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是區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與發展在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作為培養幼兒教師的關鍵領域,將地方文化融入其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中,不僅有助于增強專業建設的特色化水平,還能為地方文化的傳播與創新注入新活力。本文以湖北省隨州市地方文化為依托,以學前教育專業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地方文化與學前教育專業融合的必要性、現狀及策略,探討從課程建設、實踐教學、師資培養、資源開發和學生素養培育五個方面推進融合發展的具體措施。研究發現,隨州地方文化的融入可以顯著提升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質量與學生就業競爭力,同時有效促進地方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但當前融合過程中仍面臨課程體系有待完善、資源開發相對滯后和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等問題。因此,建議在未來通過加強文化資源轉化利用、深化校企合作機制、創新教育模式等方式,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新模式,以實現文化與教育的雙贏目標。
著名人類學家歐文·拉茲洛曾指出,“在我們這個時代,文化是一種決定性的力量。”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地方特色文化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基礎,又是傳統文化在當代的現實主體,它承載著地域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作為地方文化的傳播與傳承的重要載體,學前教育在培養文化認同和弘揚地域特色方面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隨州市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其獨具特色的編鐘文化、炎帝文化和民俗藝術為學前教育課程提供了豐富的資源。1978年湖北隨縣出土的曾侯乙編鐘被公眾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其宏偉的形制展現了戰國宮廷音樂的非凡成就。然而,如何將這些文化資源有效融入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模式,不僅是學前教育專業改革的現實需求,也是地方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路徑。
1地方文化融入學前教育專業的必要性
1.1地方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需要
地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保護與傳承離不開教育的支撐。隨州作為編鐘之鄉,其音樂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地方文化的傳承面臨“斷層”與“遺忘”的危機。學前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教師承擔著與文化息息相關的教育使命。兒童社會化的過程,實質上是文化內化的過程,亦即兒童對社會文化不斷認同的過程。學前教育作為文化傳承的關鍵階段,承擔著“潤物細無聲”的啟蒙責任。將隨州地方文化融入學前教育專業,一方面,地方文化資源豐富的藝術性和趣味性可以成為學前教育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另一方面,通過專業教育培養出一批熟悉地方文化的幼兒教育人才,能夠為隨州地方文化的延續與創新注入活力。
1.2專業建設發展的需要
學前教育專業是培養幼兒教師的搖籃,其專業特色和教育質量直接影響區域學前教育的發展水平。在全國范圍內,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正呈現出同質化發展的傾向,缺乏地方特色已成為許多院校專業建設面臨的共性問題。而地方文化的引入,能夠為專業課程體系注入新鮮血液,形成具有地域標識的專業品牌,從而提升院校的核心競爭力。
具體而言,隨州地方文化與學前教育的融合有助于院校開發特色化課程資源,例如,基于編鐘文化的音樂教育課程、基于炎帝文化的故事表演課程以及融入隨州民俗文化的美術手工課程等,這些課程不僅增強了教學內容的本地化特征,還能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文化魅力,從而提升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為探索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開辟新路徑。
