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5)08-0004-07
現代化是巨大的歷史轉型,表現為社會發展的整體變遷和上升運動,本質上屬于深刻的社會變革實踐。“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1]雖然現代化發軔于西方社會并形成了西方現代化模式,但是中國式現代化證明了“現代化 eq 西方化”,向世界展現了西方式現代化之外的另一幅現代化圖景。現代化的時間向度是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抓手。不同于從空間向度理解現代化的地理擴展、資源配置和產業布局,時間向度既揭示了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連續性和動態發展特征,又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指向。
一、歷史時間:中國式現代化是對現代化理想百余年的歷史延續和實踐確認
歷史時間是審思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長期實踐探索的成果\"[2],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連續性與實踐生成性。從歷史時間來看,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更是一個貫穿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社會運動或歷史進程,是黨團結帶領人民不斷探索、開創、
推進和拓展的結果。
(一)為實現現代化創造根本社會條件和基礎
實現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標志,是世界各國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標。“在一個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國里,要想發展工業,…求得國家的富強,多少年來多少人做過這種夢,但是一概幻滅了。\"[3]1080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踐行初心使命,團結帶領人民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命運,創造了實現現代化的根本社會條件和基礎,開辟了通向現代化的中國道路。
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基于高度的歷史自覺深刻認識到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對國家發展和民族進步的重大意義。正是由于近代未能實現工業化,中國長期陷于被動挨打和民族屈辱的局面。“要中國的民族獨立有鞏固的保障,就必需工業化。\"[4]由于“沒有一個獨立、自由、民主和統一的中國,不可能發展工業\"[3]1080,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通過革命的方式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中國現代化掃清了政治障礙,創造了根本的先決條件。
“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中國現代化”在線性時間序列上并非完全割裂、前后有別,而是歷史中非線性的辯證統一,在時空上存在交疊和互動。在追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開展了一系列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現代化探索。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關于經濟政策的決定》提出要大力發展工業,并制定了相關政策,為未來的工業化實踐提供了初步框架。1934年,毛澤東進一步提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發展要“實行國家工業化政策\"[5]。抗日戰爭勝利前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根據地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工業能力,能夠生產軍需和民用輕工業品,并嘗試建立初步的重工業基礎6]。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之際,毛澤東明確提出了“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7]1437的路線目標,指出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之一是為中國的工業化而斗爭;同時還制定了相應的支持政策,鼓勵公私勞資雙方共同推動工業生產的發展;指出要積極引導分散的個體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向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7]1342,有步驟地解決國家工業化問題。新中國成立后,黨團結帶領人民迅速恢復因戰爭而破壞的國民經濟,同時確立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在社會主義改造即將完成之際,毛澤東進一步探索了中國工業化道路,提出工業發展和農業發展要同時并舉。在這一歷史過程中,工業化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邏輯起點。中國共產黨提出推行的一系列國家工業化主張和實踐,為逐步實現現代化奠定了基礎、作了重要的歷史準備。
(二)在探索中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國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為國家現代化發展提供了社會主義制度基礎。至此,中國真正開啟了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黨根據形勢變化不斷調整和完善“四個現代化”內容,在探索中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繼第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現代化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個現代化目標后[8],1957年,毛澤東對中國現代化構想內容進行調整,將“交通運輸業的現代化”歸到工業現代化內不再單列,進一步提出科學文化和工業、農業并重,指出要“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9],現代化的內容更加豐富。1960年,毛澤東經反復思考并廣泛征詢黨內外意見,提議在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基礎上,重新將國防現代化納入現代化體系[0],第一次完整、明晰地表達了“四個現代化”。后來周恩來將“科學文化現代化\"改為“科學技術現代化\"[11]412,“四個現代化”內容更加準確科學,同時他強調要把“四個現代化\"看作一個統一的整體,指出“我們的四個現代化,要同時并進,相互促進\"[12]。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明確“四個現代化”戰略自標,并作出了在20世紀內實現這一目標的“兩步設想”。從此,“四個現代化”成為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宏偉目標。
