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學科之間相互獨立,這雖有利于系統性地傳授知識,但在一定程度上卻忽視了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為彌補學科課程存在的局限性、打破學科壁壘、加強學科間的相互關聯,跨學科理念下的教學方式在教育領域應運而生。它為解決學科中的復雜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已成為學術領域重要的新型教學方法與實踐教學趨勢。如今,古代文化已經大量融入學科教學內容,尤其在語文課程中涉獵廣泛。教師可以從歷史、地理、科技等多學科,對文本進行跨學科解讀,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實現學科間的知識遷移與內容建構。因此,教師在對學生講述語文課程中包含的古代文化知識時,可以將各個學科知識進行整合,構建跨學科視角下文學作品內容的系統性創新與理論性實踐教學研究框架,形成新型跨學科文學研究主題,從多學科角度創新性地闡述古代文學知識,開展文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教學研究。
1跨學科視域下古代文化教學的創新策略
古代文化是人類文明與精神的時代瑰寶,其中所承載的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科技等諸多信息,凝聚著古代人民的創造與智慧。在現代教育體系中,語文教材選編側重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傳承并創新,形成了語文綜合性課程體系,其優勢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古代文化中的優秀傳統文化綿延不絕,是得以繼承與發展的精華,青年時期是培養學生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關鍵階段。通過學習古代文化,學生能全面了解本民族的傳統與歷史,感受先輩們的創造與才華,從而將文化情懷與愛國情懷深深植根于心中,形成經久不衰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古代文化蘊含的精神世界和優秀傳統價值觀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資源。例如,高職語文課文中古代文人所作的經典詩歌、散文,無不彰顯著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論語》十二章中弘揚的“仁義禮智”,《老子》四章中提倡的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對當今時代的改革以及學生品德修養和人格塑造具有重要的引導與借鑒作用。因此,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快節奏的生活使得人們忽略了精神世界的熏陶與文化境界的提升。跨學科視角下解讀古代文化,正是從新視角、新層次進行創新與應用的新領域。
教師要注重教學方式的變革,運用跨學科方法整合與創新課本中的古代文化,發揮古代文化在促進人文精神和提升價值觀的作用,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培養高尚的文化素養。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跨學科視角下古代文化創新與實踐教學的策略,通過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打破學科界限,為古代文化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2從歷史學角度參照文學作品之新解讀
2.1整合歷史文化資源探尋文學作品價值
教師在實施跨學科理念下的語文文本教學時,首先要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設計。在傳統學科教材內容的選取與編排上,各個學科之間知識體系往往呈現出孤立狀態,因此,跨學科教學成為學科間連接的橋梁與紐帶,幫助學生學習學科間相通的知識,實現知識的內化與遷移。
在跨學科視角引領下的高職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從歷史學角度參照文學作品,為學生提供新視角下的文本解讀方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閱讀理解能力。在從歷史學角度解讀文學作品的內涵前,教師需對文本中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系統整合與梳理,以便更好地探尋作品背后的價值體系。教師可將傳統歷史文化與現代元素相結合,創造出與文本內容相符合的新文化,讓學生在閱讀與學習中成為古代文化的繼承者與創新者,發揚文化自信與民族自信。例如,在講解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時,教師可依據“元嘉草草”“封狼居胥”“佛貍祠下”等歷史典故和歷史遺跡,收集與之相關的古代文化遺址、故事、人物等資源。