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理論體系與話語體系在職業教育音樂公共基礎課教材中的實踐路徑探究[J].藝術科技,2025,38(9):229-231.
中圖分類號:G719.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9-0229-03
1理論溯源
1.1發軔與探索
職業教育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古代的學徒制便是其早期形態,手工藝人通過言傳身教將技藝傳授給學徒,這一模式注重實踐技能的傳承,為社會培養了大量實用型人才。隨著近代工業的興起,西方職業教育理念傳入我國,與本土需求相結合,促使我國職業教育開始了現代化探索。洋務運動期間,創辦了福州船政學堂等一批新式學堂,開設了機械制造、航海等專業課程,不僅引入西方先進技術,還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開啟了我國近代職業教育的先河。1902年的《欽定學堂章程》將農工商礦等學堂統稱為實業學堂,1904年的《奏定學堂章程》建立實業教育系統,明確了各級各類實業學堂的相關要求,中國職業教育開始起步。
1.2確立與發展
民國初年,實利主義教育被列為教育宗旨之一。1917年,黃炎培聯合發起成立中華職業教育社,“職業教育”一詞逐漸取代“實業教育”。1922年的新學制,用“職業學校”逐步替代“實業學校”,“職業教育”以此作為一種教育的類型而被正式確立。眾多知識精英投身職業教育探索,如黃炎培創辦中華職業學校等,推動了職業教育平民主義思想的實踐。他所倡導的職業教育思想,強調“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進一步推動了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發展,為我國職業教育理論體系的構建奠定了初步基礎[1]。
1.3構建與完善
新中國成立之初,構建起中等職業教育制度。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職業教育有了更多的關注和發展。2002年,印發《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02]16號)。黨的十八大以來,職業教育進入大改革大發展時期,確立了職業教育的類型教育定位,提出建設技能型社會的戰略任務[2]。《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等,明確提出要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并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中國職業教育話語體系在穩步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的話語表達,并在國際職業教育領域的影響力逐漸提升[3]。
2職業教育音樂公共基礎課程現狀
近年來,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其不僅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更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力量[4]。其中,公共課程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對職業院校學生產生了深遠影響。而公共課中的藝術課程是實現美育的重要途徑。為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加強中等職業學校藝術教育工作,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與藝術鑒賞水平,2013年,教育部印發《中等職業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大綱》(教職成廳〔2013]2號),確定了公共藝術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2020年,《中等職業學校藝術課程標準(2020年版)》(以下簡稱為《課標》)進一步確定了藝術公共基礎課的重要意義,明確了藝術課程的性質與任務、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學業質量、課程實施等內容,對中等職業教育教材的出版與課堂的教學實施提供了指導[5]。
2.1課程設置
當前,職業院校開設的藝術鑒賞與實踐課程存在諸多實際問題。以音樂課為例,在課程設置方面,許多職業院校的音樂鑒賞課課時嚴重不足,部分院校將其設置為選修課,導致只有少數學生有機會參與。新《課標》中明確規定,藝術課程基礎模塊是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基礎性內容,包括音樂鑒賞與實踐、美術鑒賞與實踐,每個模塊要求18學時/1學分。在較少的課時學習中,學生在課堂上只能淺嘗輒止,無法通過觀賞、體驗、聯系、比較、討論等方法感受音樂作品的形象及情感表現、豐富審美經驗、加深審美理解,藝術核心素養培養更是無從談起。
2.2教學資源
在教學資源方面,多數職業院校的音樂教學設施陳舊、匱乏。筆者通過調研發現,某旅游服務專業職業院校由于資金有限,沒有專業的音樂教室,更無法借助信息化手段和數字資源開展學習,音樂教學只能在普通教室進行。一些學校對這類課程的重視度不夠,教學資源更新緩慢,沒有使用統編審定教材,學生所學內容陳舊,甚至存在藝術學科的科學性錯誤或對課程思政的融入不到位等問題;同時,教師沒有積極投入教學,疲于整合和豐富教學資源,難以激發學生的
學習興趣。
2.3教學方法
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三教”改革,即教師改革、教材改革、教法改革。“三教”改革中,教師是根本,教材是基礎,教法是途徑,為解決教學系統中“誰來教、教什么、如何教”的問題指明了方向。但從實際改革成效來看,很多院校教師仍沿用傳統教學方法,教學方法較為單一。在音樂公共課上,教師以理論講授為主,通過講解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作者生平、音樂特點等,讓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互動與體驗環節,導致學生對音樂鑒賞課程產生枯燥、無用的印象。這種教學模式很難培養出能適應行業企業需求的復合型、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6]。
3音樂育人的具體體現
筆者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藝術(音樂鑒賞與實踐)》[7(以下簡稱本教材)為例,對音樂育人進行具體闡述。其獲批首批“十四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筆者作為這本教材的策劃編輯,闡述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在職業教育音樂公共基礎課教材中的具體實踐路徑。
3.1中國音樂歷史中的音樂教育觀
中國傳統音樂講究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其中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中國傳統音樂獨特的記錄方式。由于中國音樂記譜并非西方的絕對音樂記譜,最典型的古琴和琵琶屬于記錄演奏方式的文字譜式,因此這種音樂在傳播和教學的過程中高度依賴口傳心授的方式。教師在教授音樂的過程中會一對一地將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獨特感受傳遞給學生,在音樂教育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樹立一種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本教材第五單元的中國民族器樂中包含了古琴、琵琶、古箏、嗩吶、二胡、民樂合奏等作品,同時添加了“減字譜”等相關知識點。這種不直接展示音高的中國音樂記譜方式,與西方音樂主要依靠科學化的絕對音高和量化節奏標記的線譜完全不同,體現了與中外音樂教育觀念和思維的不同。
