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遷移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問題意識是指學習過程中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遷移能力是指將知識、技能和思維方式應用到其他領域的能力。為了培養這兩種能力,教師可以設計開放性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引導其觀察生活中的美術元素,激發好奇心和探究欲。通過小組討論和創作實踐等方式,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學會思考和創新,提升綜合藝術素養。
一、學生問題意識和遷移能力匱乏的原因
(一)教學理念滯后,忽視學生主體性
當前教育環境中,學生問題意識和遷移能力的匱乏,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學理念的滯后。傳統的教學理念往往側重于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教師在課堂上占據主導地位,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主動思考和探索的機會。這種單向傳輸的教學方式,抑制了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使其習慣于接受現成答案,不愿或不會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同時,學生的遷移能力難以得到有效鍛煉。遷移能力要求學生將所學知識靈活應用于不同情境,這需要大量實踐和創新。在滯后的教學理念下,學生的實踐活動往往被限制在狹窄的范圍內,缺乏與實際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緊密聯系。
(二)合作學習缺失,缺乏互動與分享
合作學習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讓其發現彼此的優勢和不足,從而相互學習、共同進步。通過分享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學生可以拓寬思路,激發創新思維。同時,合作學習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技巧,為其將來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往往被要求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缺乏與同學之間的交流和合作。這種孤立的學習方式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拓展,使其難以從多角度、多層次理解和解決問題。
(三)興趣培養不足,難以激發學習動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夠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形成問題意識。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部分教師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興趣的培養,使得學生在面對新知識、新情境時,缺乏聯系已有知識進行遷移應用的動力,進而限制思維的發展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
(四)反思環節薄弱,缺乏有效自我提升
許多學生往往只關注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忽視了反思這一重要環節。反思是連接學習與思考、理論與實踐的橋梁,能夠促使學生深入思考知識的本質和應用場景,培養問題意識和遷移能力。許多學生完成任務后很少主動總結,缺乏對學習過程和成果的深入審視。由于缺乏有效的自我提升策略,他們往往難以將知識靈活運用到新情境中。
二、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和遷移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轉變教學理念,提升問題意識
在小學美術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及時完成教學理念的轉變,拋棄以往的授課模式,注重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在新課程標準背景下,教師是知識的傳遞者而非是教育的主導者。很多教師過于重視基礎內容及技法的講述,對學生審美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未予以重視。教師應創設多樣化的課堂模式,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藝術的價值,培養美術素養,激發創造潛力。比如,在學習《心中的春天》時,借助多樣化的授課活動促使學生形成問題意識。在課程引入階段,拋出啟發性的問題:“你們心目中的春天是什么樣的?春天的色彩和氣息是如何通過畫面來表達的?”隨后,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遇見春天》。該繪本講述了兩只小黑熊聽到爸爸媽媽說春天要來了,由好奇、盼望轉向不畏懼寒冷,在樹林中尋找春天。封面上的小黑熊、黃色蝴蝶、粉色花朵、綠色小草,隨著故事情節發展,由黑白慢慢變為彩色,能夠促使學生直觀感受春天蘊含的情感與生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美術的視角發現和欣賞自然之美,分析作品展現春天的技巧:“你們會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表現春天的特點?”這樣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其實現知識遷移創新。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創作,并給予適當點評和指導,幫助學生提升審美素養和創作能力。
(二)設計課堂情境,激發學生提問興趣
美術學科要求學生具備審美、創造等方面的能力,不提倡通過機械記憶完成知識學習。只有充分調動想象力,學生才能真正懂得美術作品蘊藏的深厚文化精神和藝術價值。教師需要依據教學內容設計情境,使學生對知識產生興趣,積極投入學習,實現遷移應用能力的提升。比如,在學習《創意小手表的制作》這一課程時,教師可以通過構建富有創意的課堂情境,激發學生對手工制作的好奇心,同時指導其親手制作,培養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在課程開始時,教師可以展示多款獨特且富有創意的小手表模型,如機械式、電子式、DIY手工式。通過精美的圖片或實物,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其在觀察中提出疑問,如“這些手表是如何工作的?”“設計師是如何想到這些創意的?”等。隨后,設置實踐情境,讓學生近距離接觸不同類型的手表,感受手表構造與功能。通過拆解簡單的手表模型,學生可以更直觀地理解手表的運作原理。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如“為什么小零件對手表的運行至關重要?”“不同的材質對手表的外觀和性能有何影響?”等。教師需要提供表盤、表帶、小飾品等材料,鼓勵學生發揮創意,設計并制作自己的手表。在這個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引導其思考問題,如“如何讓手表更具特色?”“可以添加哪些元素增強手表的創意性?”等。教師應該組織作品展示會,讓學生在分享中互相學習,如“如何想到這個創意的?”“制作時需要注意哪些細節?”等。通過交流討論,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創意手表的設計思路,獲取靈感。通過上述課程設計,學生不僅在觀察中激發了探索精神,還在實踐中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倡導合作學習,提升學生問題意識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合作學習對課堂質量的提升非常有效,能夠引導學生分享觀點、解決問題、碰撞思維、進發靈感,深化對美術作品的認知,培養問題意識。比如,在學習《一起玩泥巴》時,教師可以展示《小泥人》。該繪本描述了小泥人的制作方式,可以引導學生尋找有利的自然環境,以小組的形式用泥巴做實驗。教師需要利用多媒體展示繪本中的泥巴實例,鼓勵學生分享對泥巴藝術的困惑,如“泥巴作品如何展現自然形態?”“繪本中的泥巴作品有什么獨特之處?”等。通過這些問題,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泥巴藝術的理解,還能推動思維的深化。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設定挑戰,讓學生在不使用模具的前提下,利用泥巴、水、塑料刀等簡單的工具創作獨特且富有創意的作品。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還能培養其創造力和實踐能力。在評價環節,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針對其他小組的作品進行深入探討,培養多角度探索的意識。
(四)注重課后反思,培養學生遷移能力
只有形成良好的反思習慣,才能實現學習能力的提升。在完成一幅美術作品的欣賞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反思作品,獲得啟示。在結束課堂學習后,同樣需要鼓勵學生回想學習過程,反思不足。借助“我在課上學到了什么?哪部分是存在疑惑的?”等問題,學生能夠有針對性地對學習過程進行分析,深度理解知識,實現思維能力和問題意識的培養。以自然課程《自然的禮物》為例,教師可以選取一系列展現大自然美麗與奇妙的圖片和視頻作為教學素材。這些素材可以涵蓋壯麗的山川湖海、豐富多樣的動植物群落。通過生動直觀的視覺材料,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導其深入思考和珍視自然界的饋贈。在展示素材后,可以提出一系列啟發性問題,如“大自然為何如此神奇?”“如何珍惜和保護這份自然的禮物?”等,引導學生思考探索。隨后,教師可以組織小組討論,鼓勵其分享感受,全面審視自然界的價值。課后,教師可以布置作業,要求學生撰寫一篇關于《自然的禮物》的感悟。學生可以將課堂所學與個人體驗相結合,圍繞“這堂課讓我對自然有了哪些新的認識?”“如何在實際生活中珍惜和保護自然?”等問題進行反思和總結。在下一堂課上,教師可以設立感悟分享環節,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見解。通過分享,學生不僅能夠獲得他人的啟示,還能夠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深入理解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
三、結語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問題意識和遷移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通過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將所學知識和技能靈活運用到其他領域,不僅能夠激發其創造力和想象力,還能夠為其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文系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一般課題“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和遷移能力的培養”(課題批準號:GYBKT20241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