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計算機應用能力已成為現代社會人才必備的基本技能之一。中職教育作為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環節,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和社會適應能力。然而,中職學生在計算機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學習興趣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傳統的“一刀切”教學模式難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導致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分層教學作為一種差異化教學策略,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分層,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評價方式,為解決中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面臨的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深入探究中職計算機基礎課程分層教學策略,對于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中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1.1學生特點與學習現狀
中職學生來源廣泛、知識基礎參差不齊。部分學生在初中階段已接觸過計算機基礎知識,具備一定的操作技能;而另一部分學生可能對計算機的了解僅停留在表面,甚至從未接觸過。這種差異導致學生在計算機基礎課程學習過程中起點不同,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和學習進度也各不相同。同時,中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也存在較大差異:一些學生學習主動性強,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能夠快速掌握計算機知識和技能;部分學生則學習積極性不高,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學習方法不當,在學習中容易遇到困難,進而產生厭學情緒。此外,學生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習興趣也不盡相同:有的學生對計算機技術充滿熱情,對課程內容表現出濃厚興趣;有的學生則認為課程枯燥乏味,僅為完成學業任務而學習。
1.2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中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模式通常采用統一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教學目標方面,難以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導致基礎較好的學生“吃不飽”,基礎薄弱的學生“吃不了”。在教學內容上,往往過于注重理論知識傳授,實踐教學環節相對薄弱,且內容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無法滿足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需求。在教學方法上,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課堂互動性差,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教學評價方式單一,主要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成果的依據,無法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能力,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2中職計算機基礎課程分層教學的實施意義
2.1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分層教學充分考慮學生在計算機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等方面的差異,將學生分為不同層次,為每個層次的學生制定個性化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得到充分發展。
2.2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通過分層教學,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地教學,教學目標更加明確,教學內容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學方法更加靈活多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升教學質量。
2.3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職業能力培養
分層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在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職業規劃進行拓展學習,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同時,分層教學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中職計算機基礎課程分層教學的具體策略
3.1學生分層
學生分層是實施分層教學的基礎,分層標準應綜合考慮學生的計算機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和學習興趣等因素。可以通過入學測試、問卷調查、課堂表現觀察等方式收集學生的相關信息,對學生進行全面評估:入學測試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基本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考核;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學習經歷、學習興趣和學習期望;課堂表現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學習積極性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等。根據評估結果,將學生分為基礎層、提高層和拓展層三個層次。基礎層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薄弱,學習能力相對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提高層學生具備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學習能力較強,有進一步提升的需求;拓展層學生計算機基礎扎實,學習能力強,對計算機技術有濃厚興趣,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同時,在實施學生分層時,要遵循動態調整原則,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發展變化及時調整學生的層次。
3.2教學目標分層
① 基礎層教學目標。側重于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養。要求學生了解計算機的基本組成、操作系統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掌握文字處理、電子表格制作等基本辦公軟件的操作,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機網絡連接和信息瀏覽,具備初步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
② 提高層教學目標。在基礎層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綜合素養。要求學生熟練掌握辦公軟件的高級功能(如數據透視表、函數應用、演示文稿的設計與制作等),了解數據庫管理系統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能夠進行簡單的數據庫設計和數據處理,掌握計算機網絡的基本原理和常見網絡故障的排除方法,運用計算機技術解決實際問題,具備較強的信息處理能力。
