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dual contradictionsof missing important factors and including irrelevant factorsin
Key word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logistics node loc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two stages
0引言
物流作為我國當今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三利潤源泉”,在互聯網經濟時代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規劃與建設物流網絡系統的過程中,物流網絡系統中的配送中心、倉庫等物流節點的選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決策問題,因為物流節點決定了整個物流網絡的模式和結構,且建設初始投資成本高,一旦建成不易搬遷或改造,其選址決策將會影響整個物流系統的運作成本和效率。然而物流選址決策又是一個系統性決策問題,受很多相關因素影響,需要針對所有相關因素進行綜合性評價后選擇最優方案。AHP層次分析法是物流節點選址問題重要建模方法之一,陸秋羽通過構建AHP—熵權TOPSIS模型對快遞進村網點的選址進行了研究。王凱成等運用AHP法和TOPSIS法,針對交通條件、工地條件、經濟條件及可持續發展等因素研究了物流配送中心的選址問題。方磊等運用AHP和目標規劃方法構建了應急系統選址規劃模型。王慧對快遞企業在農村選址建設網點時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梁會民等對南京市申通公司的快遞網點布局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上述研究基本都是從企業的角度出發對物流節點選址進行研究,趙泉午等則從地方政府角度出發,構建了綜合考慮 CO2 排放量和物流成本的雙目標整數規劃模型。
這些研究方法在物流節點選址影響因素的確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沒有首先對相關影響因素進行系統性收集與遴選,而是直接對主觀確定的影響因素確定權重并使用。因此可能存在重要影響因素漏選和次要因素人選的雙重矛盾情況。第二,由于沒有抓住物流節點選址的主要影響因素,重要因素被次要因素淹沒,導致選址過程計算工作量大,計算結果還不精準的情況發生。最后,由于受限研究方法的研究結論應用非常固化,不能針對實際的具體問題靈活應用。針對上述問題,本文提出了基于AHP兩階段物流節點選址影響因素遴選與權重確定方法。
1模型構建
1.1基于AHP兩階段物流節點選址影響因素遴選與權重確定流程。本文采用的方法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基于AHP法遴選重要影響因素,第二階段是基于AHP法對重要影響因素確定其權重,具體如圖1所示。
1.1.1系統性收集影響因素。為了保證選址影響因素能夠被系統性收集,不出現重要影響因素被遺漏,本步驟采取頭腦風暴法:邀請物流領域經驗豐富的行業專家,針對具體的物流節點選址問題應該包含哪些影響因素自由發表意見,此過程中鼓勵每個人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并禁止對任何觀點的批評,對存在有重大分歧的內容進行充分討論,盡可能地達成比較一致的結論。
1.1.2基于AHP法對當前所有影響因素權重排序。應用AHP方法對當前專家給出的所有物流節點選址因素進行權重分析計算,然后按照權重的大小進行排序。
1.1.3基于二八原則選取重要影響因素。針對基于AHP方法計算后的影響因素權重排序后,基于二八原則將后面的權重占比比較低的影響因素剔除掉,保留權重值比較高的重要影響因素。
1.1.4基于AHP法對重要影響因素重新確定權重。應用AHP方法對保留下來的重要影響因素再一次計算其權重,計算后的權重結果作為物流節點選址影響因素的權重。
1.2物流節點選址規劃的目標
1.2.1服務最優化。物流行業是服務行業,其存在的價值就是給客戶和終端消費者提供優質的服務,必須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物流節點服務的主要評價指標是送貨時間、速度和準時率等。上述指標的優劣通常取決于物流節點交通便利性、與客戶的遠近、設施設備的先進性等因素。
1.2.2成本最優化。成本最優化是物流節點選址決策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標之一。在計算成本時要注意短期成本與長期成本、初始投資成本與日常運營成本以及運輸成本與存儲成本之間通常存在互悖現象,即具有此消彼長的特性,因此要綜合系統性考慮各項成本之間的制約關系,不能單一地追求某一指標的最大化,而要運用科學的系統優化方法盡量達到整個項目生命周期總體成本最優。
1.2.3發展潛力最大化。物流節點項目建設屬于重資產投資建設項目,投資大,投資回收期長,沉沒成本高,因此在選址時既要考慮滿足當下短期目標的要求,又要滿足未來市場需求變化、顧客需求增長等長期目標的要求,所以在選址時必須要將未來的發展潛力考慮在內,以免造成固定資產投資的重大浪費。
1.3構建選址評價指標體系。通過行業專家頭腦風暴的方式,系統性收集可能影響本次選址的影響因素,經過仔細研究分析,初步構建出選址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如圖2所示。1.3.1基礎設施。物流節點選址首先要選距離交通樞紐中心近、道路條件好、路網密度高的地區。另外為了保障配送中心日常高效運營,還需要良好的電力、供水、互聯網等公共配套基礎設施。所以在“基礎設施”指標下選取“交通便利性、基礎配套設施和互聯網覆蓋”3個二級指標。1.3.2經濟成本。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保持可持續經營首要條件是控制成本。物流節點建設經濟成本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項目初始建設成本,包括房租、設備設施采購成本等。然后是運營過程中的運輸成本和人工成本。倉儲成本通常體現在房租和人工成本之中。所以在“經濟成本”指標下選取“建設成本、運輸成本和人工成本”3個二級指標。
1.3.3市場環境。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總是在一定的市場環境中運營的。首先要面臨市場中競爭者的激烈競爭,同時服務還要匹配市場中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快遞的消費量,因為收人低的人群網購頻率相對較低,另外配送中心運營在當地市場中還需要招聘技術工人和普通工人。據此,在“市場環境”指標下選取“市場競爭情況、技術工人供給、普通工人供給和居民消費水平”4個二級指標。
2案例分析
某快遞物流公司為了滿足城鄉居民新鮮有機農產品的消費升級需求,擬計劃建立一個生鮮農產品配送中心,為了能科學準確地在備選地點選出最優的方案,該公司采取了基于AHP兩階段物流節點選址影響因素遴選與權重確定方法。
2.1基于AHP法確定所有評價指標權重
2.1.1構造判斷矩陣。根據二元對比法,將相同層次的指標進行兩兩比較,并依據1~9比較標度法進行賦值,得到各影響因素判別矩陣 P ,如表1所示。
2.1.2基于AHP法計算權重。基于AHP法計算判別矩陣的特征向量、特征根以及一致性檢驗系數,具體見表2,其中為了消除判斷矩陣階數增加導致CI值降低影響一致性檢驗準確性的情況,需利用同階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值RI計算一致性指標CR,RI同階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值如表3所示。

