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油畫技法向平面化語言的轉化延展
(一)傳統技法的系統性認知與運用
油畫中的古典技法長期以來都是寫實繪畫的重要表達手段。在學院派學習階段,筆者逐步建立起對傳統技法的系統性認知。通過剖析古典大師作品可知,古典油畫中精心設計的視覺引導路徑,體現了畫家對觀者思維軌跡的巧妙把控。這表明藝術創作并非單純對現實的客觀再現,更蘊含著對觀者心理和情感的引導。
因此,在創作過程中,筆者十分注重畫面的構圖與色彩搭配。通過學習間接畫法,筆者深刻體悟到時間在藝術創作中蘊含的哲學意義。多層透明色釉的疊加,模仿自然光線在物體表面的折射,這種“慢創作”將時間物化,讓創作者和觀者都能感受到繪畫過程中時間的流逝,體會每一筆的意義。在此期間,筆者創作了大量以人物為主的寫實作品,如《屬于我的光明》《規則系列》等,力求讓觀者在欣賞作品外在形式的同時,產生強烈的情緒共鳴。
(二)材料物質性在油畫創作中的重要意義
在深入研習油畫技法的過程中,筆者愈發深刻地認識到材料的物質性在油畫創作領域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亞麻布獨特的經緯結構,不僅為顏料附著提供了基礎載體,其疏密程度還能對顏料的滲透與堆積產生影響,進而塑造出畫面不同的紋理質感。顏料的顆粒質感同樣關鍵,粗顆粒顏料能營造出厚重、粗糙的視覺效果,而細顆粒顏料則可打造細膩、平滑的畫面質感。媒介劑的黏稠度,決定了顏料的流動性與干燥速度,對色彩的融合與過渡起著調控作用。
這些材料的物理特性相互配合,共同塑造了油畫獨一無二的質感。材料的選擇和運用直接關系到作品的質感和最終呈現效果。因此,在創作過程中,筆者始終將材料實踐擺在重要位置,依據創作主題與情感表達需求,對不同材料進行反復篩選與搭配,力求讓作品達到最佳呈現效果 。
二、平面化語言繪畫作品中的情感表達
(一)個人情感的直觀與隱喻表達
筆者早期創作側重于個人情感的直觀表達,作品主題多與青春相關。正如王朔在《動物兇猛》中描述的少年情感一樣,筆者當時的情感表達熱烈且直接,難以精準把控。在這一時期的作品中,筆者多采用隱喻手法,將內心感受通過擬人化的動物形象呈現出來。例如,《動物兇猛》《莫比烏斯環的回響》等作品,借助杜賓犬這一意象進行隱喻表達。在筆者眼中,杜賓犬象征著暴力美學,代表著熱烈的情感抒發。
然而,傷痕美術在心中留下的詩意情懷,讓筆者意識到單純熱烈的表達略顯激進。于是,作品中出現了杜賓犬與繁花共處同一空間的場景。以《動物兇猛》為例,齜牙咧嘴的杜賓犬與身后的繁花形成強烈沖突,營造出戲劇化效果。此外,筆者注重處理繪畫本體圖像和語言的關系,通過強烈的色彩對比和富有節奏感的構圖,形成視覺沖擊,促使觀眾與畫面中的動物對話,感受生命的震撼與感動。
(二)法度與自由關系的探索與表達
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追求自在游弋,因此法度與自由的關系是藝術創作中常被思考的命題。無論是繪畫還是現實生活,都需要在規則中尋求突破。在《規則里也有自由》系列創作中,筆者延續了之前的繪畫語言,在創作題材和表達方式上進行創新。該系列沿用寫實油畫技巧和戲劇性沖突的構思,反思規則與自由的關系,展現打破現實束縛、重獲自由的喜悅。畫面中,在櫥窗燈光下揚起頭顱的丹頂鶴、樓群中突兀長出的樹、避開樓宇鋼架的光束等元素,隱喻著“外在”與“內在”“自由”與“有度”的有機統一。
(三)個人藝術之旅的突破與蛻變