③ 拓展層教學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滿足學生對計算機技術的深入學習需求。要求學生掌握至少一種編程語言,能夠進行簡單的程序設計;熟悉圖形圖像處理、多媒體制作等軟件的高級應用;了解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基本概念和應用場景,具備一定的計算機專業素養,能夠在相關領域進行深入學習和探索。
3.3教學內容分層
① 基礎層教學內容。圍繞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展開,包括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的基本概念、Windows操作系統的基本操作、Word文字處理軟件的基本功能(如文檔的創建、編輯、排版等)、Excel電子表格軟件的基本操作(如數據的輸入、編輯、簡單計算等)、計算機網絡的基本連接和瀏覽器的使用等,注重實用性和基礎性,幫助學生快速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應用。
② 提高層教學內容。在基礎層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和深化,如Word軟件的高級排版技巧(如樣式、目錄的生成等)、Exce1軟件的數據透視表和函數的高級應用(如VLOOKUP函數、SUMIFS函數等)、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設計與制作(如模板的應用、動畫效果的設置等)、Access數據庫的基本操作(如數據庫的創建、表的設計、數據查詢等)、計算機網絡的配置與管理(如局域網的組建、網絡安全設置等),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水平。
③ 拓展層教學內容。側重于計算機技術的拓展和創新應用,如Python編程語言的基礎與應用(如變量、數據類型、控制語句、函數等)、Photoshop圖形圖像處理軟件的高級技巧(如圖層的應用、濾鏡的使用等)、PremierePro視頻編輯軟件的基本操作(如視頻的剪輯、特效的添加等)、人工智能算法的初步介紹(如機器學習的基本概念、簡單算法的實現等),旨在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
3.4教學方法分層
① 基礎層教學方法。基礎層學生基礎知識薄弱,學習能力較弱,因此教學方法應注重直觀性和趣味性。采用演示法,教師通過操作計算機向學生展示具體的操作步驟和效果,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運用任務驅動法,將教學內容分解為若干個簡單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逐步掌握計算機操作技能;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法,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在小組中相互學習、相互幫助,提高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② 提高層教學方法。提高層學生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教學方法應注重啟發式和探究式。采用項目教學法,教師布置具有一定綜合性和挑戰性的項目任務,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團隊協作完成項目,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運用案例教學法,通過分析實際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思維能力;結合討論法,組織學生對一些有爭議的問題或技術熱點進行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③ 拓展層教學方法。拓展層學生基礎扎實、學習能力強,教學方法應注重自主性和創新性。采用自主學習法,教師提供學習資源和指導,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開展研究型學習,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計算機技術領域進行深入研究,通過查閱資料、實驗探究等方式,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引入競賽激勵法,鼓勵學生參加各類計算機技能競賽,通過競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
3.5教學評價分層
① 基礎層評價方式。注重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核,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結合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包括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實驗操作等方面的評價,占總成績的 60% ;終結性評價采用期末考試的方式,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占總成績的 40% 。評價標準側重于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操作的熟練程度,注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對學生的點滴進步給予及時肯定和鼓勵。
② 提高層評價方式。在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掌握的基礎上,更注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的評價。過程性評價除課堂表現、作業和實驗操作外,增加項目完成情況的評價,占總成績的 70% ;終結性評價采用綜合性考試和項目答辯相結合的方式,占總成績的 30% 。評價標準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還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給予較高的評價權重。
③ 拓展層評價方式。以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為重點,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過程性評價包括學習過程中的研究報告、技術創新成果等方面的評價,占總成績的 80% 終結性評價采用專家評審和競賽成績相結合的方式,占總成績的 20% 。評價標準注重學生的創新性和獨特性,鼓勵學生在計算機技術領域進行深入探索和創新,對學生的創新成果給予高度認可和獎勵。
4中職計算機基礎課程分層教學的實踐案例分析
4.1案例背景介紹
① 學校及專業概況。A學校是一所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是該校各專業的公共基礎課程。學校擁有完善的計算機教學設施,配備了多個計算機機房,安裝了先進的教學軟件和網絡教學平臺。參與本次分層教學實踐的專業為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專業,該專業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與計算機相關的工作,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要求較高。
② 分層教學實施背景。在傳統教學模式下,該專業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效果不佳,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成績差異較大。為提高教學質量,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學校決定在該專業實施計算機基礎課程分層教學。
4.2分層教學的實施過程
① 學生分層實施。在學期初,對該專業學生進行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技能測試,并結合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等方面的調查結果,將學生分為基礎層、提高層和拓展層三個層次,每個層次分別設置不同的班級以便進行分層教學。分層結果向學生公布,并告知學生分層的目的和意義,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分層教學。
