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藥用植物基礎課程中做好文化滲透,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有助于促進學生人格發展。建立學生學科素養,符合中職學生的發展與學習需求,應引起學校的關注和重視。本文主要從藥物植物基礎課程教育的現存問題、藥用植物基礎課程教育中文化元素的滲透與學生文化自信培養的必要性以及具體落實路徑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藥用植物基礎課程是中職中草藥栽培專業中的核心課程,對本專業的學生而言,學習該課程壓力較大,學習效率難以有效提升。在藥用植物基礎課程教育中做好文化滲透與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既能有效解決學生的知識學習問題,又能促進其人格發展,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希望通過本文的探討與分析,為中職教師提供參考與借鑒,對教學作出有效優化和調整,提高教育質量和教學效果。
1中職藥用植物基礎課程教育的現存問題
1.1學生所學知識較為抽象,學生難以理解
藥用植物學是藥學類各專業的基礎教育內容,主要涵蓋植物形態學基礎、藥用植物分類、藥用植物的顯微構造、藥用植物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實踐等相關知識,所涉及的教學內容較多且復雜,同時很多專業知識對學生而言較為抽象,難以理解。中職教育學生的學習能力偏弱,其學習過程可能會因為所學知識較為抽象、難以理解,導致學習效率降低、學習質量下降,無法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此外,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看,中職學生正處在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的漸進發展階段,很多藥理學知識超出理解范疇。因此,在教學中學生很容易產生似懂非懂的問題,如果教師不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中就會問題越積越多、學習越來越吃力,阻礙學生未來的專業化發展。
1.2學生學習興趣普遍較低,影響教學效率
中職學生對學習較為抵觸,其步入中職之前在學習上受到較多打擊。因此,部分學生對藥用植物基礎學等學科的學習有較強抵觸心理,若教師不適當調節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中學生極易出現溜號、走神的現象,影響教學效率與效果。除此之外,中職學生缺乏社會閱歷,其情緒平復能力和抗壓能力較弱,在反復受挫后極易喪失對學習的自信,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導致教學陷入惡性循環,降低教學效率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1.3學生學科素養發展較慢,根源問題未能解決
隨著教育研究的不斷深化和發展,在教育過程中教師逐漸認識到,不能僅將目光聚焦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死記硬背,而應重點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綜合素養,從根源上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目標奠定堅實基礎。然而,現階段在中職藥用植物基礎課程教學中,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對提升學生的素養與能力較為有限。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照本宣科,沒有優化、完善教學內容,也未能結合學生的發展需求調整教育方案,進而導致學生的根源性問題未能得到解決,學習在學生眼中仍然是苦不堪言的事情。
2藥用植物基礎課程教育中文化滲透與文化自信培育的必要性
2.1有助于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中職藥用植物基礎課程中做好文化滲透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從根源上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教師可打破學科壁壘,深化教育的內涵、拓展教育的外延,通過文化滲透和內容延伸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借鑒和參考。例如,在藥用植物基礎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文化滲透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根、莖、葉的組成與類型等相關知識如大黃、細辛、甘草的根莖都是醫療中較為常見的藥材,大黃根莖具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功效。細辛根莖具有祛風散寒、通竅止痛等功效。甘草根莖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等功效。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引入《神農百草經》《名醫別錄》《本草綱目》等醫學著作中的內容,為學生的知識學習提供多維參照。并延伸《說文解字》的內容輔助學生的知識學習。在此過程中,學生逐漸認識到不同知識與文化之間的聯系,在強化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再如,教師在藥用植物學教學的過程中,可通過解析禾本科、天南星科、百合科、鳶尾科、蘭科等不同的單子葉植物綱知識,以此延伸至對中醫文化的講授。一方面,利用中醫文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另一方面,通過中醫文化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強化學生的文化歸屬感、認同感,幫助學生建立文化自信,促進學生人格發展。
2.2符合時代需求
在藥用植物學中做好文化滲透,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符合現今時代需求。當今是信息化與數字化時代,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極大便捷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加速了信息交流。同時,因為互聯網規制較少,導致信息內容復雜、質量良莠不齊。而中職學生正處于人格發展、觀念發展的關鍵階段,學生因缺乏社會閱歷,致使辨識能力偏弱。但因其正處于學習成長的關鍵階段,模仿能力、學習能力較強,在此背景下學生極易樹立錯誤的價值觀。例如,極端個人主義、錯誤的民族主義思想、崇洋媚外等,均不利于學生未來成長和發展。而在藥用植物學基礎之上做好文化滲透,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則可解決上述問題。教師可借助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優勢和特點,促進學生人格和觀念的發展,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審美觀、明晰的是非觀、正確的善惡觀等價值觀念。
