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背景
當前,我國正邁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新階段。自黨的十七大以來,生態文明在國家發展藍圖中的地位持續提升。直至黨的十九大,首次將“美麗中國”愿景確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關鍵目標之一;而黨的二十大報告更是進一步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深遠意義。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綠色低碳發展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與行動指南,其背后離不開各行各業綠色人才的智力支撐與方向引領。因此,培育具備高技能、高素質的綠色專業人才隊伍,已成為新時代最為緊迫且重要的任務,是推動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力量。
1.1新時代綠色人才需求的緊迫性
在新時代的浪潮中,國家對綠色人才的需求日益凸顯,他們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基石。各行各業的綠色轉型與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具備綠色素養的專業人才來引領與支撐。否則,生態文明建設將失去其穩固的根基與活力。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搖籃,應當肩負起培育未來綠色勞動者的重任,確保每位畢業生都能在職業生涯中播撒綠色種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鑒于當前中職學校在環境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我們亟須創造更多有利條件,促進中職學生綠色素養的全面提升,以滿足新時代對綠色人才的新期待。
1.2中職教師生態環境教育意識的強化需求
當前,中職學校教師在生態環境教育意識方面仍有待進一步提升。這主要是因為教師普遍缺乏系統的生態環境教育培訓,使得他們的環境知識儲備不夠全面和深入。盡管大多數教師已具備一定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但這種意識往往較為零散且不夠深入,難以有效支撐起全面、深入的生態環境教育實踐活動。因此,加強中職教師的生態環境教育意識,提升他們的生態環境知識水平和教育能力,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1.3中職“生態環境教育”課程資源的匱乏現狀
與中小學相比,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在生態環境教育方面的發展相對滯后,重視程度明顯不足。作為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職學校的課程設置以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技能課程為主,而環境教育相關的內容在這些課程中往往占比不高且較為零散。這種現狀導致中職學生接觸生態環境教育的機會有限,難以形成系統、全面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因此,加大中職“生態環境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供給力度,豐富課程內容與形式,成為提升中職學生生態環境意識的重要途徑。
2研究意義
在中職環境教育與中小學環境教育領域,兩者的立足點存在顯著差異。中職學校致力于培養直接服務于生產、服務一線的中、初級技能型人才,他們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與接班人,更是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構建的關鍵力量,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鑒于此,深入探索并實踐中職“環境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具有深遠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普及生態環保知識與法規,塑造綠色新時代青年通過課程開發,能夠有效普及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知識及相關法律法規,增強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培養其良好的生態素養和行為習慣,進而提升他們的環保技能,為時代培育出具備生態文明理念的新青年。
2.2融合職業特性,培養綠色職業思維
