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高中日語教學逐漸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本位”。《普通高中日語課程標準(2020年修訂)》明確提出“以主題為引領,情境為依托,任務為驅動”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通過創設優質語言環境,幫助學生克服中日文化差異,將學習過程轉化為多維情感體驗。然而,傳統日語課堂普遍存在情境虛化、互動不足、文化解碼能力薄弱等問題,導致學生語言應用能力難以提升。情境教學法通過構建真實或接近真實的教學情境,能夠有效激發學生興趣,促進語言知識的內化與遷移。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探討情境教學法的實施策略,并創新提出“1232”情境課堂模式,為高中日語教學改革提供實踐參考。
1情境教學法的理論基礎與實施價值
1.1理論基礎(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學習者在真實情境中主動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這一理論的核心要素包括情境創設、協作學習與意義建構。例如,在“日本修學旅行計劃”任務中,學生須通過小組協作設計行程表,運用「りす」「たい」等語法結構完成交際目標。這一過程不僅促進了語言知識的應用,還深化了學生對日本“集體決策文化”的理解。通過這種情境教學法,學生能夠在實際操作中學習語言,同時對日本文化有更深刻地認識和理解。
(2)語言交際理論
語言交際理論強調“形式一功能一情境”的三維整合。在傳統教學中,機械操練「しよか」等表達易導致語用偏誤,而情境教學法通過構建包含信息差的任務鏈(如“中日家庭晚餐差異調查”),促使學生在真實語境中靈活轉換表達策略。例如,在模擬餐廳點餐時,學生須根據對方身份(朋友/長輩)選擇「こだい」或「これをいただけまか」,從而內化日語敬語體系的文化邏輯。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在實際交流中學習和掌握語言,提高語言交際能力。
(3)社會文化理論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指出,學習須通過社會互動實現潛能發展。情境教學法通過角色扮演、項目式學習等活動,搭建師生、生生協作的“腳手架”。例如,在“中日茶道對比”活動中,教師通過示范「茶憲O 使い方」動作,引導學生用日語描述步驟(「茶碗回す」「お茶を點てる」),逐步實現從“他人調控”到“自我調控”的能力跨越。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學生能夠在社會互動中學習語言,提高語言應用能力。
1.2實施價值
(1)突破文化理解壁壘
通過中日習俗對比情境(如“中日新年習俗差異調查”),在祭具擺放、拜禮動作等具象化操作中,幫助學生理解「お世ち料理」「初詣」等文化符號的深層內涵。拓展性設置茶道體驗等沉浸式情境,可強化學生對「和敬清寂」的文化感知。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在實際操作中學習和理解文化,提高文化理解能力。
(2)提升語言遷移能力
在生活化情境中(如“校園文化祭籌備”),通過籌備會議、任務分配等環節的交際實踐,學生能根據語境差異靈活轉換「ましよう」(團體決策)、「ませんか」(禮貌提議)等勸誘表達的實際應用,形成語用策略的認知圖式。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在實際交流中學習和掌握語言,提高語言應用能力。
(3)激發情感共鳴
借助節日主題情境(如“成人節許愿活動”),通過和服試穿、短冊書寫等切身認知活動,學生在文化體驗中自然習得「短冊願い書lt;」等表達方式。延伸設置地震防災演練等特色情境,可同步掌握「機の下隠れる」等生存日語表達。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在實際操作中學習和體驗文化,提高文化感知能力。
2情境教學法的建構策略
構建科學化、合理化且實用性強的教學情境,一直是提升課堂效能的有效途徑。現代教育理念對情境教學提出更高標準,打造優質教學情境已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當代日語教學側重于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其本質在于塑造有效的語言交際能力,確保所學知識能夠順利遷移至日常生活場域。這要求日語課堂須構建動態情境體系,將教材內容融入生活化語境,搭建語言實踐平臺,循序漸進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高效的外語課堂應創設多樣化情境,提供充足的語言實踐機會。如何構建富有實效的教學情境體系,使日語課堂永葆情境活力,這是每一個日語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問題。