20世紀60年代,黨中央作出開展“三線\"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三線”建設不僅增強了國防力量,還極大地改善了我國工業布局,初步改變了中國內地基礎工業薄弱、工業體系布局不均衡的狀況。1975年,第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制定了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時間表[1]479。至1976年,從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來看,我國鋼產量已達2046萬噸、發電量2031億度、原油產量8716萬噸、原煤產量4.83億噸、汽車產量13.52萬輛[13]。這一時期,我國初步改變了歷史遺留下來的技術落后、畸形發展的工業狀況,建立起門類比較齊全、布局趨向合理的工業體系,由落后的農業國轉向工業國。
(三)開創和深入推進“中國式的現代化”的偉大實踐
“能否實現四個現代化,決定著我們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14]162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5]的重大戰略決策。自此,我國以“中國式的現代化”為起點,開啟了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現代化建設實踐。
基于對中國以及世界現代化歷程的深刻反思,鄧小平在承繼“四個現代化”戰略目標的基礎上,堅持中國的現代化要“走自己的路”,在改革中進一步探索更符合中國實際的現代化建設方案。1979年3月21日,他創造性提出“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同年3月23日,進一步將這一命題精煉為“中國式的現代化”。鄧小平明確強調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14]164,不能忽略“社會主義”,“必須保證黨的領導\"[16]。隨后,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鄧小平將“小康”作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奮斗目標,指導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
黨的十二大后,隨著現代化建設的全面展開,基于鄧小平關于中國式的現代化發展戰略構想,黨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三步走”的現代化發展戰略。此外,鄧小平還就“精神文明建設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重要保證\"[17]838、“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17]1075“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18]等相關中國式的現代化內容進行了深刻闡述,指引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此基礎上,中國共產黨人繼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通過接續奮斗不斷將中國現代化事業推向新高度。江澤民強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代化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并提出“新三步走”戰略,細化了中國現代化的階段目標,實施了可持續發展、全面發展和新型工業化戰略。胡錦濤進一步深化了對現代化內容、目標和路徑的整體性認識,將現代化發展的布局從“四位一體\"擴展到“五位一體”,在探索中推動我國現代化建設進入更具中國特色的新階段。這一時期的偉大實踐為后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科學的發展方向。
(四)成功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續推進現代化建設,既總結歷史經驗,又注入新時代特征,推動現代化建設取得系統性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黨通過“認識上不斷深化”“戰略上不斷完善”“實踐上不斷豐富”,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確保到二〇二〇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19],并圍繞這一目標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戰略,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戰略支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0]512的重大命題,并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0]512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了新內涵。黨的十九大提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兩步走”戰略安排,完整勾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首次提出“中國式現代化\"這一科學概念;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首次闡述了我國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進一步系統闡述中國式現代化,明確概括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征。這些論述不僅明確了中國現代化的總體目標,還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行了具體安排,“初步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使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學、更加可感可行\"[2I]。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任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深刻闡述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系,以及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必然要求、本質要求、重大任務、根本保證等重要內容,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面推進提供堅實制度與理論支撐。
二、價值指向:中國式現代化以“人的時間解放”替代“資本的時間統治'
時間并非空無內容的歷史綿延,而是表征著人的價值選擇的實踐活動積淀,彰顯著一定的價值指向,表現為要將作為實踐活動主體的人引向何處,是觀測人的生存發展境況的直接鏡像。在西方式現代化進程中,資本邏輯驅使人的生命時間轉化為“資本自我增殖的時間”,展現出“資本的時間統治\"這一現代化圖景。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致力推動人從“資本的時間統治”中解放出來,將時間還給人本身,切實彰顯了對人的時間解放的深刻追求。
(一)“現代化”始終內置著一定的價值指向
作為一種歷史延續中的社會變革運動,現代化始終包含著一定的價值指向,即現代化是作為現代化歷史創造主體的時間性存在之人在社會變革實踐中基于一定價值選擇的結果。
