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5)08-0102-07
馬克思主義認為,需要是人本身所固有的特性,“人以其需要的無限性和廣泛性區別于其它一切動物\"[]。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做人的工作,只有面向人的需要才能有效實現對受眾的思想改造,將理論批判轉化為現實的物質力量。立足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思想政治教育者高度重視人的需要問題,并對人的需要與思想政治教育展開了相關研究。但已有研究局限于“根源論”,即從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發生根源這一視域出發淺論二者關系。盡管“根源論\"基于人的需要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與發展的現實依據,發現了二者關系的基本內容,但未能對二者關系的全面化、立體式和互動性進行深入理解。本文嘗試以“根源論”為基礎,理論結合實踐,探析人的需要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目標、運行效果,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需要的滿足和發展間的關系,在回應“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一核心思想的同時,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實效性提供思路。
一、溯本尋源: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起點
邏輯起點問題既關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合理性,也涉及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路向。自前,學界關于何為思想政治教育邏輯起點的探討大致可分為“三元結構說\"“利益說\"“國家說”“原始發生說”“人本說”五種[2]。在這些觀點中,所謂的“三元結構”實際上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構成要素,利益一貫被視為唯物史觀的邏輯起點,而國家或統治階級只能作為產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條件[3]。“原始發生說\"則側重于從時間維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起源。相較而言,“人本說”主張“看到人\"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起點[4]更具說服力。進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起點只能是構成人性結構和作為人之特性的“需要”。
(一)人的需要作為邏輯起點的合理性
列寧曾對馬克思關于《資本論》的邏輯起點進行論述,指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首先分析資產階級社會(商品社會)里最簡單、最普遍、最基本、最常見、最平凡、碰到過億萬次的關系:商品交換。這一分析從這個最簡單的現象中(從資產階級社會的這個‘細胞’中)揭示出現代社會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萌芽)。\"[5]據此,作為邏輯起點至少應具備兩個特征:一是最簡單、最普遍、最常見、最基本的一般性規定;二是作為一切矛盾的“胚芽”貫穿事物發展始終的實質性規定。
論證人的需要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邏輯起點的合理性,首先需要確證人的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備兩項規定。一是確證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疇。抽象地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實踐活動,現實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行為主體。然而,現實的人為需要所驅使,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精神世界的差異以具體可感的差異化需要圖景的形式加以呈現,思想政治教育者也是受需要支配的人,人的需要作為最常見、最基本的范疇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二是確證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一切矛盾的“胚芽”。“一定社會的思想品德要求與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矛盾\"[6],而一定社會的思想品德要求代表了社會需要,受教育者本人的思想品德水平則反映了個人對教育和社會的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歸根結底是個體需要與社會需要之間的矛盾,而這一矛盾何以產生又根源于人的需要。人既是一種個體存在,又是一種共同體存在,個體需要與社會需要的辯證關系貫穿于人的需要滿足及發展的全部過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發生及發展的全部過程。此外,人的需要還內含了當前需要與長遠需要、真實需要與虛假需要、精神需要與物質需要、應然需要與實然需要等多對矛盾,并衍生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一系列具體矛盾。只有從人的需要出發,才能找到思想政治教育一切矛盾的源頭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復雜的運動過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發生根源于人的需要
人的需要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起點具有合理性,但人的需要緣何成為邏輯起點還需追溯思想政治教育的發生根源。思想政治教育兼具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其發生既源自對人的需要的滿足,又源自對人的需要的規范,二者均指向人的需要。由此,對思想政治教育發生根源的追溯必須回歸到人
本身,回歸到人的需要。
其一,作為人的存在方式與發展條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滿足人的生存、發展及享受的需要的個體性功能,這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生提供了可能。首先,生存需要。經驗地看,個體生存需要涉及個體的生理需要及社會化需要等基本內容。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就是“生產物質生活本身\"[7]158。物質生產在本質上是人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的實踐過程,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人們把握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正確處理人與自然、實踐與認識等多對矛盾。此外,個體生存必須遵循生存法則,具備社會化技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通過向個體傳授符合一定社會要求的政治觀點、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使個體獲得政治社會化及道德社會化的相關知識,塑造支撐個體生存的社會行為模式。其次,發展需要。不同于動物本能式的需要,人還具有發展的需要。個體要求不斷增強認知能力、提升思想境界、提高道德品質,并努力實現自由全面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塑造個體健全人格、優化個體審美取向、豐富個體知識儲備、發展個體勞動能力,個體只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滿足自身自由全面發展的需要。最后,享受需要。人不僅具有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同時也具有享受尤其是精神享受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人類精神活動的重要方式,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精神交往的過程,這一過程能夠給予個體愉悅的精神體驗和豐富的精神享受。譬如,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導個體樹立堅定政治信仰和遠大政治理想的過程中能夠使其獲得強烈的政治歸屬感,并因找到自我存在的意義及人生奮斗的方向產生自我成就感和精神滿足感。又如,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導人們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的過程中能夠促使個體以一種溫和而善意的方式對待他人與世界,并在向善至善的過程中凈化靈魂、愉悅精神。
