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經濟學文本漢譯中邏輯關系顯化的補償策略探究[J].藝術科技,2025,38(9):37-39.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9-0037-03
0引言
隨著國際經濟交流日益頻繁,經濟學文本的跨文化傳播需求顯著增加。經濟學文本因專業性強、邏輯復雜,常使漢語讀者在理解上面臨挑戰。經濟學文本的邏輯關系顯化處理,不僅是翻譯實踐的必要環節,更是提升譯文質量和可讀性的關鍵。通過顯化處理,可以滿足漢語讀者對清晰、連貫邏輯表達的需求,從而促進經濟學文本在跨文化交流中準確傳遞。
學文本的高度抽象性和理解難度,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容易迷失方向,難以準確把握文本的核心內容。
其二,英文經濟學文本中長句多,常含插入短語、從句等限定和說明成分,給讀者增加了理解難度,讀者需梳理句子結構才能把握核心信息。這種句式結構對讀者的語言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也進一步凸顯了翻譯補償策略的必要性。
1經濟學文本特性驅動下翻譯補償的必要性闡釋
1.1經濟學文本的特征
在跨文化翻譯中,經濟學文本的信息誤讀與邏輯偏差頻發,根源在于其獨特的文本屬性。其一,英文經濟學文本一詞多義、專業性強、縮略語多[1]。這些特征共同導致了經濟
其三,經濟學文本以經濟現象的邏輯推理與因果分析為核心。TheEconomicsofBelonging這本書揭示了全球化與技術浪潮加劇了地區間、階層間的經濟不平等,導致民眾的經濟歸屬感弱化。書中強調,需通過優化市場秩序、調整稅收分配等宏觀政策,縮小貧富差距,重塑經濟歸屬感。在經濟學文本漢譯中,顯化邏輯關系的補償機制可有效消除跨文化語義斷層,精準傳遞政策與經濟目標之間的內在關聯。鑒于經濟學文本邏輯抽象復雜,顯化處理是實現跨文化信息準確傳遞的必要路徑。
1.2基于文本特征的翻譯補償策略適配性
Nida指出:“翻譯補償可以作為一種準確再現原文意義的手段。”[2]因此,翻譯補償是實現翻譯對等必不可少的策略。PeterNewmark指出:“源語言中的隱喻是否需要采用語義翻譯的方法在目標語中再現,或者采用交際翻譯的方法來翻譯意義,取決于原文的隱喻內容是否抽象。”[3] George Steiner直接把翻譯補償作為翻譯的最后一個步驟[4]。Sandor指出,為了保持源語言和目標語之間的信息平衡,可以使用翻譯補償[5]。上述學者從不同維度對翻譯補償進行闡釋,印證了在跨文化翻譯中,通過顯化邏輯關系實現補償機制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2經濟學文本漢譯中邏輯關系的對比顯化、轉折強化、因果明晰補償策略
賀顯斌指出:“顯化后,譯文中詞句的意思比原文更清晰、直接、具體、更易理解,邏輯關系比原文更清晰,或中心意思比原文更突出。”[6]翻譯實踐中,譯文在語義明確性、邏輯清晰度及主旨突出性上優于原文,推動文本銜接關系產生由隱至顯的變化,即標志著翻譯顯化過程的完成。
2.1對比邏輯關系的顯化補償策略
夏廷德指出:“增譯,又稱翻譯放大、詞放大、語境放大等,是指在翻譯原詞的基礎上,使用目標語言的相應詞,適當地添加源語言讀者認為理所當然但目標語言讀者知之甚少的信息。”[7]因此,語義增譯補償是彌補對比邏輯關系中語義歧義或句意模糊的好方法。
原文: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is that compared with trade, immigration presents a challenge that is culturally much more raw. Immigrants are people,and people shape communities in ways that imported goods do not. [8]
譯文:然而最根本的原因或在于,相較于貿易活動(對比邏輯),移民浪潮帶來的挑戰在文化層面更具沖擊性(隱喻顯化)。移民是鮮活個體(概念具象化),其塑造社區生態的方式與進口商品存在本質差異。
原文通過文化隱喻及人貨對比邏輯構建核心論點,直譯面臨隱喻歧義與概念層級模糊風險。譯文采用三重補償策略閉環處理:隱喻文化轉碼將“raw”轉化為“更具沖擊性”,以適配漢語批判話語體系;概念顯化補償增譯“鮮活個體”
激活移民的人文屬性,以“塑造社區生態”銜接“經濟歸屬感”,在人與進口商品的對比中顯化人本價值與商品經濟的根本矛盾。
2.2轉折邏輯關系的強化補償策略
在英語中,經常使用隱含詞來暗示轉折關系,僅以直譯的方式,只能讓目標語言的讀者理解表面意思,無法獲得作者想要表達的深層含義,導致語義傳遞缺失信息。而利用語法增譯補償來處理語義缺失問題[9],可以使英語句子中的轉折邏輯關系更加明確,進而有效彌補因缺乏邏輯連接詞而導致的語義不明顯問題。
原文:But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is that-as with trade—rates of immigration haverisen stronglyalmost everywhere at exactly the same time as the economy of belonging was withering fast.
