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作為始終貫穿于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內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傳統的學校教育中,思政教育僅僅存在于思政課程中,在學校課程的實際安排中往往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從而在學生心中形成了一種思政課程不過是可有可無的“副科\"的觀念。如果學校未能及時改變教學安排和教學方法,學生心中的這一錯誤觀念會得到進一步加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因此,改變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讓思政教育走出思政課程這個單一范疇,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一、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從學科體系來看,思政教育不同于數學、物理等學科,思政教育注重的是感性教育,即通過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多維度的綜合培養,幫助學生構建價值觀和認知體系,培養他們正面、積極的道德品質。思政教育在初中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思政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價值體系。從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來看,其思維能力和情感態度得到一定的發展,但仍然未能達到一個成熟水平,處于一種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狀態,這也就使得初中生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誘惑。如何教育學生遠離和抵制這些不良誘惑,是初中教學的重點任務之一,而這一教學任務則主要通過思政教育來實現。思政教育通過感性教育,從多個維度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得學生具備判斷能力和抵制誘惑的能力,從而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基礎
其次,思政教育能夠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理解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如何認識自己是初中生所要面對的人生問題之一,幫助學生解答這一人生問題同樣是思政教育的任務之一。思政教育通過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肯定學生的自我價值,讓學生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品質,從而讓學生進一步明白自己對于國家、社會的意義。學生只有真正認識了自我,才能去認識外界,實現自我發展。
最后,思政教育能夠輔助其他學科的教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這也是思政教育能夠同其他學科結合的原因之一。思政教育是關乎學生自身的教育,是幫助學生認識自己、認識外界的教育。學生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構建了積極樂觀的認識世界的態度,往往就能夠正確看待其他學科的學習和合理安排學習、生活的時間,讓其他學科的學習效率得到一定的提升。思政教育的部分知識可以與其他學科產生融合,尤其是語文學科。語文學科和思政教育同屬于感性教育,二者的相交之處有很多。
從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思政教育在學校教育中是極為重要的,這側面反映了傳統思政教學模式的不足:傳統思政教學模式下,師生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沒有在思政教育上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將思政教育與其他學科融合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
二、初中語文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實踐探索
語文學科是一門培養學生感性認知的學科,在這一點上,語文學科與思政教育具備一定的相同之處。因此,在討論和設置具體的實踐探索時,筆者主要通過融合語言、榜樣示范、情感陶冶三個方面展開。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能夠在語文環境的陶冶中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意識,從而使得初中語文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發展取得良好效果。
(一)融合語言
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還是思維的載體,它在課堂教學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教師通過語言向學生傳遞知識、啟發思考、塑造觀念,因此,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初中語文學科與思政教育融合的背景下,語文教師需要對傳統的教學語言模式進行革新。具體而言,就是將思政教育的語言風格和講授方式巧妙地嵌入語文教學中,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融合語言。這種融合語言的教學模式具有顯著的優勢。一方面,它能夠以直觀且生動的語言形式,讓學生明顯感受到課堂教學的變化,激發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另一方面,融合語言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將思政教育的核心內容自然地融入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學生沉浸于這種富有思政內涵的語言氛圍中,不僅能夠自然地接受思政教育的理念和價值觀,還能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相關的知識點。這些知識點進而能夠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踐,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真正實現語文學科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統一。