東西方藝術在歷史的長河中持續碰撞與交流,給筆者帶來深刻啟發。在博物館目睹修拉的《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原作時,筆者被作品科學化的視覺建構方式所震撼。隨著觀賞視距的改變,畫面光色效應震顫,營造出空氣顫動的幻覺。這次體驗讓筆者對平面語言有了全新認知,將其視為經過高度提純的視覺語法。基于這一認識,筆者重新審視個人創作,思考如何將平面化處理方式融入作品。此后,筆者通過大量寫生實踐,嘗試將后印象派的色彩構成理論與中國傳統色彩理論相結合。在創作過程中,將描繪對象解構為幾何矩陣,通過精準控制色塊面積比例,營造二維平面中的空間韻律。這種方法既保留了對象的形態特征,又賦予了作品全新的視覺感受。與此同時,作者致力于傳統元素的當代轉譯。以作品《尼日爾早市》為例,運用扇形筆模擬壁畫剝落的斑駁感,借助刮刀飛白技法模仿歲月痕跡,通過層層疊加中國傳統色彩,為畫面賦予時間維度。作品既散發著傳統元素的韻味,又具備現代藝術的視覺沖擊力。此外,筆者將中國畫的平面意識植入油畫創作,在保留油畫質感的同時,融入中國圖示的意境與韻味。該作品成功入選“中國美術世界行成果匯報展”,進一步激勵筆者在藝術創作道路上持續探索。
三、平面化語言繪畫創作中的人性關懷
(一)平面化語言下的人文映照
傷痕美術不僅關注個人主義精神和個體自由,而且更注重描繪大時代背景下普通人的命運,表達對平凡生命的關懷。繪畫作為反映世界的媒介,是感知時代的重要方式。成為職業畫家后,筆者意識到繪畫創作不僅要展現個人情感和繪畫技術,更應傳達對社會的關懷和對時代的思考。
自2020年起,時代的不確定性促使筆者嘗試通過作品喚起小群體的共同記憶,讓人們回想起曾經的時光和故事,感受沉淀的情感和記憶。為實現這一創作意圖,筆者選擇貼近生活的題材進行創作。筆者認為,當代藝術源于生活,應成為生活及其觀念發展的代言者,讓生活在藝術的映照下更加清晰。基于這一思路,筆者創作了《小城系列》作品。該系列以中國西南地區的小城鎮為背景,描繪當地人的生活狀態、風土人情和民風民俗。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能引發共鳴和思考。其中,《小城故事》系列作品源于樂山金口河紅華理發店。這家理發店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家三線建設的歷史見證,也是當年熱血青年響應號召參與三線建設的縮影。如今,理發店依然營業,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見證著時代的變遷。為展現這段歲月的價值,筆者調整繪畫語言,運用具有記憶屬性的平面化語言,弱化作品體積感,呈現作品主題和質樸情感。除《小城故事》外,《夏日的小歡喜》《美好時光》《世事如煙》等作品,以家庭生活為背景,運用平面化處理手法,將生活中的碎片化場景藝術化呈現,融入筆者對生活的深刻理解與感悟。
(二)平面化語言下彝族題材油畫蛻變
在油畫創作領域,少數民族題材占據重要地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藝術家通過創作反映彝族人民生活的美術作品,為這一題材注入豐富內涵。筆者身處西南地區,有大量機會參與民族地區的采風寫生,積累了豐富素材。在創作過程中,筆者將這些素材與平面化構成的創作語言相結合,展現新時代彝族人民的精神風貌。
以作品《遠方》為例,畫面中交易的人群與遠處的大山形成強烈對比,具有天然的秩序美感。在處理畫面空間時,筆者弱化形象之間的復雜關系,注重平面化和簡潔化處理。通過精心布局色彩和肌理,營造出富有詩意的氛圍,引導觀眾展開遐想。這一創作實踐開啟了筆者對平面化語言在彝族題材油畫創作中的應用探索。
