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行政事業單位財會監督管理工作的意義
從財務監管的角度審視,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工作地位舉足輕重,其職能的發揮直接關系到單位財務行為的規范性和透明度,影響著國有資產的使用效益及其分配的合理性,進而對服務水平及公眾信任感產生直接影響。隨著對公共財務透明度和績效標準的持續提升,一流的財務管理工作在確保財務數據的精確性、協助管理層制定科學決策、滿足外部監管要求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僅確保了公共資源的恰當分配,而且強化了內部決策流程,提高了外界對其信賴感。此外,對財務風險的監管與預先防范是財務管理的核心要素,這對于保持單位的財務穩健及推動其長期發展至關重要。有效的財務管理使得單位能夠迅速發現并應對可能的財務隱患,防止經濟上的損失,保障了財務基礎的牢固。
二、財會監督的要素構成
1.財會監督的主體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意見》”),提出要強化會計監管各職能部門之間的合作,建立財政部門、相關部門和各單位之間的協調機制;構建中介機構與行業協會等監管實體的互動協作機制。《會計法》明確了單位內部控制的規范要求與監督、政府的監管和社會的監管三個方面的監管,都明確了兩者之間的協同作用;相輔相成,相輔相成。《會計法》與《意見》對會計監督的對象具有較強的一致
性,分別是:對內部會計工作的監管執行,對外部中介及行業協會的社會性監管,以及對政府及相關部門的行政監督職能。
2.財會監督的內容對財會管理進行監察的工作重點涉及財政、財務以及會計三大領域。在財政監察方面,重點著眼于宏觀經濟領域,包括對財政稅收法規的實施、財政政策的落實以及預算管理的核心環節進行監管;而在財務監察方面,關注點轉向中微觀經濟領域,具體涉及到各個單位會計事務的處理、財務活動的規范以及內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與實施情況;至于會計監察,則專注于微觀經濟領域,主要對各單位的具體會計操作、會計資料的完整性、會計報表的準確性和會計信息真實性等方面進行監督。
三、財會監督的目的
財務監管的核心宗旨在于其價值的充分發揮。在經濟活動全鏈條中,財務監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對全面嚴格治理黨紀,對權力的行使與制衡,經濟活動的執行,風險的預防和控制,運營成本的削減,會計資料品質的提升,以及工作效率的增加等方面起到監督、催促、控制、促進和執行的多重功能,同時也為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優化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正是基于這些功能,財務監管成為了黨和國家監督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并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新形勢下強化行政事業單位財會監督管理工作的相關建議
1.規范行政事業單位政府采購
完善政府采購制度。推行全員參與制,提高采購、財務、審計等各部門之間的合作效率,健全相關的規章制度和工作程序。依據相關規范與資金分配準則,針對性地進行預算制定的培訓工作及市場調研活動,同時融合單位內部各職能部門搜集、整理的采購需求資訊與審查核實流程,為確立采購預算提供了穩固的根基。 ② 改進政府物料購置流程及財務預算執行;在物料選購環節,所有適宜公開競標的政府項目,須嚴格遵循公開競標的流程進行。而對于未觸及公開競標限額的政府項目,則需結合具體情形,實施競爭性協商或其他非公開競標手段,以防違法亂紀。在財務預算執行方面,需恪守預算與執行統一性原則,針對超支采購行為,應深入探究需求部門的實際需求;并提交專門的預算調整申請,向有關部門和財務部門進行審核和核準,確保程序完整,有跡可循,保證政府物資采購成本不超出年初預算規定的范圍。 ③ 加強行政事業單位采購履約審核。驗收環節在政府采購流程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不論是物資、勞務還是建設項目,必須由具備專業知識的內部職員或委托外部專業機構進行驗收工作。同時,內部審計與紀檢監察部門應當積極介人,保障各項手續完備、產品質量過硬、服務水準上乘、工程質量達標
2.不斷完善審計制度
關鍵在于打造一套自主性強、運行高效的內部審計機制,以保障財務活動的規范性與高效率。具體而言,需對財務報表的精確度和規范性開展定期的審核工作,并對內部監控系統
的執行成效進行查驗。另外,內部審計機構須配備充分的權限與資源,以便對機構的財務和業務流程進行徹底的探究與評估,以及時發現并處理可能的風險與問題。 ② 強化內審團隊的業務能力和職業道德至關重要,這保證了審計工作的開展能夠保持獨立性與公正性,進而提升審計的品質與成效。 ③ 針對強化外部審計工作,可以采納獨立第三方審計機構,對行政事業單位實施周期性的財務審核與評價,以此提升財務的公開性與可信度。外部審計不僅可以從客觀視角檢驗財務報告的真實性與可信度,還能夠評價單位內控體系的健全程度,并提供相應的優化建議。因而,各級行政事業單位應當積極與外部審計機構展開合作,確保提供完備的信息支持和必要的協助,并且對于審計報告中提出的問題及建議,應予以高度重視,及時采取整改措施進行改進。為了提升外部審計的工作效果,建議實施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的定期更換制度,避免過度熟悉帶來的審計質量影響。
3.強化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塑造高效內部控制環境。優化內部控制組織結構,堅持崗位分明的管理準則,確立不同決策、執行及監督崗位的職能界限,對核心崗位執行雙重要求標準,既要符合專業技能資質,也要達到職業道德標準;針對機構的業務特性,整理決策流程,制定一套涵蓋全方位、分層級、全體員工共同參與并遵守的內部控制規范及具體操作流程,建立責任追溯機制,指派專員負責實施,強化制度的執行力度、監管效能、制約力量、檢查頻率和評價體系,確保內控措施得以有效落實;提升宣傳和培訓工作力度,將內控作為單位管理的重點環節,開展面向全體員工的培訓,特別是高層管理人員和領導班子,需在內控制度執行中起到榜樣和監督作用,使內控理念深入人心,融入到各項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一個正面的內部控制文化氛圍。 ② 強化風險控制策略。建立全員融入的風險控制體系,增強全體員工對風險的認識,實施針對性的風險控制教育課程,持續提升員工在風險辨識、風險解析、風險評估及風險應對方面的專業能力;明確細化各組織層級及業務流程中的風險控制目標,針對核心管理部門,如內部控制專門機構,以及財務部、內部審計處、紀律檢查與監察部門、采購中心、基礎設施建設部門和資產管理部門等關鍵職能機構,其職責范圍包括預算編制與執行、資金運作監控、資產分配與調度、合同審核與簽訂、以及政府采購流程等關鍵職位;采取計劃性與臨時性相結合、定量分析與定性評估相輔相成的監督方式,對潛在風險進行排查和分析,全面評估管理過程中潛在的風險因素,跟蹤風險變化,對風險進行分級排序,采納恰當的措施以管理風險,主動防范風險挑戰。 ③ 提升信息交流效率。完善信息交流渠道,構建高效的信息交流體系,杜絕信息隔絕現象,確保各級員工掌握信息交流的標準要求,促進行政事業單位各相關部門間的及時交流與磋商,及時應對問題,及時調整管理策略。
總體而言,在當前時代環境之下,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的監督管理迎來了更高標準的具體化要求,同時肩負起了更加重大的職責。各相關單位必須深刻理解加強財務會計監督管理的緊迫性。在對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會計行為的監管過程中,相關部門需結合具體情況,建立健全高效的聯動體系,保障財務會計監管工作的順利實施,以期達到預期的監管成效,促進行政事業單位的良性發展。
(作者單位:青島市市北區遼源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