1.3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就業和發展的需要
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為社會輸送具有專業素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幼兒教育人才。然而,當前許多學生在就業市場上面臨競爭激烈、優勢不突出的困境。隨州地方文化的融入,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本地文化,增強文化自信,還能使其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有效轉化這些文化資源為教育素材,從而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教學特色。長遠來看,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將為地方教育和文化的協同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地方文化與學前教育專業的融合不僅是隨州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現實需求,也是高職院校實現專業建設特色化的有效手段,同時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職業發展潛力。因此,在隨州地方文化與學前教育專業融合發展的實踐中,應結合地方特色資源,創新教育模式,逐步構建可持續發展的融合之路。
2地方文化融入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現狀
隨州作為湖北省的重要歷史文化名城,地方文化資源豐富,涵蓋了編鐘文化、炎帝文化、地方民俗藝術等多種形式。然而,這些文化資源在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中的實際融合狀況卻尚未充分體現。當前,隨州地方文化與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融合發展仍處于探索階段,在課程設置、師資水平和資源開發等方面存在不足。分析現狀,不僅能夠明確當前存在的問題,還能為后續的融合路徑探索提供有針對性的思路。
2.1隨州地方文化在學前教育中的應用現狀(1)課程融入初見雛形
① 音樂類課程和陶藝課程中的編鐘文化融入。已開始嘗試將編鐘文化作為幼兒音樂教學的素材。例如,教師會將編鐘音樂改編為適合幼兒園教學的內容,通過幼兒化的音樂欣賞和簡單的表演活動,幫助學生了解編鐘這一古老樂器的文化背景及藝術價值。此外,該院校還開設了陶藝特色課程,教師引導學生了解編鐘的外形與構造,并動手制作編鐘主題的陶藝作品。這種方式既豐富了課程內容,又讓學生感受到隨州編鐘文化的獨特魅力。然而,這些嘗試多局限于課堂上的片段性內容,編鐘文化的歷史背景、文化價值及其教育意義尚未得到系統挖掘。同時,因缺乏相應的實踐經驗和配套教學資源,課程
應用效果有限。
② 語言類課程中的民間故事教學。語言課程中的地方文化融入主要通過隨州地方民間故事(如炎帝傳說)進行教學設計。教師會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圍繞這些故事編寫適合幼兒的教學方案或設計表演活動。然而,由于缺乏對地方文化故事的系統化改編和教材支持,教師在使用時多依賴個人經驗,難以深入挖掘其文化教育價值。此外,這類故事的表現形式較為單一,主要停留在講述和表演層面,未能充分展現隨州文化的深厚內涵,學生對故事的興趣也較難持久。
③ 美術類課程中的民俗文化融入。在美術類課程中,部分教師將隨州地方民俗文化作為藝術創作主題,例如指導學生制作剪紙、刺繡、草編等具有隨州特色的傳統工藝品。通過這些手工藝活動,學生不僅能掌握相關藝術技能,還能在實踐中體會隨州民俗文化的魅力。然而,教學內容多側重于技能傳授,未能進一步挖掘其歷史價值與教育意義,學生的學習體驗因此受阻。
(2)實踐活動初步開展。地方文化在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活動中的融入主要體現在參觀學習和節慶活動參與。在節慶活動中,學生常以志愿者身份參與地方文化節慶的組織工作,如協助炎帝文化節活動策劃或參與地方民俗表演。這些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接觸地方文化的寶貴機會,有助于提升其對文化資源的認知能力。然而,此類活動多為短期體驗,學生的參與多停留在觀察和輔助層面,缺乏深入的文化融入與教學實踐設計,學生從中獲得的經驗較為有限。
(3)校地合作初具規模
隨州市文化機構與高職院校在推動地方文化與學前教育結合方面已取得一定進展。例如,與隨州博物館和編鐘文化研究中心合作開發教育案例,幫助學生將地方文化融入幼兒園教學設計。同時,部分教師已將編鐘文化、炎帝傳說等資源轉化為教學案例,應用于課堂和教研活動。然而,合作仍缺乏長期性與系統性,地方文化資源的教育適配性開發尚處于起步階段。總體來看,隨州地方文化在學前教育中的應用雖已初步展開,但課程融入深度、實踐活動質量及校地合作機制仍有不足。未來需深化課程開發、優化活動設計、完善合作機制,以實現深度融合。