其二,作為協調個體需要與社會需要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發生還根源于個體需要與社會需要之間的矛盾。人在自然存在的形態上表現為單個的個體,但人同時又是處在一定社會共同體中具有社會屬性的人,社會本身就是由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所構成的,個體需要與社會需要互為前提、共促共進。一方面,社會需要不是抽象虛無的,個體需要是生成社會需要龐大體系的微觀基礎,豐富多元的個體需要匯聚成為社會需要;另一方面,社會需要并不是個體需要的簡單相加,而是有機結合,社會需要涵蓋了單個個體本身并不具備的需要,并為個體需要的滿足和發展創設物質文化條件和多樣化手段。然而,個體需要與社會需要之間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這既要求社會尊重并滿足個體合理需要,也要求引導個體提升需要的層次和水平,促使個體自覺將社會需要內化為自身需要,實現個體需要與社會需要的同向同行。但“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8],要求對個體進行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的理論灌輸,使個體更好地理解、接收并內化社會要求,如此思想政治教育便應運而生。可以說,個體需要與社會需要之間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發生及發展的根本動力,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就是不斷解決個體需要與社會需要矛盾的過程。
二、價值相契: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發展需要根本目標一致
作為一項以培養人為己任的精神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然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過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結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教育對象的思想實際將其分解為一個個具體目標。為及時滿足人的發展需要、逐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境界,思想政治教育會在社會生活發生變化后適時確立新的具體目標,從而朝著根本目標的方向邁進,最終滿足人最高層次的發展需要,進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一)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培育時代新人
人是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國家建設和民族復興需要具有強信念、高素質和硬本領的優秀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恰恰體現為,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質進而發揮促進社會發展的巨大價值。作為人類社會的普遍性活動,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現實的人存在的方式和條件。現實的人及其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發生的人性根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對象都是現實的人,其對社會大眾的整體掌握是通過對具體的人的掌握實現的。因此,只有經由“人\"這一中介,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實際地作用于社會生活,因此,培養什么樣的人理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問題。
毋庸置疑,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新時代、新世情、新國情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9],明確了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培養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時代新人既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要求,也是時代際遇對人的發展所提出的明確指向。因此,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挖掘紅色資源,繼續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的宣傳教育,引導人們學史明理、學史增信,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廣泛傳播正確的政治價值觀,廓清各種錯誤意識形態干擾下所形成的思想誤區,激勵人們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并致力于民族復興偉業的社會主義時代新人。
(二)培育時代新人是現階段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具體目標
中國共產黨的事業代代相傳,從歷史沿革的角度來看,黨在各個時期的育人目標是一脈相承的,培育時代新人既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要求,也是對中國共產黨育人理念的貫徹和發展。從“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10]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再從“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體系伴隨社會歷史的發展不斷完善,但其始終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價值旨歸。
然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并非一蹴而就,實現這一自標要求根據時代條件的變化靈活制定相應的具體目標,從而在積極回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同時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可操作性和科學性,循序漸進地促成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培育時代新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根本目標在特定歷史階段的具體要求。盡管從性格特征、價值追求、素質要求等不同維度出發,“時代新人\"具有豐富內涵,但其根本指向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先進人才,是既有堅定理想信念、深厚愛國情懷,也有廣博知識見聞,更有強健體魄和審美素養的新人,任何德才相悖、單方面發展的不全面的人都不屬于時代新人這一概念范疇。可見,時代新人與自由全面發展的人在價值稟賦上是完全一致的,成為時代新人的過程就是不斷趨向于自由全面發展的人的過程。
