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新地域主義語境下地域文化空間表達策略探究[J].藝術科技,2025,38(9):70-72.
中圖分類號:TU984.1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9-0070-03
近年來,中國城鄉建設高速推進,但在效率導向的驅動下,空間形態日益趨同,建筑風格與規劃模式千篇一律,地域文化的空間表達被不斷削弱。在此背景下,設計界開始重新關注地方性與文化歸屬感。新地域主義(CriticalRegionalism)作為一種批判性的設計理論,強調在現代建造體系下回應具體的自然環境、歷史語境與社會文化,從而重建建筑的文化根基與空間認同。它主張在技術與傳統之間尋求平衡,以現代手法激活地方文化記憶,形成具有環境適應性和情感共鳴的空間體驗。
現。其英文為CriticalRegionalism,經常被翻譯成批判性地域主義,但從本質上講,新地域主義是對現代主義進行揚棄的理論,既有現代主義對大機器生產的繼承,也有對現代性的反對和反思。
新地域主義是由建筑評論家楚尼斯、列斐伏爾首次提出,由建筑師肯尼思·弗蘭普頓綜合闡釋,并且通過出版《走向批判的地域主義》一書而得到推廣的一種新的建筑設計理論。其主要論述了對場所的回應、對自然光的敏感處理、強調觸覺感受、融合技術與傳統、尊重地形、喚起文化記憶等六個方面的要點,成為一種介于現代技術和地方文化之間、介于疏離現代性和拒絕復古式樣之間的中間立場的學說。
1新地域主義理論
20世紀中期以后,在全球化浪潮中迅速發展起來的現代主義為新技術、功能主義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也導致風格趨同和地域性缺失。基于此,理論界開始反思現代主義的“無根性”,于是重視地域性的設計思潮一新地域主義出
區別于傳統地域主義模仿歷史上某種類型的做法,新地域主義認為設計師是“文化譯者”,通過現代語言把地方文化、材料及建造邏輯等轉換出來。新地域主義強調要學習自然地理、重視地域文脈和生活習俗,注重社區的參與感和生態性,認為建筑是跨越不同地域的文化和自然條件的產物,以體現不同的特色。
隨著全球文化日益多樣化,新地域主義開始以本地化的方式應用于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的微型建筑中,綻放出新的活力[1],在抵制建筑全球化趨同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并為建構富有文化底蘊的當下空間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操作手段。
2地域文化空間的特征與表達困境
2.1地域文化空間的特征
地域文化空間是自然環境與人文傳統長期交織的產物,承載社區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認同[2],特征主要有三。
一是場所性,地域空間基于一定的地理、社會條件生成,并且與當地的自然、氣候和地形等共存;二是文化敘事性,在空間內融入地脈及風土,化用形態和符號講述文化故事;三是情感生成力,在場所中使用本土化的材料,運用傳統營造法的場所,讓使用者對家鄉產生情感歸屬。
設計師需要用新的方式來表達場地和文化的邏輯關系,而不只是簡單地建造物理空間。
2.2空間設計中地域文化表達的困境
盡管地域性日益受到重視,但地域文化空間的表達仍面臨諸多挑戰。
第一,趨同設計,標準化導致文化地標喪失地域特點;第二,表面化呈現,本該包含歷史與生活場景的文化轉化為簡單的裝點符號;第三,沒有社區參與,大部分設計出于他者視角,而無從與當地民眾溝通接觸。
這說明空間設計只有按照地域來模仿地表意象時,是沒有真正的文化精神和語境性面向的,應該立足于文化和回歸到社會之中去完成區域文化的深層次表達。
2.3新地域主義介入的現實意義
新地域主義立足于場所的設計理念,在此基礎上將當地的特色元素同現代技術融合,注重人文與環境的關系以及人和建筑的關系。
它的設計手法并不是復古式的,而是用文化邏輯展現當代形態,并且注重材料和構造的當地性,在充分激活場所精神及文化記憶的基礎上,回應當地的精神氣質,并倡導以社區共創的方式將空間變成參與的場域和認同建設的空間。
新地域主義具有批判性和整合性的特點,在當前地域文化空間中起到理論指導和實踐示范的作用,并起到聯結地方性與現代性的橋梁作用。
3新地域主義語境下地域文化空間表達策略
在城市化推動下,建筑形式同質化、去地域化現象加劇,新地域主義以批判視角回應此趨勢,并在實踐中提出重構路徑。其關注的焦點從形式語言轉向文化根基,從抽象理念轉向具體策略。在地域文化空間構建中,新地域主義以本土材料與建造技藝、場所精神與社區參與為核心操作維度,通過多重策略協同,回應地域環境、文化記憶與社會結構。
3.1材料、工藝與技術本土化
本土材料與工藝是新地域主義實現“在地性”的基本手段。設計應立足于自然資源、傳統營造與文化語境,從中提取適宜的材料與技術元素,形成具有地域語義的空間表達。
