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數字人民幣作為我國法定貨幣的重要創新,逐步進人公眾視野。但是,隨著其應用場景從日常消費向政務繳費、跨境貿易延伸,如何在保障金融安全的同時守住隱私底線,成為數字人民幣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命題。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了構建適配數字貨幣特性的隱私保護體系的思路與建議,以期助力數字人民幣可持續發展。
一數字人民幣用戶隱私保護中的法律要點
(一)匿名分級與身份追蹤平衡
數字人民幣采用“可控匿名\"機制,通過“小額匿名、大額可溯”的設計,試圖在保護用戶隱私與滿足反洗錢監管之間尋求平衡。然而,在實際應用中,該平衡面臨技術與法律的雙重挑戰。在某地法院審理的涉詐案件中,犯罪團伙利用多個匿名錢包進行拆分交易,形成資金“斷鏈”的現象,使執法機關難以準確溯源,暴露出在實踐中“可控”的技術邊界模糊的問題。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以下簡稱《個人信息保護法》)強調信息處理應遵循“最小必要原則”,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則要求金融機構履行身份識別和資金流向追蹤義務,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矛盾。因此,亟須在法律層面明確分級匿名的適用條件與驗證標準,統一金融監管與個人信息保護之間的法律適配路徑。
(二)數據存儲與共享權限界定
在數字人民幣生態體系中,數據的存儲與共享成為影響用戶隱私安全的核心問題。一些第三方平臺被曝違規存儲用戶交易的GPS位置信息,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關于敏感數據處理的相關規定。按照該法的規定,數字人民幣交易流水應被視為“重要數據\"或“個人敏感信息”,必須嚴格限定處理目的、范圍和方式。然而,少部分收單機構將交易數據與本身的商業數據庫混合存儲,未能落實“專池專用\"的監管要求,極易引發數據濫用和商業侵權問題。因此,立法機構應制定“交易元數據脫敏標準”(包括對賬戶信息、交易金額、交易時間與空間信息的分類管理),并設立“共享白名單\"機制,明確不同參與方可訪問的數據類型和訪問權限,從制度上堵住“灰色共享\"的漏洞。
(三)侵權歸責與證據保全難點
由于數字人民幣具有可控匿名的特征,所以用戶在交易過程中往往無法識別對方真實身份。這雖然增強了隱私保護,但也在出現爭議時加大了用戶舉證難度。例如,杭州互聯網法院曾審理一起錢包余額曝光案。案件中,用戶在商場支付時二維碼被誤播至大屏幕,導致其付款二維碼被陌生人掃描并盜取資金。但是,因該用戶缺乏對運營機構行為的直接證據,難以明確侵權主體,最終維權受阻。因此,相關職能部門應在數字人民幣系統中引入可審計機制,支持用戶在遭遇隱私泄露或資金損失時申請查看關鍵數據片段。同時,相關職能部門明確運營機構的侵權責任邊界,完善電子證據保全與公證機制,為司法認定提供數據支撐。
二、數字人民幣用戶隱私保護中的法律挑戰
(一)技術漏洞與法律滯后沖突
數字人民市系統漏洞可能引發隱私泄漏風險。例如,在某省發生的離線支付信息殘留事件中,商戶POS機因固件缺陷留存用戶交易記錄,導致12萬條消費數據被非法提取。這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關于產品安全義務的規定未能覆蓋數字人民幣硬件設備特殊場景。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密碼法》要求采用商用密碼保護,但部分離線支付場景仍在使用舊版算法,存在被暴力破解的可能,關于密鑰更新周期的條款尚未形成強制標準。同時,法律對第三方硬件錢包這類新型載體的管理存在缺陷。如用戶丟失含生物識別信息的卡片式錢包時,《個人信息保護法》未明確運營方的數據清除時限要求,最終導致用戶的個人隱私信息遭受風險。
(二)第三方服務商權限模糊地帶
合作機構越權采集信息問題亟待規范。例如,某連鎖超市推出數字人民幣優惠活動時,強制獲取用戶通訊錄權限用于社交裂變營銷,這種行為突破了《個人信息保護法》中的“最小必要原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App個人信息保護白皮書(2024年)》顯示,超過 60% 的消費場景存在要求用戶授權非必要權限的情況,這與數字人民幣錢包API(類似于銀行給合作方發放的“門禁卡”,權限設置決定了第三方能獲取用戶錢包中的數據)接口權限設置過于寬泛有關。技術文檔顯示,子錢包推送功能理論上僅需開放支付金額字段,但實際開發中往往同步傳輸設備MAC地址(即MediaAccessControl地址,用來表示互聯網上每一個站點的標識符)等15項附加信息。《金融數據安全分級指南》將支付信息定為3級數據,但未細化不同場景的數據字段開放規則。某地金融法院判決的會員卡充值案中,法院認定健身機構收集用戶數字人民幣交易時段數據構成過度采集。
(三)跨境支付隱私規則銜接困境
境外使用場景面臨法律管轄沖突挑戰。例如,某留學生通過數字人民幣向境外游戲平臺充值,因交易觸發歐盟數據本地化要求導致賬戶凍結。這反映出數字人民幣交易不可篡改特性與境外被遺忘權的矛盾,區塊鏈存證技術客觀上阻礙了用戶行使數據刪除權。根據《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平臺累計傳輸10萬人以上個人信息需申報。但是,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具有高頻小額特征,容易突破申報閾值。需要關注的是,香港某銀行在試點中采用“數據鏡像\"方案同步交易信息。這種操作是否符合《個人信息保護法》關于數據出境的單獨同意要求也仍然尚存爭議。
