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幼兒時期是認知發展與語言能力形成的重要時期。繪本教學作為一種兼具吸引力與教育性的教學手段,能為幼兒深度學習提供良好載體。科學有效的提問是促進師幼互動的重要途徑,不僅能引導幼兒深度理解繪本內容,還能培養其思考能力與創造力。基于此,本文以繪本教學為例,探討了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的提問策略,以期為提升繪本教學質量、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一、繪本教學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的意義
(一)激發幼兒想象與創造力
繪本插圖與文字互為補充,可為幼兒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同時,繪本中的故事情節常常充滿奇思妙想,富有創意,能夠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個性化表達。在繪本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提問、指導、互動等方式,鼓勵幼兒主動參與故事的構建與發展。這一過程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創新與想象能力,為其后續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二)促進情感認知與社會概念培養
繪本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往往能反映現實生活中豐富多樣的情緒和社會現象。在閱讀繪本時,幼兒能夠通過與故事人物的共鳴理解并表達感情。同時,繪本還可以幫助他們了解社會規則、人際交往的基本原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幼兒討論并思考故事情節涉及的情感與社會問題,培養正確的情緒認知與社會概念。這不僅有助于促進幼幾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能力發展,還能有效培養其人際交往與合作能力。
(三)增強語言能力與表達技巧
繪本文字簡潔明了,語言生動,能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在閱讀過程中,幼兒可以通過聽、讀和說等多種途徑不斷地積累詞匯,豐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繪本中的對話與敘述方式提供了良好的語言學習范例,有助于他們掌握語言運用技巧。在開展繪本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幼兒進行交流互動,進一步提升其語言表達能力。 □
(四)培養批判性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閱讀繪本時,幼兒可以通過理解、分析故事情節發展批判思維能力。同時,繪本情節中的矛盾沖突構建了幼兒問題解決能力發展的學習支架,有助于他們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技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幼兒獨立思考與分析,培養其批判性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的教師提問策略
(一)構建開放式問題情境,激發探索欲望
教師可以利用繪本元素的豐富性建構開放的問題情境。通過啟發性提問,引導幼兒自由發揮想象力與創新思維。在幼兒回答問題時,教師不宜急于給予評判,應通過持續引導和鼓勵,幫助他們深入挖掘細節、拓展思維廣度。問題設計可從繪本圖片自然延伸至生活經驗,通過建立繪本內容與現實體驗的有機聯結,全面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促進其深度參與學習活動。
例如,在閱讀《好餓的毛毛蟲》這一繪本時,教師可準備彩色圖畫書、毛茸茸的毛毛蟲玩具及與書中食物有關的模型。首先,教師需在黑板上展示毛毛蟲破繭成蝶前一周的圖片,并在圖片旁附上蘋果、梨、草莓等食物圖示。通過開放式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看這幅畫,有沒有發現什么特別有趣的東西?”調動幼兒的參與積極性。有的幼兒觀察到小毛毛蟲,有的則注意到有許多水果。其次,教師應鼓勵幼兒繼續觀察,不要急于判斷。一位幼兒發現毛毛蟲身體上的斑點排列非常特殊,教師可順勢引導:“你認為這些斑點為何以這種方式排列?”激發他們深入思考。最后,教師可展示毛毛蟲玩具,并提問:“你見過像這么小的,緩慢蠕動的小蟲嗎?你在哪里見過它們?”鼓勵幼兒聯系生活經驗進行回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斷地鼓勵幼兒挖掘更多細節,如食物顏色和形狀與生活中所見的不同之處,能夠引導他們從簡單的畫面觀察提升到對畫面元素和生活聯系的深入思考。
(二)運用遞進式提問,引導思維深入
在采用遞進式提問時,教師可先提出基本的事實性問題,幫助幼兒理解書中的淺層信息。在幼兒回答之后,可根據故事的發展和敘事邏輯,引導他們深入探索角色動機和故事內涵。通過設計具有擴展性的問題,幫助幼兒在現有認知基礎上實現知識遷移并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在提問過程中,教師應合理把握節奏,給予幼兒充足的思考時間,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鏈促使他們深入挖掘繪本內容。