2.1生活化情境構建
設定的情境只有源自學生鮮活的日常生活,與豐富、生動、形象的客觀事物相融合,才更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觸動學生的情感。學生通過對情境的理解和應用,才能實現教學目標。唯有在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中,學生方能深刻領悟知識的實用價值。因此,教師在設計課程時,應充分考慮如何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
(1)課堂即時情境構建
比如在講解單詞“皆ななで”的用法時,教師可以通過課堂開場白直接導入。例如,教師走上講臺,開始上課。
先生:皆 γh 、にち。
な:先、にちは。
先生:班長、今日はみな出席しましたか。
班長:はい、な出席しし。
先生:、授業をめましよう。ず、で一緒に一をやりましよう。
通過這種即時對話的方式,學生可以直觀感知「な」的集體指向性與「なで」的協作含義。這種語言情境自然流暢,生動且易于理解,教師只需稍加引導,便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在觀察、模仿和體驗中掌握知識,同時培養他們舉一反三、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通過這種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學生不僅能夠快速進入學習狀態,還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新知識。教師可以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如圖片、視頻、實物等,來豐富課堂內容,使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生活場景中學習語言,從而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2)自然環境素材利用
利用眼前的真實情境作為教學素材,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這比單純使用優美或形象的語言描述更為有效。例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周邊的自然環境,看到“停在樹枝上的小鳥突然展翅飛向天空”。此時,頭頂上方很可能有某種不知名的小鳥掠過,引導學生用日語記錄下這一場景。
鳥空飛」「鳥空飛』
助詞「」表示方向,「」表示移動、經過的場所的用法便深刻印在學生心中了。
再例如,結合校園場景設計“日語微觀察”任務,用日語描述櫻花飄落瞬間。「の花らが風に秉、ららと地面に舞い落ちました」此過程不僅鞏固「秉る」「舞い落ちる」等動詞用法,更培養了學生對自然美的語言敏感度。
(3)教具輔助情境創設
日語助詞「」和「」在表示場所時的區別和用法,一直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教室內的實物親自操作體驗,引導學生做以下動作,并把過程用日語記錄下來。
① 把照片貼到墻上。(寫真を壁張る)
② 把單詞寫到黑板上。(單語黑板書lt;)
這樣學生就親自體會了「壁、黑板」是動作和行為的最后存在的地點。也就是說「」體現的是動作、行為的存在的地點。而不是像「」表示動作、行為進行的具體場所。
(4)對比性情境設計
在探討區別與聯系中辨析地看待問題,通過信息差加強記憶能力的培養。繼續沿用以上講解日語助詞「」和「」在表示場所時的區別和用法時所利用的實物情境,進一步設定相近的問題情境。
① 把照片貼到墻上。(寫真を壁に張る)② 把單詞寫到黑板上。(單語黑板書lt;)③ 在公園里拍照。(公園で寫真を撮る)④ 在教室里寫單詞。(教室で單語書lt;)
對比 ① 和 ②④ ,不難理解「に」提示的「壁、黑板」是我們動作和行為的結果最后存在的地點。而「で」提示的“公園、教室”表示的是動作行為進行的地點。
2.2母語經驗遷移策略
陶行知先生說過:“接知如接枝。”只有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和生活經驗,才能使教學事半功倍,達到更好的效果。所以教學活動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發揮母語的正遷移作用。
(1)文化敘事對比
在講解日語助詞「は」表示“舊い情報”、「が」表示“新しい情報”時,如果只是概念化地告訴學生:「は」表示已知信息,「が」表示未知信息,就會使學生覺得深奧、神秘,望而生畏、造成理解障礙。這時可通過中日民間故事對比,構建文化認知橋梁。例如,引入中國民間故事《牛郎織女》的日語版本:「昔、天の川のに若い男性が住いました。彼は每日牛の世話をていました。る日、天から織姬が降りて.」學生通過熟悉的母語敘事框架,自然理解「」引入新信息、「」承接已知信息的語用規律。
(2)語言結構類比
例如漢語“把”字句與日語「~」結構的對比教學。
“把書放在桌上”→本機置lt;。
