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數字媒體視域下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路徑研究:[J].藝術科技,2025,38(9):183-185.
中圖分類號:TS838;G27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9-0183-03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自信得到空前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肯定并闡釋對傳統文化和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識與尊崇。非遺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人文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是文化自信的最重要載體。但隨著文明的發展進步,很多非遺傳統技藝已逐漸沉睡于歷史長河。
文風情實錄、精美細致的筆畫、極富特色的精妙雕刻印刷技能為世人稱道,在推動文明進程、傳承中華文化、開拓藝術領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1.1推動文明發展
1揚州雕版印刷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價值
揚州雕版印刷作為古代重要雕版印刷技藝之一,源于唐,長盛于宋元明清,流傳千年,是我國非遺國粹精品,在印刷史上意義非凡。它是我國古代印刷技術的精華、傳統文化傳播的物質載體,也是活字印刷術的基礎,以特寫鏡頭般的人
人類文明的發展主要體現在思想的進步、科技的突破和藝術的升華,揚州雕版印刷就是其中的完美代表之一。例如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敦煌《金剛經》(868年),既是人類思想史的璀璨明珠,也是世界印刷史的傳世佳作。在文化交流方面,揚州雕版印刷不僅是日本“浮世繪”的重要工藝源頭,更深刻影響了“浮世繪”的藝術風格、題材拓展及文化傳播。隋唐時期揚州佛教興盛,雕版印刷實現了佛經詩文的大規模拓印,推動了佛教思想和時俗文化的高效傳播;宋代《夢溪筆談》首刊于揚州,進一步加速了古代科學技術的普及。
1.2傳承文化基因
中國五千年燦爛文明的代際賡續,依靠的是中華文明優秀DNA的代代承繼,揚州雕版印刷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DNA片段,無論是通過典籍傳承文化、憑借技藝弘揚創新,還是借助文化流通影響人的思想。揚州現存大量雕版版片,包含經史、佛典、箋譜等多種書籍文獻,構建起一座巨大的文化歷史基因庫。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沿用傳統工藝修復古籍,為古老的民族文化保存了一大批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1.3展現藝術創造
藝術是文明的記憶載體,也是科技的靈感源泉,守護著人類作為萬物之靈的核心特質一想象力與創造力。揚州雕版印刷是藝術的杰出代表,是美學與技藝高度融合的典范。清代揚州刻本以“寫刻本”著稱,金農《冬心先生集》、石濤《畫譜》融合書畫藝術與雕刻技藝,字體秀潤、墨色均勻,被奉為“刻書極處”;揚州廣陵書社復刻的《十竹齋箋譜》,以短版套印技術實現多色精準疊印,其工藝至今難被替代。
如何在科技大爆發的新紀元,運用現代數字媒體技術推動其創新發展,在新老世代間轉化、延展雕版印刷傳統的文脈積累,充分發揮并吸收轉化古代雕版印刷技藝的資源優勢;通過非遺的活態演繹培育新的生長點,并以此激發新的發展動力這些問題值得我們逐步探究并予以破題!