現代化歷史的創造主體是人。歷史是人類作為主體的自我生成與自我發展的歷程。“歷史什么事情也沒有做,創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并為這一切而斗爭的,不是‘歷史’,而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22]這種“現實的、活生生的人”又是時間性的存在,其生命具有時間限度,體現于歷史的延伸之中。人的生命時間限度構成了人類活動的背景,同時也塑造了人類活動的特點和方式。而作為標識著人類社會發生全方位變化的現代化歷史過程及其現象,只有在“人\"的身上才能找到客觀、合理的說明。
現代化是人的社會變革實踐的結果。“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后者未來的景象。\"[23]8馬克思根據生產方式的變化,指出了人類社會現代化轉型的必然性。但這種必然性并非空無內容的時間框架,歸根到底是人類歷史活動沉淀和積累的結果,是歷史的活動和活動的歷史。人類在歷史前進的過程中不是簡單地反映世界,而是通過自己的實踐對世界進行改造。現代化作為“經濟、文化和政治轉型有著內在聯系的整體\"[24],關乎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狀態,其任何一個階段所呈現的巨大變遷,都處處彰顯著人的主體性。正如人之所以成為人,就是因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固有的尺度運用于對象\"[25]163 。
作為人的實踐結果的現代化始終內含著人的價值選擇、彰顯著一定的價值指向。馬克思曾深刻指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自的的人的活動而已。\"[25]295作為人類實踐結果的歷史性現實,作為代表人類社會變遷的實踐敘事,現代化是“追求著自己自的的人的活動”的結果,是人類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客觀過程,表現為人類在實踐中對生存方式和生活狀態的優化,體現的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一種特定關系。它始終遵循著實踐的價值尺度,以作為實踐主體的人的價值選擇為核心基準。這種價值選擇既包括對過去傳統的揚棄,也包含對未來理想的追求。現代化進程中不斷進步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人的價值選擇在具體社會實踐中的生動體現。
(二)西方式現代化指向資本對人的時間統治
現代化的起點在西方,西方式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的第一種現代化模式,其成功開辟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直接關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動機和決定目的,是資本盡可能多地自行增殖。\"[23]384西方式現代化堅持“以資本為中心”,強調資本邏輯和現代性邏輯的統一,本質是資本主導的現代化。其以資本的力量作為推動社會生產的根本動力,遵循資本增殖擴張的價值取向,必然引致資本對人的時間統治。
西方式現代化按照資本邏輯推動社會全方位變革,不可避免地使人墜入資本的時間統治。資本邏輯是指資本基于本性“將一切要素都納入自身系統中、使之成為資本自我增殖工具的內在結構和運行過程\"[26]。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資本的時間批判,
揭示出在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中“時間的原子就是利潤的要素\"[23]281,強調時間不僅是勞動過程的維度,更是商品交換中的重要因素。“傳統社會中凝固化的時間,被資本攪動起來,變成了吸納一切的旋渦。\"[27]這導致時間作為一種與“財富”高度關聯、可以被量化的資源進入交換價值體系,成為資本增殖的關鍵要素,時間性存在之人被卷入資本主義的生產和消費體系中。同時,“對象化的歷史時間是以異化形式積累的,它強化著當下,并由此統治著生命\"[28]。人的生命時間及其活動深受資本的全面管制,人不算什么,只是“人格化的勞動時間\"[23]281
。
西方式現代化的歷程深刻體現了資本對人的時間統治。工業時代現代化進程中的英國,火柴制造業中“工作日從12到14或15小時不等,此外還有夜間勞動,沒有固定的吃飯時間\"[23]286;壁紙工廠中“勞動往往從早晨6時一直持續到晚上10時,甚至到深夜,中間幾乎沒有休息\"[23]286。同時,還迫使工人“在同樣的時間內增加勞動消耗,提高勞動力的緊張程度,更緊密地填滿勞動時間的空隙\"[23]472。這種對于勞動者生命時間的殘酷控制和掠奪,直接突破了人的生理極限和社會的道德極限。工人家屬的全部生活時間被資本增殖的閉環最大限度浸染。時至今日,這一切都未發生根本性改變。美國學者喬納森·克拉里在《24/7:晚期資本主義與睡眠的終結》中指出,當前資本主義現代化已經利用新的技術手段,將時間的管理和控制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時間性之人已經被裹挾進一直處于外在的不間斷的審查與規范之下,催生了觸及人的睡眠時間的 24/7 時間律令[29]。同時,在現代化的資本主義社會中,數字資本通過各種形式的“軟性滲透”,對人進行有預謀的思想控制和價值滲透,為其時間統治的合理性、合法性背書,以規訓的形式打造新\"時間牢籠”。
(三)中國式現代化指向“人的時間解放”
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種現代化新模式,強調人本邏輯和現代性邏輯的統一,“突出現代化方向的人民性\"[30],在價值取向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指向人的時間解放。通過使現代化從資本邏輯回歸人的發展本源,從根本上賦予現代化全新的人文內涵和發展愿景。
中國式現代化遵循人本邏輯實現社會全方位變革,推動人的時間解放。所謂人本邏輯是指一種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和價值的社會發展邏輯,關注人的本質、自由和發展等問題,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和人的價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從時間之維來看人本邏輯,即充分重視和滿足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的時間需要、消除人的生命時間異化狀態,主要表現為個體不再被強制性的勞動時間所限制,有著充足的能自由支配的時間用于接受教育、發展智力、履行社會職能、進行社會交往等[23]305。基于人本邏輯的現代化模式,其核心要義在于將人的需求和價值放在首位,并以此作為發展的根本遵循。在這一邏輯下,大力發展生產力、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完善與人有關的各種制度機制等,都是助推實現人的時間解放的積極舉措,為人的發展打造更加光明的時間前景。
中國式現代化為實現人的時間解放創造了良好條件。一是始終堅持大力發展生產力以增加個人自由時間。“節約勞動時間等于增加使個人得到充分發展的時間\"[31]203,發展生產力就是在節約勞動時間,打造增加個人自由時間的現實基礎。從發展生產力到發展新質生產力,進行土地改革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以及實施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國有企業改革、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引領生產力發展方式轉型等,都旨在節約勞動時間。二是始終堅持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和運行規律。通過為資本設置“紅綠燈”,“發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同時有效控制其消極作用\"[32],既利用資本“創造\"更多剩余勞動時間,也抑制資本對剩余勞動時間永不履足的竊取。三是始終為每個人獲得自由時間提供制度性保障。如國家通過法律形式確認了勞動者每天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周不超過44小時的工時制度;通過帶薪休假、雙休日、法定節假日等制度性規定,有力保障勞動者的自由時間。除此之外,中國式現代化還大力發展旅游、娛樂、文化產業等,為人民群眾自由時間消費提供多樣內容。在不斷滿足人的發展的時間需求中,將人的時間解放真正落到實處。
