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當前教學中的應用越發廣泛,在中職英語教學中也能發揮重要作用。它既能輔助生成教學資源,讓教師創新性地豐富課堂內容,也能夠指向性地補充英語教學中所學教學視頻、課件等內容。除了資源,還有許多技術與功能能夠應用于課堂教學之上,進一步豐富教師教學英語知識的方式,促使整個教育課堂都能夠適應當前時代教育發展的需要,培養出緊跟時代的發展型人才。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應用人工智能輔助英語教學,借助教學資源、對話功能、檢測功能、分析技術等多樣化的智能技術,逐步推動中職英語課堂高效化發展,助力學生開闊視野,實現全面發展。
1意義
1.1拓展教師獲取教學資源的渠道
從教學課堂上看,傳統教學方式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教師獲取教學資源需花費大量精力在圖書館、網絡或其他渠道中搜尋合適的教學材料,相較之下,人工智能的加入就更加具有優勢,能夠直接略去教師搜尋、精選的時間,通過智能推薦系統和個性化搜索算法,根據教師的教學需求和學生的學習特點,自動篩選和推送相關的教學資源。這極大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提高資源獲取的效率和精準度,讓教師能夠在此渠道更高效地獲取和利用多樣化的教學資源,直接用于教學。而且,在此渠道獲取的資源也能夠通過人工智能的資源處理功能,實現深度分析和分類。教師可根據自己的需求對資源進行分類,并通過獨有的指令按照要求進行整理,以此促使教師能夠按照自己的習慣和特征快速查找符合教學目標的優質內容,降低傳統搜索方式中信息過載和資源質量良莠不齊的問題,有效拓寬了教師獲取資源的渠道,為教學提供更高效、靈活的支持,顯著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體驗。
1.2豐富教師教學英語知識的方式
人工智能集合了多樣化的教學功能能夠輔助教師英語教學的方式向多樣化、靈活性的方向發展。一方面,能夠為整個教學課堂提供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和個性化的學習路徑,既能豐富教師的教學方法,也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實時調整教學內容和難度,從而幫助教師更有效地針對學生的具體需求開展教學。教師可借助智能分析學生在語法、詞匯或發音上的困難,并提供相應的教學建議和資源,實現精準化教學。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則是擁有豐富的多媒體資源,如視頻、音頻和交互式游戲等,這些多樣化的內容既能讓教學更加生動有趣,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參與感,又能拓寬教師的教學視野,使教師發現更多輔助課堂教學的新方法和新工具,進一步活躍課堂氛圍,幫助學生更自然地掌握語言,提高教學效果。
1.3適應當前時代教育發展的需要
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發展,英語作為國際交流的重要工具,其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學生未來的職業競爭力和國際視野。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學生既需要掌握英語這門通用性語言以強化跨文化溝通能力,還需緊跟當前時代熱點,運用科技產品輔助生活學習,從而順應時代潮流,更好地融入社會,實現全面發展,與其他青年一起借助科技產品助力自身成長。
科技的發展本身就是一種趨勢,人工智能的應用既是技術進步的一種集中體現,更是當前教育模式革新的必然方向與教育優化的新路徑。教師要率先起帶頭作用,讓學生看到如何積極地應用人工智能的功能與技術,使其逐漸形成主動探索的意識,切實將人工智能轉化為有益于學生成長發展的輔助工具,而非助長偷懶等消極行為的載體。
2要點
2.1精準化的教學指導
人工智能先進的數據分析技術和個性化學習算法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知識掌握程度及學習偏好進行深度挖掘與實時反饋。在此功能輔助下,教師既可通過科學化的教學決策依據優化課堂設計,又能整合多維個性化數據,進而為課堂中的學生定制專屬教學方案。具體而言,教師需依托智能化教學平臺動態調整教學內容與進度,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實施精準干預,從而引導學生在人工智能輔助下高效完成知識內化與遷移,最終推動其自主學習能力的系統性培養。
2.2立體化的教學行為
在互動環節中,人工智能通過語言識別與處理技術直接構建仿真語言交流場景,使學生得以在仿真環境中實踐英語知識應用,有效提升語言實踐能力。隨后根據交互過程中的表現數據,系統將進行深度學習分析,動態調節教學內容梯度與難度層級,以適配學生的差異化學習需求,構建精準化教學場景,推動學生基于前一階段的交流成果,實現進階發展。隨著教學過程的開展,隨時使用反饋系統即時診斷學生的語言偏誤并提供優化路徑,加速語言錯誤修正與知識建構,形成多維度教學支持體系,促使整個教學流程更加高效、精準且具有針對性,極大地促進學生英語能力的全面發展。
