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語思維品質的培養與提升固然需要結合具體的學科背景來討論,但拘泥于具體的學科或具體的教學實例難免不全面。應當指出的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從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教育學的普遍理論,從英語思維能力的培養中看到語言思維能力的發展,從個性中看到共性,再借助普適性理論來指導具體教學的實施。這樣一來,教學便實現了從個別到一般,再從一般到個別的辯證循環,可以填補與完善單一教學理論所存在的空白與不足。
一、結構和層次
結構和層次是文藝學中兩個相互區別而又有聯系的概念。
結構可分為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兩類。表層結構指文本各個部分的組織和安排,比如,如何開頭和結尾,何處詳寫和略寫,何處平鋪直敘和婉轉鋪墊等。而深層結構則需要為作品從主觀意象層次到物化形象層次提供過渡,它主要為思想提供形象以及為情感提供節奏。
層次與人在認識語言文字時的認知順序有關,分為感性形態、物化形象及主觀意象三類。就文本而言,其感性形態是“構成作品的物質材料”,即語言。人在閱讀文本時首先感知到的就是語言,在感知語言的基礎上構建心理和精神層面的形象。當心目中存在某種創作意圖時,作家只有將其物化成某種形象,才能將其呈現在讀者的眼前,換言之,語言文字所指向的特定形象體系就是物化形象。讀者在感知語言后,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文字信息在腦海中構成形象,從而將文字的形體與其意義聯系在一起,即在感知文本后,進入對其所構建的形象世界的感知中。主觀意象是作者創作的真正目的,是讀者在把握文本的形象體系后,領悟其內在含義的表現。作家將其所傳達的思想感情物化為存在于文本中的物化形象,物化形象又進一步呈現為語言文字。感性形態、物化形象與主觀意象三位一體的呈現方式,構成了文本的基本層次。
結構和層次的概念可以對師生閱讀和理解英語短文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培養學生的結構思維和層次思維,也是在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和閱讀技巧。
二、結構思維與層次思維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培養策略
(一)結構思維的培養策略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閱讀教學一直是重中之重。一般來說,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時,大多將重心放在閱讀技巧和閱讀方法的傳授上,這種教學方法是可以收獲一定成效的。不過,只注重閱讀方法和技巧的培養對于高中英語教學而言是遠遠不夠的,方法和技巧也沒有觸及英語學習的本質一一思維。只有具備了相應的閱讀思維,才能合理地選取閱讀方法,從而達到良好的閱讀效果。
結構思維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結構思維為學生認識文章的組織提供原理。在作品表層結構的指導下,學生能夠自覺地將關注重心放在文章的組織策略上,總體上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而從閱讀效果上看,表層結構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詳略分布,從而找到文章的敘述中心,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第二,結構思維能夠幫助學生轉變閱讀視角,學會從作者的角度解讀文章,而不是僅僅作為讀者被動地接受文章。深層結構指出作者的創作意圖,這使得學生在閱讀文章時能夠積極地代入作者視角,從作者的角度思考文章的謀篇布局,從而更深層地把握文章的內涵和意義。
教師通過培養學生的結構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文章的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使其更好地閱讀和理解文章,實現思維能力及其品質的提升。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按照以下步驟來培養學生的結構思維。
首先,教師要對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有充分的認識和掌握,對學生因材施教,長善救失。評價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直接方法就是相關的診斷測試。教師可選取適合的、難度不同的文章(二至三篇為宜,難度呈遞增趨勢)供學生閱讀并完成相關練習。在學生完成測試后,教師整理和統計學生的成績分布,從而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以外,教師還有必要針對部分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溝通,進一步了解學生在閱讀上的不足之處,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
其次,教師要向學生較為系統地介紹結構概念,并根據結構概念設計相應的閱讀步驟,讓學生在細致的指導下培養結構思維。教師帶領學生從文章的表層結構入手,把握文章的組織脈絡,發現其詳略的區別。這要求學生先通讀全文,大致理解文章內容。此時,表層結構的分析重點應在于找出文章詳寫和略寫的分布,從而抓住文章的重點。在通過分析文章詳略找出文章重點后,教師根據實際的教學效果,帶領學生進入文章的深層結構。這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想象和共情能力。為此,教師要營造一種鼓勵學生思考和想象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想象自己是作者,思考如何將自己的情感滲入文章中,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各部分的用意。深層結構的分析比表層結構的分析更難,教師要適時評估課堂狀態,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而不是盲目推進教學內容。