(三)自由全面發展是人的發展需要的最高價值目標
人的需要具有發展性和層次性。伴隨物質生產力的發展,個體將逐漸從對生存需要的追求向對其更高層次需要的追求過渡,不斷優化需要結構、豐富需要內容、提升需要層次,其中,發展需要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需要。人具有追求發展的需要,實現自由全面的發展是人的需要的高階內容和終極指向。“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須有享受的能力”[12]馬克思的分析確證了人的需要推動著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的需要具有客觀性,“需要”一經產生便尋求“滿足”,而為了滿足需要就必須有滿足需要的對象,要有滿足需要的對象則必須采取獲得用以滿足需要的對象的現實行動。勞動實踐本質上就是作為主體的人接近客體,從而不斷求得自身需要滿足的客觀過程。一言以蔽之,“需要\"是人們一切實踐活動的根本動力,人的需要推動人們進行相應的社會實踐并由此形成了一定的社會關系。
由于人的需要及其滿足是一個歷史過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亦是一個歷史過程。人的需要的豐富性和人類活動的全面性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人的需要范圍和內容的壓縮以及由此導致的人的片面化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將得到徹底改變。可以說,需要的發展與完善為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奠定了條件。自由全面的發展是個體最高層次的需要,是人的發展需要的終極價值追求。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的歷史重任,還致力于培養具有鮮明個性和創造活力的社會主義人才,這與人的發展需要的終極追求高度一致。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應以促進人的需要的自由全面發展,進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價值目標,注重豐富和發展人的需要內容,完善人的需要結構,平衡人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警惕虛假需要的滋生蔓延。
三、需要本性:始終關注人的需要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內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盡管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因素復雜繁多,但人的需要始終是貫穿其中的根本影響因素。只有始終關注人的需要,才能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對此可以從馬克思在不同時期的著作中找尋理論支撐。
(一)“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
“教育的成效不僅取決于教育過程的主體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被教育者\"[13],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與受教育者的接受意愿和參與程度密切相關。作為人類精神交往的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并不是單向度、強制性的“我打你通”“我說你聽\"的過程,而是參與主體之間基于平等身份展開對話交流、實現精神共融的過程。單向灌輸的育人模式視教育對象為填充容器,往往陷入一種自說自話、孤掌難鳴的尷尬境地,使思想政治教育變為一種政治宣講與政治洗腦的過程,具有濃厚的強制性、外在性和說教性,無法令受教育者產生心理共鳴。可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建立在雙方良性互動的基礎上。
就個體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過程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所施加的外部影響只有經由教育對象的自覺內化才能真正發揮作用,這不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策劃者的重要角色,還要求充分調動教育對象的主體能動性,使其自愿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并自覺內化思想政治教育所傳遞的信息。但“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4],人的利益需求是人產生行為動機繼而展開相關實踐活動的內驅動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利益需求不僅包括物質需要,還包括豐富的精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承認、關注人的需要,并及時滿足受眾的精神發展需求,精準供給契合其精神需要的內容,才能充分激發教育對象接收與內化的主觀能動性,實現教育與自我教育的高度統一。
(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社會主導意識形態的灌輸與教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直接體現為其對社會成員的動員程度,即對人們樹立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和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起的作用。從革命時期到建設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在動員群眾積極投身革命、參與社會主義建設方面都發揮了巨大作用,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理論灌輸的方式實現的。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和基本方法,灌輸并非硬性灌輸或注入式教學,灌輸的本質在于勸服,即依靠說服的力量得到受眾自愿的回應。“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7]9-10理論灌輸的關鍵在于理論本身,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實現對社會大眾的廣泛動員,就必須使大眾認同、信服思想政治教育所傳遞的內容,而說服人必須以徹底的理論以理服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現實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堅持理論的徹底性體現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過程中要抓住人的根本。其中,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15],是人的本質確立的基礎。因此,只有建立起與人的需要之間的價值關系,才能抓住人的根本,進而以徹底的理論說服人、把握人。馬克思主義理論之所以是徹底的理論就在于其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和人的根本,始終堅持為了人、解放人、發展人,因而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引領力。
