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3-1085(2025)08-0122-03
1病原特征
雞傳染性支氣管炎(InfectiousBronchitis,IB)是由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IBV屬于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是一種單股正鏈RNA病毒,病毒顆粒呈球形或橢圓形,直徑約為 80~120nm ,具有囊膜結構,表面分布有纖突蛋白。該病毒基因組長度約為 27kb ,編碼多種結構蛋白與非結構蛋白,其中棘突蛋白(S蛋白)在病毒附著宿主細胞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IBV具有顯著的遺傳多樣性和抗原變異性,目前已鑒定并分離出數十種血清型和基因型的毒株,且新的變異毒株不斷出現。這種高度變異性主要源于:病毒RNA聚合酶缺乏校對功能,導致復制過程中產生的錯誤無法及時糾正,積累了大量突變,加之其獨特的套式轉錄方式,不同毒株間的基因片段可獨立轉錄成mRNA,這進一步加劇了病毒基因組的重組和重排。
在理化特性方面,IBV對復雜環境表現出較強抵抗力。病毒在低溫條件下穩定性較強,4℃環境中可存活數月,
以下甚至能保持數年活性;
但在高溫條件下易失活,56℃處理 15min 即可滅活。該病毒對酸堿敏感,當pH值超出3~10范圍時會迅速失去感染力。過氧乙酸、戊二醛、含氯消毒劑等常規消毒劑,均可有效殺滅病毒[2]。
2流行特點
2.1易感動物
雞是IBV的主要自然宿主,任何品種、日齡和性別的的雞均具有易感性,但不同日齡雞群的臨床表現和病理變化存在差異。雛雞(尤其是6周齡以內)感染后癥狀最為嚴重,成年雞感染后癥狀相對較輕,但易成為持續排毒的長期帶毒者[3]
2.2季節分布
該病全年均可發病,但在冬春季節呈現明顯的高發趨勢。一方面,低溫環境利于病毒在外界存活;另一方面,為了保溫,雞舍通風往往不足、氨氣濃度升高,進而損害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增加感染風險。氣溫下降時或者防寒保暖不及時、寒冷應激均可導致傳染性支氣管炎在雞場內流行和傳播。
2.3流行特征
IBV在雞群中傳播極為迅速,一旦發生往往在1~2d內波及全群。發病率甚至可達 100% ,死亡率則因毒株毒力、雞群日齡、免疫狀況和飼養管理水平而異,通常在 5%~30% 之間。康復雞可長期帶毒(長達50d以上),并通過呼吸道分泌物和糞便持續排毒,成為疫情復發的潛在隱患[3]。
3傳播方式
3.1直接傳播途徑
直接接觸是IBV傳播的主要方式。IBV存在于感染雞的呼吸道分泌物、唾液和糞便中,通過雞只相互打斗、交配、啄羽等密切的接觸行為進行傳播,集約化養殖環境中的高密度飼養方式為病毒在群體內擴散提供了有利條件。
3.2空氣傳播
氣溶膠傳播也是IBV擴散的重要途徑。病雞咳嗽、呼吸和打噴嚏時產生的飛沫可攜帶大量病毒,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并隨氣流擴散。在通風不暢的雞舍,病毒以氣溶膠的形式懸浮在空氣中,病毒被微小顆粒攜帶,能夠通過空氣傳播數公里之遠,易造成遠距離和長時效傳播。
3.3間接傳播途徑
被病毒污染的飼料、飲水、墊料、設備、運輸工具以及人員衣物等均可成為傳播媒介。特別是糞便中含有的大量病毒,若處理不當,可造成環境污染和持續傳播。
4臨床癥狀
4.1呼吸型表現
呼吸型雞傳染性支氣管炎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病型,潛伏期通常為 18~36h 。病雞初期表現為精神沉郁、食欲減退、羽毛蓬松,隨后出現典型的呼吸道癥狀,包括咳嗽、甩頭、噴嚏、氣管啰音、發出尖銳叫聲,嚴重者伸頸張口呼吸,夜間可聞明顯喘鳴音,剖檢顯示鼻腔、喉頭及氣管內分泌物增多,黏膜內有明顯的水腫和充血表現[4]。雛雞感染后病情較重,常伴發氣囊炎,死亡率較高;成年蛋雞則以產蛋下降為主要特征,出現軟殼蛋、畸形蛋等。
4.2腎型表現
腎型雞傳染性支氣管炎多見于3~7周齡雛雞,病程呈雙相性:初期表現為輕微呼吸道癥狀,持續2~3d后緩解,隨后出現多飲多尿、白色水樣腹瀉等癥狀。病雞因尿酸鹽沉積導致腎功能衰竭,表現出脫水、消瘦癥狀,腎小管和輸尿管擴張并充滿尿酸鹽,剖檢可見腎臟腫大蒼白,表面呈花斑樣,形成典型的“花斑腎”。死亡率因雞群的管理條件和感染程度有所差異,雛雞死亡率相對較高,可達 20%~30% 。
4.3腺胃型表現