三、當代敘事: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歷史延續推進人的時間解放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為完成中心任務、實現戰略目標增添動力。\"[33]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戰略舉
措,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遵循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理念,是由現在指向未來的新歷史延續和實踐確認,對人的時間解放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為推進人的時間解放提供根本保證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有著明確的階級、民族和人類利益指向。《共產黨宣言》明確指出共產黨與其他無產階級政黨的不同,“在無產者不同的民族的斗爭中,共產黨人強調和堅持整個無產階級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34]。中國共產黨始終遵循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重要思想原則,始終保持鮮明的政治立場和明確的奮斗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一切指向實現人的解放。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35]5-6。“正確政治方向\"就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助力人的時間解放。基于此,黨全面領導下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要更好地處理資本問題,防止資本邏輯僭越人本邏輯;必然要繼續沿著社會主義現代化方向前進,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而非“個人利益”放在首位;必然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不斷提高治國理政過程中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的制度化水平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下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將在更深層次的社會變革中為推進人的時間解放提供根本保證。
(二)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推進人的時間解放提供物質力量
人的時間解放必須建立在充足的自由時間之上。在必要的勞動時間之外,一個人如果沒有自由時間,就沒有任何可以使自己得到充分發展的空間,更無從談起人的時間解放問題。生產力水平是影響人的自由時間量的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因素。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生產力水平與勞動時間成反比、與自由時間成正比,“節約勞動時間等于增加自由時間\"[31]203。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物質力量,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大要素。新質生產力蘊含著對生產要素的升級更新,是三大要素及其優化組合實現“躍升\"的生產力,是相對于傳統生產力發生“質變”的生產力質態[3]。作為有著更高質量和更高效率的現代化生產力,新質生產力能夠通過進一步節約勞動時間進而增量自由時間,為實現人的時間解放建構自由時間維度的現實可能性。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表明,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35]10,有助于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進而為推進人的時間解放提供物質力量。
(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為推進人的時間解放提供經濟保障
人的自由發展是實現人的時間解放的重要方面,需要足夠的自由時間來實現。然而,人的自由發展不僅僅依賴時間資源,還需要經濟保障。沒有經濟保障的自由時間只是形式上的自由:一方面,勞動者因生存問題被迫從事額外勞動,無法將剩余勞動時間順利轉化為自由時間;另一方面,即便擁有了一定量的自由時間,勞動者也無法進行文化、教育、休閑等自我實現的活動。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不僅僅是經濟政策問題,更是關乎勞動者能否真正實現自由發展的核心問題。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能夠為自由時間的有效使用提供物質支持,使得自由時間真正成為實際上的人的自由。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將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重大任務,聚焦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不斷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主要舉措為,“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完善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支付保障機制,健全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完善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再分配調節機制\"[35]35。通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動全體人員在共同富裕中實現自由時間的富足,同時為其在自由時間內順利開展自我實現活動提供必要的經濟保障。
(四)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為推進人的時間解放提供有力支持
