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非遺音樂傳承視域下地方戲曲音樂發展研究[J].藝術科技,2025,38(9):10-12
中圖分類號:G122;J6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9-0010-03
0前言
在全球化和現代化沖擊下,傳統戲曲的生存危機日益凸顯,非遺音樂的活態傳承成為學界關注焦點。宜昌作為巴楚文化交匯地,其地方戲曲(如宜都郴鼓、長陽山歌)承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記憶,卻在當代面臨傳承困境。本文以地方戲曲傳承為切入點,探索非遺音樂傳承的有效路徑。
1非遺音樂傳承國內外研究現狀
非遺音樂傳承作為文化保護的重要領域,近年來在國內外學界引發廣泛關注。從國際視野來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3)的頒布為全球非遺保護提供了制度框架,各國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保護模式[1]。日本在能樂保護中建立了“人間國寶”認定制度,通過國家立法、財政補貼和教育體系納入等方式確保技藝傳承;韓國則通過盤索里保護實踐,探索出商業化運營與傳統文化保存相結合的路徑,其經驗對中國非遺音樂保護具有重要借鑒意義。歐美國家則更注重社區參與和數字化保護,如英國民俗音樂檔案庫項目(EFDSS)運用數字技術對傳統音樂進行系統性記錄和研究,為活態傳承提供資源支持。
國內學界對非遺音樂傳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維度。首先是保護理念的明確,我國學者提出非遺保護應從單純的“藝術本體”研究轉向“文化生態”整體性保護,強調音樂與社會語境的互動關系[2]。在音樂形態研究中,提出從符號學視角對傳統音樂的激發進行研究,以梳理傳統技法在現代語境的表意功能。其次是建立傳承機制,非遺音樂普遍面臨傳承人老齡化(平均年齡超過60歲)和技藝斷代的危機。市場經濟環境下,年輕傳承者更傾向于選擇經濟效益較高的職業,導致傳承鏈斷裂。非遺音樂傳承空間由鄉村戲臺轉變為景區劇場,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傳承的碎片化和符號化。最后是創新實踐研究,無論是傳播渠道的革新還是將地方戲曲納人教育體系,都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非遺的生存空間,但需警惕過度開發導致文化內涵稀釋。
2宜昌地方戲曲音樂的發展
宜昌地方戲曲音樂作為長江流域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歷程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時代特征。從歷史維度來看,宜昌戲曲音樂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體現了藝術形態與社會文化的深度互動。
第一階段(20世紀50年代前)是傳統鄉土時期,戲曲音樂主要依附于民間生產生活。以宜都綁鼓為例,其最初形態“薅草鑼鼓”直接服務于農業生產,勞動者在田間地頭通過擊打郴鼓、即興演唱來協調勞作節奏、緩解疲勞。這一時期的音樂特征表現為節奏單一但富有張力,多采用2/4拍;唱腔結構簡單,以五聲音階為基礎;表演形式靈活,無固定舞臺,具有顯著的實用功能。長陽山歌、五峰采茶調等同樣體現了這種“勞者歌其事”的特點,音樂內容多反映農耕生活、民間傳說,演唱者多為業余愛好者,傳承方式主要依靠□耳相傳。
第二階段(20世紀50—90年代)是專業化轉型期,戲曲音樂開始從民間走向舞臺。1956年,宜都縣文化館組織民間藝人將“薅草鑼鼓”改編為舞臺化的《清江河》曲牌,標志著藝術形態的重要轉變。這一時期的發展特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是音樂結構趨于復雜,出現了多段體曲式;其二是樂器組合從單一的打擊樂擴展至加入二胡、笛子等旋律樂器;其三是表演場所從田間地頭轉向專業劇場。政府主導的文化改造工程發揮了關鍵作用,通過組建專業劇團、舉辦文藝匯演等方式,推動民間藝術向專業化發展。這種改造并非簡單的“雅化”,而是在保持鄉土氣息的基礎上進行藝術提升,如《清江河》保留了即興演唱的特點,但加入了固定唱詞和規范化的音樂編排。