2.2地方文化與學前教育專業融合中的問題與不足(1)課程體系缺乏系統性
隨州地方文化的融入多局限于個別課程,缺乏覆蓋核心課程的系統化設計。例如,編鐘文化主要集中于音樂課程,作為欣賞素材或節奏訓練內容,在語言、美術等課程中鮮有涉及。這種單學科局限性限制了地方文化的教育價值發揮,導致文化內容未能在課程間實現有機整合。此外,課程設計缺乏跨學科思路,未能將編鐘文化與語言活動、美術創作等領域有效聯動,難以形成統一的教學特色。
(2)地方文化資源開發不足
隨州豐富的文化資源在學前教育領域的轉化并不充分。例如,現有的編鐘文化和炎帝文化資源多面向成人觀賞,缺乏針對幼幾教育的適配性開發。這些資源內容深奧、形式單一,難以直接應用于教學。同時,資源呈現形式局限,缺乏動畫、互動游戲等趣味化工具。例如,編鐘音樂少有幼兒化呈現,炎帝傳說也缺乏適合幼兒的故事繪本。資源開發的滯后嚴重制約了地方文化在學前教育中的推廣。
(3)師資力量不夠完善
教師是地方文化與學前教育融合的關鍵環節,但當前師資力量尚不足以支撐這一目標。許多教師對隨州地方文化了解有限,難以將其有效融入教學。部分教師認為地方文化與幼兒教育關聯性有限,對其教學價值重視不足。此外,相關教師培訓和研究機會較少,導致課程設計創新不足,課堂內容與地方文化脫節現象較為突出。
(4)學生參與度較低
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直接影響地方文化融入教育的效果。目前,許多學生對隨州地方文化的興趣不高,認為其與職業發展關聯性不強。在學習編鐘文化等內容時,學生往往被動完成任務,缺乏主動探索的熱情。同時,學生對地方文化的理解多停留于表面,難以將其靈活轉化為適合幼兒的教學內容,這種低參與度和淺層理解削弱了學生在文化教育中的競爭力。
(5)校企合作深度不足
隨州高職院校與地方文化機構的合作形式單一,主要集中在參觀觀摩,缺乏課程開發與資源共建。地方文化資源未能充分適配學前教育需求,院校也缺乏推動深度合作的機制。此外,地方文化在學生實習中的應用場景有限,未能形成穩定的產教融合機制。這種淺層合作限制了地方文化在教育實踐中的拓展,也影響了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
綜上,隨州地方文化與學前教育的融合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課程設計缺乏系統性、資源開發滯后、師資能力不足、學生參與低迷以及校企合作欠缺等問題。未來需從課程、資源、師資、學生及校企合作五個方面進行優化,推動地方文化與學前教育的深度融合,實現文化傳承與教育創新的雙贏。
3地方文化融入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實施策略
3.1文化融課堂,打造特色課程
課程建設是隨州地方文化融入高職學前教育的核心路徑,通過開發特色課程、優化現有課程體系以及推進跨學科融合,可以實現地方文化與學前教育的深度結合,開發特色課程是地方文化融入的起點。例如,開設“隨州編鐘與幼兒音樂啟蒙”“炎帝文化與幼兒故事創編”等課程,幫助學生了解隨州文化的教育價值,并掌握將其轉化為教學活動的能力,既能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感,也增強了課程的地方特色。
地方文化的融入不僅限于獨立課程的開發,也可嵌入現有課程體系。例如,在藝術教育中加入隨州剪紙、泥塑等民俗藝術內容,在音樂課程中設計編鐘節奏訓練單元,或在語言課程中以地方故事為教學素材。這些調整讓學生在學習技能的同時,更深入地感知隨州文化的獨特魅力。
地方文化的多樣性為跨學科融合提供了基礎。例如,將隨州的音樂文化與美術文化結合,設計以編鐘音樂為主題的繪畫課程;或將炎帝傳說與戲劇表演、語言教育相結合,設計故事表演課程。這種跨學科設計不僅拓寬了學生的文化視野,也為其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教學設計思路,促進了文化教育的創新。
3.2實踐為翼,文化教育深度交融
實踐教學是隨州地方文化融入高職學前教育的重要環節。通過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和校企合作,可有效提升學生對地方文化的理解及教學實踐能力。定期組織文化主題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文化認知的重要方式。例如,安排學生參觀隨州博物館、編鐘文化研究中心等場所,通過實地學習加深對地方文化歷史與藝術價值的認識。這種沉浸式體驗既能幫助學生直觀感受文化資源,也能激發其將地方文化融入教育的興趣。
在實踐活動中,還可設計幼兒園文化主題課程,如“編鐘樂隊表演”,讓學生帶領幼兒通過簡單的編鐘演奏感受傳統音樂的節奏與魅力;或策劃“隨州民俗節慶體驗”活動,提升學生在幼兒園主題教育中的實踐能力。此外,通過校企合作共建文化實踐基地(如與隨州博物館、地方非遺保護中心等機構合作),學生可在實踐中學習如何將編鐘音樂或民俗藝術轉化為幼兒教育內容,同時,通過“文化進幼兒園”項目,聯合本地幼兒園開發地方文化主題課程,讓學生將所學理論有效運用于教學實踐,進一
步提升教學技能。
3.3文化賦能教師,鍛造教學先鋒