擁有了一定的自由時間和經濟保障,并不意味自由時間一定能為人的發展提供廣闊空間,如何有效利用自由時間仍是一個關鍵問題。馬克思曾指出,在自由時間所構建的自由活動圖景中,人們從事著非直接的生產活動、從事著“發展不追求任何直接實踐目的的人的能力和社會潛力(藝術等等,科學)\"[37]的活動,如接受教育、發展智力、履行社會職能、進行社會交往等,這些“自由活動不像勞動那樣是在必須實現的外在目的的壓力下決定的\"[38],由此推動個人在藝術、科學等方面的發展,使他們的“個性得到自由發展\"[31]197。如果—個人在自由時間內除了睡覺和發呆外別無所求,那么自由時間就難以真正發展人。可見,只有在自由時間域為人們提供多樣化活動內容,充分滿足個體需要,才能真正發揮自由時間助力人的時間解放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聚焦“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35]33,推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加快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一方面,將大大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和文化產品供給效率以及相關文化資源分配的公平性;另一方面,能夠提供多樣化的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涵蓋休閑、藝術、教育、社會實踐等多個層面,充分回應人的需要,為人的時間解放提供有力支持。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是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習近平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探索性事業,還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大膽探索,通過改革創新來推動事業發展,決不能刻舟求劍、守株待兔。\"[21]新征程上必然會面對各種風險挑戰,要以大膽探索、敢為人先的精神開創新局,不斷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時間敘事的時代新篇。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67.
[2] 習近平.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EB/OL].中國政府網,(2022-11-15).https: //www. gov. cn/xinwen/2022 - 11/15/content _5727080. htm.
[3]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48.
[5] 毛澤東著作專題摘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489.
[6] 中國現代史資料叢刊·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概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16-17.
[7] 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9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315-316.
[9] 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7.
[10]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11]周恩來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2]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6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160-161.
[13]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638.
[14]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5]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15.
[16]鄧小平年譜(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588.
[17]鄧小平年譜(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18]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74.
[19]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新華出版社,2022:662.
[20]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21]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EB/OL].中國政府網,(2023-02-07).https://www. gov.cn/xinwen/2023 - 02/07/con-tent_5740520.htm.
[2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
[2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4]羅納德·英格爾哈特.現代化與后現代化[M].嚴挺,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
[2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6]冉光芬.資本邏輯與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J].學習與探索,2016(9):15-20.
[27]仰海峰.《資本論》的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218.
[28]莫伊舍·普殊同.時間、勞動與社會統治[M].康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436.
[29]喬納森·克拉里.24/7:晚期資本主義與睡眠的終結[M].許多,沈清,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48.
[30]習近平.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N].人民日報,2023-03-16(02).
[3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2]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N].人民日報,2021-12-11(01).
[33]習近平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強調: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主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EB/OL].中國政府網, 2024-05-23,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5/content_6953237.htm.
[3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
[35]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36]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EB/OL].中國政府網,(2024-05-31).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5/content_6954761.htm.
[3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14.
[3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30.
【責任編輯: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