2.3動態化的評價方式
在一對多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難以對學生進行客觀、科學的過程性評價,也無法及時記錄學生的學習狀態、捕捉學生學習中的質變過程,通常以終結性評價為主,結合少量過程性評價。而人工智能的應用能直接實時監測學生的學習進度、語言運用能力及學習態度,基于大數據分析生成個性化的反饋報告,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這種評價方式既關注學生的最終成績,更重視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與進步,通過持續跟蹤學生的學習行為,人工智能能夠清晰識別學生在不同語言技能上的優勢與不足,并據此提供針對性的學習建議,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其在了解自身不足的同時,獲得即時的鼓勵與支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策略
3.1聚集教學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教師借助智能技術,能夠整合文本、音頻、視頻及互動式學習工具等海量的數字化學習資源,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體驗,在此基礎上,智能技術可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興趣偏好,自動篩選并推薦適合的學習材料,確保教學內容既符合教學大綱要求,又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這種資源集合和整理功能,使教師能夠高效地組織教學素材,節省備課時間,將更多精力投入教學設計與課堂互動中,有力推動中職英語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以中職英語基礎模塊2“HealthandFitness”的教學為例,從該單元主要學習“loseone‘stemper”(發脾氣)、“asksbforhelp”(向某人尋求幫助)、“makean appointment”(預約)、“appointmentnumber”(預約號)、“haveaterriblecough”(劇烈咳嗽)等與健康和健身相關的表達。教師在教學前,可借助人工智能強大的數據整合與分析能力,收集并整合與健康和健身主題相關的英文學習資源,從生動有趣的英文視頻,到實用的音頻資料,為學生營造全方位、多元化的英語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接觸和學習與“Healthand Fitness”相關的英語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學習板塊整合針對性資源。在詞匯學習方面,在原有的基礎上拓展更多與健康相關的詞匯,配合圖片、音頻和視頻等多種形式展示這些詞匯,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在語法教學中,則為學生推送不同難度層次的語法練習,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實時分析和反饋,若學生在“主 + 謂 + 賓 + 狀”句型的運用上存在困難,系統可自動生成更多相關的例句和針對性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在聽說練習中,可整合各種英語原聲健康訪談、醫療咨詢對話、健康科普音頻等資源讓學生通過智能學習平臺隨時隨地進行聽力訓練,并利用語音識別技術進行口語練習與糾正。通過針對性推送資源,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豐富英語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
3.2開發對話功能,集中突破發音難題
聽說讀寫是學生英語學習中需要具備的核心能力。就“說”與“讀”而言,當前英語教學存在突出問題——“啞巴式英語”。這一問題既源于當前英語教育體系側重書面考核,又受限于口語能力較差,教師在一對多的課堂上難以兼顧全體學生的發音矯正,導致口語教學常處于寬松狀態。在此教學環境下,學生因為沒有接受完整的發音訓練而普遍存在“中式發音”問題,進而形成“不愿開□”的惡性循環。針對此類癥結,教師可借助先進的語音識別技術實現精準發音糾錯:通過標準發音對比展示,使學生直觀感知發音差異,逐步修正語音偏差。這種技術賦能的教學模式,既能通過持續訓練強化學習動機與信心,又能推動英語教學從“書面應試”向“應用實踐”轉型。
以中職英語基礎模塊2“Trave1”單元教學為例,在該單元的學習中,學生需要學習“travel”“journey”“scenicspot”等與旅行相關的詞匯及多種句式。當學生在對話中說出這些詞匯和句子時,人工智能憑借先進的語音識別技術,精準地識別學生的發音,迅速判斷發音的準確性。以“agency”教學為例,學生在跟讀時,若將重音讀錯,系統會及時指出并強調正確的重音位置(在第一個音節“eI”上),以此引導學生在“travelagency”的具體語境中反復練習發音、強化記憶。對于“comfortable”這一較長且發音有一定難度的單詞,借助人工智能可以將其拆分為“com-for-ta-ble”幾個部分,逐步引導學生發音,然后再組合輸入“Hesatinthecomfortablechair”進行語境強化,讓學生在句子中體會單詞的發音和用法。