教師是推動地方文化與學前教育深度融合的核心力量。通過加強教師培訓、組建文化研究團隊以及推動外部交流,可全面提升師資隊伍能力,為地方文化的融入提供有力支持。
組建隨州地方文化與學前教育融合研究團隊,可通過教研活動推動教師從課程設計到教學實踐的全面探索。例如,研究如何將編鐘文化系統融入音樂課程,或設計基于炎帝傳說的幼兒語言教育方案。同時,學校應鼓勵教師撰寫并發表相關學術論文,總結教學實踐經驗,推廣成功案例。此外,通過與其他地區高職院校開展師資交流合作,可借鑒其他地方文化與教育融合的優秀經驗(例如江蘇昆曲文化的教學實踐),推動隨州文化教育創新。
3.4數字賦能,地方文化資源的教育化轉型
實現地方文化在學前教育實踐教學中的系統性和常態化融合,學校須構建專門的特色文化資源庫以豐富教學資源。數字化轉型是將地方文化資源有效融入學前教育的創新手段。通過數字化資源開發、教育軟件設計和教材編寫,可為地方文化與學前教育融合提供系統支持。
建設數字化地方文化資源庫是首要舉措。可將編鐘音樂錄制為高質量的教學視頻,制作炎帝傳說動畫短片,并開發民俗藝術教學工具包供師生教學參考。同時,采用AR/VR技術開發地方文化體驗課程,學生可在虛擬環境中感受編鐘演奏或節慶文化的氛圍。此外,開發文化主題的教育APP(如包含編鐘小游戲、炎帝故事互動閱讀和手工教學視頻的學習軟件),提升地方文化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編寫系統化教材是地方文化教育推廣的重要保障。例如,出版《隨州地方文化與幼兒教育實踐》或《幼兒編鐘音樂啟蒙》等教材,為地方文化融入教學提供指導和理論支持。這些資源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地方文化教育的技巧,也有助于形成可推廣的文化教育模式。
3.5學子傳承文化,共筑教育未來。
地方文化傳承必須以人為本,尤其需要一批熱愛并了解地方文化的傳播者。學前教育專業的師生不僅具備相應知識和技能,還可在擔任幼師的過程中將地方文化傳遞給幼兒,起到重要的橋梁作用。由此可見,學生是地方文化與學前教育融合的直接受益者和文化傳播者。
通過舉辦文化講座或學術沙龍,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隨州地方文化的理解,并激發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地方文化節慶活動。例如,帶領幼兒表演地方文化舞臺劇或舉辦民俗繪畫展覽,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播能力。同時,通過地方文化主題的職業技能培訓和校企合作就業支持,可培養出既具備專業能力又熟悉地方文化的幼兒教育人才,地方文化部門也可為相關優秀人才解決就業問題,推進高校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機制的發展,為地方文化與學前教育的融合提供持續動力。
通過課程設計、實踐拓展、師資建設、資源開發及學生培養,隨州地方文化與高職學前教育的融合不僅推動了地方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也為高職學前教育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這一探索有助于培養更多具有文化素養和教學能力的幼兒教育人才,從而實現地方文化與教育發展的雙贏。
4結論與展望
地方文化與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融合發展,既是推動地方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時代需要,也是高職教育實現本地化、特色化發展的重要方向。通過分析隨州地方文化與學前教育專業融合的必要性、現狀及路徑可知,這一過程既是對教育資源的優化,也是對地方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創新實踐。
在融合過程中,隨州地方文化的豐富性為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建設、實踐教學、師資培養和資源開發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而學前教育的職業特點則為地方文化的傳播與應用開辟了新的途徑。這種雙向互動不僅有助于提升高職教育的教學質量和社會影響力,也能夠培養出一批既具備專業技能又深刻理解地方文化的高素質學前教育人才。
然而,地方文化與學前教育的融合發展并非一蹴而就,其推進還面臨資源開發不足、師資水平有限、學生興趣不高等問題。這需要在未來的實踐中,繼續加強課程體系建設,深化校地合作,創新資源開發形式,同時激發學生的文化興趣與參與熱情。通過多方協同努力,推動地方文化與教育資源的深度整合,使學前教育真正成為地方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陣地。在文化自信和文化復興的時代背景下,地方文化與高職教育的結合,必將在實現文化傳承與教育創新的雙贏中展現出更大的潛力與價值。
該論文系楊芳名師工作室建設內容。
(作者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