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要求,每一門學科都要拿出 10% 的課時進行跨學科主題學習。項目化學習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在驅動性問題的引領下,讓學生處于豐富、真切、生動、開放的教學情境和實踐場景,對生活中真實、復雜的問題進行探究,促成他們在學習思考中實現自我的喚醒和提升。項目化學習不僅成為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催化劑,還成為學生走向社會的加油站。
一、挖掘生活化資源,讓小課堂融入社會大課堂
生活本身就是一部生動的教科書,相較于傳統課本這一“薄教材”,學生的真實生活無疑是更值得挖掘的“厚教材”。在推進項目化學習的過程中,中小學應當樹立學習與生活統一的教育理念,以項目化學習為研究支架,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生活的背景之中,全方位地增加課堂書本知識與當下社會及學生生活的多重“鏈接\"和多點“共振”。這樣不僅有助于將知識融入實際生活,還能為學生提供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不同視角,讓教育以鮮活、真實的方式發生,使學生的學習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
以“探索統計世界”項目化學習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用統計圖幫助人們解決實際問題\"這一大任務為驅動,將其分解成多個子任務,如對所住小區家庭寵物飼養情況的調查、對“雙減\"前后校外培訓班變化的調查、對小學生閱讀書籍偏好的類型調查等。每個子任務包含設計表格、收集整理數據、繪圖、查資料、寫報告等具體的小任務。
項目化學習應當圍繞真實世界的問題展開。這樣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動力,使他們更加主動地投入學習,在生活中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學習從“知識技能學習\"到“解決問題能力發展\"的轉變,讓學習變得更有價值。
二、創設生活化校園,讓小學堂變身為成長大天地
項目化學習的實施需要學校整合學習資源,優化校園學習環境,重構學習時空,突破學科邊界,重建評價生態。通過情境化、序列化、專題化設計,以沉浸體驗、小組互動、步驟達成、學生主場等方式,依托一個個基于真實情境的學習任務,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學生在靈活愉悅的時空里經歷自主、合作、探究的深度學習與實踐,從“做題”走向“做事”。
例如,某小學二年級數學組教師依托校內勞動教育特色資源,將課堂搬到種養基地,以“小小鵝舍的柵欄該換了”為主題,帶領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觀察、觸摸、實踐,認識一柞、一度、一步、一腳等身體上的\"尺”,探知估測和精準測量的不同。相較于坐在教室里捧著書本學習,這樣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有了更多的想象、表達和發揮空間,使他們真切體會數學學科的魅力。
項目化學習讓校園呈現多面與精彩,讓校園變得更有溫度,讓教育點點滴滴回歸本真。盡管項目化學習會涉及不同的學科,但“單一學科主導 + 其他學科輔助\"的模式更利于推進、落實教學工作。因此,項目化學習的推進不能依賴于一個學科、教師個體,而應從學校整體出發,以強化教師跨學科意識為先導,從資源整合、環境創設、課程統籌、課時安排、經費支持等各個方面做好頂層設計和總體安排,充分挖掘課程蘊含的生活要素,創新教學內容呈現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發揮學科融合的綜合育人功能,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愿望和期待,在學科實踐中實現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關鍵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三、設計生活化作業,讓小作業彰顯教育大智慧
項目化學習為優化作業體系建設,為用作業撬動學生學習方式變革打開了新的思路。項目化學習作業的設計,應注重發揮學校團隊智慧,從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角度去設計作業,尊重學生實際需求,在設計中融入生活“趣\"元素和社會“熱\"線索,縮短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讓作業從書本走向生活、從工具性走向精神性,讓學生個性化學習和興趣化學習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以小學科學“動物的庇護所”一課為例,教師設計了以鳥巢制作為主題的項目化學習任務。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分組查閱資料、收集材料并動手制作;其次,在成果展示環節,教師要求各小組從構思理念、材料選用、制作工藝到結構特點進行系統匯報;最后,教師組織小組間互評,依據包含牢固性、保暖性、舒適性、創意性等指標的評價量表,評選出最佳制作團隊。該項目化學習使學生在實踐中實現了從關注生態環境到踐行環保理念的認知提升。
生活是學生認知發展的根基,處處蘊含著教育契機??缭綄W科邊界、回歸生活本真的項目化學習,聚焦學科思維方法與探究路徑的深度學習,通過多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有效推動學生實現“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的學習范式轉型。這種動態學習機制將靜態知識轉化為可操作、可遷移、可創造的能力體系,使知識真正成為解決現實問題的工具。
在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聚焦學生身邊事、身邊人,挖掘并利用好現實生活這座“寶庫”,以項目核心問題為驅動,以學生認知沖突為切入點,精心篩選兼具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的研究主題。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方式,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思維方法和實踐技能解決現實問題。教師應將靜態知識轉化為實踐智慧,把抽象理論具象化為可操作的解決方案,由此培養學生搜集信息、語言表達、人際交往、團結協作等能力。
例如,五年級數學教師在“折線統計圖\"教學中,可設計“守護藍天白云\"項目。教師指導學生以近五年居住地空氣質量數據為研究樣本,通過數據采集、折線圖繪制、趨勢分析等數學實踐,結合科學課所學的大氣污染成因知識,開展“空氣質量影響因素\"探究活動。該項目既鞏固了統計圖表的繪制技能,又引導學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實現了從知識技能掌握到社會責任培養的進階。
在項目化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定位為學習活動的設計者與引導者。教師通過創設真實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認知支架和資源支持,幫助其自主完成數據收集、分析建模、結論推導的完整探究過程。這種以高階思維培養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將數學知識技能的學習融入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促進學生對知識本質的深度理解和靈活應用,最終實現學科素養的全面提升。
五、結語
項目化學習通過跨學科實踐,幫助學生建立全局視野和系統性思維能力。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溝通協調、團隊協作等核心素養,還能通過動手操作、實地調研等實踐環節,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解決問題和自主學習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這種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快樂成長中實現深度學習,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四、選取生活化問題,讓小項目助力素養大提升
項目化學習是一種強調創新思維、生成性學習、可持續發展與協作能力的教學模式,其核心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與能力。該模式的突出特征在于創設真實生活情境,將復雜任務解構為遞進式子任務,引導學生圍繞解決問題展開系統性思考與實踐。
參考文獻:
[1]周建秋.核心素養導向的項目化學習的內涵與教學路徑[J].現代中小學教育,2024,40(8):27-31.
[2]賈建國.中小學項目式學習運用的實踐審視[J].教學與管理,2023,(22):25-28.
(作者單位: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