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本研究聚焦馬巷古鎮文化傳承,探索傳統文化繪本助力幼兒園班本課程構建路徑。針對古鎮文化繪本稀缺現狀,結合春仔花、戲曲等特色文化,提出以古鎮文化為內核的課程框架,通過繪本主題開發、非遺技藝融合等模塊,為地域文化傳承與幼兒教育創新提供實踐參考與理論依據。
在文化自信和幼兒教育本土化的發展趨勢下,發掘地域文化資源、建設特色班本課程已成為幼兒園教育創新的主要方向。馬巷古鎮作為閩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擁有豐富的古建筑群、非遺技藝(春仔花、漆線雕)及傳統民俗(南音、戲曲),為幼兒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文化土壤。探討傳統文化繪本在馬巷古鎮文化與幼兒園班本課程融合中的作用,對繼承地域文化、豐富幼兒教育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一、傳統文化在幼兒園班本課程中整合的價值
(一)以地域文化傳承為育人任務
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馬巷古鎮作為閩南文化的主要承載者,擁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豐富的文化遺存。將馬巷古鎮文化融入幼兒園班本課程,是實現文化傳承教育任務的重要舉措。幼兒階段正處于文化認知萌芽期,課程滲透可以將地域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幼兒心中。馬巷古鎮的非遺技藝、傳統藝術、古建筑等都蘊含著閩南人的智慧和精神內核。將其列入課程體系,可以讓幼兒從小接觸本土文化,避免傳統文化代際傳承的斷層。同時,地域文化課程為幼兒提供了生動的學習素材,有利于特色教育體系的建設。
(二)符合幼兒對文化認同感發展的需要
文化認同感是個體對所屬文化產生的感情歸屬和價值認同。幼兒階段是文化認同感產生的關鍵時期,將馬巷古鎮文化納入幼兒園班本課程,可以有效滿足幼兒文化認同感發展的需要。幼兒對周圍熟悉的事物有自然的親近感,將古鎮文化中的美食、建筑和民俗融入班本課程,能夠激發幼兒的情感共鳴。例如,通過介紹閩南美食、講述制作工藝和飲食文化,能夠讓幼兒體會到家鄉飲食的魅力,提高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課程中的實踐體驗活動,如戲曲體驗坊能夠讓幼兒穿戲服、學戲曲動作、聽經典曲目,切身體會閩南戲曲藝術的魅力,從而潛移默化地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形成對故鄉藝術形式的熱愛和認可。
二、傳統文化繪本助力幼兒園班本課程構建的模塊
(一)以古鎮文化為背景的繪本主題篩選和內容開發將古鎮文化納入繪本主題,可以使幼兒在故事的浸染中感受地域歷史底蘊和人文特色。教師需要遵循幼兒認知規律,以古鎮建筑風貌、生活習俗和民間傳說等為切入口,借助童趣化敘事和視覺化表達實現抽象文化符號向具象繪本內容的轉換。這既能激發幼兒對家鄉文化的興趣,又能培養幼兒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以廈門馬巷古鎮為例,(以下簡稱我園)創編了繪本《馬巷的一天》。繪本從幼兒視角出發,講述主人公“小鷺”在古鎮的日常,描繪了“晨光里,騎樓飄出面線糊香氣”“五甲街頭,阿伯敲制錫器叮當響”“巷口榕樹下,三角梅映著燕尾脊”等場景,串聯起紅磚古厝、隘門老街、五甲戲臺等標志性建筑,搭配朗朗上口的文字:“紅磚墻上,爬著,三角梅綻放;悠悠的古街巷飄著茶香慢慢逛。”在課程實踐中,教師組織了“馬巷小導游”角色扮演活動,引導幼兒用積木搭建燕尾脊屋頂、用彩泥制作貢糖。教師還組織了親子探訪馬巷活動,讓幼兒對照繪本尋找故事中的古早味店鋪、傳統手工作坊,這種“繪本 + 實地體驗”的模式讓幼兒在沉浸式學習中增強了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在活動中,幼兒不僅用生動的語言模仿“小導游”介紹古建筑特點,還通過手工創作理解傳統建筑結構與民俗文化內涵。在親子探訪環節,家長與幼兒共同記錄發現,分享繪本場景與現實場景的異同,將閱讀體驗延伸至生活實踐。這種模式將抽象的文化認知轉化為具象可感的互動體驗,既激發了幼兒對本土文化的興趣,培養了他們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又通過家園共育,讓傳統文化在幼兒心中生根發芽,實現了文化傳承與幼兒綜合能力發展的雙向促進。