2揚州雕版印刷與數字媒體技術的融合
2.1融合發展現狀
在數字媒體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下,非遺傳承與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揚州雕版印刷在數字媒體技術的深度助力下,正煥發出全新的生機與活力。
2.1.1 數字媒體技術的成功運用
揚州博物館通過觸摸屏、VR眼鏡等數字化設備全景展示揚州雕版印刷的歷史淵源、技藝流程,全方位、多角度呈現了傳統技藝的魅力。非遺珍寶館用動態GIF、AR等技術展示《群仙賀壽圖》套印過程,觀眾可通過手機掃描版片觀看八色套印的動態演示,直觀感受短版技藝的精妙。敦煌研究院開發“云游敦煌”小程序,不僅為觀眾打造了隨時瀏覽敦煌壁畫的VR虛擬場景,還可以在虛擬場景中設計個性化的“云彩絲巾”,并通過AI技術構建“云試戴”場景,以互動個性的體驗增強用戶購買意愿[1]。
2.1.2數字化傳播的成功實踐
揚州雕版印刷技藝傳承人借助平臺直播、在線課堂等方式開展教學傳承;杭州圖書館用Unity引擎打造交互式場景,將“西湖傳說”非遺空間還原呈現,觀眾佩戴VR設備可即刻感受古籍印刷操作過程等互動活動;開發科普小程序,運用VR技術模擬雕刻、刷墨過程,用戶還能在虛擬的棠梨木上體驗“發刀”“鏟空”等技藝。
2.1.3數字經濟模式的成功探索
揚州運河文化投資集團基于區塊鏈技術確權,推出首款全球發行的雕版數字藏品《群仙賀壽圖》,用戶可在線收藏并分享其科技感十足的動態效果,結合限量發行策略,打開了一片新市場。揚州雙博館借助盲盒經濟創意開發“古籍盲盒”產品;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上線“云展覽”平臺,利用高清影像與全景漫游技術實現遠程觀展。
2.2主要存在問題
2.2.1技藝原真性保存仍有較高難度
數字建模能夠高精度保存版片,但雕刻刀法的細膩區別、松煙墨特有的質感及風干后產生的細微差別等要素,都難以通過數字技術精確完整再現,在最大程度實現技藝原真性保存方面,還需要不斷探索鉆研。
2.2.2文化創意衍生品設計不豐富
揚州非遺衍生品在設計方面存在同質化嚴重、缺乏地域特色的問題,許多產品存在元素疊加、文化符號重合的現象,對文化元素間的差異性及揚州地域文化特色的挖掘不足[2]。
2.2.3商業化效益不足以支撐創新發展
數字化修復需使用高精度掃描儀和3D建模等技術,成本高昂,先進設備投入價格昂貴且換代速度快,而消費面較窄的文化產品市場也難以給予豐厚回報。
3揚州雕版印刷與數字媒體技術的融合創新發展路徑
3.1融合創新方面
3.1.1 虛擬現實(VR)技術場景應用
VR的虛擬場景擬真性,能讓人們足不出戶就領略到場景的真實感,可在非遺場景化傳習中發揮優勢,帶來很好的體驗。例如實現沉浸式工藝流程體驗:可建立VR劇情引導場景,用戶通過系統指定角色,在場景中完成設定劇情任務,體驗備料—寫樣一雕刻一完成作品等環節;也可建立VR多感官交互場景,用VR手柄模擬器還原真實觸感,用VR技術釋放木香還原工坊環境,用錯誤操作觸發糾偏場景,以獲得深度體驗感。又如實現虛擬教學、技藝傳授的體驗:可建立VR高精度建模場景,對現存古籍版片進行三維掃描建模保存;也可建立VR大師指導場景,錄制標準操作過程,通過動作捕捉訓練模型,對學員的訓練進行高精準評估指導。
3.1.2增強現實(AR)技術場景應用
利用AR技術將虛擬信息疊加到真實環境中,可提供更強烈的感官刺激。例如實現版片動態復原、教學三維動態演示等功能。建立過程可視化場景,掃描版片并結合AR技術分析、合成“發刀”“鏟空”等虛擬動作,用戶用手指滑動時間軸可定格/慢回放動作,直觀感受動作力量和受力感的微妙差別,獲得更真實的感知;在教學三維動態演示場景中,設定自動疊加不同的形狀、色彩、力度等參數因子,通過三維動態顯示微小變化帶來的影響。又如提升AR敘事功能的產品化形式:創設定制化體驗場所,銜接實體印版和AR設備,預設花雨紛飛、琴音繚繞等環境特效;還可創新社交媒體AR濾鏡,搭建具有多元素組件的主題,提供子程序、玩法引導、3D增量元素等功能,對用戶的主觀創作進行變現,使用戶能夠制作出內置相關內容的個性化創意短視頻。