例如“元嘉草草”指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在位時輕率地發動北伐,結果失敗,反而讓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乘機揮師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遭到對手重創;“封狼居胥”則是指西漢大將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壇祭天以告成功之事;“佛貍祠下,神鴉社鼓”的原因在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佛貍,公元450年,他反擊劉宋,兩個月的時間兵鋒南下,五路遠征軍分道并進,從黃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長江北岸。辛棄疾在詞中引用這一典故,表達了對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的不滿,以及對國家前途的擔憂。此外,教師還可向學生播放南北朝時期宋朝的建立者劉裕領軍北伐、收復失地的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詩歌借用歷史文化諷喻當代統治者的文化魅力。
除了教學文本內容中的歷史文化資源,教師還需善于拓寬視野,結合實踐教學帶領學生感知校外歷史文化資源。例如,在學習《論語》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時,教師可申請學校與歷史文化博物館、文化遺址和歷史古跡等文化機構建立合作關系,組織學生參觀孔廟,親身體驗《論語》中孔子言行所蘊含的時代文化價值。教師在帶領學生參觀時,可講解孔子開講學之風,與弟子們從魯國出發,先后訪問衛國、曹國、宋國、齊國、鄭國、陳國、蔡國、楚國等抒發自己的政治思想,進行周游講學的經歷。
2.2引入宏觀歷史背景解析文學作品內涵
高中語文教材中司馬遷所著的《屈原列傳》作為中國史學和文學的經典之作,兼具極高的歷史價值與文學價值。在跨學科視角下,將文學賞析與歷史研究相結合,能讓學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屈原列傳》的內涵與魅力。在解讀《屈原列傳》文本時,融入歷史背景是關鍵的第一步。《屈原列傳》是《更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有關屈原的部分,是現存關于屈原最早的完整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據。在講解《屈原列傳》時,教師可依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作為歷史文化教學的補充資源,讓學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跡以及在不同歷史階段所創作出的詩歌,加深對屈原及其楚辭文化的理解。
《屈原列傳》詳細介紹了屈原的生平事跡與坎坷經歷,彰顯了《史記》的紀實色彩。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曾擔任楚懷王的左徒,參與內政外交,但因上官大夫的饞言而被疏遠,由此屈原創作了《離騷》,表達對楚國和懷王的眷戀以及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后來,楚懷王被騙入秦,客死他鄉,屈原被頃襄王放逐,最終自沉汨羅江而死。《屈原列傳》記敘了屈原的生平事跡,特別是政治上的悲慘遭遇,表達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國的興衰存亡有著緊密的聯系,贊頌了他的愛國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學生大致了解屈原的生平經歷后,教師再帶領學生深入文本內容,深層次地合作探究《屈原列傳》文本背后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與屈原忠君愛國的人文情懷。
隨后,教師可引入《史記》這一史學巨著,研討其文學價值與歷史真相,舉行科學研讀的跨學科活動。在敘事手法方面,《史記》采用紀傳體,通過對各種歷史人物生平事跡的描寫來展現整體性的歷史進程,以鮮明的文學色彩記錄歷史人物,體現了跨學科理念的撰寫方式。此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司馬遷善于運用細節描寫、對話描寫等手法,生動地展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內心世界。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通過“博聞強識”“明于治亂”“嫻于辭令”等句子概括出了治國能臣的杰出政治家—屈原形象。之后再列舉具體事件進行細節描寫,加以人物對話,充分體現出屈原忠于君主,一心輔佐治理國家的耿耿忠心。
隨后,教師可開展歷史學參照角度下的教學實踐,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來促進文學與歷史的融合。例如,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他們圍繞《史記》中的某個歷史事件或人物展開討論,從文學和歷史的角度發表自己的看法。在討論過程中,學生相互交流、啟發,拓寬思維視野。教師還可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扮演《史記》中的人物,模仿人物的語言和行為,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和思想。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更加生動地感受歷史,增強對《史記》的理解和記憶。
3文學地理學相結合的實踐建構研究
