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產的純電車又降價了,壓力大得喘不過氣…\"記者在采訪“國補”退潮現象時,某新能源車企銷售顧問的感嘆道出了行業困境。隨著國家補貼政策全面退出,新能源汽車市場進人“后補貼時代”,但消費增速放緩的同時,人局造車的企業數量卻較前幾年大幅增加。該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從今年年初開始,他們的車幾乎每月都會小幅降價,“剛推出的一款新車,價格比去年同期低了近3萬元,但仍然賣不動。”
“價格戰\"帶來的利潤壓縮,不僅影響產品質量,更直接傳導至售后和維修環節。受訪車企透露,具備維修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電機控制器、驅動電機(即\"三電\")核心部件資質的售后維修中心占比不超過 30% ,動力電池專項維修缺口尤為突出。很多4S店只能進行基礎配件更換,要想維修核心部件,需要轉至特定維修點。售后和維修的不便,也提高了4S門店的顧客投訴率。
這直接影響了企業在人才培養上的投入。工人日報此前報道,新能源汽車維修人才出現了大量缺口。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會長張延華表示,在汽修業超百萬的人才缺口中,新能源汽車售后服務人才缺口占了 80% O
新能源汽車維修行業也正面臨“高薪難聘良才\"的尷尬境地:部分車企為爭奪高端維修人才開出翻倍薪資,但仍長期招不到合適員工。而現有從業人員,大部分僅能完成電池的基礎檢測與維護,能對電池衰減曲線、電機運行參數等核心數據進行深度分析的技術人員很少,高端維修人才嚴重匱乏。
不少車企為縮減開支,減少了內部技能培訓項目,一些與職業院校合作的實訓基地建設也逐漸陷入停滯。受訪者告訴記者:“‘價格戰'下,企業現金流壓力比較大,只能優先保證生產和銷售,售后的人才培養這類長效投人不得不往后放。“這一現實狀況與國家大力倡導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導向顯然相悖。
在產業鏈另一端,電池回收領域的人才培養同樣面臨困境。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越來越大,動力電池退役潮可能會加速到來。“投了幾十份實習簡歷,只有幾家企業有回復,還都表示在電池回收與再利用上暫時沒有專崗,只能去其他崗位實習。”牛津大學某物理學在讀博士的研究方向是新能源電池回收技術,為回國就業提前規劃實習的她遭遇求職窘境。
她向記者說明了自己的推測:“國內車企重心都在新車銷售和市場擴張,絞盡腦汁地想怎么賣出更多的新車,提升市場占有率,可能不會投入很多資金到新能源電池的回收與再利用上,對未來回收環節的人才儲備缺乏規劃。”在她看來,這可能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還沒到時候”。盡管國家出臺了《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辦法》等最新政策,但企業落實力度不足,長遠來看,會制約新能源電池產業的綠色發展,也會讓相關專業學生陷人“學用脫節\"的困境,加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人才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