第三階段(21世紀以來)是多元創新期,戲曲音樂面臨現代化轉型的機遇與挑戰。代表性作品如《同心圓》將傳統榔鼓音樂與現代舞臺藝術相結合,在保留“緊打慢唱”等傳統技法的同時,融人電子音樂元素;《猜新娘》則嘗試將傳統婚俗題材賦予現代性別平等的新內涵。這一時期的創新實踐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音樂語言的現代化,如節奏形態的多樣化(使用5/8、7/8等復合拍子)、調式調性的豐富化(加入變化音);其二是表演形式的綜合化,舞蹈元素比重明顯增加,部分作品舞蹈段落成為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三是社會功能的拓展,從單純的娛樂功能轉向文化宣傳、旅游推廣等多重功能。文旅融合成為重要發展趨勢,如在三峽人家、清江畫廊等景區設立的常態化演出,既拓展了傳播渠道,也帶來了表演碎片化的新問題。
宜昌地方戲曲音樂的當代發展呈現出三個顯著特點。其一,傳承方式從自然傳承轉向制度化傳承,通過非遺名錄認定、傳承人培養計劃等機制保障延續性;其二,創作題材從傳統故事擴展到現代生活,如《同心圓》將“家庭文明誠信檔案”政策融入劇情;其三,傳播渠道從地域性傳播轉向跨媒體傳播,短視頻平臺成為吸引年輕觀眾的新陣地。這些變化既反映了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調適能力,也提示需要建立更完善的保護機制,以應對商業化、碎片化等潛在風險。
3非遺音樂傳承現狀
3.1非遺傳承人斷層
非遺傳承人斷層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傳統藝術進一步發展的主要瓶頸。據不完全統計,宜昌非遺傳承人平均年齡達63.4歲,70歲以上占比 34.5% ,部分項目甚至面臨“人亡藝絕”的風險。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是傳統技藝學習周期長、收入微薄,年輕人更傾向選擇高回報職業,如木偶戲、藍印花布等非遺項目因市場萎縮難以吸引新血;其二是部分非遺仍依賴家族或師徒傳承,存在“傳男不傳女”等陳舊觀念,限制了傳承人選拔范圍;其三是現代娛樂方式沖擊下,傳統藝術受眾減少,如皮影戲、盤繡等因缺乏年輕觀眾而失去傳承動力。若不采取針對性措施,如優化傳承人補貼、拓寬市場化路徑、推動“非遺進校園”等,許多珍貴非遺技藝恐將隨傳承人的離世而徹底消失
3.2非遺表演空間變遷
非遺表演空間的變遷反映了傳統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的適應性調整與功能轉型。地方戲曲大多由鄉村音樂發展而來,因此其最初的表演空間大多為鄉土場所。如宜都榔鼓、紫陽民歌等主要在鄉土儀式場所(如戲臺、祠堂、廟會)演出,與民俗節慶、農耕生活緊密關聯。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和文旅產業的蓬勃發展,表演空間逐漸向景區劇場、文化街區、博物館等消費性場所遷移[3]。表演空間變遷帶來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景區展演拓寬了受眾群體,提升了非遺的經濟價值;另一方面商業化可能導致表演“碎片化”,如時長壓縮、內容簡化,甚至符號化表演削弱了藝術本真性。未來,需在文旅開發中平衡原真性與創新性,避免非遺淪為單純的旅游消費品。
3.3數字化存檔的局限性
信息時代,可利用數字化技術對非遺戲曲音樂進行存檔,這種方式雖然可以拓寬非遺傳承路徑,但仍存在顯著的局限性。首先,數字化存檔過程中會出現非遺信息失真的情況,常見的三維掃描、動作捕捉等技術雖然可以通過視頻的方式進行記錄,但非遺表演過程中的即興創作與藝術神韻難以完整呈現。其次,面對海量的非遺項目,通常更傾向于靜態記錄,數字化存檔會導致非遺項目的臨場互動、即興發揮等難以完整呈現。最后,數字化存檔過程通常由技術性人才主導,非遺傳承人僅僅作為被記錄的對象,沒有積極參與到創作設計中,無法真正實現檔案的真實記錄。數字化存檔需要在技術精準性、活態記錄以及傳承人深度參與等多個方面推進優化。打破數字化存檔的局限性是推進數字技術在非遺傳承工作中應用的關鍵[4]。