(二)特色模塊設計
1.“非遺技藝 + 繪本”特色課程模塊設計
“非遺技藝 + 繪本”特色課程以繪本為教學工具,將即將失傳的傳統藝術技巧轉化為幼兒能夠理解的故事。這不僅有助于幼兒傳承文化基因,還能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動手實踐能力。教師需要先選擇操作安全且觀賞性高的非遺項目進行研究,并通過繪本解構技藝流程,將歷史淵源和文化寓意融入其中,再結合實踐活動,實現“知識一學習一實踐”的學習閉環。
以原創繪本《送你一朵春仔花》為例,我園于2023年成立春仔花社團并完成春花館環境優化,打造出兼具文化氛圍與童真童趣的學習空間。課程建設中采用“請進來、走出去”模式:邀請翔安區春仔花非遺傳承人入園講解工藝淵源與制作流程和帶領幼兒探訪老街守藝人與春仔花制品。這種雙向互動能夠讓幼兒近距離接觸傳統工藝,在實地體驗中感受春仔花的生活應用,增強本土文化認同感。
在課程實踐中,春仔花社團成員運用春仔花工藝創作出眾多富有情感和意義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展示了春仔花工藝的實用性和藝術價值,還體現了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同時,教師帶領幼兒共同創編原創繪本《送你一朵春仔花》,并將其送給臺灣同胞,寓意同根同源同傳承。此外,師幼結合民間傳統習俗與扎花經驗合力創編出原創閩南童謠《國仔花》。這進一步豐富了課程內容,為幼兒提供了展示自我和傳承文化的平臺。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引導幼兒通過閱讀繪本《送你一朵春仔花》了解春仔花的文化背景和制作流程,再組織幼兒進行春仔花制作實踐,在動手操作中感受傳統技藝的魅力。最后,在展示和分享環節,幼兒在欣賞作品的同時,進一步加深了對春仔花文化的理解。這種“非遺技藝 + 繪本”的課程模式不僅讓幼兒習得春仔花的制作技藝,還在實踐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實現了文化傳承與幼兒綜合能力發展的雙向促進。
2.“古建筑研學 + 繪本”實踐課程開發
“古建筑研學 + 繪本”實踐課程以繪本為研學前導材料,旨在通過知識鋪墊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教師需以繪本的故事線索和知識圖譜為輔助,促進幼兒空間思維和探究能力的發展。
以廈門馬巷古鎮為藍本,我園創作出原創繪本《古厝精靈奇遇記》。繪本以“搜尋隱藏于巷弄中的閩南精靈”為線索,帶領幼兒探索馬巷特色建筑。繪本主人公“阿福”穿梭在五甲街騎樓、紅磚古厝間,發現“馬鞍形山墻似駿馬所揚之鬃,防風而有吉祥如意之意”“交趾陶中麒麟,鳳凰暗藏祈福之秘”,并巧妙融入趣味知識:“騎樓連廊既可遮陽擋雨,也是阿公阿嬤擺貢糖攤點的繁華之地!”在課程實踐中,教師先引導幼兒根據繪本繪制“馬巷探秘任務卡片”,標注“尋覓雕刻著故事的木雕窗柅”“測量燕尾脊弧度”等觀察目標。在實地研學中,幼兒手拿任務卡進入馬巷老街識別元威殿隘口前的清代石匾,并以拓印和繪畫的方式記錄古宅門環及磚雕紋樣。研學之后,幼兒用廢舊紙箱和彩泥成功制作出微縮古厝模型一帶馬鞍墻和騎樓連廊。在搭建微縮模型時,幼兒特別關注到林芳德故居的獨特之處,將地下八卦厭勝物的神秘元素以彩繪符號融入模型地基設計,用黏土重塑精美木雕與石雕細節,尤其注重還原門廳鳳凰木雕的靈動造型和門楣的異域風情紋飾。教師借此引入文化交融知識,組織幼兒探討“古宅里的絲路密碼”,鼓勵他們用黏土拼貼想象中的古代貿易場景,讓傳統建筑文化與跨地域交流故事在幼兒的創意表達中鮮活呈現,進一步深化幼兒對歷史文化的理解與傳承意識。
