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基層調研時,聽到群眾講了這樣一則故事。某單位在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方面,結合自身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努力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初步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新模式,也引起上級部門與有關領導的注意。領導表示,詳細了解后,爭取能在更大范圍內推廣當地的做法和經驗。
然而一石激起千層浪,單位負責人一看事情“鬧大”,極有可能與自己的前程、前途相掛鉤,于是開始“多想”,琢磨這里是不是做得不對?那樣做領導是不是更喜歡?由此不吝把以前的做法推倒重來,反復琢磨、再三包裝,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新模式必須奪人眼球、格外吸睛,確保討領導歡心,讓領導滿意。
只可嘆,最后弄巧成拙,事情居然“黃了”。原來,領導看了該單位的總結報告,覺得所謂總結、提煉、升華后的做法和經驗,與先前聽到、聽說的情況有異,尤其與他地已有的成熟模式與通行做法相類似,有亦步亦趨、“吃別人咬過的饃”的嫌疑。
明明有自己的創新做法和經驗,剛開始“白里透紅”,與眾不同,為何到最后“泯然眾人矣”?明顯地,緣于下情上達過程中,遭遇了“腸梗阻”。其中,有一個自以為是、自作聰明,擅自添油加醋、涂脂抹粉的加工環節。
換言之,初始的原汁原味不再,一給領導報告,就“規整”得“閹割”了自己的特色,拿出來的成果定然味同嚼蠟。由此,給黨員干部干事創業帶來的深刻啟迪、深遠啟示,就是一事當前應該、也必須遵從原始原貌,尤其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力戒以主觀臆斷、長官意志、官僚作風消解了群眾匠心獨運、別出心裁的發明創造。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共產黨做事的一個指導思想就是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強調“領導要有水平,水平從哪里來?水平來自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掌握,而規律性的東西,正是蘊藏在廣大群眾的實踐中”。事實也是如此,昔日安徽小崗村十八位農民按下紅手印,催生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福建武平縣農民拉開林改的序幕,激活了大片沉睡的山林;源于基層治理實踐的“楓橋經驗”在新時代發揚光大,助推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凡此種種,無不說明發明權屬于群眾,知識產權同樣屬于群眾,即便后來有所升華,有了新版本,也一定是萬變不離其宗,而非改頭換面,以無底限的涂脂抹粉掩蓋、屏蔽了冒熱氣、沾泥土、帶露珠的原汁原味。
母庸置疑,群眾并非先知先覺,能夠創造性地走出新路、另辟蹊徑,大抵緣于敢想敢試敢闖,所以縱然讓人眼前一亮、嘖嘖稀奇,也必定或多或少存在著“蘿卜快了不洗泥”的情形,要求經由后期的總結歸納、加工裝修,日漸變得成熟沉穩。但無論如何,這都不是“舍本逐末”的理由,也非“買續還珠”的緣由。
譬如,當初寫入中央一號文件的“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其發端正來自湖北省荊門市一些農民群眾的首創,而起初的提法不過是“連片耕種,碎田變整田、小田變大田”“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無視源頭活水,似是而非想當然,抑或干脆坐在辦公室里拍腦袋決策,囿于“根脈”拋棄、“魂脈”丟棄,只能是“花架子”立不起來,到最后“人又吃了虧,戲還不好看”。
實踐中,一些地方同樣是對群眾的創造、發明、新穎作為等進行推廣,為何不但沒有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反而實現領導滿意、群眾樂意的雙贏?秘訣即為把調查研究作為基本功,借由深入深刻的調研,把新生事物的精髓精華、內蘊內涵搞清楚、弄明白,進而實現由特殊到一般、由個性到共性的水到渠成、渾然天成。由此內中固然也有再加工的成分,卻絕非恣意地涂脂抹粉,終至面目全非、“判若兩人”
對于黨員干部而言,對于地方的做法與經驗,需要科學地進行總結與提煉,能夠在堅持原汁原味的基礎上,作恰如其分的包裝或修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下情上達既是一種工作能力,也是群眾立場、群眾感情的檢驗,是有無正確政績觀、事業觀的考驗,這要求黨員干部尤其領導干部深悟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真正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確保之后的頂層設計與群眾的發明創造高度契合。(作者系湖北省荊門市委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