引導學生結合未來職業方向,深入思考工作與資源、環境、生態之間的緊密聯系,促使他們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的職業思維模式,為職業生涯注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2.3豐富教育資源,提升教師生態環境教育能力
校本課程的開發不僅豐富了中職學校環境教育的課程資源,也為教師提供了更多實踐平臺,有助于提升他們的生態環境教育意識和教學能力,促進教師隊伍的專業成長。
綜上所述,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作為環境教育體系中的關鍵一環,應當勇于擔當,積極作為,為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及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貢獻力量。
3理論依據
3.1馬克思生態理論
生態文明教育是新時代環境教育的重要內容與關鍵方面。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工業文明所引發的生態危機進行反思的結果,是我黨在馬克思生態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社會主義建設實際形成的,旨在遏制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的最新理論成果,因此,馬克思生態理論對于在環境教育中樹立怎樣的環境價值觀、自然觀、生態觀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2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理論是在環境教育的基礎上延伸并發展起來的,該理論提出環境教育是“為了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至此,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教育成為國際社會和各國發展教育的戰略選擇,是可持續發展框架下的一種教育新模式。這些新的理論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另外,英國學者盧卡斯(Lucas)曾提出了著名的環境教育模式,他認為,環境教育包含“關于環境的教育”“在環境中的教育”以及“為了環境的教育”。以上這些理論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4研究歷程:中職學校環境教育十年實踐
4.1初始探索:以“垃圾分類”為起點,開啟環境教育校本實踐
早在2013年,廣州市南沙區嶺東職業技術學校便成立了環境教育研究團隊。該團隊遵循中職德育工作“三貼近”原則—一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敏銳察覺到當時廣州面臨的嚴峻垃圾處理挑戰,尤其是“垃圾圍城”現象。基于此,團隊精心選取“垃圾分類”這一既具體又貼合地域實際、便于學生理解和實踐的議題作為突破□。通過策劃并實施一系列以“垃圾分類”為主題的德育實踐活動,學校正式開啟了環境教育校本實踐的探索之路,旨在以小見大,逐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行動能力。
4.2形成階段:推行中職學校環境教育“ 3+1 ”模式的實施策略
在踐行中職學校環境教育“ 3+1 ”模式的過程中,我們注重“在環境中的教育”,將教學范圍從校園拓展至校外。其中,“3”涵蓋教學滲透、德育主題活動與社團活動這三大校內途徑。通過整合課程資源、舉辦多樣化的環保主題活動以及依托環保社團開展實踐活動,全方位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與行為習慣。而“1”則聚焦于校外社會資源的開發,利用政府、企業及環保組織等資源作為源頭活水,構建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環保實踐平臺,深化其情感體驗,為環境教育注入鮮活動力。
4.3發展階段
(1)聚焦校本課程建設,融合社團與班級活動,通過構建“二維兩類四階五拓”路徑打造“環境教育”校本課程
在構建“環境教育”校本課程時,研究團隊創新性地采用了“二維兩類四階五拓”的開發路徑,該路徑融合了社團與班級活動。具體而言,“二維”強調從課堂內外兩個層面切入,既注重知識傳授也強調實踐體驗;“兩類”區分了以知識傳授為主的課內課程和以活動實踐為主的課外課程;“四階”指課內課程分階段遞進,確保學生環保知識學習的系統性和深入性;“五拓”指課外五大類活動課程,旨在通過多元化實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體驗、感悟、應用與踐行機會。這一路徑的實施,不僅使學生能夠在社團與班級活動中輕松獲取環保知識,樹立正確的生態環境價值觀,還增強了他們對環境的責任感。
(2)依托中職“思政”課程,運用“三定一導向”策略打造環境教育滲透新范式