表2基于AHP法權重計算結果及一致性檢驗

表3同階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值

表1影響因素判別矩陣
表4基于AHP法重點影響因素權重計算結果

2.2遴選重要影響因素并確定其權重。根據表2的計算結果,發現二級指標互聯網覆蓋 C3 和居民消費水平 C10 的綜合權重很小,因此將其從二級指標中剔除掉。經過進一步分析得出,互聯網覆蓋之所以被賦予了比較低權重并被剔除是因為當前我國幾乎所有地區,包括備選地區都已經被互聯網覆蓋,盡管互聯網不可或缺,但是由于技術的進步當前可以在任何地區非常容易地高性價比獲得。居民消費水平之所以被賦予了比較低權重并被剔除是因為擬建的物流配送中心配送的貨品是居民保持基本生活需要的生鮮農產品,居民消費需求剛性比較強,受消費水平影響比較小,而且配送的是線上銷售的商品,價格競爭具有一定的優勢。基于AHP法重新計算遴選后各重點影響因素的權重并檢驗其一致性,具體結果如表4所示。
3結論
本文針對在確定物流節點選址影響因素時,存在可能重要影響因素漏選和次要因素入選的雙重矛盾情況,提出了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基于AHP兩階段物流節點選址影響因素遴選與重點影響因素權重確定方法。該方法首先給出了基于AHP兩階段方法的流程和步驟,然后通過實際案例分析,建立了物流選址評價指標體系,基于AHP法確定所有評價指標權重并進行了一致性檢驗,最后驗證了確實存在非重要影響因素人選且影響主要因素權重的情況,說明了兩階段影響因素遴選方法的必要性,優化了物流節點選址影響因素遴選與權重確定的方法。本文設計的方法對于物流節點選址可以針對具體問題靈活運用,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本文后續研究將聚焦在不同類型和不同行業的物流節點選址影響因素的確定研究。
參考文獻:
[1]竇志武,邵亞楠,原智慧,等.物流節點選址研究綜述[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0,42(7):1-4.
[2]王艷霞,李伊松,吳志國.考慮貨運效益、碳排放和道路交通影響的城市公共物流節點選址分析[J].管理評論,2024,36(9):206-218.
[3]陸秋羽.城鄉雙向流通背景下快遞進村網點選址決策方法研究[J].物流科技,2022,45(4):9-13.
[4]王凱成,廖吉林.基于AHP和TOPSIS 的Y藥品集團物流配送中心選址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0,42(1):67-69.
[5]方磊,何建敏.綜合AHP和目標規劃方法的應急系統選址規劃模型[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3,12(12):116-120.
[6]王慧.農村快遞末端共同配送網點布局優化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18.
[7]梁會民,陳文月,殷潔.基于網絡分析的快遞網點布局優化研究[J].物流科技,2015,38(4):37-40.
[8]趙泉午,楊茜.考慮 CO2 排放量的城市專業物流中心選址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4,22(7):124-130.
[9]譚春輝,張潔,曾奕棠.基于UTAUT模型的消費者網絡購物影響因素研究[J].管理現代化,2014,34(3):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