“把垃圾裝在垃圾袋里” $$ 乙み在袋に入る。
通過母語正遷移,學生能夠快速掌握日語格助詞的功能邏輯。
2.3情感驅動型情境構建
教師必須以情感為鑰匙,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這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真實的情感如同紐帶,能夠引發共鳴,持續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喚醒他們的求知欲,并激發其學習意愿。因此,我們應致力于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確保學生能以最佳的精神面貌投入學習。
(1)節日主題浸潤
日語中「疑問詞十小」的用法,經過漢語翻譯后,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認知矛盾。恰巧學習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正好是清明節假期前后,于是就設定了一個假期活動討論的情境。
「皆さん、清明節の休みになりましたね。か遊に行きまか。こかい辦。」一句話聚集起學生的情感,調動了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欲望。將學生討論出的答案分別列出:大部分學生在討論“去哪玩”,即情況一:「こ行ますか。」也有學生哪都不想去,難得的假期只想好好休息,即情況二:「行たいで。 ?gt;lt;9 休たいで。
顯然,關于情況二的討論已經告一段落,接下來聚焦于情況一。這是一個學生已經熟練掌握的特殊疑問句用法,對于這類問題,學生只需明確回答想要前往的地點即可。「浮來山に行いで」とか「泰山に行しよう」とか「春の海行きませんか」とか、いいな答あま。
回溯討論的話題和過程,不難得出話題脈絡。
話題:清明節の休はか行たいか。
回答:ア,はい、(場所)行きたいです。
.い、こ行きたlt;ないです。
學生一旦經歷了這個過程,就不再需要依賴抽象的語言講解,從而有效避免了因日語與漢語之間的語言差異而產生的理解障礙。
(2)危機情景模擬
設計“地震防災演練”活動,學生須用日語完成指令:「機の下に隠れてください」。
「落ち著い行動ししう」此類情境不僅強化了生存日語能力,更深化了學生對日本防災文化的理解。
情境教學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手段,它能夠讓學習者置身于一個模擬的日語學習環境之中,在真實的語境中進行學習。這種方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能加深他們對日語語言本身及其文化背景的理解,從而為日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教學情境的創設還能增強學生的情感共鳴,將原本抽象難懂的知識點轉化為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事件,這有助于克服中日文化差異所帶來的理解上的偏差。通過情境教學,學習不再是一種單一、枯燥的活動,而是一種綜合性的、充滿體驗的活動,這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基于這些優點,本研究特別創設了“1232”的情境課堂模式。這一模式深受情境教學法理論的啟發,通過精心設計的具體情境,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顯著提升了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3情境教學法的實踐創新—“1232”情境課堂模式
3.1“1232”情境課堂模式的內涵解析
(1)四階循環的課堂架構(一個主題、兩輪活動、三維互動、雙軌輸出)
該架構以一個主題任務為引擎,構建螺旋上升的學習生態。在情境體驗和情境重現的兩輪活動中,學生經歷“感知一表達一協作一創新”的完整認知歷程:首輪情境體驗側重語言感知,次輪活動注重強化表達自信;通過師生、生生、生本三維互動鞏固學習成果;最終借助課堂展示與社團活動的雙軌輸出,實現語言能力與文化素養的共生共長。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注重學生個體的內在發展,還強調了學生與環境的互動,以及學生之間合作學習的重要性。通過這種模式,學生能夠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將所學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從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不斷實踐和反思,學生能夠逐步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2)科學配置的時間矩陣