三、數字人民幣用戶隱私保護的應對路徑
(一)技術升級筑牢隱私防線
數字人民幣系統的隱私保護面臨一些現實挑戰,持續的技術創新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例如,某用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因在多個商家中使用相同金額支付,個人消費行為被無意間泄露。該案例表明現有的加密技術對交易模式的隱私保護存在明顯不足,也暴露了基礎加密方案的可追溯性漏洞。環簽名技術可作為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案,通過讓多個交易共用同一組簽名密鑰,外部觀察者無法確定具體的交易發起方,從而起到保護消費者個人隱私的作用。
此外,針對離線支付場景的特殊風險,部分硬件錢包因采用靜態密鑰派生方式。但是,在設備遺失時,可能導致歷史交易記錄泄露。例如,某品牌硬件錢包被發現因密鑰管理漏洞,泄露了用戶3個月內的消費軌跡。為解決這一問題,商家可以引入輕量級零知識證明技術。該技術可在不透露賬戶余額、用戶個人信息等敏感信息的情況下,驗證支付的合法性。
(二)權限重構明晰責任邊界
數字人民幣生態中的權限管理體系亟待系統性優化。系統中的權限管理應動態化、靈活化,允許用戶在不同場景下根據需要做出自主選擇。通過這樣的設計,能有效降低因過度授權帶來的隱私泄漏風險。以某生活服務類App為例,用戶在使用數字人民幣支付物業費時被強制要求開放通訊錄權限,雖然這與支付操作無關,但用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授權了額外的權限。這種做法嚴重違反了《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知情同意”原則,且使得用戶隱私受到潛在威脅。此類情況暴露出接口權限控制的粗放問題,用戶并未充分了解其隱私信息的實際使用情況。對這一問題,建議商家采用模塊化權限管理設計,將支付功能與附加服務解耦,用戶可自主選擇是否開啟位置共享或社交功能。
針對不同場景的數據需求差異,建立場景化數據開放標準尤為重要。例如,便利店小額支付可能只需交易時間戳,而跨境匯款則可能需要完整的身份信息。因此,筆者建議監管部門在設計時采取靈活的“分層監管體系”,制定針對不同交易場景的數據開放標準,并在此基礎上完善權限管理機制。例如,對于500元以下的小額支付,可以自動屏蔽12項非必要字段;而對于超過該閥值的交易,則保留完整數據進行合規審查。通過這一方法,能夠實現更加精細化和合理的數據管理。
(三)法律補位完善救濟機制
隱私侵權責任認定規則需要專門立法支撐,如某用戶因數字人民幣找零功能漏洞導致余額曝光,但維權時面臨舉證責任分配難題,《電子支付指引》未明確系統缺陷導致的隱私泄露歸責原則。建議立法機關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實施辦法》中增設“過錯推定”條款,當發生隱私泄露時,由運營機構自證已采取合理防護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匿名交易特性導致侵權溯源困難,立法機關可借鑒證券領域適當性管理制度,建立分級舉證規則:對于小額匿名交易,用戶只需提供初步證據即可啟動調查;大額交易則需運營機構配合提供脫敏后的交易鏈路信息。此外,糾紛調解機制有待創新。部分地方試點中的“區塊鏈存證 + 線上仲裁\"模式,通過自動抓取錢包操作日志生成不可篡改證據鏈,這種技術賦能司法的路徑可能提高維權效率。
(四)生態協同構建市場共治
數字人民幣隱私保護需要建立多方聯動共治生態,通過行業自律規范填補監管真空地帶。當前仍有部分支付機構利用用戶數據畫像進行隱形歧視定價,如2024年深圳某停車App對高頻使用數字人民幣用戶動態上調費率。這種行為缺乏行業公約約束,嚴重損害用戶合法權益,影響數字人民幣推廣應用。筆者建議由央行牽頭制定數字人民幣場景數據倫理公約,明確企業在數據采集、處理、使用過程中的責任和義務,強制要求企業披露數據使用邏輯圖譜,增強數據使用透明度,還可以設立第三方隱私保護合規認證機制,對通過審計商戶授予可視化可信標識,便于用戶識別合規商戶,增強用戶信任感,同步建立用戶賦權反饋通道。在數字人民幣錢包中嵌人“隱私侵害一鍵溯源”功能,當檢測異常信息調用時自動生成加密投訴證據鏈,直通監管平臺,實現投訴信息及時追蹤和處理。結合監管沙盒機制,對創新業務實施“穿透式數據流監測”,確保新技術應用在保障隱私前提下健康發展,最終形成“企業自律一用戶監督—機構審計”三元治理閉環,從市場源頭有效壓縮隱私濫用空間,推動數字人民幣生態健康有序發展。
結語
數字人民幣的用戶隱私保護不僅是一項技術任務,更是法律制度與社會治理能力的集中體現。監管部門面對匿名支付與反洗錢監管之間的制度矛盾時,必須在保障國家金融安全與尊重公民個人權利之間尋求平衡點。未來,立法機關在設計隱私保護規則時應秉持動態適應原則,隨著技術演進和應用場景的拓展不斷調整優化。社會各界應通過推動監管機制創新、強化公眾隱私意識教育、鼓勵多方參與共治,方能構建既安全高效又權利友好的數字人民幣生態系統,實現數字金融發展與個人隱私保障的協同共贏。
(作者單位:浙江警察學院偵查學院)責任編輯/艾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