陶瑞萱在《中國文學地理學研究綜述》中寫道:“文學地理學是研究文學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文學事象的分布、變遷及其地域差異的科學。”因此,教師可借此角度開展古代文學與地理學的跨學科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內容中,大量古代文學作品涵蓋地理學知識概念,教師可借助地理學視角,開展文學與地理相結合的教學實踐建構研究。
文學與地理學產生聯系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國土面積巨大、幅員遼闊,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造就了豐富多彩的人文地理環境,產生不同地域的文學作品,因而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在不同地域下產生的文學作家,其所選取的描寫景物也不盡相同。因此,從地理學角度解析文學作品,可清楚地了解到作者筆下的家鄉風貌。在高中語文教材的古代文學作品中,選取了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名篇,這是文學與地理學結下不解之緣的開端。周人對《詩經》的“十五國風”按照地域編排的方式,堪稱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地理學實踐。例如,《詩經》十五國風之一的“周南”,收錄周公旦治下的南方地區的民間歌謠,其中收錄的詩歌就涉及了南方眾多地區的地理環境特征。除了按照地域收錄與編排之外,《詩經》諸多作品都反映出強烈的文學地理意識,不同地域中山川河流、鄉土風情、地理特征以及地域對比都有所區別。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歸納總結詩歌中所蘊含的地理信息,分析這些地理意象所蘊含的深刻含義。
以山川河流這一顯著的地理風貌為例,不僅構成了詩歌鮮明的地理背景,還代表著不同地域的特色與文化內涵。在《大雅·文王之什·周南·關雎》中,“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以周南之地的關山作為故事展開的地域背景;在展現我國南北方不同的地理風貌和鄉土民情方面,《小雅·南山之什·采綠》描繪了南方地區植被茂盛、農田錯落有致的地貌特征,這也是南方空氣濕潤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的表現。而《國風·風·葛覃》展現了北方地區人們渴望豐收、靠耕種為生的生活狀態,由此可見北方土地肥沃,適宜耕種小麥、玉米等農作物。在地域對比中,地理意象的選取代表著不同地域的地理特征。例如,在《國風·周南·桃天》中“獨行捷捷”,通過與其他地方相對立的描寫方式,突出了桃花所在地區的獨特風貌;而《小雅·北山之什·車》以車為背景,將北方和南方地理環境作對比,凸顯各地的特色和文化氣息。此外,《詩經》中所記錄的各地的植被特點和動物特征也豐富多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從全新的視角了解西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各地區的植被狀況和地理物種的分布特征。《芣苣》就是車前草的一種,而《衛風》中的綠竹,則是我國北方地區曾經擁有大片竹林的地理研究史料依據。
除《詩經》中涵蓋著豐富的地理學科知識外,還有一些文本中蘊含著特定的地理文化常識,學生可以運用地理學知識對這些文化常識做出釋義。例如,賈誼在《過秦論》中寫道:“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這里的“河”特指橫亙于我國北方地區的中國第二大河流一—黃河;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勢拔五岳掩赤城”一句運用夸張的手法描寫五岳的險峻高聳,涉及關于五岳的地理知識;在《游褒禪山記》《登泰山記》中分別出現了古代山水陰陽的地理劃分文化,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這些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地理文化常識都是跨學科理念下教學方式的創新體現。
因此,教師在跨學科視域下通過深入挖掘《詩經》中的地理意象,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國文化作品中留下的社會與歷史、文化與情感。山川河流、鄉土風情、地理象征和地域對比等元素都起到了豐富多樣的作用,使《詩經》成為在跨學科理念指導下進一步研究與了解“十五國風”不同的風貌特征的一部不可或缺的文學珍品。
4科技與古代文化交融下的賦能與重構
4.1古代文化乘科技之快車廣泛傳播
科學技術的全方位滲透帶來了傳播格局的巨變:媒介融合、虛擬現實、社交化與情境化。在科技語境下,古代文學的傳播以數字技術為支撐,以受眾為落腳點,以古代文化故事為腳本,呈現出廣泛傳播的特點。教育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推動作用,在科學技術的引領下,教師與學生對古代文化信息的接收渠道也呈現出多元化特點,除傳統的紙質閱讀與文獻搜集外,手機上的電子書籍、電子圖畫、視頻資料等為學生學習古代文化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同時也讓更多的人能夠輕松了解我國古代文化的精華,開拓了古代文學傳播與學習的新格局、新紀元。