3.“民俗體驗 + 繪本”的活動課程設計
“民俗體驗 + 繪本”活動課程以繪本為文化媒介,將傳統民俗的儀式感和趣味性轉變為幼兒可以參與的活動,幫助幼兒理解節日背后的文化含義。教師需依托節慶習俗和民間故事創設沉浸式活動氛圍,設計手工、游戲、演出等多元體驗形式,使幼兒在交往中深入體驗民俗魅力。
以《老鼠嫁女》為例,繪本根據經典民間故事改編,通過風趣幽默的圖片展現了老鼠全家為女兒挑新郎的全過程,并融入敲鑼、打鼓抬、花轎等民俗元素。在課程執行階段,教師首先帶領幼兒共同閱讀繪本,并深入分析角色性格,如“嬌艷可人的鼠新娘”“氣宇軒昂的太陽公公”。其次,推出“戲服設計師”游戲,鼓勵幼兒利用彩紙和亮片制作老鼠頭飾和花轎道具。最后,組織角色扮演活動。幼兒分組扮演不同的角色,并用當地方言哼唱改編后的童謠:“嘀嘀嗒,嘀嘀嗒,老鼠家里辦喜事咯,有個女兒要出嫁了!”教師還將民俗故事和戲曲文化結合起來,配合繪本中熱鬧迎親的場面,導入戲曲《游園會》中的音樂,指導幼兒使用蘭花指、云步,以戲曲人物為摹寫對象,在唱、念、做、打中體會傳統文化的多元魅力。
三、傳統文化繪本助力幼兒園班本課程構建的實踐
首先,構建“三位一體”的課程設計體系,由幼兒園教師、文化領域專家和非遺傳承者共同組成開發團隊。教師負責了解幼兒認知特點和教學規律、文化專家進行學術指導、非遺傳承人負責技藝傳授。例如,在制作春仔花繪本的過程中,教師負責設計故事情節,文化專家負責審核文化表達,非遺傳承人負責指導工藝細節。
其次,運用“主題式融合”的教學策略,圍繞馬巷古鎮文化,以繪本閱讀、實踐體驗和藝術創作為主題單元。“馬巷的非遺探”主題單元涵蓋春仔花繪本的閱讀和制作體驗,以及漆線雕故事的分享和圖案設計等系列活動,旨在幫助幼兒在系統化學習過程中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高度重視游戲化設計理念。例如,將南音課程轉變為“音符尋寶”游戲、將戲曲動作的練習形式設計成“角色模仿大賽”,激發幼兒的參與熱情。課程最后,建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運用過程性評價和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過程性評價以幼兒參與課程活動的程度、合作能力和文化理解表現等為主要內容,并以觀察記錄表和活動照片為載體;成果性評價通過幼兒繪本創作、手工作品和表演展示進行評價。同時,引入幼兒自評和同伴互評,促進幼兒批判性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教師還要強化課程資源建設,搜集整理相關繪本形成傳統文化繪本資源庫,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此外,教師需積極構建家園共育機制,組織“親子古建筑研學”等活動,邀請家長和幼兒共同瀏覽繪本和參觀歷史遺跡。這不僅能加深親子之間的情感紐帶,還將擴展文化教育的影響范圍。
最后,深化課程動態優化機制,實現“實施一反饋一迭代”學習閉環。幼兒園需定期開展教師、家長、幼兒三方座談會,收集課程實施中的問題,并結合文化專家建議調整教學內容;邀請非遺傳承人定期入園開展觀察教學活動,對工藝傳授細節提出改進意見;更新繪本資源庫與教學方案,讓傳統文化教育在動態調整中更貼合幼兒發展需求,持續提升班本課程的文化浸潤實效。
四、結語
以傳統文化繪本為馬巷古鎮文化班本課程建設的載體,實現了傳承地域文化和創新幼兒教育的有機結合。展望未來,教師需要不斷挖掘古鎮資源稟賦、整合繪本資源、健全課程評價體系,為幼兒帶來更加豐富的文化體驗,促進其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 本文系2023年度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基于馬巷古鎮文化的幼兒園班本課程構建研究”(課題編號:FJJKXQ23-02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