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小學生對各種事物都充滿好奇心,喜歡探究趣味性強的內容。因此,針對低年級學生的語文閱讀教學,應從他們的興趣特點出發,選擇更具趣味性的教學方法和材料。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繪本通過生動的故事和有趣的圖畫傳遞知識。將其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機結合,不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水平,還能降低學習難度,幫助他們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一、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繪本閱讀教學的意義
(一)激發表達欲望
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其能夠準確、流暢地表達內心所想。然而,許多學生存在表達障礙,隨著年齡增長,其表達主動性反而呈現下降趨勢。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表達自信和表達習慣的最佳時期。研究表明,興趣是激發表達欲望的內在動力。當對某一事物產生興趣時,學生會主動表達自身想法與感受,并在此過程中獲得認同感。相較于傳統文本教材,繪本在版式設計、色彩運用、主題選擇和情節編排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它不僅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激發其表達欲望,提升其語言表達能力。
(二)調動課堂氣氛
小學語文繪本閱讀教學采用圖文并茂的生動形式,能有效調動課堂氣氛。繪本憑借豐富的色彩和有趣的情節,既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能促進情感表達,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圖畫、討論情節,鼓勵他們積極發言,可以提升課堂的互動性。同時,繪本中的趣味故事和角色扮演等活動,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語文知識,提升閱讀理解能力。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豐富了課堂內容,還提升了教學效果,真正實現了寓教于樂的教育目標。
(三)開闊知識視野
繪本生動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故事情節和多元文化背景,能讓學生在閱讀中接觸不同的知識和觀念。它們不僅涵蓋文學故事,還涉及科學、歷史、地理等多個領域,能有效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此外,繪本中的圖畫和留白設計還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促使他們主動思考、探索未知領域,構建更完整的知識圖景。
二、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繪本閱讀教學的 現狀
(一)教學實踐的理想與現實落差
許多教師已認識到繪本在語言積累方面的重要價值,能通過角色扮演、配樂朗讀等方式開展基礎教學,但他們未充分重視繪本對學生深層素養的培育作用。例如,對《團圓》等文化類繪本的解讀停留在節日習俗層面,未能挖掘家庭倫理的文化基因;教學《安的種子》等哲理繪本時,往往急于總結中心思想,錯失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良機。教學評價更偏重識字量、復述能力等量化指標,忽視了思維過程記錄與情感體驗表達。
(二)資源整合的結構性矛盾
當前繪本閱讀呈現“量增質滯”的矛盾現象。學校藏書室雖配備數千冊繪本,但存在版本混雜、分級模糊等問題。教師自主開發的《繪本閱讀手冊》多停留于故事概要整理,缺乏系統的素養培養框架。家校聯動往往異化為家長代購書單,未能構建親子共讀的指導體系。數字資源的引入更催生出“電子繪本 + 答題闖關”的淺層閱讀模式,難以充分發揮其助學功效。
三、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運用繪本開展閱讀的有效策略
(一)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
小學語文運用繪本開展閱讀教學的關鍵在于為學生創設富有吸引力和想象空間的良好閱讀環境。這不僅能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繪本內容,還能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提升其綜合素養。教師應精心挑選與課程內容緊密相關、畫面精美、故事性強的繪本,為學生搭建知識與情感的橋梁。同時,應在教室布置中融入繪本元素,如設置繪本角,擺放各類繪本供學生自由選擇,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探索繪本中的細節,引導他們通過討論、分享等形式分析故事情節,培養觀察力、想象力和表達能力。
(二)更新課堂,注重學生身心發展
1.更新課堂設計
信息技術的發展有力地改變了現代課程的結構,教師應通過現代教學方法創新課堂設計。教師可以借助幻燈片表現繪本,利用媒體播放將靜態圖畫書轉換為動畫繪本。例如,在講解繪本《我不想生氣》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課堂展示。該繪本旨在幫助學生理解憤怒是一種常見的情緒,應學會運用正確的方法平復情緒。由于學生對情緒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認知,教師可以播放情緒調節主題的動畫短片,通過直觀的方式加深他們對繪本內容的理解。