在大涼山題材創作過程中,筆者創作了《暖陽》,該作品運用現代平面化語言詮釋了彝族牲口市場。在構圖上,將密集人群簡化為符號化剪影,將遠山輪廓壓縮為裝飾性線條,簡化畫面構圖,增強形式感與節奏感。在色彩運用上,大膽采用傳統披氈的靛藍與橙黃碰撞,實現現代文化與傳統人文的對位,既展現彝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又反映多元文化交融的時代特征。在材料運用上,筆者在油畫顏料中融入蕎麥殼與沙土,使畫面散發土地般的厚重氣息,增強質感與層次感,寓意彝族人民與土地的深厚聯系。通過《暖陽》的創作,筆者深刻體會到藝術創作不僅是對形式的追求,更是對文化、歷史和情感的深度表達。回顧創作歷程,從早期對文學性、戲劇性場景的描繪,到如今對現實生活的細膩刻畫,盡管創作主題發生變化,但筆者對真實生命狀態的關注始終如一。這種對創作理念的堅守,讓筆者在藝術創作中實現自我成長,將人文關懷融入每一幅作品。
四、主題創作中色彩與構圖的多元突破實踐
(一)作品《小城故事》中時代交織下的色彩與構圖敘事
2020 年,筆者創作了《小城故事》系列作品。在創作過程中,筆者借助材料的獨特運用,為作品奠定情感基調。使用砂紙打磨畫布基底,混合石膏與丙烯模仿墻皮剝落效果,增強畫面質感,營造歷史滄桑氛圍。在構圖方面,將老理發店與微信二維碼并置,讓兩個代表不同時代的通訊符號在色層中相互滲透,直觀體現時代變遷,引發觀者對過去與現在的思考。在色彩運用上,該系列以褪色色譜為基調,局部嵌入光色塊,既維持畫面的古樸色調,又增強層次感與視覺沖擊力,同時寓意時間的流逝和記憶的交織,使作品更具藝術感染力。《小城故事》系列作品多次在中美協和油畫學會展覽中亮相,獲得廣泛關注。
(二)作品《美好時光》中日常生活下的色彩與構圖重構
《美好時光》聚焦生活現實題材,將普通生活常態納入繪畫視野,沿用《小城故事》中探索出的繪畫語言。在構圖上,通過空間解構、動態捕捉等手法,描繪妻子在廚房烹飪時與小孩互動的場景。將立式櫥柜抽象為綠色矩形,將地板瓷磚延伸為蒙德里安式的網格,簡化畫面構圖,增強形式感與現代感。在色彩運用上,以綠色為主調,金黃色為底色,利用色彩對比增強視覺沖擊力。運用斷續筆觸與刮刀飛白技巧帶出顏色,保留每一層底色,精準捕捉人物瞬間的動態美,賦予畫面動感與生命力。憑借獨特的色彩與構圖處理,《美好時光》在2023 年全國小幅美術精品展中脫穎而出,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三)作品《紅土之上》的地域文化下的色彩與構圖表達
2024年,筆者創作的《紅土之上》入選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該作品圍繞涼山彝族地區生活圖景展開探索。在構圖上,采用平面化構圖與幾何化色塊分割,呈現彝族新年集市的文化場景。通過不同色塊和形狀的分割與組合,構建視覺流動感與張力,增強畫面的形式感與現代感,引發觀者共鳴。在色彩運用上,為突出彝族地區的自然風貌,強化紅土的色彩張力,運用赭石與朱砂并置模擬涼山特有的地質肌理。借助色彩對比展現不同文化元素的交融。畫面中,前景人們試穿新衣、掃碼支付、電動車穿梭,遠處高鐵飛馳,通過傳統與現代元素的結合,展現彝族同胞的幸福生活,記錄脫貧攻堅的歷史性成就。通過這一系列作品的創作,筆者不斷探索色彩與構圖在主題創作中的多元可能性,持續突破藝術表達,為油畫創作注入新活力。
結語
通過繪畫實踐,筆者認識到平面化語言在主題油畫創作中具有獨特價值和廣闊應用空間。從傳統油畫技法向平面化語言的轉化,到作品中情感表達和人性關懷的融入,平面化語言為主題油畫創作帶來新的活力。藝術創作是一場無止境的探索之旅,筆者將繼續保持對藝術的敬畏之心,以開放的態度擁抱變化,以堅定的信念追求創新。正如德加所言,藝術是視覺的重構,筆者將繼續探索平面化語言與傳統油畫技法的結合,創造更具時代性的視覺表達,關注社會議題,用畫筆記錄時代變遷,傳遞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