在中職“思政”課程教學中,我們秉持“三定一導向”策略,即明確目標、精選內容、制定策略,以導向為指引,深度融合思政核心素養與環境教育目標。團隊圍繞政治認同、職業精神、法治意識等核心素養,結合環境教育目標,將環境教育巧妙融入“思政”課程,達成了思政與環境教育的雙重目標,提升了學生的思政素養與環保意識,激發了他們的環保責任感。這一實踐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寬了環境教育途徑,為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貢獻了力量。
5研究創新點
本研究在中職學校環境教育領域取得了顯著突破,不僅彌補了課程資源的不足,還推動了理論與實踐的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5.1實踐模式的革新:構建“ 3+1 ”環境教育模式
本研究成功推行了中職學校環境教育的“ 3+1 ”模式。該模式通過教學滲透、德育主題活動、社團活動這三大校內途徑,以及校外社會資源的開發利用,全方位提升了教師的生態環境教育意識和教學能力。教師在課程教學中靈活融入環境教育內容,設計貼近學生專業、生活和實際的主題活動,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還增強了學生參與感和實踐能力。
5.2課程開發路徑的精煉:“二維兩類四階五拓”
基于對社團與班級活動的深入探索,本研究提煉出“二維兩類四階五拓”的校本課程開發路徑。該路徑從課內與課外兩個維度出發,將環境教育課程細分為知識類與活動類兩大類,并設計了四階段漸進式學習路徑和五大類拓展活動。團隊編寫了《綠能量活動:環境教育活動設計集》《綠能量手冊:環保小知識》《綠能量社團:環保社團發展足跡》等成果集。這一創新不僅構建了系統化的環境教育課程體系,還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形式,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體驗與實踐機會,有效促進了學生環保素養的全面提升。
5.3思政課堂與環境教育的深度融合:“三定一指向”
本研究在思政課堂中實現了環境教育的深度滲透,以“三定一指向”為策略框架,構建了中職思政課滲透環境教育的校本實施方案。思政教師通過明確目標、精選內容、制定策略,將環境教育元素巧妙融入思政課堂,既達成了思政教學目標,又實現了環境教育目標。這一創新實踐不僅豐富了思政課堂的教學內容,還增強了思政課的育人功能,為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道德觀、法治觀和價值觀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編寫了《綠能量課堂:思政課滲透環境教育課例集》,一批優秀課例資源的積累為中職思政課滲透環境教育提供了寶貴的教學參考。
5.4創建了學校垃圾分類校園實踐項目的改變路線圖
在校園垃圾分類的實踐中,研究團隊從理論創新視角出發,精心繪制了一幅引領校園綠色轉型的變革藍圖,并成功構建了一個成熟且富有成效的垃圾分類實踐模式。這一創新不僅是對過去十年垃圾分類教育實踐的深刻總結,更是對未來環保行動路徑的一次有益探索。要實現“全校師生精準分類,校園垃圾有效減量”的目標,需觸動心靈,激發行動。團隊巧妙地將知識普及、態度轉變、價值觀塑造、身份認同感增強、自我效能提升、行為規范建立、地方情感聯結以及社會資本積累等多元要素融為一體,形成了一股強大的變革力量。這股力量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改變著師生的行為模式,使垃圾分類成為校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校園垃圾分類工作已步入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的軌道,垃圾分類不再是一項外在要求,而是一種內在自覺。
6研究成效
6.1“環境教育”校本課程推廣實施,立德樹人顯效果
研究團隊開發的以“垃圾分類”為主題的“環境教育”起點課程已成為學校新生入學必修課,累計有10000多人次的學生玲聽了相關講座。此外,基于班級、社團活動的環境教育核心課程“可持續生活”與“無痕山林”等拓展課程,以及自然之友“廢棄物與生命”等校外課程,已面向學校“嶺東綠能量”環保社開設,累計已有500多名學生參與課程學習。與此同時,還有500多名學生參加了研究團隊開發的體驗型、比賽型、表演類、閱讀類、觀影類等活動課程。研究團隊以“三定一指向”思路構建了滲透環境教育的校本實施方案,積累了多個中職“思政”課程滲透環境教育的優秀課例資源,綠色思政元素凸顯,成為思政課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6.2思政課堂滲透環境教育,綠色元素成亮點
