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紀念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各地舉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先烈書信展”。從1931年到1945年,那段烽火歲月里,無數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用生命捍衛祖國山河,譜寫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壯歌。
戰爭硝煙已成為歷史,但戰場上保存下來的一封封承載著信仰、凝結著血淚的家書,匯聚成了抗戰時期的集體記憶。透過抗戰家書,我們更深刻地了解到抗日戰爭那段殘酷的記憶,是一段中國人民為了革命勝利付出鮮血和生命的歷史。
面對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行徑,革命先烈背井離鄉,義無反顧地投身抗日戰場,把年輕的生命和一腔熱血獻給了祖國。這當中,既有悲壯的難民流徙,亦有激昂的國民吶喊;既有熱血男兒從沙場寫給親人的絕筆,亦有嚴父慈母對子女的囑托;既有同胞兄弟間的手足深情,亦有戀人之間的款款深情有的在新婚之夜就出征戰場,有的在母親臨終之際也未歸鄉悼念,有的家書還未送達就已壯烈犧牲。這些珍貴的抗戰家書,或殘章斷頁,或字跡漫濾,但無不言之諄諄、語之切切,傾訴著革命先烈為人父、為人母、為人夫、為人子的責任與感情,承載著戰場上的遺恨與壯志,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和保家衛國的壯志豪情躍動在“尺素”之間,見證著中國人民的信仰之力。
生命是極其寶貴的,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革命先烈也是血肉之軀,也有人之常情。他們把生死置之度外,將個人的愛與愛國家愛人民愛“千千萬萬的母親和孩子”統一起來,為了抗日救國,為了“廣大群眾的翻身”,毅然決然踏上了最漫長的征途。這場戰爭中,無數先烈以血肉之軀砌成最堅固的長城,守護我們腳下的這片熱土,守護著我們偉大的祖國。他們是舍小家為大家的崇高典范,是中華民族歷史天空中的燦爛星辰,是中國革命征途上的不朽豐碑。
抗戰家書是一座理想燈塔,是一種責任寫真,更是一種大愛傳承,對我們的價值判斷和行為實踐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重溫抗戰家書讓我們明白,人、家、國必須進行價值同構,只有修身齊家,人才活得有尊嚴有意義,國家才有希望和活力。正是革命先烈秉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理念,才展現出“各盡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勵自勉,踴躍慷慨,貢獻與國家”的偉大情懷。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征程中,我們尤其需要抗戰家書,以作為精神泉源和豐厚滋養。
在價值觀念日趨多元的今天,我們應深刻領悟抗戰家書中蘊含的革命智慧和力量,充分汲取養分,補足精神之鈣,把對黨和國家的忠誠刻入靈魂深處、融進血脈骨骼。可以通過開設專題黨課、舉辦集體誦讀會、開展讀書交流會、撰寫體會文章等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使抗戰家書入心入腦。改變以往“你講我聽”的學習教育模式,創新開展“演繹式”的學習匯報活動,把文字和歷史背景進行再創作、再升華,把歷史與現實串聯起來,形成跨越時空的對話、直達心靈的思想碰撞,讓大家在身臨其境中深切感悟“抗戰故事、革命精神、英雄基因”的內涵和魅力。以“寫家書、傳家訓、正家風”為主題,向“小家”的親人寫出真情實感,說出肺腑之言,傳遞一段親情,傳承紅色文化,讓抗戰家書成為一種可觸感的信仰、可傳感的力量。
回首過去,我們永遠不能忘記歷史、忘記先烈;展望未來,讓理想信念的旗幟在心中高高飄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木非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