② 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評價分層實施。根據學生分層情況制定了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方案。教師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進行教學,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跟蹤和評價,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確保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學習指導。
4.3實施效果評估
① 學生學習成績分析。經過一學期的分層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各層次學生的學習成績均有明顯提高,且層次之間的成績差異更加合理。基礎層學生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的掌握程度顯著提升,提高層學生在綜合應用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方面取得較大進步,拓展層學生在創新能力和研究能力方面表現突出。
② 學生學習態度和興趣變化。通過問卷調查和課堂觀察發現,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興趣發生了積極變化。分層教學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提高,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興趣也有所增強,主動參與課堂討論、項目實踐和課外學習的人數增多。
③ 教師教學反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感受到了分層教學的優勢。分層教學使教師能夠更加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教學目標更加明確,教學內容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教學效果顯著提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更加頻繁,師生關系更加融洽,教師的教學成就感也得到增強。
4.4案例總結與啟示 (1)成功經驗總結
本次分層教學實踐的成功經驗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科學合理的學生分層是實施分層教學的基礎,通過綜合評估學生的多方面因素進行分層,能夠確保分層教學結果的準確性和合理性;二是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保障,分層評價能夠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為教學調整提供依據。
(2)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在分層教學實施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部分學生對分層存在誤解,認為被分到基礎層是一種“恥辱”,從而產生自卑心理。針對這一問題,學校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向學生解釋分層教學的目的和意義,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分層,鼓勵學生通過努力提升自己的層次。此外,分層教學對教師的要求較高,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教學資源不足、教學壓力較大等問題。學校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支持,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合理安排教師的教學任務,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
5中職計算機基礎課程分層教學實施的保障措施
5.1教師培訓與專業發展
學校應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分層教學理念與方法的培訓活動,邀請教育專家舉辦講座,分享分層教學的成功經驗與實踐案例。通過培訓,使教師深入理解分層教學的理論基礎,掌握分層教學的設計、實施和評價方法。例如,開展為期一周的分層教學專項培訓,每天安排不同的主題,包括多元智能理論在分層教學中的應用、分層教學目標的設定技巧、分層教學課堂管理策略等。培訓過程中設置小組討論和模擬教學環節,讓教師在實踐中加深對分層教學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知識不斷更新換代。教師需要持續更新專業知識,才能更好地滿足分層教學的需求。學校可以鼓勵教師參加各類計算機專業培訓課程、學術研討會,支持教師考取相關的專業證書。
5.2教學資源建設
(1)分層教學教材和課件開發
根據分層教學的要求,組織教師編寫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教材和課件。基礎層教材注重基礎知識的講解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語言通俗易懂,配有大量的實例和插圖;提高層教材在鞏固基礎的同時,增加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拓展層教材則聚焦于前沿技術和創新應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和研究。例如,針對基礎層學生,開發圖文并茂的教材,在講解Word軟件操作時,每個步驟都配有詳細的截圖和簡單的文字說明;對于提高層學生,教材中設置案例分析和拓展練習,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拓展層學生編寫的教材,引入行業內的最新項目案例,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2)網絡教學平臺和資源庫建設
搭建功能完善的網絡教學平臺,為分層教學提供有力支持。在平臺上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專屬的學習空間,上傳相應的教學視頻、在線測試題、學習資料等資源。同時建立互動交流模塊,方便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例如,建設“中職計算機分層學習平臺”,基礎層學生可以在平臺上觀看基礎操作的視頻教程,進行基礎知識的在線測試;提高層學生能獲取更具挑戰性的項目案例和拓展資料;拓展層學生則可參與技術論壇,與志同道合的同學和教師探討前沿技術問題。此外,不斷充實資源庫,定期更新教學資源,確保資源的時效性和適用性。
5.3學校管理與支持(1)教學管理制度優化
學校應優化教學管理制度,為分層教學的實施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分層教學班級的動態管理機制,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學生的層次;完善教師的教學評價體系,將分層教學的實施效果納入教師績效考核,激勵教師積極參與分層教學實踐;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和教學場地,確保分層教學的順利開展。例如,制定《中職計算機分層教學班級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學生層次調整的時間節點和具體標準;修訂《教師教學績效考核方案》,加大分層教學效果在績效考核中的比重;合理調配計算機機房的使用時間,滿足不同層次班級的實踐教學需求。
(2)硬件設施保障
加大對計算機教學硬件設施的投入,更新計算機設備,確保其性能滿足不同層次的教學需求為拓展層學生配備高性能計算機,滿足復雜程序設計、圖形圖像處理等操作需求;為基礎層和提高層學生提供穩定、適用的計算機設備。同時,保障網絡穩定性和帶寬,確保學生順暢訪問網絡教學平臺和學習資源。例如,投入專項資金升級改造計算機機房,為拓展層學生配備專業圖形顯卡、大容量內存和高速硬盤的計算機;優化校園網絡,采用先進網絡設備和技術,保障網絡穩定高效運行。
6研究結論
通過對中職計算機基礎課程分層教學的理論研究、實踐案例分析及保障措施探討,得出以下結論:分層教學基于多元智能理論、掌握學習理論和最近發展區理論,符合中職學生的學習特點與需求,能有效解決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問題。實踐中,通過科學合理的學生分層、教學目標分層、教學內容分層、教學方法分層和教學評價分層,顯著提升了教學質量與效果,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職業能力的培養。然而,分層教學在實施過程中仍面臨挑戰,如學生對分層的心理接受問題、教師的教學壓力及教學資源的匹配問題等,需通過加強教師培訓、優化教學資源建設和完善學校管理等保障措施加以解決。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紹興財經旅游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