋律”和“節奏動感”受歡迎,分別占 65% 和 63.33% ,體現青少年更看重音樂的聽覺感受和身體律動。同時,歌詞的易記性和流行度認可度分別達 60% 和 53.33% ,表明通俗化和社交傳播很重要。簡單的歌詞能降低理解難度,流行熱度能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與參與感,促使他們主動傳播。
2.2.4“網絡口水歌”對個人價值觀的影響
據調查, 53.33% 的學生認為“網絡口水歌”對價值觀有輕微影響,這可能是因其貼近生活,對青少年有一定的影響。 23.33% 的學生認為無影響, 6.67% 的學生認為影響很大,這體現出學生對音樂價值的認識差異顯著。此外,個人背景如家庭、教育、性格等因素會影響學生對這類音樂價值的感知。
2.2.5“網絡口水歌”對青少年審美維度的影響
據調查, 46.72% 的青少年偏好節奏快、旋律簡單的“網絡口水歌”,因其風格簡潔、節奏易把握,能迅速帶來聽覺刺激與愉悅。青少年的認知和審美尚未成熟,易接受直觀易懂的事物,容易形成審美定式。相比之下,僅 7% 的青少年主動探索古典音樂、爵士樂等,他們認為古典音樂嚴肅、復雜,爵士樂難以理解,而“網絡口水歌”可能限制其對音樂多樣性的探索,導致音樂審美單一化。
2.2.6“網絡口水歌”對青少年認知維度的影響
據調查,與接受專業音樂教育的學生相比, 43.33% 常聽“網絡口水歌”的學生對基礎音樂理論知識的掌握較差,僅約4.1% 的學生了解基礎音樂常識。這是由于“網絡口水歌”重流行性和易唱性,忽視音樂理論,與系統學習的古典、民族音樂不同,很少包含復雜的音樂結構與和聲。青少年長期聽這類歌曲,缺乏對專業音樂知識的深人學習,難以建立完整的音樂知識體系。
2.2.7“網絡口水歌”對青少年情感維度的影響
數據顯示, 50% 的學生聽“網絡口水歌”感到輕松愉悅,其節奏和歌詞可緩解學習生活壓力,帶來放松與快樂。但需注意的是, 27.05% 的學生因歌詞消極而產生負面情緒,如孤獨、迷茫等,這表明“網絡口水歌”的歌詞可能影響青少年的情緒。因此,引導青少年正確理解歌曲的情感、防止產生負面情緒至關重要。
2.3調查結論
本文揭示了“網絡口水歌”在中小學生中的傳播模式與多維度影響。其憑借獨特的音樂特質和傳播渠道在青少年中廣泛流行,對青少年價值觀、審美等方面有一定的影響。因此,要理性看待“網絡口水歌”,學校、家庭和社會應協同合作,正確引導青少年,發揮“網絡口水歌”的積極作用,規避其負面影響,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3“網絡口水歌”對青少年多維度的影響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得知,“網絡口水歌”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對青少年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既有積極的一面,也存在一些潛在的消極影響[4]。以下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分析。
3.1積極影響因素
3.1.1 放松身心
對青少年來說,在高強度的學習壓力下,尋找合適的放松途徑很關鍵。研究表明,聽節奏明快、旋律簡單的“網絡口水歌”,可有效緩解學業壓力,促進身心愉悅。這類歌曲旋律朗朗上口、歌詞貼近青少年生活,易引發共鳴,能緩解壓力、調節情緒。
3.1.2 促進社交
“網絡口水歌”廣泛傳播,能為青少年提供共同話題,他們通過分享感受和看法促進交流互動,拓展社交網絡。這些歌曲因旋律簡單、易傳唱而迅速走紅,成為年輕人交流的熱門話題。青少年探討歌詞、旋律和文化意義,既能表達情感和審美,又能在分享討論中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加深彼此的了解和友誼。
3.1.3激發創造力
“網絡口水歌”創作過程簡單,不需要復雜的音樂理論和技巧,能夠有效吸引青少年模仿或再創作。這種自由表達能讓青少年在音樂領域自由探索,有助于激發青少年的興趣,發掘青少年的才華,培養其自信與獨立思考能力。通過創作,青少年能提升音樂素養,找到自我。
3.2消極影響因素
3.2.1 塑造錯誤的價值觀
許多“網絡口水歌”的歌詞空泛,缺乏內涵。這些歌曲常過分表達淺層情感,如愛情的甜蜜或失戀的痛苦等,而忽視對生活、社會和人性等深層次內容的探討。青少年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接受和模仿能力較強。長期接觸這類缺乏深度的歌詞,可能導致他們形成以物質享受和表面成功為導向的錯誤價值觀[5]。
3.2.2 影響身心健康
部分青少年過度沉迷網絡流行歌曲,這可能分散其學習注意力,影響其學業成績。此外,長時間沉迷網絡流行歌曲,還會減少青少年的戶外活動時間,使其缺乏體育鍛煉,降低其現實社交能力,對其身心健康發展不利。
3.2.3 降低文化認同
盡管“網絡口水歌”融合了多種元素,呈現文化多元性與包容性,但部分歌曲內容低俗淺薄。青少年頻繁接觸這類音樂,可能陷人文化認同困境,影響對傳統文化的正確理解,弱化對傳統文化價值的認可與傳承意識。
4學校音樂教育對“網絡口水歌”的引導策略