教師應當如何實現這種融合語言教學模式呢?首先,教師不能完全摒棄語文學科的教學語言和教學模式。將思政教育融入語文學科,并不意味著課堂完全成為思政教育的課堂,語文課還是需要回歸至語文教學的課堂本位。語言學科的教學語言和教學模式是感性的、啟發性的、循序漸進的。語文教學的感性特點體現在它注重喚起學生的情感和意識,在其精神中建立起語文知識系統和語文形象系統,而這一切的構建主要通過學生的感受而實現。例如,學生需要以一種開放的態度去體會課文內容,將課文主人公的行動與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并通過自己的聯想與想象,最終體悟到課文內容的價值所在。其次,教師不能完全不考慮思政教育的語言特點。思政教育語言的一大特點在于積極聯系日常生活,通過日常生活實例為學生呈現思政內容,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和體悟思政教育的核心。拋棄思政教育的語言模式,即意味著拋棄了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的認知方式和教學狀態,這樣一來,教學的重心就會囿于教材,不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除此以外,思政教育的語言大多直觀易懂,以淺顯通俗的語言闡述道理,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最后,教師應將語文學科的語言模式和思政教育的語言模式積極融合,各取所長。例如,教師保留語文教學語言的感性直觀理念,不為學生灌輸枯燥乏味的機械性的內容,而是以循循善誘的語言啟發學生思考和感受。同時,教師應當兼顧思政教學模式下將教學內容積極與日常生活結合的教學理念,通過聯系日常生活實例,將抽象的知識概念以一種較為清晰、具體的狀態呈現出來。
(二)榜樣示范
榜樣示范法是一種在語文教學和思政教育中均較為常用的教學方法,在初中語文學科與思政教育結合的教學背景下,榜樣示范法的重要性得到了進一步的凸顯。榜樣示范法的基本思路是選擇優秀個人或群體的事例作為榜樣,通過優秀個人或群體的成功經驗、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來引導和激勵他人。具體來看,教師實行榜樣示范法大致有選擇榜樣、激勵示范等步驟。
教師選擇榜樣時,選擇學生身邊的人作為榜樣,效果會比較好。教師在選擇榜樣時應當制定一個標準,因為人與人之間的評判標準是不同的,如果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標準評選榜樣,那么最終的選取結果可能比較混亂。因此,教師首先要做的是統一標準,選取大家公認的榜樣作為示范,以此激勵大家學習。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和思政教育的要求,統一的標準大致為\"品學兼優”。“品\"即思想道德品格,指向思政教育,而“學\"即學習能力或學習成績,指向語文教學。通過類似的“品學兼優\"榜樣的設置,其他學生能夠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接觸到榜樣,與榜樣成為朋友,一步一步向榜樣靠攏。
激勵示范是榜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教師僅僅選擇榜樣是遠遠不夠的。在教師選定榜樣之后,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往往是:這個榜樣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優秀行為?他們的哪些品質值得我們效仿?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明確指出榜樣的\"示范性”,即深入剖析榜樣的優秀之處,并清晰地向學生闡述這些優秀品質的價值和意義,從而真正發揮激勵示范的作用。通過有效的榜樣示范,教師不僅能夠培養積極向上的班級文化,還能夠促進學科之間的融合發展。以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為例,借助榜樣的力量,可以將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素養、道德情懷與思政教育中的價值觀培養有機結合。在榜樣的引領下,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能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實現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真正達到“文以載道”的教育目標。
(三)情感陶冶
而提升其學習效率。結合語文學科和思政教育的特點來看,教室環境的布置應當具備一定的人文底蘊,以彰顯語文學科的特點。與語文學習相關的名人名言、山水字畫、書籍推薦等多方面的內容都可以在教室的布置中得到展示。除此以外,教師還應當參考思政教育的教學特點,在教室布置中穿插關于學生價值觀構建的內容,在這一方面,情感陶冶能夠與榜樣示范結合在一起,如在教室墻壁上裝飾榜樣事跡、引用英雄人物的名言警句等。通過環境的布置,學生能夠自覺或不自覺地獲得情感上的升華,思想道德品質也就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提升。另外,教師在講解課文時,還可以積極聯系思政內容,通過思政教育語言環境的塑造,為學生開辟一片新的學習天地,讓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了解思政教育的知識。
三、結語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思政教育與其他學科的融合發展已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教學趨勢。教師應當立足于這一理念,深入分析初中語文學科的特點以及當前思政教育的教學現狀,在此基礎上精心設計并開展合理且有效的實踐探索,以推動思政教育與語文學科的深度融合,實現學科教育的協同育人目標。
情感陶冶法又稱為情感教育法,它重在喚醒學生的“情感”,這與初中語文學科以及思政教育所共有的感性特征是相符的。通過喚起學生心中的某種特定情感,學生能夠在這種情感的積極作用下行動,從而利用特定的情感類型指導學生的學習生活,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情感的激活和喚醒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往往需要利用一定的外部條件來幫助激活學生的某種情感,這些外部條件包括音樂、繪畫、文學和自然環境等方面。
在學校教育中,環境的塑造對喚醒學生的積極情感來說尤為重要。這里的環境不僅指學校內的花草樹木等自然環境,還包括教室內部所布置的環境。通常來說,二者的積極結合能夠讓學生在一種輕松自在的環境中學習,從
參考文獻:
[1]陳素青.初中語文教學課程思政融合策略試論[J]山東教育,2024,(14):50-51.
[2]汪瑞林.中小學“課程思政\"的功能及其實現方式[J].課程·教材·教法,2020,40(11):77-83.
[3]韓冰.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初中語文教學的實踐[J]吉林教育,2025,(7):56-58.
[4]劉吉平.中學語文課程思政的優勢與策略[J].華夏教師,2020,(20):84-85.
(作者單位: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古城鎮校尉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