3.3創設互動情境,強化學生實際應用
一般而言,師生課堂互動主要采用提問一應答模式。受限于課堂時長,教師每輪提問只能抽取幾名學生,導致課堂互動效率低下。部分學生可能存在“教師不會點到我”的僥幸心理,不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這必然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針對此問題,教師可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構建高度仿真的虛擬語言環境,模擬真實場景中的對話任務和互動形式,使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自然地運用英語交流與表達,提升語言實踐能力,促進全面發展。
以中職英語基礎模塊2“GreenEarth”單元教學為例,教師在該單元教學中,借助人工智能構建智能虛擬平臺,創設“地球環保拯救聯盟”互動情境,學生在其中化身環保小衛士加入“海洋清潔隊”“森林守護隊”“大氣凈化隊”等不同小組,協同解決地球環境問題。平臺生成生動的3D動畫和清晰的英文介紹,呈現北極冰川融化、海洋塑料污染、森林火災等場景。學生需要對照場景中的畫面學習“melt”“plastic pollution”“global warming”
等環保詞匯,通過點擊發音按鈕、查看例句和同義詞等方式掌握詞匯的讀音。在此基礎上,學生需運用所學詞匯、句型與虛擬角色展開英語交流,解決平臺設置的環境問題:“There is a fire in the forest.How dowe need to extinguish the fire? How to ensure therestoration of the forest ecology after the fire?\"以此圍繞森林火災場景完成挑戰,并根據提示制訂滅火和恢復森林生態的計劃,并用英語的形式向聯盟總部匯報。在此過程中,學生之間需深入交流,共同探討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這能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在學生表達方面,人工智能可實時糾正語法錯誤并提供適合的表達方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促進學生應用能力與表達能力的提升。就如:“Wecan plant moretrees to recover the forest.”在此簡短的表達中,人工智能會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That‘sa goodidea.Butwhich kinds of trees are more suitable for thisarea? And when is the best time to plant them?”逐步擴展思維領域,增加表達元素,促使學生充分鍛煉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
3.4應用智能檢測,實現一生一案教學
在人工智能輔助下,教師可借助數據分析與機器學習算法追蹤、記錄學生的學習進度,由此獲取學生學習行為的詳盡記錄,并通過分析報告精準診斷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設計出更符合個體學習需求的教學計劃,確保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實際需求相匹配。在此過程中,智能檢測可持續分析學生的錯誤類型與發生頻率,基于此教師可實時調整教學策略,有效引導學生克服學習障礙、優化學習路徑,實現教學的個性化和精準化,提高教學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以中職英語基礎模塊2“AncientCivilization”的教學為例,借助人工智能,教師可在預習階段檢測學生對古代文明相關的英語詞匯、短語的預習情況,分析他們的掌握程度;隨后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著重記錄學生參與討論、回答問題的表現。課后作業完成情況也是重要的數據來源,教師可借助人工智能手段分析學生在閱讀理解、寫作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基于多維度的數據分析,智能監測系統能夠精準地分析每名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存在的問題而制定個性化學習方案。