譯文:然而,究其根本,或許是因為—(這種移民)好像交易一樣——當人們的經濟歸屬感削弱時,移民率卻在全球各地同步激增(轉折強化)。
原文通過破折號及時間狀語構建“移民激增”與“經濟歸屬感削弱”的同步性矛盾,直譯面臨插入語割裂邏輯、核心隱喻模糊的挑戰。譯文實施三階補償:語法增益補償將插入語“aswithtrade”轉化為前置狀語“好像交易一樣”,這是因為經濟歸屬感逐步喪失,人們對生活的社區沒有了依戀,就會移民去國外打工,而這種搬遷就像沒有感情的交易,因為他們沒有鄉土情結,所以不能譯為“正如貿易”。語義增譯補償“卻在同步激增”強化逆向動態(“浪潮”使空間具象化);術語一致性的補償延續了本書的主題。經效能驗證,這種補償機制從邏輯上強化了經濟衰敗與移民增長的悖論關系,還原了原文對新自由主義矛盾的批判,并且破折號轉前置狀語符合語法增譯原則。
2.3因果邏輯關系的明晰補償策略
夏廷德指出:“在中英文相互轉換的過程中,由于缺乏邏輯銜接,可能會出現意義連貫性不足的情況。”究其原因,在于中英文在語言邏輯的表達方式上存在本質差異:中文傾向于通過語義自然銜接來暗含邏輯關系,而英文則依賴顯性的連接詞與語法結構構建邏輯脈絡。因此,引人邏輯連接補償機制尤為必要,特別是在處理因果邏輯關系時。這種補償機制通過在語言單元間(單詞、句子、段落層面)合理添加連接詞、調整語序,將原文中隱含的邏輯鏈條清晰外化,確保譯文既忠實于原文信息,又符合目標語言的邏輯表達習慣,最終實現文本意義的連貫與完整。
原文:But it does so through largely domestic mechanisms: reckless domestic banklending creates financial instability;financialisation diverts resources away from the most productive investments;and financial engineering shifts the balance of power andthe division ofnational incomein favour ofdomestic capital owners over domestic workers,which also increases regional inequality.
譯文:但它主要通過國內機制運作(范疇顯化):國內銀行不計后果地放貸造成了金融不穩定(語義增益);而金融化將資源從最具生產性的投資中轉移(語法重構),偏向國內資本所有者而非勞動者(對比顯化),進而加劇區域不平等(因果顯化)。[10]
原文通過分號構建三重國內金融機制的邏輯鏈條,但直譯面臨三重挑戰:術語晦澀(financialisation)、邏輯隱匿(分號弱化因果)句式冗贅(定語從句嵌套)。譯文采用分層補償策略:語義增益補償將“financialisation”譯為“金融化”,將“divertsresourcesaway”轉化為“轉移資源”,將經濟學術語的抽象概念顯化,因果邏輯更直觀;增補“進而”顯化“收入分配不公導致區域不平等”的衍生關系,替代“which”從句的機械連接。這個補償機制用因果顯化重構了批判性因果鏈,最終在保留“國內機制 $$ 金融失序 $$ 分配不公 $$ 區域失衡”的原文批判脈絡的同時,實現漢語經濟文本的學術規范性。
3結語
本文證實,經濟學文本的抽象性特征體現為復雜推理的隱含性與邏輯關系的層次性,這是其在跨語言轉換中需依賴翻譯補償的根本動因。術語多義性與推理復雜性導致源語中的邏輯關系容易發生隱匿,進而削弱譯文的準確性與可讀性。
基于TheEconomicsofBelonging的翻譯實踐提出了三種補償策略:語義增譯補償策略通過引入對比標識詞、明確對比范圍顯化對比邏輯中的語義模糊,語法增益補償策略借助語法結構來揭示轉換邏輯關系中的語義隱含,語義連接補償策略則通過強化銜接機制修復因果邏輯中的語義缺失。這些策略協同作用于補充語義信息、解構推理背景及強化邏輯鏈條,實現譯文邏輯關系顯化,確證翻譯補償在經濟學文本翻譯中的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馮長甫,李文中.金融英語術語的特征及其翻譯[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24(1):46-48.
[2]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73.
[3]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O01: 106.
[4]George,S.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56.
[5]Hervey Sandor, G. Speech Acts and ilocutionary Function inTranslation Methodology [M] .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OO1:109.
[6]賀顯斌.英漢翻譯過程中的顯化現象[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4):63-66.
[7]夏廷德.翻譯補償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2003.
[8]Martin,S. The Economics of Belonging: A Radical Plan to WinBack the Left Behind and AchieveProsperity forAll[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O2O:58-63.
[9]全志美.邏輯關系的顯化補償策略探索[D].株洲:湖南工業大學,2022.
[10]方夢之.譯學辭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