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處于職場空窗期,想保持上班時的生活節奏,這里可以為你提供一個‘假裝上班’的工位,一天只要30元\"近日,在廣東省深圳市一棟寫字樓,劉冠杰的“假裝上班”公司開業了。這條“招募信息”是他給公司的定位,為有“假裝上班”需求的人有償提供辦公場地。筆者發現,在北京、重慶、深圳等不少城市,出現了“假裝上班”公司。
所謂“假裝上班”,是指花錢獲得辦公室環境的共享辦公服務。正常上班是去掙錢,而“假裝上班”則是去花錢。這聽起來有幾分戲謔,細想卻也有幾分合理。因為“假裝上班”公司面向的主要用戶為:失業在家怕被親友看穿的人,以此來緩解內心的焦慮和不安;想體驗職場環境的“全職媽媽”“全職爸爸”,以此為觸角接觸社會;創業初期人士,以此獲得一個過渡性辦公場地……
由此說來,“假裝上班”公司相當于共享辦公室,以一種模擬傳統職場的新型辦公方式,為失業者、靈活就業者、自由職業者、“全職媽媽”等群體提供上班的節奏感和歸屬感,療治他們和社會、職場之間產生的“精神失聯”,也讓這些人群保持一定的生活規律。有人因此比喻,“假裝上班”公司是失業者的體面應對所,是靈活就業者、自由職業者的“成人托管所”,是“全職媽媽”“全職爸爸”的精神烏托邦,為都市人提供了應對現實壓力、尋求身份認同的緩沖地帶。
可以說,“假裝上班”公司提供的是情緒價值,發展的是體驗經濟,讓一些人在這一隱秘角落以獨特方式重構生存尊嚴。有網友表示,花三五十元去“假裝上班”公司,能安心坐一天,還有人一起“上班”,不香嗎?他們認為,花錢“假裝上班”,上的不是班,而是快樂、新奇。最關鍵的是,在“假裝上班”公司,“沒人會假裝,因為他們的單位不在這里”。因此,我們應樂見“假裝上班”公司興起,賦能學習型社會建設。
不過,要讓“假裝上班”公司行穩致遠,需要清晰界定這種商業模式的屬性和定位。“假裝上班”公司并非真正的用人單位,像茶樓、飯店一樣,僅為“假裝上班”者提供某種消費場所與消費服務,不能與“上班”者建立勞動關系。然而,據報道,個別“假裝上班”公司居然可為“上班”者開具“實習證明”“在職證明”,填補簡歷空白期,以及掛靠社保代繳,這就涉嫌違法。其名稱雖為“假裝上班”公司,但要認清自己并非真正的公司。
由此可見,“假裝上班”公司不能為招攬客戶而虛假宣傳,作出與法律背道而馳的經營行為,也要警惕客戶給自己帶來法律風險。比如,客戶利用相關場所從事違法犯罪活動,進行盜竊、網絡欺詐等。消費者也要擦亮雙眼,避免被動參與“假裝上班”公司組織的違法違規活動,在“假裝上班”過程中守護好個人隱私和證件,防止被非法利用。切勿輕易相信商家的諸多宣傳,“假裝上班”也只是權宜之計。相關部門也要將該新生事物納入統一監管,避免出現監管真空。
責任編輯/畢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