腺胃型雞傳染性支氣管炎主要侵害20~30日齡的雛雞,育成雞和產蛋雞偶有發生,發病后病程較長(可達3周以上)。初期表現為咳嗽、流鼻涕、噴嚏等呼吸道癥狀,伴隨精神萎靡、食欲下降,排白色稀便或水樣糞便。后期病雞食欲廢絕、迅速消瘦,最終因衰竭或脫水死亡。剖檢表現為腺胃顯著腫大、胃壁增厚,乳頭出血潰瘍。該型對肉雞生產性能影響尤為嚴重,可造成較嚴重的經濟損失[5]。
5診斷要點
5.1臨床診斷
根據特征性癥狀(呼吸困難、咳嗽、喘鳴、打噴嚏、產蛋下降等)、病理變化(腎臟、輸卵管、消化道病變等)和流行病學特點(傳播迅速、冬春季雛雞高發等),可做出初步診斷,但需注意與新城疫、禽流感、支原體感染等呼吸道疾病鑒別。腎型IB確診時還應與痛風病、維生素A缺乏癥等相區分。
5.2實驗室診斷
病毒分離鑒定是確診的常備手段,通常采用雞胚尿囊腔接種或氣管環組織培養,該方法缺點是培養過程對操作環境要求嚴格,且費時、費力,存在漏檢可能;血清學檢測(如ELISA、HI試驗)可用于抗體水平監測,缺點是不易區分疫苗免疫抗體和野毒感染抗體;分子生物學方法具有快速、靈敏、特異等優點,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監測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學方法是RT-PCR,不僅能檢測病毒核酸,還可進行基因分型,為流行病學調查提供重要依據;熒光定量PCR則具有高度的靈敏性和準確性,可在定量檢測病毒載量方面為病情監測提供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6 防控措施
6.1免疫接種
疫苗接種是防控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核心策略。常用的疫苗包括弱毒活疫苗(如H120、H52)和滅活疫苗。弱毒疫苗免疫效果好,但存在一定毒力增強風險;滅活疫苗安全性高,免疫效果稍差。免疫程序應結合流行毒株進行制定:4~7日齡首免(H120滴鼻或點眼),3~4周齡二免(H52飲水或噴霧),開產前要接種滅活疫苗。
6.2 及時發現和處理
建立完善的疫情監測體系,每日觀察雞群狀態,發現異常立即隔離并采樣檢測。確診后迅速劃定疫點,對病雞進行撲殺和無害化處理(深埋或焚燒),對污染場所實施徹底消毒,推薦使用過氧乙酸( 0.5% )、戊二醛( 2% )等高效消毒劑,每天1~2次,連續1周。全群實施緊急免疫和藥物預防,控制繼發感染。
6.3強化飼養管理
6.3.1 環境控制保持雞舍適宜溫濕度(雛雞33~31℃,成雞
;相對濕度 55%~65% ),確保通風良好,但要避免賊風。控制飼養密度(肉雞 ?10 只 /m2 ,蛋雞 ?6 只 /m2 ),糞便需要定期清理以減少空氣中的氨氣濃度(雛雞 <7.08mg/m3 成雞 <14.15mg/m3 )。實行全進全出制,批次間徹底清洗消毒,空舍期不少于2周。
6.3.2營養管理全價飼料的營養配比需確保蛋白質、維生素(特別是A、E、C)和礦物質均衡。在飲水中添加電解質(如 0.1% 碳酸氫鈉)和免疫增強劑(黃芪多糖、益生菌等),可起到緩解應激和提升肌體抵抗力的作用。做好飼料定期抽檢工作,嚴禁使用霉變飼料,定期清洗消毒飲水系統。6.3.3生物安全措施嚴格做好引種檢疫工作,新進雞只需隔離觀察2周以上。人員、車輛、器具徹底消毒后才能進場,生產區設置消毒池和更衣室。嚴格執行病死雞無害化處理流程,禁止隨意丟棄或出售。定期開展滅鼠、殺蟲工作,切斷潛在傳播途徑。
通過上述綜合防控措施,結合科學免疫和精細管理,可有效降低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發生率和危害,保障養雞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桂芳.雞傳染性支氣管炎流行特點與防控難點[J].中國畜牧業,2024(21):63-64.
[2]劉幸幸.雞傳染性支氣管炎流行防控難點與防治措施[J].農業工程技,2024,44(33):115-116.
[3]王國榮,李豐耘,王國成.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發展現狀與防治措施[J].家禽科學,2025,47(2):91-93.
[4] 楊樹梨.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臨床表現及防治策略[J].畜禽業,2024,35(4):89-91.
[5]張波,張世軍.蛋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診斷與防控[J].畜禽業,2025,36(2):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