就材料而言,新地域主義更偏好使用木材、石材、夯土、竹材等自然本地材料,這些材料便于獲得,且能更好地體現當地的地域性特點,以及悠久的歷史與時間含義。在工藝層面,更注重發掘傳統做法,吸收地方特色,并采用當下較為流行的設計語言對其進行再創作,使傳統的工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就技術層面而言,在進行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現代結構體系的作用,因地制宜地結合當地富有特色的建造工藝。
這一設計理念在李曉東主持設計的籬苑書屋(見圖1)中得到了具體體現:項目位于北京懷柔山區,順應山水走勢布置空間,并以一種較為柔性的手段滲透自然之中;外覆層由當地村民回收的過去裝運果品的老木條構成,具有通風遮陽、文化展示的雙重屬性;結構方面使用現代鋼架保穩,通過一榫一卯展現出最傳統的搭建感。


3.2營造場所精神與文化認同
場所精神(GeniusLoci)是新地域主義的一個重要概念,認為建筑應深入當地地理、歷史與文化語境之中,通過空間建構喚起情感共鳴與文化認同。和單一注重視覺符號的形式主義相比,新地域主義更看重空間與人的深層交往,并將建筑視為地方記憶與身份建構并存的場所[3]。
可從三個層面營建場所精神:一是尊重歷史語境,在場地文脈要素的保存與再利用中,讓空間有延續性的記憶;二是搭建空間敘事,在空間布局與路徑的組織上,增強場所的空間敘事性,增加場所的文化符號;三是轉化文化語匯,在傳統文化語匯的基礎上,結合當下進行再運用、再表達,構建出具有地域特點的語言表意系統。
劉家琨設計的成都水井街酒坊遺址博物館(見圖2)是對其最直接的體現,“修舊如舊”,激活場地內更多的文化資源,將遺跡變成共同記憶與時代的見證,使其作為物質資源被保護起來。保留釀酒池、發酵缸等歷史遺址,并以加固、標識賦予其文化意義,作為文化空間的表達手段。以“文化時間軸”為線索串聯參觀流線,形成功能流線和參觀流線重合并以文化主題演繹敘事的方式,從而體現從釀酒工藝到城市發展的時間順序。在建造過程中,使用建筑原有的磚、瓦、木等材料和新建清水混凝土、鋼結構新舊材料的對話組合,將外部功能空間、內飾功能區和場地環境融為一體,形成本質的真實性。通過對展覽館、活動、社區參與等多元機制的構建,讓建筑展現出更多的可能性。
3.3可持續性與社區參與
新地域主義是對形式與文化表達的關注,也是對建筑與自然環境、社會結構之間的共生關系的觀照。在此視角下,可持續性不再是某種強調節能、注重節材技術的課題,是對自然的尊重,是對傳統在地的挖掘,是對具體場所的營建策略;而社區參與則體現了設計民主化的傾向,使建筑成為地方集體意志與文化認同的載體。
新地域主義在可持續設計上主張低技術、高適應性,提倡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被動式節能和氣候適應性構造等做法,從而在降低造價和能耗的同時,較好地延續當地材料及工藝傳統,促進建筑與環境協調共生。在社區層面,該思想主張讓使用者參與到建筑的設計與建造中,實現知識、資源與文化的共創共享,從而增強空間的社會嵌入性與文化歸屬感。
隈研吾打造的吉野杉之家就是采取這種雙重策略的實例。坐落在日本奈良縣吉野町的吉野杉之家(見圖3)將文化和旅行相結合,就地取材,以當地的吉野杉為建筑的主要材料,踐行了隈研吾提倡的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并且成功地扭轉了即將沒落的地方林業和木材加工業,實現了“建筑一資源一經濟”的良好循環。除此之外,吉野杉之家的收益都回到社區,由當地居民共同使用。由此,建筑不再是一個孤立設計的產品,而是轉變為一種社會機制的試驗平臺,增強了居民的參與感與歸屬感,也延伸了新地域主義從空間塑造到社會系統建構的當代表達。

4結語
本文以新地域主義為理論基礎,聚焦其在地域文化空間表達中的應用策略,嘗試在理論梳理與案例分析之間建立清晰的實踐邏輯。新地域主義認為,應當在新時期重構地方性,關注建筑與自然、文化、歷史、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從根本上避免設計中同質化的發生,重塑空間場所的人文價值內涵與定位。
研究證明,新地域主義不是對傳統的回歸,它是基于一種文化的邏輯,在具體的日常社會生活場域中的對當地文化身份的當下化表現。新地域主義是在地資源創造性轉化、空間敘事的文化嵌人和設計過程共建共享的過程,實現了建筑的文化根基的塑造與認同機制的再生。
總體來看,新地域主義提供了連接地方性與現代性的有效路徑,為當代建筑在文化、生態與社會維度上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將來仍可探索新地域主義新的數字化建造手段以及對未來城鄉更新的表達等,拓展理論邊界的外延,給人們更多的實踐可能性。
參考文獻:
[1]齊若寧.新地域主義代表:阿爾瓦多·西扎的建筑思想[J]:建筑與文化,2021(4):248-249.
[2]姚亦梅,朱艷.類型學設計方法在新地域主義建筑設計中的應用[J].四川建筑,2010,30(4):62-63.
[3」熊艷,胡小藝,姚博龍.基于新地域主義理念的荊楚風格建筑設計:以宜昌市龍泉古文化街為例[J].華中建筑,2017,35(10):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