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幼兒期是審美敏感性與創造力發展的關鍵階段。《3一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明確指出,藝術領域應著重培養幼兒的“感受與欣賞”及“表現與創造”能力。作為圖文結合的藝術載體,繪本憑借直觀性、趣味性與情感滲透性等特征,成為幼兒審美啟蒙的重要媒介。雖然繪本在幼兒教育中的運用日趨普遍,但如何充分挖掘繪本的審美教育價值、提升閱讀教學實效性,以實現幼兒審美能力的全面發展,仍是學前教育領域亟待深入探究的重要課題。
一、幼兒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是基于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通過系統的審美活動培養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的教育活動。它以現實生活和藝術領域的多元審美元素為內容,采用符合幼兒認知特點的活動形式,激發幼兒的審美感知與審美情感,幫助其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審美態度。這種教育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幼兒的審美素養和情感發展水平,還能為其實現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指南》強調,幼兒的感知方式、情感表達和認知發展具有鮮明的年齡特征。其獨特的藝術表征(如筆觸、動作和語言)往往承載著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教師應充分理解并尊重這種差異性表現,避免抑制幼兒的創造性發展。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載體,藝術活動要求教師應立足幼兒發展實際,創設富有藝術氛圍的學習環境,鼓勵他們自由探索與表達。讓幼兒在藝術體驗中培養審美感知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建立良好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二、基于繪本閱讀的幼兒審美教育價值
(一)品味繪本語言,強化審美思維
繪本語言兼具簡練性與韻律美,常運用重復、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構建獨特的語言藝術。在繪本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審美教育的滲透,引導幼兒在理解故事情節的同時,積累并掌握豐富的詞匯和表達方式,提升語言運用能力。此外,教師應充分挖掘繪本蘊含的哲理智慧,通過語言品析活動培養幼兒的審美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這種思維能力的培養能使幼兒以審美視角觀察世界,增強其對生活細節的感知力,形成從尋常事物中發現美的能力。
(二)體會繪本意境,深化審美情感
繪本畫面凝練著作者的情感表達與思想內涵,能為幼兒構建富有想象力的審美情境。在繪本閱讀過程中,幼兒會自然地與角色產生情感共鳴,體驗多樣的人生境遇和情感變化。這一過程不僅能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培養其情感表達能力與共情能力,還能提升其人際交往能力。同時,繪本中絢麗多彩的畫面與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能有效激發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引導他們感知意境之美,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縱深發展。
(三)感悟繪本內涵,拓寬審美視野
當前繪本市場品類豐富,既包含以中國傳統神話、民間習俗和節日為主題,運用水墨、拼貼等傳統藝術手法的作品,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的創新融合;也涵蓋采用油畫、水彩畫等多元藝術形式的國際經典繪本。這些多樣化的繪本資源既能培養幼兒正確的價值觀,又能拓寬其審美視野。由此可見,基于繪本閱讀的審美教育不僅能為幼兒提供多角度感知美的機會,還能有效豐富其審美體驗,提升其審美鑒賞能力。
三、基于繪本閱讀的幼兒審美教育實踐策略一以《七彩下雨天》為例
(一)融入游戲,加強審美賞析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形式之一。為提升審美教育的實效性,教師可以將游戲融入繪本閱讀中,激發幼兒的興趣與參與積極性。在具體實施環節,教師可以設計與繪本內容相關的游戲,引導幼兒進行“美”的鑒賞,逐步培養審美感知能力。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幼兒積極參與、大膽表達,引導他們運用多種方式分享審美體驗與感悟。這不僅能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還能提升其審美表達能力。
在《七彩下雨天》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可以講述繪本內容,并引導幼兒觀察畫面中的色彩運用與構圖特點,初步培養其審美感知能力。其次,教師可以設計“七彩雨傘”游戲,讓幼兒模仿故事情境手持不同顏色的雨傘。通過自主設計雨傘的顏色和圖案,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促使其深入理解繪本中的色彩美感和情感表達。最后,教師可以設計“小小畫家”游戲活動,引導幼兒基于繪本情節與角色特征進行藝術創作,將審美體驗與感悟轉化為具體的藝術作品。這一過程既能深化幼兒的審美認知,又能系統提升其審美素養。