3.4非遺受眾分化
非遺項目傳承需要市場的參與,目前非遺項目的受眾出現了分化的情況,這種情況限制了非遺項自的科學傳承。非遺受眾的分化主要體現在傳統中老年群體與年輕群體在審美、參與方式以及文化認知的差異上。首先,中老年人更傾向于欣賞非遺項目的原本表達,如傳統戲曲的唱段表演、手工藝的流程展示,年輕人更傾向于非遺項目的新式表達,如將流行音樂與傳統戲曲相結合。其次,中老年人對非遺項目的參與方式更傾向于線下欣賞與社區活動參與,年輕人更傾向借助網絡平臺了解非遺項目。最后,在文化認知上,中老年群體傾向于將非遺作為一項嚴肅的事物來對待,年輕人群體更傾向于非遺項目的娛樂化表現。這種代際分化說明非遺項目需要結合差異化策略來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
4非遺活態傳承的適應性策略
4.1建立教育傳承機制
推進非遺項目與教育體系的融合是非遺活態傳承的關鍵,需要從四個方面入手。首先,在基礎教育階段設立非遺通識課程,提高學生對非遺的基礎認知;其次,在高等教育邀請非遺傳承人開設非遺大師課,通過師徒制與現代高等教育的融合,實現對非遺傳承人的科學培養;再次,針對日益完善的非遺傳承人培養架構,要建立相應的課程考評機制,確保教育投入能夠切實推進非遺發展;最后,在教育環節要引入非遺商業化內容,推進非遺項目與市場經濟的融合,借助市場建立可持續的人才培養體系[5]。
4.2推動技術賦能傳播
信息時代的非遺項目傳承,離不開信息技術的賦能。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推進信息技術與非遺項目傳播的融合。首先,通過對非遺戲曲的數字化記錄,建立非遺數字化曲庫,有效整合各地的非遺戲曲資源。其次,借助VR/AR技術打破傳統舞臺演出對非遺傳播的限制,借助專門的設備,觀眾可以在家中感受非遺演出的魅力,提高大眾對非遺項目的興趣。最后,基于非遺戲曲曲庫開發手機 App ,每個戲曲愛好者都可以隨時隨地學習賞析相關內容。
4.3加強文旅深度融合
推進非遺項目與文旅融合,是非遺傳播的重要手段。首先,可以在景區設置非遺文化消費場景,通過非遺展示區來展現非遺的魅力;其次,基于非遺項目開發衍生品,如宜昌可基于榔鼓元素開發文創產品,通過盲盒銷售的方式來提高非遺項目的經濟效益,這部分收益還能再次投入非遺的傳承與保護中。最后,推進非遺與現代藝術的融合,引導藝術家結合地方景區的特點與非遺元素相結合,在豐富景區內容的同時,實現對非遺項目的傳承。
4.4強化政策支持
非遺項目的傳承依賴制度支撐,當代非遺項目傳承制度的確認需要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完善支撐。首先,相關部門需要結合非遺項目制定有針對性的法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到非遺項目的傳承中。其次,由政府部門牽頭設置非遺轉向傳承基金,通過補貼的方式來支持非遺傳承人積極參與到藝術創作中。最后,政府部門應制定相關的考評機制,通過獎優懲劣的方式來推進非遺傳承。
5結語
非遺音樂傳承面對傳承人斷層、表演空間變遷等現實問題,需要構建教育傳承、技術賦能、文旅融合、政策保障的系統性保護體系,在堅守文化根脈的同時拓展現代表達。未來,隨著相關政策的落實以及更多資源的投人,非遺項目將會在可預見的未來重新煥發生機。
參考文獻:
[1」羅立章,潘金.非遺視域下自貢地方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研究[J].藝術科技,2024,37(14):17-19,22.
[2」林芬.非遺地方戲曲音樂活態保護與傳承的思索[J」.戲劇之家,2023(36):24-26.
[3」劉靈.非遺在地方高校音樂教學中的傳承與實踐:以茂名市為例[J].當代音樂,2021(7):58-60.
[4」沈秀莉.非遺音樂傳承視域下福建地方戲曲音樂發展的思索[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22,24(4):166-169.
[5」李亞.濟寧市群眾文化活動助力非遺音樂傳承創新發展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3(11):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