針對傳統課堂在時間管理方面所面臨的挑戰和困境,“1232”情境課堂模式提出了一種創新的四段式教學時序安排。首先,通過5分鐘的情境預熱,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為接下來的學習活動奠定基礎。緊接著,學生將有10分鐘的時間進行自主探究,這一階段旨在幫助學生搭建認知框架,為深入理解知識內容筑牢根基。隨后,課堂進入協作遷移環節,學生將在15分鐘內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將所學知識進行內化,這一過程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還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最后,通過10分鐘的成果展演,學生將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這一環節有助于實現能力的升華,同時也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這種動態的時間配置方式,使教學的各個環節能夠形成一個有機的閉環,確保 70% 的課堂時間能夠真正回歸到學生主體,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
3.2“1232”情境課堂模式的實施路徑
(1)學案導航的情境構建
精心開發“三維導學案”,在“自主探究一組內互檢一班內共研”的三級學習流程中,教師角色發生轉變,從傳統的講授者轉變為觀察者、引導者和催化者,以便更好地契合學生的學習需求。“三維導學案”涵蓋目標導航、活動探究、反思遷移、多元評價四大模塊。針對縣域高中生的學情特點,采取“漸進式引導”策略。在目標導學環節,設定認知階梯,助力學生逐步提升認知水平;在自學指導模塊,鋪設清晰的思維路徑,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
(2)課內外聯動的實踐場域
通過設計生活化、分層化的情境任務,引導學生在真實語境中重構知識體系。在跨文化反思遷移環節,注重文化解碼能力的培養一借助中日習俗對比、交際場景模擬等策略,幫助學生建立文化適應機制。通過日語社團活動延伸課堂情境,舉辦“日語文化節”,學生策劃茶道表演、和服走秀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日本文化的理解。
(3)多維立體的評價體系
建立六維評價模型(見表1),重點考查文化理解、語用能力與創新思維。該模型特別強調賞識教育的正向激勵作用,即通過即時性、差異化的評價反饋,促進學生人格與學習能力的協同發展。借助這樣的評價體系,能夠更全面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同時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
表1六維評價指標
(4)雙課型適配的教學范式
在聽說課型中,構建了“情境浸潤一語用實踐一文化體驗”三維模型,運用VR技術還原日本街景,通過角色扮演深化交際體驗;在讀寫課型中,打造“文本解構一文化解碼一創意表”的學習鏈條,借助思維可視化工具提升跨文化解讀能力。兩種課型均突出“做中學”理念,使語言能力在真實任務中自然發展,從而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4實施效果與反思
自從實施“1232”情境課堂教學模式兩年來,觀察到教學質量指標有了顯著提升和優化。這一積極變化在詳細的數據分析中得到了體現,具體的數據和分析結果見表2。
表2“1232”情境課堂教學模式教學質量指標
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了三個主要的教學改進方向。首先,需要加快智能情境資源庫的建設進度,這包括開發沉浸式的VR文化模塊和自適應語言訓練系統,以滿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差異化需求。其次,建議構建一個綜合性的教師發展機制,該機制應涵蓋情境組件數據庫、教學設計實驗室以及課例資源包,以便教師能夠更好地開展教學設計和實踐。最后,開發一個多模態評價矩陣十分必要,特別是要重點研制用于評估非語言交際能力的標準化觀測量規,以確保評價體系的全面性和科學性。
5結語
情境教學法通過構建一個真實、動態且充滿情感的學習環境,有效解決了高中日語教學中存在的文化隔閡和語用脫節問題。實踐“1232”情境課堂模式的經驗表明,當語言學習深深扎根于豐富的文化土壤之中,并與日常生活實踐緊密結合時,學生的核心素養便能實現從單純的“知識積累”向“能力生成”的質的飛躍。根據跟蹤數據的分析,本研究發現實驗組的學生在文化移情能力和語用適切性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索智能技術如何賦能情境教學,例如構建情境語料數據分析平臺等,以推動日語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深入發展。
(作者單位:營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