3.220世紀的中國音樂教育事跡
20世紀初,由于鴉片戰爭之后西方文化的強勢影響,中國各個階層要求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進行改革的呼聲,直接影響了當時中國新型學校教育的建立和發展。當時的文化名人,如梁啟超就曾提出,改造國民的品質需要從演唱新式音樂為開端。因此,在新式學堂推行“學堂樂歌”的教育思想就成了當時的潮流。這些歌曲的內容首先是在各種層面宣揚富國強兵和抵御外敵侵略的愛國精神,也有向當時的青少年宣傳勤學苦練、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教育觀念的,不少甚至還配有專業的鋼琴伴奏,全面展現了20世紀初中國音樂教育所具有的豐富修養和較高藝術水準[8]。
1922年,教育部借鑒外國學校的學制對教育體制進行全面改革,音樂教育隨之被正式納入普通教育范疇,以此成為對青少年進行美育的重要一環。因此,當時一大批優秀的音樂家投入中國的專業音樂教育和普通學校音樂教育的創建過程中[9]。為此,本教材第三單元中國藝術歌曲中包含了中國藝術歌曲的開篇之作《大江東去》,也有鼓舞士氣、凝聚民族力量的《黃河頌》,更有以毛澤東詩詞配樂的《沁園春·雪》,并在任務環節進行知識的鞏固與遷移,在實踐中將音樂與崗位情境結合。通過這些音樂作品使美育潤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入魂,音符中體現出獨特的中國職業教育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
3.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下的音樂教育
提到藝術的育人作用,可從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的回信中談起。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為新形勢下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音樂教育的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在職業教育藝術公共課程中,堅持立德樹人是根本任務。音樂教育不僅要傳授音樂知識和技能,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價值觀[10]。通過音樂作品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和積極向上的精神內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要大力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加強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本教材內容的選擇兼具以上幾點,有戲曲知識和實踐、中外民歌,還有重點介紹的中國民族歌劇、中國舞劇中的舞蹈音樂,將中華美育精神融入音樂創作和表演中,深耕對中國音樂文化的推廣,將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推向世界舞臺。
4職業教育音樂公共基礎課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國家對職業教育和美育的重視為職業教育音樂公共基礎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政策層面,《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等文件的出臺,明確了音樂教育在職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為課程建設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同時,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音樂教學帶來了新的變革。盡管面臨諸多機遇,但職業教育藝術公共課程仍面臨不少挑戰。師資隊伍方面,專業音樂教師數量不足,部分教師缺乏職業教育教學經驗,難以將音樂知識與職業教育特點有機結合。課程設置方面,課程體系不夠完善,課程內容與職業崗位需求脫節,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教學評價方面,目前的評價方式以考試成績為主,難以全面評價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實踐能力,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5結語
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理論體系與話語體系在職業教育音樂公共基礎課教材中的實踐,是一個不斷探索與發展的過程。未來,應緊密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扎根職業教育實際,遵循音樂教育特點,不斷創新與完善職業教育音樂公共基礎課教材體系與教學模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轉變觀念,提升音樂課程的地位,緊密結合職業教育特色優化教學內容與方法,積極應對數字化挑戰,充分利用政策支持與社會需求帶來的機遇,克服困難,使職業教育音樂公共基礎課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中發揮更大作用,推動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理論體系與話語體系在音樂教育領域不斷豐富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陸宇正,劉旭東.中國特色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服務教育強國建設的實踐邏輯與實現策略[J].教育與職業,2025(7):96-103.
[2」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向縱深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成就[G/OL」.中國教育新聞網,(2022-05-24)[2025-03-24].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205/t20220524_694292.html.
[3」吳迪.音樂欣賞課程中的美育滲透與融合研究[J」.藝術評鑒,2022(19):93-96.
[4]李政.中國特色職業教育教材理論實踐和體系構建:2024年職業教育教材研究與實踐新進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5(2):84-90.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藝術課程標準(2020年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
[6」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發展研究所.藝術(音樂鑒賞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47-102.
[7]賀奕瑋.高職音樂鑒賞課程中的“三全育人”模式構建與實踐[J].科教導刊,2024(35):112-114.
[8」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130-157.
[9」馮長春.“少年中國”與“新國樂”理想中的美學追求:論王光祈的音樂美學思想[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24(3):4-14.
[10」劉恩娜.由美育而美學:中國近代音樂美學思想萌發過程探析[J].中國音樂,2024(4):19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