2.3符合中職教育要求
在中職藥用植物基礎課程教程中做好文化滲透、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符合中職教育的教育要求。中職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為社會輸送更多技術技能型人才。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現階段社會對于專業性人才的定義發生了變化,除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并具有解決各類問題的能力外,還需要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感,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各種工作挑戰。此外,現階段很多學生希望提升學歷,這需要教師加強文化滲透和人格培育,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持續學習的意識,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積極應對學習中的各種問題。在藥用基礎課程中做好文化滲透、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則可以達成這一目標,踐行立德樹人理念。
3藥用植物基礎課程教育中文化滲透與文化自信培育路徑
3.1立足教育體系完善教育內容
若想在中職藥用植物基礎課程教學中做好文化滲透,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需要對教育內容作出科學調整、有效優化,確保文化滲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提高文化滲透效果,而在教育內容優化和調節的過程中相關教師應當抓住以下重點。
首先,教師需要立足中職學生的學齡特質、學習問題以及中職教育的教育目標來明確教育內容滲透及優化的重點與方向,為教育內容調節提供更多的指導和幫助。在教育目標確定的過程中,一方面,教師必須立足藥用植物學的學科特質,幫助學生掌握植物形態學基礎、藥用植物分類、藥用植物的顯微構造、藥用植物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實踐等重點內容,從而確立求知目標。另一方面,教師也需要以促進學生人格發展,培養學生文化自信、職業道德為重點確立德育教育目標。
在德育教育過程中,應從“公民道德要求”和“職業道德要求”兩個維度出發,確保德育滲透的全面性與完整性。這有助于優化教育目標,并為教育內容的調整提供明確導向。
其次,在教育內容優化滲透和調節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著重關注與重視如何根據藥用植物學的結構特點并分析滲透內容,保證文化滲透的體系性,最終實現藥用植物基礎知識和文化元素有機融合、環環相扣。藥用植物學的內容銜接較為科學,內容由表及里、由宏觀到微觀、由淺入深,為學生學習、掌握知識提供助力。而教師需要根據藥用植物學的內容特點、結構特點由淺入深地做好文化滲透。例如,第一章植物形態學基礎包括根、莖、葉、花、果實與種子等相應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可從植物形態學基礎的角度展開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結構對藥用植物生長產生的影響,以及不同結構的類型與特點。在此基礎上,可通過引入傳統故事提升教學的趣味性,豐富教學內容,并借助傳統故事深化學生對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形態、類型等相應內容的理解和認知。在第二章藥用植物分類知識的教學中,涉及分類總論、藻類植物、菌類植物、地衣門植物、苔蘚植物門、蕨類植物門、裸子植物門、被子植物門等知識。隨著本章節專業性的提升,教師可在教學中融入中醫治療案例或中醫傳統知識,引導學生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幫助學生深化知識理解。兼顧學生的專業素養與人格發展,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使文化滲透與專業知識教學深度融合,構建二者有機統一的教學體系,實現協同增效,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為此,教師可以通過組建教學研討會共同分析不同章節中的文化滲透方向,優化教育體系。
最后,教師在教育內容延伸和確定的過程中需要明確:學生始終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變量,學生的學習狀態不斷變化。因此,教師往往很難預見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及存在的問題,這時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及互動情況做好內容延伸,在保障延伸內容體系性的基礎上,確保其靈活性、隨機性以及針對性,進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師需要利用課余時間加強學習,不斷地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只有這樣才可根據課堂教學情況,靈活調節教育內容。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加強課堂觀察,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適時融入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觀念引導,進而切實提升育人實效。
3.2結合學齡特點優化教育方法
教學方法是落實課堂教學的關鍵路徑,對教學質量效果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要通過文化滲透促進學生人格發展和專業素養發展,培育符合時代與社會需求的建設者與接班人,優化教學方法尤為必要。因為文化滲透以及文化自信培育更加強調主觀觀念的引導,需要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能夠指導學生的生活實踐。教師需降低學生對學習的抵觸心理,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其對教學內容的認同感,達到教學的預期效果。現階段,教師可以根據中職學生的普遍學習問題及學齡興趣引入翻轉課堂、情景化教學等教學方法,同步提升其學業水平和人格修養。