(二)聯系生活,提升審美意識
幼兒審美教育源于生活實踐。教師應將繪本閱讀與幼兒生活經驗相結合,引導其在日常生活中探索和發現美。具體而言,教師應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繪本內容,鼓勵他們在生活中尋找與繪本對應的審美元素,增強對美的感知與理解。同時,可通過組織繪本主題創作活動,引導幼兒將繪本的審美意象與生活經驗相融合,在藝術實踐中提升審美表現力。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提升幼兒的審美意識,還能有效提高繪本教學的質量。
首先,教師應先引導幼兒回憶并分享不同天氣的生活體驗,如晴天公園游戲的愉悅、雨天踩水坑的趣味等,喚醒其感性經驗。其次,教師可通過賞析繪本,重點引導幼兒觀察七彩雨滴的漸變、雨后環境的清新等美學元素,培養其審美敏感性。最后,教師可以組織“七彩下雨天”主題創作,鼓勵幼兒選擇喜愛的天氣場景,自主運用色彩與造型進行個性化表達。這一過程中不僅能讓幼兒深化審美理解,還能幫助其實現從生活觀察到藝術表現的完整轉化。
(三)圖文結合,發現繪本之美
幼兒的思維發展以直觀形象性為主要特征,對色彩鮮艷、形象生動的繪本圖畫表現出天然的審美傾向。因此,在審美教育實踐中,教師應充分發揮繪本圖文互補的優勢,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圖畫細節、解讀文字信息,幫助其深入把握繪本傳達的情感。在具體實施環節,教師可以指導幼兒觀察圖畫中的色彩搭配、線條運用和構圖布局等藝術元素,幫助他們發現繪本中的視覺美感,提升審美鑒賞能力。同時,教師應鼓勵幼兒描述圖畫中的場景和人物,幫助他們全方位體驗繪本的審美愉悅,培養審美情趣,同步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力。
首先,教師應組織幼兒自主閱讀,通過啟發性提問:“這些色彩給你什么感覺?”引導其感知畫面的色彩表現力。其次,教師應引導幼兒觀察繪本中的線條和形狀,鼓勵他們解析作者的創作意圖。例如,有的幼兒說:“彩虹像棉花糖一樣柔和,感覺很溫暖。”還有的幼兒說:“小雨滴像珍珠一樣圓圓的,很可愛。”教師應適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再次,教師可提問:“如果你們是小雨滴,你們會希望落在哪里呢?為什么?”引導幼兒結合文字描述深入理解作品內涵。最后,教師應鼓勵幼兒描述畫面場景,提升其審美鑒賞能力。
(四)自主創造,滲透審美教育
在審美教育實踐中,教師應通過繪畫、手工制作等活動,鼓勵幼兒結合繪本中的美感元素進行藝術創作。這既能讓他們在創作過程中體驗美的感染力,又能鍛煉其創造力和動手能力。同時,教師應及時給予幼兒肯定和鼓勵,激發其創作熱情和自信心,促使其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繪本中的美感元素,并將其轉化為審美體驗和感悟。
首先,教師應當引導幼兒品析繪本語言和圖畫,感受下雨天的多彩與奇妙。其次,教師可組織“下雨天繪畫大賽”活動,鼓勵幼兒創編繪本故事。例如,有的幼兒描繪了充滿糖果的下雨天,五彩斑斕的糖果從天而降,給大地披上“甜美外衣”;有的幼兒則描繪了充滿動物的下雨天,“小兔子打著傘在雨中漫步,小鳥在枝頭歡快地歌唱”。
幼兒在活動中自發地進行情境性語言表達:“小兔子肯定很喜歡下雨天,它可以在雨中玩耍,還可以和朋友們一起分享傘。”教師及時給予肯定性評價:“你的畫作充滿了童趣和創意,小兔子在雨中玩耍的場景真的很生動,你真的很棒!”這既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又能加深其對繪本中美感元素的理解,真正實現寓教于樂。
(五)真實演繹,感悟繪本情感
教師應基于繪本閱讀的真實演繹活動,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角色扮演,通過肢體語言和表情動作生動再現故事情節與角色情感。這既能引導幼兒深入理解角色的情感體驗,又能促進其對繪本情感內涵的審美感知。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根據繪本內容引導幼兒分析繪本中的角色特點與情感變化,通過真實再現故事場景深入把握故事內涵。
《七彩下雨天》講述了小女孩想象著彩色的雨,每一種顏色的雨都代表不同心情的故事。教師可以鼓勵幼兒選擇喜歡的顏色,想象并扮演相應場景中的角色。例如,有的幼兒認為紅色的雨代表熱情如火的愛,選擇扮演在雨中跳舞的小女孩。通過歡快的肢體語言和燦爛的笑容,表達紅色雨帶來的喜悅和興奮。還有的幼兒將藍色的雨視為寧靜深遠的思念,選擇扮演在窗前靜靜凝望的小男孩。通過深邃的眼神和輕輕的嘆息,傳達藍色雨帶來的憂郁和思念。這樣的角色扮演不僅能幫助幼兒深入理解角色情感,還能有效提升其情感表達能力和共情能力,培養審美情感。同時,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幼兒需要仔細揣摩角色的心理狀態。這既能促進其心理的健康發展,又能提升其自我認知和情感管理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繪本閱讀在幼兒審美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因此,在未來的繪本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著力實現審美教育與繪本教學的有機融合,通過系統化的教學設計深化幼兒的審美體驗。引導幼兒在繪本審美世界中自主探索,充分感受藝術魅力,最終促進其個性化審美表達能力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