3.1.3混合現實(MR)技術場景應用
混合現實(MR)技術是虛擬現實(VR)技術和增強現實(AR)技術的融合,借助設備將虛擬信息投射到現實世界,在現實物理空間內疊加逼真的虛擬場景。例如對殘損版片進行MR修復:對殘損版片進行立體掃描,通過MR界面按層區分顯示版片的木質紋理、破損蟲蛀等需修復部位,再用AI自動生成修復方案,將版片補足完整并在系統中實時渲染。又如打造代入式3D場景:在MR設備上構建“穿越”體驗場景,選擇版片后自動出現虛擬場景,將工匠套印短版3D動畫等虛擬場景以景深、互動形式開發,實現人與場景的實時、差異化互動。
3.1.4人工智能(AI)技術場景應用
將人工智能(AI)技術的突破性思維和創意運用于非遺傳承場景中。例如在非遺技藝傳習過程中,開發動作捕捉與版面優化等應用場景。其中,動作優化通過高精度傳感器采集雕刻動作,結合AI技術分析標準模型,進行智能化改進。版面優化可以通過輸入文本信息、圖像、相關需求等條件,自動生成符合雕版印刷版式的案例。通過AI技術還可以實現逆向再造:根據正向雕版印刷產生的雕版原件或保存的善本原件進行數據采集和重構,對可見錯誤信息進行數據調整和修改,經試驗分析得到相對理想的模型,再根據修正后的信息進行打樣、修版、數據再調整等一系列計算機輔助設計過程,最終得到雕版實物[3]。
3.2創新發展方面
3.2.1 多數字平臺傳播
數字媒體時代要達到引流效果,需以更豐富的內容和更個性化的服務來迎合用戶需求。可以利用大數據、AI等手段深度挖掘用戶需求,借助數字媒體平臺的優推功能智能識別受眾的知識面、興趣點及個人偏好,對其精準實現toC的個性化重度推薦。
3.2.2 多模態優化體驗
通過多模態優化多感官體驗來補充真實感,將多個感官有機融合,使體驗更到位、更強烈。例如讓人感受揚州雕版印刷中古老工具與材料的觸感、木雕版的質感、油墨的香氣等,多感官結合可以帶來強烈的綜合感受,讓人更深刻地體會非遺的巨大歷史價值,獲取文化歸屬感。
3.2.3游戲化增強體驗
利用數字媒體技術開發多人參與的場景化游戲,加強團體互動體驗。借助智能手機、社交APP及網絡等平臺,在多人游戲中設定多種角色和任務,通過游戲化推動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交互。
3.2.4交互式體驗滿足
傳統技藝類非遺的交互式創新應用,可讓人們切身感受一張紙的制作過程,實現與人交互的體驗,拉近非遺與人們的距離,推動非遺更好地繼承和發展[4]。可依據個人需求提供相應服務,通過大數據統計、畫像分析等技術手段,提供相應的內容和渠道服務,如為喜好歷史文化的用戶呈現揚州雕版印刷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等內容;為喜歡藝術創作的用戶推薦臨摹工具、模擬印刷等內容。
3.2.5 多樣化產品形態
借鑒“谷子經濟”的文創營銷經驗及“泡泡瑪特”的潮流經濟營銷成功案例,在產品中注人流行元素,創制富有特色、適應市場的多樣化產品。對產品中的文物原件高清掃描,運用數字化手段將其轉化為數字版、數字化產品,利用網絡、手機線上營銷C端化產品,實現專屬化定制服務,拓寬主流市場和衍生市場。
4結語
數字媒體視域下非遺的創新發展路徑探索不會一蹴而就,未來也將是不斷完善的進程。揚州雕版印刷運用數字媒體力量開拓的新路徑、新業態和新模式是可以實現的,同時也會有更多非遺追隨此類創新實踐。隨著數字媒體技術不斷進步,非遺的驚艷綻放還會持續發生。
參考文獻:
[1」李鳳亮,周夢琛.數字文化產業視野下的傳統文化創新[J].文藝理論研究,2022(6):13-17.
[2」潘詩雨.數字化背景下揚州非遺文化衍生產品設計研究[J].設計藝術研究,2023(5):45-50.
[3]鄧抒揚,許腸.非物質文化遺產雕版印刷技藝的數字化保護研究[J].出版科學,2019,27(4):112-118.
[4」徐杰.新媒體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展示中的創新應用探討[J」.中國民族博覽,2018(9):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