(1)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是現階段能夠較為有效提升學生學科素養和學習能力的重要教育方法,同時其延展性和可塑性較強,可以更好地滿足教師文化滲透需求和專業知識授課的需要。例如,在講授雙子葉植物綱原始花被亞綱中十字花科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即可引入翻轉課堂這一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教師可在課前向學生發送導學案,幫助學生明確預習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效解決學生預習抓不住重點、效率和質量偏低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可發送微視頻教學資源:一方面,借助微視頻教學資源詳細講解十字花科的重點與難點內容,輔助學生預習。另一方面,通過優化微視頻教育資源,介紹十字花科中常見的中藥(如獨行菜、菘藍、薺等),闡述其止咳平喘、利尿祛痰、清肺排毒等功效,及其在治療長期咳嗽、哮喘、腰膝酸軟、四肢腫痛等病癥中的應用。通過微視頻內容的延伸有效提升學生預習興趣,學生需要借助互聯網平臺提交整合的導學案答案及預習疑問,教師可借助互聯網平臺整合預習數據,了解學生的學習困境,據此調節教學重點以及文化滲透方向。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中醫藥文化為基點,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本堂所學十字花科知識可應用于中醫藥治療哪些問題?并指導學生借助手機、電腦等智能終端設備搜索網絡資源,搜索資料了解中醫的特點及發展歷史。隨后,小組推選代表匯報:通過本節課對十字花科藥用植物學知識及中醫方藥知識的理解,闡述中醫藥知識和所學知識之間的聯系。
最后,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總結,并結合學生的預習數據及課堂討論情況布置課后練習與閱讀資料,以此既擴充教育內容、豐富知識儲備,又強化知識理解、鍛煉學習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2)情境教學
若要通過教育工作促進學生人格發展,教師須關注情境教學的合理應用。有效構建情境可為學生對抽象知識的學習及理解提供更多助力。教師需要結合教育內容和文化滲透需要求科學構建并有效利用情境。例如,在藥用植物學中講授藥用植物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等相應的知識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播放視頻、圖片等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藥用植物資源的價值、作用及功能,明確在資源保護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可以根據教育內容延伸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生態建設政策,引導學生認識保護生態環境、追求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我國自古以來的理念,并通過延伸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此外,教師可適當引導學生認識到作為新時代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的文化傳承和發揚的使命,以提高教育綜合效果。
3.3調整教育評價加強綜合引導
教學評價是教育工作落實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節。教師可通過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身不足,促進學生的人格發展并從根源上解決學習問題,為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教育評價優化及調節的過程中,教師須結合前期教學目標對教學評價作出科學調整,具體可以抓住如下幾個關鍵要點。
首先,教師需要豐富和調節評價內容。在對學生進行點評時,除對其答案是否有效解決教師的預設問題給予終結性評價外,還應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學習觀念、學習方法給予過程性評價。在此基礎之上,教師尤需要重視通過評價內容的完善和豐富加強對學生的觀念引導,滲透更多傳統文化和優秀文化。例如,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并沒有樹立合作精神,合作溝通的效率和質量相對偏低,未能達到預期的標準和要求,這時教師可引入中華傳統美德,讓學生認識集體合作的重要性,明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等,這樣既解決了學生的知識學習問題,也有效解決了學生的人格發展問題。
其次,教師在教學評價優化及調節的過程中應當豐富評價形式,這也是現階段備受關注和熱議的話題,教師可在引入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以外豐富評價形式,引入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間的相互評價等形式。學生的自我評價可以幫助其形成良好的自省能力,在總結中不斷提升思維能力,而學生間的相互評價則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在相互學習中共同成長。但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鼓勵學生在自我評價及相互評價的過程中不僅需要關注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方面的問題,更需要關注學生的人格魅力,更應關注他人彰顯傳統美德的行為,學習他人的品格閃光點。一方面,完成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促進學生的人格發展。另一方面,指出他人的人格魅力,并在延伸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深化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最后,在評價環節教師也需要引入自我評價及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等相應的評價形式。一方面,教師在自我評價過程中去反思自己的行為舉止是否恰當,自身在教學展開的過程中是否有效滲透文化,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通過不斷反思來及時地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另一方面,教師需要通過學生評價發現學生問題并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后續的教育重點與核心作出針對性調節,有效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和人格發展問題,保證文化滲透和文化自信培育的科學性、有效性和針對性。
4結語
在中職藥用植物基礎課程教學中做好文化滲透、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十分必要,這可以從根源上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和學習困境從而促進學生的人格發展,教師應當引起關注和重視,教師需要緊抓教育內容調節、教學方法優化、教育評價優化三大關鍵重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作出科學調整,提高中職藥用植物基礎課程教學的綜合教育效果,讓學生在課程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收獲更多成長。
(作者單位:隆德縣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