尤其是科技傳播速度之快,國外一些喜愛中國古代文化的國際友人也漸漸了解到楚辭、元曲等古代文學作品,從而促進了文化方面的交流與傳播。這種借助科學技術向世界展示古代文化的方式。一方面,符合了國家對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要求,回歸人文本位,在滿足受眾需求的同時,延續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在科學技術下傳統文化與古典文學的傳播借助科技東風,在傳播路徑與傳播策略方面呈現出新的轉變。在高中語文古代文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借助科技之東風,以獨特的方式將文學作品呈現在學生眼前。以蘇軾的詞為例,他一生創作了約三百首詞,其中所蘊含的內容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濃縮與精華。教師可利用大數據搜集與整理手段,將三百多首詞按照年份、詞中表達的情感和詞人的遭遇列舉出來,之后再運用可視化的方式制作出與之對應的柱狀圖、線狀圖和表格。此圖示的橫坐標就是東坡詞的年份,縱坐標則是每一首東坡詞呈現的情感類型劃分,如思鄉、贈友、贈妻、游歷詞等。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可視化方式對所學的詞進行總結與歸納,條理清晰地梳理詞的情感和創作背景。例如,學生在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通過對東坡詞的可視化研究可知,這首詞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兩年有余,在黃州城外的赤壁(鼻)磯中乘船欣賞風景之優美、抒發自己理想抱負的懷古詩。
以科技賦能下的古代文學作品,可以通過可視化方式呈現與感知,通過多元化的智能閱讀渠道傳播與交流。這種傳播交流與認知途徑的出現,正是給古代文化披上現代科技的外衣,是實現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實踐應用。學生借助科技手段學習,有利于培養文化創新發散思維。
4.2古代文化依靠科技之手段獲得再現
古代建筑作為古代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然而,由于自然侵蝕、人為破壞以及歲月的洗禮,許多古代建筑面臨損壞甚至消失的風險。在跨學科視角下,利用數字化技術、計算機科學等現代科技手段對古代建筑進行建模、復原,為保護和傳承古代建筑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徑。
數字化技術在古代建筑復原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激光掃描技術能夠快速、準確地獲取古代建筑的三維空間數據,為后續的建模和分析提供精確的基礎資料。通過激光掃描,能夠對建筑的外形、結構、尺寸等進行全方位的測量,即使是一些難以直接測量的部位,如建筑的高處、內部復雜結構等,也能獲取詳細的數據。以應縣木塔為例,它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筑,由于年代久遠,木塔的結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壞。通過激光掃描技術,對木塔進行了高精度的三維數據采集,獲取了木塔各個構件的詳細尺寸和空間位置信息。這些數據為后續的結構分析和修復方案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木塔的數字化復原奠定了基礎。對此,教師在教學中可向學生展示科技修復古物的過程,例如在對《圓明園的毀滅》一文的學習中,教師可向學生展示利用激光掃描技術進行圓明園修復的視頻資料,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感受科技的強大,領略圓明園昔日的恢宏全貌。
此外,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為古代建筑的展示和傳播提供了全新的方式。通過VR技術,人們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古代建筑的空間氛圍和文化內涵,仿佛穿越時空回到古代。學生戴上VR設備,可在虛擬環境中自由漫步于古代建筑之間,近距離觀察建筑的細節,了解建筑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教師可組織學生到一些擁有先進技術的博物館和文化展覽中,親身體驗利用VR技術展示古代建筑,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古代建筑的魅力。AR技術則可將虛擬的古代建筑與現實場景相結合,為學生帶來更加豐富的體驗。在實地參觀古代建筑遺址時,學生通過手機或平板電腦等設備,利用AR技術,還可以看到在遺址上疊加的虛擬建筑,了解建筑的原貌和歷史變遷,增強參觀古代文化的趣味性和教育性。
5結語
綜上所述,古代文化的創新與實踐教學策略在跨學科視角下進行研究是未來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方向。教師通過深入研究如何構建更加系統、科學的跨學科語文教學課程體系,明確不同學科在語文教材文本教學中的角色與作用,整合與文本相關的各學科教學資源,最終形成各學科間的有機聯系與協同,促進高職階段語文教學實踐的理論創新。
本文系2023年安徽職業技術學院校級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清代女性文學群體研究”(立項批準號:2023xjzs03)系列成果。
(作者單位:安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