2.依據年齡特點選擇教學素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遵循因材施教原則。針對低年級學生,宜選用色彩鮮艷、圖文并茂的生活化繪本,內容需貼近學生認知水平,以此培養他們的基礎語言能力和想象力;針對中年級學生,隨著其認知能力的發展,可選擇主題多元、情節稍復雜的成長類繪本,滿足其逐步提升的理解力和批判性思考需求;針對高年級學生,可推薦思想深刻、具有探討價值的繪本,并適當引入經典文學作品。這不僅能激發他們的閱讀挑戰欲望,還能提升其語言表達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教師還應結合學生的性別、興趣愛好和家庭背景等因素,個性化地推薦繪本,滿足不同學生的閱讀需求。
(三)創新繪本教學方法
在核心素養導向下,繪本教學應突破“讀故事一識生字一談感受”的線性教學模式,構建多維互動、深度參與的立體化學習場域。教師應以繪本為媒介,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實現語言建構、思維發展、審美創造與文化傳承的深度融合。
1.繪本內容的多維開發
繪本不僅是圖文并茂的閱讀材料,更是蘊含豐富教學價值的課程資源。教師應運用“解構一重組”策略,將繪本內容轉化為動態生成的教學素材。例如,《猜猜我有多愛你》繪本教學可解構為語言訓練模塊(對話句式模仿)、數學思維模塊(空間關系量化)、藝術表現模塊(肢體語言表達)三個維度。通過設計“愛的測量”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身體丈量、語言描述、數學符號記錄,將抽象的親情概念轉化為具象的認知體驗;在《蚯蚓的日記》教學中,教師可組織“自然觀察日記”項目式學習。引導學生通過飼養蚯蚓、記錄生長日志、改編繪本故事,完成從被動閱讀到主動探究的轉變。這種教學重構不僅能打破學科壁壘,使繪本成為銜接課內外學習的紐帶,還能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2.教學過程的深度互動
繪本閱讀應構建師生、生生、生本的多維對話空間。教師可采用“圖像細讀法”,引導學生觀察繪本的色彩變化、構圖規律、細節隱喻。例如,在《野獸國》教學中,通過對比主角臥室與野獸國的色調變化,分析色彩的心理暗示;觀察畫面比例的縮放規律,理解情緒表達的視覺語言。這種深度解讀不僅能訓練學生的圖像閱讀能力,還能提升其審美素養。“故事創編工作坊”模式能有效激發創造性思維。以《三只小豬》為例,教師可組織學生分組改編故事結局,設計立體劇場,并用廢舊材料制作場景道具。這個過程融合了語言表達、藝術創作與工程思維,能使靜態閱讀轉化為動態創造。
3.教學手段的融合創新
數字技術為繪本教學開辟了新可能。AR技術可將《好餓的毛毛蟲》轉化為4D互動體驗,促使學生通過手勢操作觀察昆蟲生長過程;VR技術能夠再現《清明上河圖》的汴京盛景,使文化理解突破時空限制。在開展傳統文化繪本教學時,教師應構建“雙螺旋”模式。例如,在《嫦娥奔月》教學中,可將神話閱讀與中秋習俗實踐相結合,組織詩詞吟唱、花燈制作、天文觀測等活動。這種文化浸潤式教學既能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認知,又能增強其文化認同感。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繪本閱讀教學的創新本質是教育范式的轉型。教師應從知識傳遞者轉變為學習設計師,將繪本轉化為培育核心素養的有效載體。這種轉變不僅需要教學方法的革新,更需要建立“兒童立場”的教學理念,讓每位學生都能在圖文交織的世界中,找到思維發展支點,獲得健康成長。
(四)拓展課后繪本閱讀
為了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教師應精心篩選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的優質繪本,將閱讀活動延伸至課后環節。教師需要制訂明確的課后閱讀計劃,包括每周的閱讀量及相應的學習目標。同時,教師應建立完善的家校溝通機制,指導家長做好閱讀監督和過程反饋。在課堂中,可通過閱讀分享、成果展示等形式檢驗學生的閱讀收獲。教師可鼓勵學生編寫繪本故事,引導他們進行創造性輸出。例如,當閱讀完《我要更自信》后,可以讓他們根據火雞圖圖、拉爾夫等角色與故事情節,嘗試創作新的繪本故事。這不僅能鞏固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還能培養其創造性思維和寫作能力,實現繪本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此外,教師應充分挖掘繪本中的生活元素,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中,提升其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五)開展多樣化的閱讀活動
1.組織繪本分享會
教師可鼓勵學生分享喜歡的繪本,并介紹繪本內容、人物及閱讀感受。這種分享不僅能鍛煉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還能讓他們在閱讀中產生共鳴,增進彼此間的了解。
2.繪本創作
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繪本的風格和內容,仿寫或創作繪本故事。在創作過程中,學生需構思情節、設計畫面。教師還可以組織繪本角色扮演、繪本配音、繪本劇表演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繪本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情感,加深對繪本內容的理解。
3.繪本跨學科融合
教師可以將繪本與美術、音樂等學科相結合,讓學生在閱讀繪本的同時,進行繪畫創作或音樂編排,培養他們的綜合素養。
4.數字化閱讀實踐
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開展數字化繪本閱讀活動。利用電子書、動畫、音頻等多種媒介形式,為學生提供更加生動、立體的閱讀體驗。
四、結語
在核心素養導向下,將繪本融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策略。通過選擇適合學生特點的繪本、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拓展課后繪本閱讀及開展多樣化的閱讀活動,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