當前,多元社會思潮競相交鋒,人們的思想觀念多元多變,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有效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是一個重大問題。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堅持人民至上,積極回應群眾需要,貼合大眾思想實際,主動觀照社會現實,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群眾,將徹底的理論轉化為自覺的行動,才能匯聚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磅礴力量。
(三)“‘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
作為人類精神活動的一種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進行理論灌輸和思想改造的過程,其實效性主要反映為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改造情況。精神世界的形成與發展受到諸多復雜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人的思想問題始終與現實的利益問題糾纏在一起。“‘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6]任何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都與現實的利益緊密關聯,甚至直接受到物質利益的支配。不同個體以及同一個體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利益訴求具有差異性和變動性,這決定了人們思想觀念的多元化和復雜性。通過理論灌輸的方式對人們進行積極的思想改造,幫助人們廓清錯誤思想的誤區,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但思想改造從來就不是靠壓服和強制實現的,忽視人的利益訴求進行生硬的理論灌輸,不僅會因缺乏人文關懷而催生人的抵觸心理,還難以科學地解決人的思想問題。因此,解決人的思想問題首先要關注人的利益需求,通過把握人的現實利益及時洞察人的思想發展情況。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實現對教育對象思想世界的有效改造必須關注人的利益問題,而受教育者的利益問題本質上就是其對于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問題,特別是精神發展需要。
實際上,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滿足農民對于土地的現實需要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尊重人民對于工業化的不同需求,再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注重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到新時代著力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終堅持以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中心,將思想改造和需要滿足緊密結合,真正做到了圍繞人、關心人、服務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始終關注人的需要,才能基于需要的發展變化及時發現并解決人的思想問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預見性和科學性,賦予理論以力量和溫度,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增強主體雙方的價值共識,進而實現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有效改造。
四、以人為本:思想政治教育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重要支持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9]從時間維度分析,以“需要”界定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具有清晰的歷史脈絡。自1956年提出“經濟文化需要”到1981年以“物質文化需要”界定社會矛盾,再到2017年黨的十九大正式提出“美好生活需要”,中國共產黨始終將人民需要視為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相較而言,滿足“美好生活需要”是廣大人民群眾在新時代的更高追求,是黨和人民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奮斗目標。作為一項建立在“人\"之基礎上的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在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方面大有可為,通過助推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持續進步,協調個體需要與社會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強力支持。
(一)思想政治教育為物質文明的持續進步提供精神動力
人類社會的演進伴隨著物質財富的累積,生產力發展使人逐步擺脫了原始生存狀態。美好生活需要是在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總體提高的背景下提出的,反映了人民對于更高質量物質生活的期待。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依賴物質文明的持續進步創造出更加富足、普惠的物質生活條件。其中,人的勞動是物質資料生產的最基本因素,勞動對象和生產工具只有與人的勞動相結合,才能轉化為現實的使用價值。因此,勞動者是影響勞動過程和勞動成果的主導因素。然而,人并非天生的勞動者,勞動素養形成于后天的學習中,“教育會生產勞動能力\"[17]。就人本身而言,勞動素養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個方面,智力因素是支撐勞動者從事物質生產實踐的必要條件,非智力因素作為人的綜合素質的組成部分滲透在勞動過程中,對人的勞動實踐起到調節和推動作用,是生產力發展的精神動力。通過知識教育和勞動訓練,勞動者有機會獲得從事勞動實踐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但非智力因素的獲得則必須通過系統的、有計劃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化,即思想政治教育。伴隨物質生產實踐的發展,勞動者的非智力因素在整個勞動過程中的地位日益凸顯,這就要求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為創造更加豐裕的物質財富提供精神力量。可以說,充分調動人的勞動積極性,激勵人們追求幸福、勇于創新、艱苦奮斗,滿懷激情地投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需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實現人民美好精神生活的主要方式
實現人民美好精神生活是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應有之義。立足新時代,推動精神生活高質量發展要求關注并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這必然離不開對人的精神需求的滿足。“衣食足而知榮辱”,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為滿足人民精神需要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從人類物質文明發展的歷史看,隨著資本主義物質生產方式的發展,社會物質財富不斷增長,滿足物質生活需求的社會能力也不斷增強,而潛藏的精神物化與社會物化問題更加凸顯\"[18]。當前,物質需要與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得到了基本解決,但精神需要與物質需要以及人民精神生活內部的矛盾卻不斷滋生。在消費主義等錯誤思潮的強勢滲透下,人的物質欲望不斷膨脹,精神生活卻呈現出衰頹跡象,部分群體出現了理想信念漂浮不定、人生追求虛無縹緲、精神世界空虛貧瘠等不同程度的精神危機。