例如,在教學《猜猜我有多愛你》時,首先,教師應提出基本事實性問題:“小朋友們,圖畫書里有哪些兔子?”幼兒能夠快速回答:“大栗色兔子和小栗色兔子”教師可根據情節展開提問:“小栗色兔子怎樣向大栗色兔子表達愛意呢?”引導幼兒回憶繪本內容,描述小栗色兔子展開雙臂、倒立等表達愛意的動作。通過提問“那么大栗色兔子對小栗色兔子有什么反應?大栗色兔子怎么這么說?”幫助幼兒感知“愛的表達方式”這一核心主題。其次,在幼兒掌握繪本內容后,教師可提出思辨性問題:“為什么小兔子覺得自己跳得夠高、手臂張得夠長,就能表達足夠的愛?”引導他們嘗試從動作的表面意義出發理解“愛”與“愛的表達”的關系,激發其情感共鳴。最后,教師可以提問:“你會怎樣向你的家人、朋友表達愛?”鼓勵幼兒將所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這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問題鏈不僅能引導幼兒深入解讀故事內涵,理解愛與回應的互動關系,還能使其學會應用愛的情感解決實際問題。
(三)鼓勵反思性提問,培養批判性思維
教師可引導幼兒反思繪本內容,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通過反思性問題,鼓勵他們回顧繪本情節,重新審視角色行為與事件發展。在幼兒表達看法后,教師可進一步詢問,并讓其闡述理由,訓練其邏輯表達能力。同時,還可以引導幼兒比較不同觀點,使其在思維碰撞的過程中反思想法的合理性,逐步形成反思習慣,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
例如,在《三只小豬》繪本教學將要結束時,教師可提出反思性問題:“小朋友們,三只小豬用不同的材料建造了一座房子,結果只剩下一座磚屋擋住了大灰狼,那么用稻草和木頭建造房子好嗎?還有別的可能嗎?”一位幼兒提出:“如果三只小豬不分開生活,而把稻草與木頭搭成的房子連在一起,或許就可以共同對抗大灰狼了。”教師繼續追問:“你怎么會這樣想?”幼兒解釋原因,認為團結才是最大的力量。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幼兒質疑故事本身,提問:“如果三只小豬一起合作蓋房子,結果會怎樣?故事的結局還會是現在這樣嗎?”引導幼兒思考合作的價值。教師還可以站在大灰狼角度提問:“大灰狼為什么一定要吹倒小豬的房子?它有沒有其他辦法抓小豬?”促使幼兒反思大灰狼行為的單一性,并激勵他們思考如何運用非對抗性的方法解決問題,即跳出故事假定的背景,設計既能保證小豬安全也能滿足大灰狼需求的方案。這不僅能加深幼兒對繪本內容的理解,還能培養其批判性思維能力。
(四)創設情境模擬提問,提升實踐應用能力
教師應根據繪本內容,建立貼近生活的模擬情境,將繪本場景布置在教室中。通過引入提問環節,引導幼兒將所學知識應用于模擬練習中。在模擬情境中,幼兒不僅能理解繪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強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還能有效提升實踐能力,促進深度學習向現實生活的遷移。
例如,在教學《小熊請客》繪本時,首先,教師可通過提問引導幼兒代入故事角色:“如果你是小熊,要準備請朋友做客,你會做哪些準備?”讓他們結合生活經驗思考請客步驟。其次,隨著幼兒對故事理解的深入,教師可設置復雜場景鼓勵幼兒尋找解決方案,提問:“如果小兔子不喜歡吃蘿卜,而喜歡吃蘑菇,你會如何調整菜單?”鍛煉他們在生活情境中靈活調整計劃的能力。最后,教師可在此基礎上提問:“如果幼兒園要組織聚餐活動,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你會如何解決?”引導幼兒思考可能出現的問題,如一次性餐具不足、同伴爭執等。并鼓勵他們分享解決方法,如多準備一次性餐具、增加維持秩序的老師等。這一過程不僅能幫助幼兒通過繪本故事積累生活經驗,還能提升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實施小組合作提問,促進交流協作
教師應對幼兒進行合理分組,確保每位幼兒都能充分參與。小組討論時,教師應巡回指導,鼓勵幼兒積極發言,引導組員互相傾聽、補充觀點。討論結束后,先由小組代表分享成果,再由教師針對各組回答提出問題。通過小組合作提問,既能培養幼兒的溝通合作能力,又能促進其對繪本內容的深度理解,最終實現深度學習目標。
例如,在教學《爺爺一定有辦法》繪本時,教師可將幼兒分成4到5人一組,并設計討論話題:“你覺得爺爺用舊毯子做新東西的故事蘊含著什么道理?”小組討論時,教師應在小組中巡視,鼓勵平時不愛表達的幼兒大膽發表意見。有位幼兒說:“爺爺真聰明,能把舊東西變成新東西”另一位幼兒補充說道:“這也是爺爺對孫子的疼愛,所以才會下這么大的功夫。”教師需引導他們思考其中蘊含的品質,如節儉、智慧等。小組討論完畢后,各組需選出代表進行交流,教師可提問:“其他小組是否對此觀點有異議?”另一組代表則認為爺爺的行為也是一種傳承,因為爺爺將技藝與智慧傳承給了子孫。這種小組合作提問的方式不僅能促進幼兒間的交流,加深其對繪本的了解,還能讓他們從簡單的故事理解上升到對各種價值觀的深入探究。
三、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優化提問策略,教師可以更好地指導幼兒理解繪本內容,促進其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提升,助力其實現全面發展。隨著教育觀念的更新和教學方式的創新,教師應深入研究幼兒繪本閱讀的教學策略,探索更科學有效的指導方法,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