研究團隊以“三定一指向”思路積極在四門“思政”課程中探索能夠滲透環境教育的教學目標、內容與策略,構建了滲透環境教育的校本實施方案,積累了多個中職“思政”課程滲透環境教育的優秀課例資源。這些課例綠色思政元素凸顯,成為“思政”課程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參與課例學習的學生累計達800多人次,其中大部分課例源自校級公開課、校級示范課以及廣州市研討課,均獲得同行們的好評。例如,“用普遍聯系的觀點看待人與自然”“保護環境資源,從垃圾分類做起”“保護資源環境文明伴隨你我”等多個課例獲評“廣州市市級優課”;“建設美麗中國,我們是行動者”課例榮獲廣州市“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示范微課”稱號。
6.3綠色校園創建成效凸顯,綠色文化氛圍濃厚
經過十年的校本實踐研究,生態文明教育已成為學校特色。2016年,學校被評為“全國生態文明示范校”,同年《環境教育》雜志05期刊登了我校“中職學校環境教育‘ 3+1 ,模式探索”的生態文明教育紀實;2020年,學校被評為“全國生態文明教育特色學校”“全國垃圾分類樣板學校”“2020年度南沙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先進學校”以及“廣州市南沙區公共機構節水型單位”,同年《環境教育》雜志11期刊登了學校“中職‘環境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研究”的生態文明教育紀實;2022年,《環境教育》雜志Z1期刊登了《踐行垃圾分類,共筑綠色校園一—廣州市南沙區嶺東職業技術學校垃圾分類教育紀實》;2021年,學校被評為“廣州市無煙單位”,并被認定為廣東省“綠色學校”;2023年,學校被評為廣州市首批“無廢學校”。
6.4宣傳示范凝聚綠能量,教育輻射顯成效
本研究不僅在校內構建了系統的環境教育框架,還通過一系列具體且深入的實踐活動,將生態環保理念傳播至社會各個角落,形成了廣泛而深遠的教育輻射效應。一是社區深度參與。2021年,研究團隊啟動了“踐行雷鋒精神,垃圾分類我代言”垃圾分類宣講進村居活動。團隊深入周邊村居,通過面對面講解、互動問答、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將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和具體方法傳授給居民。這些活動激發了當地居民對垃圾分類的興趣,提高了他們的參與度,有效促進了垃圾分類在社區的普及與實施。二是創新傳播方式。同年3月8日,研究團隊帶領學生參加廣州市南沙區城管局主辦的“雷鋒精神進校園,垃圾分類我先行”系列活動,并大放異彩。他們通過直播平臺,向廣大觀眾介紹了學校的垃圾分類教育工作,展示了師生積極參與、認真落實垃圾分類的生動場景。特別是環保社團創編的垃圾分類小歌謠,因其朗朗上口、易于傳唱的特點,迅速在網絡上走紅,成為傳播垃圾分類知識的新媒介。隨后,這段視頻在“學習強國”平臺展播,進一步擴大了其影響力。三是持續推廣與經驗分享。隨著項目的不斷推進,研究團隊的環保行動逐漸走出南沙,影響范圍擴大至全市。2023年,筆者受廣州城市礦產協會邀請,前往萬頃沙鎮政府參加“垃圾分類百家講堂科普培訓”活動,分享了學校在垃圾分類工作中的寶貴經驗。此后,筆者更是作為“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達人”,在增城區、花都區、從化區、白云區和南沙區等五個區開展巡回宣講,將南沙的垃圾分類成功經驗推廣到更多地方。四是媒體聚焦與榮譽認可。2023年5月,媒體南方 ?+ 報道了《南沙校園環保帶頭人賴倩瑜:不只是撿垃圾,還關注更廣闊的環保領域》。同年,筆者受邀參加由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主辦,廣州市區融媒云平臺“新花城”App、信息時報社、微社區e家通承辦的“志愿服務揚新風垃圾分類齊參與”—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達人線上直播宣傳活動,筆者作為分享嘉賓,介紹了如何通過成立“嶺東綠能量”環保社推動校園的垃圾分類宣傳教育。2024年6月,筆者代表南沙區參加“達人說分類·聲聲入民心”2024年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達人說演講比賽,榮獲“最佳故事獎”和“三等獎”。這些榮譽不僅是對筆者個人努力的認可,更是對學校環保教育工作的高度贊揚。五是環保社團的崛起與影響。學校“嶺東綠能量”環保社團已成為校園內外環保行動的重要力量。
通過十年的實踐,學校不僅培養出了一批批具備綠色素養的畢業生,還推動了學校整體教育理念的更新與升華,為中職學校開展環境教育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與模式。本研究成果彰顯了中職學校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為培養時代所需的綠色新人奠定了堅實基礎。
本文系廣州市教育局2025年廣州市教學科學規劃課題(省教學成果培育項目)“融生態文明理念,育時代綠色新人:中職學校環境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4111557)。
(作者單位:廣州市南沙區嶺東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