再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上述教學內容,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查缺補漏,完善結構思維的教學過程。這一交流過程主要由學生來完成,教師只是這一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解答學生的疑問。交流的主題可以以轉述結構概念、復述結構思維及其閱讀方法為主,這樣學生能夠在轉述和復述的過程中回憶所學知識并發現自己未掌握的知識點。
最后,教師應當組織學生開展閱讀實踐,引導學生在實際文本的獨立閱讀過程中深化所學知識,真正形成結構思維。
(二)層次思維的培養策略
層次思維與結構思維存在一定的聯系與差異:就相同點來說,二者都是指導學生閱讀文章、把握文章脈絡、逐層接近并領悟作者創作主旨的思維,旨在還原作者在創作文章時情感表達的過程;二者的不同點在于,結構思維更多地聚焦在作者身上,它指導學生以作者的眼光和思維來閱讀文章,以此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但閱讀是讀者與作者的雙向活動,只采用作者視角分析文章是不夠的,讀者的參與同樣重要,層次思維就是一種\"讀者式\"的思維。具體來說,層次思維將文章的層次逐層剝離出來,它以一種符合讀者認知規律的形式,條理清晰地指導讀者閱讀文章,層層接近作者所要表達的主旨。通過結構思維(作者視角)與層次思維(讀者視角)的有機結合,學生有望真切地把握作者創作時的真情實感,同時也會形成一定的自我闡釋空間,在對文章的個性化理解上推陳出新,產生新意。
在培養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文章,采取以下步驟引入層次概念,引導學生形成層次思維。
就感性形態而言,教師需要先組織學生接觸和閱讀英語文本。理解的前提是閱讀,只有切身參與閱讀實踐,才能為后續的理解創造條件,一切脫離閱讀實踐的理解都是“紙上談兵\"式的空想。那么,如何組織學生閱讀英語文本呢?參考文章的感性形態層次,教師不需要為學生設置過多的閱讀要求。雖然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文本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定的閱讀方向,但是會給學生帶來閱讀壓力,使閱讀成為一種功利的活動,背離了閱讀的本意,學生也就難以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審美體驗。因此,教師應將“鼓勵學生參與閱讀實踐”作為這一階段的閱讀要求,確保學生完整地完成文章閱讀,以一種開放的態度感受和接觸文章,獲得感性的審美體驗。這時,學生接觸到了文本的第一層次,即感性形態層次。在這個過程中,對文本詞匯和語法不熟悉,會給學生造成一定的閱讀障礙,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查閱詞典,并配合講解來為學生疏通文本大意,使學生掌握文本中基本的詞匯。
就物化形象而言,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切身體會英語文本中所呈現的藝術形象。當然,并非所有的文本都有明顯的藝術形象,比如說明文,其藝術形象的設置往往難以察覺,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這類文章時應以把握文章主要信息為目的。而對于抒情類、敘事類文本,其藝術形象往往是生動而鮮明的:前者往往塑造多情的主人公,后者往往描繪一系列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藝術形象是作者所要寄寓思想感情的具體表現形式,學生只有把握這一系列形象,才能深入接近作者的創作意圖,把握文章的思想脈絡。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感知文本形象,如通過小組討論來列舉文本形象的特點,通過翻轉課堂來組織學生梳理文本形象的行動軌跡,或者通過課堂情景劇為學生分配角色,讓學生在充滿樂趣的角色扮演中把握形象的特征。這一系列教學方法能夠在指導學生把握文章內容的同時,于無形之中鍛煉學生的英語表達和交際能力。通過聽與說的綜合訓練,學生的英語能力可以得到提升。簡而言之,物化形象層次指導學生深入文章,分析文章形象,把握文章脈絡,鍛煉語言能力。
就主觀意象而言,教師應當歸納和總結文章主旨,指導學生討論對文章的理解。主觀意象層次是作者創作的真正意圖和目的,學生閱讀文章的最終指歸也應契合作者的創作意圖。當學生觸及文章的主觀意象層次,也就代表讀者與作者實現了真正的交流。要想指導學生接近文章的主觀意象層次,教師就應當積極鼓勵學生各抒己見,以一種開放包容的態度去評價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理解可以是對文章的整體把握,也可以是對文本細節的分析,還可以是針對某一具體問題的深入思考。除了鼓勵學生交流,教師還應在學生闡發觀點后給予及時且積極的評價,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向作者真正的創作意圖靠攏。教師可以觀察學生的討論情況,于合適的時機總結文章的內容以及作者所要傳遞的思想感情。
三、結語
本文所構建的閱讀思維體系是一種跨學科的、綜合式的體系,無論是結構思維還是層次思維的培養,其最終目的都在于提升學生的閱讀效果,促進學生對英語語言的認識,最終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英語思維能力的提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結構思維和層次思維的參與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養成結構思維和層次思維所帶來的益處不僅僅局限于英語閱讀,它所提倡的整體分析、層層探索的思維模式會使人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狄其騁,王汶成,凌晨光.文藝學通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劉道義.談英語學科素養:思維品質[J].課程·教材·教法,2018,38(8):80-85.
[3]郭寶仙,章兼中.英語學科中思維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材·教法,2017,37(2):80-86.
[4]郭飛.英語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模式及其對教師的要求[J].黃山學院學報,2007,(1):156-160.
(作者單位:江西省共青城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