面對“網絡口水歌”對青少年產生的多維度影響,學校與教師應采取積極有效的引導策略,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念,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化素養和健康的心理狀態。
4.1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引導策略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取辯證的方法運用網絡流行歌曲。鑒于此類歌曲具有旋律簡潔、節奏鮮明易于記憶的特點,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創新歌詞、豐富旋律或融人聲勢律動等手段,規避其可能所產生的消極影響。
此外,教師應致力于培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其能夠對“網絡口水歌”的優劣進行理性分析與評價,從而避免盲目追隨。
通過開展課堂討論、小組辯論等教學活動,激勵學生主動闡述個人見解,增強其獨立思考與審美鑒賞能力。亦可采用經典音樂作品與“網絡口水歌”的對比教學法,引導學生領略經典音樂作品的深度與藝術價值,從而培養其音樂鑒賞能力。引導學生理解音樂不僅是旋律與歌詞的簡單組合,更是情感與思想的深度表達,使學生深刻體驗音樂藝術的多樣性與豐富性,拓寬其音樂視野,提升其文化素養。音樂教師應為學生推薦優秀音樂作品,教會學生鑒賞音樂,懂得何為美與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6]。這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培養其批判性思維。
4.2音樂實踐活動中的引導策略
在課外活動領域,學校可組織形式多樣的音樂活動,如成立合唱團、樂隊等,鼓勵學生參與音樂創作與表演。亦可舉辦音樂節、音樂會或音樂講座,為學生提供接觸及了解多樣化音樂風格的契機。通過參與此類活動,學生得以近距離體驗經典音樂作品,掌握音樂作品背后的歷史與文化內涵,進而拓寬音樂視野,提升音樂素養。
同時,學校可邀請音樂領域的專家或藝術家舉辦講座或工作坊,與學生分享音樂創作技巧與心得,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與創作熱情。此外,學校可組建音樂社團或興趣小組,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創作與表演,通過實踐活動提升個人的音樂技能與團隊協作能力。通過親身實踐,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音樂的多樣性與復雜性,體驗音樂創作與表演的樂趣,從而降低對“網絡口水歌”的依賴。這些實踐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與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面對“網絡口水歌”對青少年產生的多維度影響,教師與學校應采取多元化的引導策略。通過這些策略,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念,培養青少年良好的文化素養和健康的心理狀態,為其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5結語
通過深入剖析“網絡口水歌”的音樂特性及其在青少年群體中的流行原因不難發現,這類音樂作品對青少年的影響是多維且深遠的。它不僅反映了當代青少年的審美趣味和情感需求,也揭示了社會文化環境中存在的復雜因素。因此,呼呼社會各界共同關注這一現象,加強對青少年的引導和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育良好的音樂審美能力。同時,期待未來的研究進一步擴展和深化這一領域,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更多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參考文獻:
[1]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第5次《2022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R].北京: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2023-04-03.
[2」王鑫.算法時代的音樂傳播異化:基于網絡口水歌的批判分析[J」.現代傳播,2023,45(2):102-108,15-18.
[3」方圓.網絡流行語背后的風險探究與反思[J」.青年記者,2022(6): 45-46.
[4」周啟倫.探究音樂傳媒對社會文化藝術的影響[J」.藝術大觀,2020(24):133-134.
[5]李涵影.惡俗網絡歌曲對幼兒認知發展影響的調查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2
[6]李慧穎.網絡“口水歌”對兒童的不良影響及對策[J].大眾文藝,2020(2):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