因此,優化人的需要結構、豐富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形態、滿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是物質豐裕的社會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課題。思想政治教育是人類精神生活領域的一種特殊活動,其對人民美好精神生活的構建通過三種形式展開。其一,在與形形色色錯誤思潮的斗爭中為構建人民美好精神生活提供精神指引。西方錯誤思潮的涌入和持續滲透對人民精神世界的健康發展造成負面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在對其批駁斗爭中幫助人們化解精神異化危機,引導人們堅定理想信念。其二,在精神文明的傳承創造中為構建人民美好精神生活提供精神養料。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政治文化與倫理文化的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就是傳播文化、創造文化的過程。通過理論灌輸,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創造、傳遞、活化精神文明,豐富人的精神需要,滋養人的精神家園,充盈人的精神生活。其三,在反思體悟中為構建人民美好精神生活筑牢個體根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人類改造自身主觀世界的一種活動,不僅提升人的實踐能力,還能促使個體展開自我反思,在反思體悟中找到自我存在的意義,覺察現實世界的真善美,尋求精神世界的富足和平衡,收獲純粹極致的精神愉悅,從而為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個體支持。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協調個體需要與社會需要的重要手段
美好生活需要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是廣泛的而非狹隘的。當前,我國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擘畫共同富裕的藍圖,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創造良好條件。其中,觀照每個個體并平等地滿足每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既不以犧牲多數人的需要滿足少數人的需要,也絕不漠視任何一個人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內核。美好生活需要呈現出個體差異性和社會歷史性,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僅要把握共性,在宏觀層面為社會成員需要的滿足創設條件,還必須落實到現實的、具體的人,令每個個體都真切感受到美好幸福。可見,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包括個體路徑和社會路徑,只有保證個體路徑與社會路徑內在一致,實現個體需要與社會需要同頻共振才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個體與社會的相互依存性決定了個體需要與社會需要的辯證統一性,但在現實生活中,二者之間存在客觀矛盾,常常反映為不同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矛盾。個體路徑與社會路徑的背離會造成社會需要的發展與滿足并不能使個體感到幸福和美好,而個體私利的滿足亦無法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利益,這就需要及時調節社會利益關系。
在西方國家,“需要”與政府治理密切相關;在我國,人民需要始終是國家治理的重要議題。作為國家治理的柔性手段,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協調個體需要與社會需要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支持。不同于法律、制度、政策等基本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通過作用于人的思想觀念進行微觀層面的調控。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深入群眾,了解他們的思想實際和現實訴求,努力將個體需要融入社會需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通過灌輸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個體思想觀念進行調節,提升個體需要層次并引導個體將社會需要納入自身需要體系,以社會成員的角色身份審視自身需要。通過大力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實現個體需要與社會需要雙向聯動,既使個體主動承擔起滿足社會需要的責任,也能使每個人在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中真切感受到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滿足。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0.
[2] 高德勝,王亞蓉.人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邏輯起點[J].思想教育研究,2022(4):37-43.
[3]李基禮.思想政治教育學的邏輯起點:從知行到行動[J].教學與研究,2022(7):96-104.
[4]曾文,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看到人、走進人和發展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5):58-61.
[5]列寧專題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0.
[6]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43.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列寧.怎么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1.
[9]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1).
[10]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26.
[1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9.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2.
[13]蘇共中央直屬社會科學院心理學和教育學教研組.黨的工作中的社會心理學和教育學[M].史民德,何得霖,譯.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139.
[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1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1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49.
[18]楊威.論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質根源[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2(7): 87-96+156
【責任編輯:張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