基于上述分析,系統針對詞匯薄弱群體推進分層強化任務,為其提供詞匯拼寫、詞義匹配、例句填空等更多與古代文明相關的高頻詞匯的記憶練習,并搭配圖像、音頻等多元媒介強化記憶;針對口語表達有困難的學生,安排針對性的口語訓練,提供關于古代文明話題的對話模板,讓學生進行模仿練習,然后通過語音識別技術糾正發音和語調。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人工智能持續監測,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確保每名學生都能得到最適合的指導和幫助,充分發揮學習潛力,提高英語綜合能力。同時,也能讓他們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明的魅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3.5驅動數據評估,開展多維教學評價
語音識別系統、知識圖譜技術應用所引發的中職英語教學模式變革,必將需要構建一套全新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用以檢測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成效,并通過成效評估教學模式改革的成敗。這就要求教師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精準采集并分析學生在課堂互動、作業完成及測試表現等多維數據,識別其知識掌握程度與學習難點,進而實施多維度精準化評價,明確學生在學習態度、合作能力、語言能力等多方面的表現,從而科學規劃未來學習方向,推動教學高效發展。
以中職英語基礎模塊2“VolunteerWork”教學為例,人工智能可借助學生在課堂互動、課后作業、測試表現等多方面的數據,生成涵蓋知識掌握程度、語言運用能力、學習態度與習慣等內容的綜合學習畫像。在課堂互動環節,通過記錄學生參與討論、回答問題的次數和質量,分析其口語表達的流利度、準確性以及思維的活躍度;在課后作業環節,利用智能批改系統對作業的完成時間、正確率、錯誤類型等進行統計,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運用情況;在測試環節,教師需兼顧學生的最終成績與分項能力表現:既要關注整體分數,又要分析聽力理解的準確率、閱讀的速度與深度、寫作的語法準確性及內容豐富度等具體維度,并持續追蹤其學習進度與進步趨勢,從而綜合評估學習狀態處于上升、平穩或下降階段。
在此基礎上,引領學生進行總結反思,明確后續學習前進的方向,助力中職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3.6深度剖析基礎,優化課后作業設計
作業是英語學習的重要環節,在中職英語教學中,適量且適切的作業能夠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夯實英語基礎并提升語言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后可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基于學生學習歷史和表現動態生成符合個體能力與需求的個性化作業,從而提升作業針對性并增強學習動力。在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通過人工智能的即時反饋系統可及時糾正錯誤、深化理解,促使學生在持續練習中精準掌握語言運用核心要領,保障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與適配性。
以上述中職英語基礎模塊2“VolunteerWork”教學為例,在該單元的課后作業設計中,教師根據學生英語基礎參差不齊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層設計。
① 基礎薄弱。a.背誦“volunteer”(志愿者)、“collect”(收集)、“contributeto”(作出貢獻)、“applyfor”(申請)等與“VolunteerWork”相關的重點單詞和短語,并使用這些詞匯完成簡單的造句練習。b.完成與志愿者工作相關的簡單英語對話或短文聽力訓練,配套一些基礎的聽力理解題目。
② 中等基礎。a.根據“VolunteerWork”主題運用所學的詞匯和句型創作一個簡單的情景對話作業,較為詳細地描述志愿者的工作內容、申請志愿者的過程等。b.提供一篇關于志愿者工作的英語短文,要求學生在理解短文內容的基礎上將短文進行縮寫,僅保留關鍵信息。
③ 基礎較好。a.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一次關于“VolunteerWorkinOurCommunity”的調查,并以此運用所學英語知識撰寫一份調查報告。b.以“TheImportance ofVolunteerWork”為主題創作一篇英語演講稿在班級進行演講。
4結語
在人工智能支持下,教師在教學中獲取更加豐富的資源以充實課堂,也能借助人工智能的多樣化功能,促使整個課堂更加靈活多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升學習效率。為了充分發揮其作用,讓學生在學習中緊跟時代潮流,教師需要在教學中積極應用人工智能來獲取資源,借助檢測、分析與創新等多功能輔助教學變革,促使整個教學過程更加精準高效,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