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實現課堂生活化,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升學習效果。因此,小學數學課堂生活化的重要意義是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讓學生感受數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通過生活中的實例,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數學概念,降低學習難度。教師讓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夠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一、小學數學課堂生活化的意義
(一)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正處于對生活充滿好奇的階段。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例結合,能讓原本抽象、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有趣。例如,通過討論超市購物時的找零問題,引入加減法運算,能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進而激發他們主動探索數學知識的興趣。實踐表明,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往往能有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積極性。
(二)增強知識理解和運用能力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具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關鍵階段。生活中的真實情境能夠為他們理解抽象數學概念提供直觀支撐。數學課堂的生活化設計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還能幫助學生將所學數學知識遷移到實際生活中,培養他們運用數學思維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例如,教師在教授“測量”單元后,可以讓學生使用直尺或卷尺測量房間的長寬,計算家具擺放的空間占比;教師在教授“統計”知識后,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問卷調研、數據整理等方式分析同學的興趣愛好分布。這類實踐活動既能有效鞏固課堂知識,又能顯著增強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使他們逐步形成用數學視角觀察生活、用數學方法處理問題的思維習慣。
(三)培養創新思維
當學生從生活場景中發現數學問題并嘗試解決時,其創新思維能得到有效鍛煉。例如,在“解決問題\"教學中,教師可創設“春游食物準備\"的真實情境,提出核心問題:“全班春游需要準備多少份食物才能既保證需求,又避免浪費?\"學生基于不同視角展開思考一一有的結合班級人數、食物熱量需求建立計算模型,有的考慮天氣因素提出差異化方案,有的通過分組調研形成動態調整策略。這種多維度的問題探索過程,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還能讓他們在提出、分析、優化解決方案的過程中,逐步養成用創新思維應對現實問題的習慣,真正實現數學素養與創新能力的協同發展。
(四)增強情感體驗
在生活化情境中感知數學的實際應用,能讓學生深刻體會數學的學科價值與現實意義,進而建立對數學的積極情感聯結。當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時,如家庭購物預算、出行路線規劃等,不僅能收獲解決問題的成就感,還能在實踐驗證中強化學習自信心。這種源自真實場景的正向情感體驗,會內化為持續學習的內在驅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在日常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嘗試用數學思維分析現象、設計方案。
二、小學數學課堂生活化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脫節
部分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存在著重知識傳授、輕生活聯結的傾向,導致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停留在符號運算層面,實際應用能力弱。傳統小學數學課堂往往聚焦于公式推導、解題技巧等知識體系的構建,卻較少引導學生發現數學概念與現實生活的內在關聯。學生在脫離具體情境的抽象訓練中,既無法體會數學在解釋現象、優化決策等方面的現實價值,又難以形成用數學思維觀察生活的習慣。長此以往,不僅制約學生從“解題者\"向“問題解決者\"的角色轉變,還對他們實踐能力、創新思維等核心素養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二)教學方法單一
傳統數學課堂以單向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因缺乏多維互動與真實情境支撐,難以有效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意愿。“新課標\"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應當基于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知識經驗基礎,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緊密關聯且富有趣味性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多元活動中,逐步經歷數學知識的產生背景、形成邏輯與發展脈絡,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知數學的現實力量,同時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學必須突破傳統知識傳遞范式,深度融入學生的生活體驗。
三、小學數學課堂生活化的策略
(一)教學內容生活化
1.從生活中選取教學素材。興趣作為推動學習的積極情感,其生成往往依托于特定的情境載體。教師若能從學生日常生活中選取真實素材作為教學載體,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學習數學知識,不僅能有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喚醒他們的內在認知需求,還能使抽象的數學概念轉化為可感知的生活議題,實現學科知識的具象化、生活化遷移。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商的近似數\"教學為例,教師可創設以下生活化情境:周末和父母去超市購物時,觀察到商品價簽大多標注有兩位小數,比如牛奶標價5.98元、蘋果標價8.25元,為什么商場不直接標成6元或8元呢?這種源自日常購物經驗的問題創設,能自然引發學生對貨幣單位的關聯性思考一一人民幣以\"元、角、分\"為基本單位,而\"分\"是最小計價單位(“角\"\"分\"對應小數點后兩位),商品定價需要遵循貨幣計量規則。通過將“四舍五入求商的近似數\"這一數學技能,與生活中常見的價格標注現象建立意義聯結,學生既能理解知識的現實源頭,又能掌握根據實際需求取近似值的應用邏輯,真正實現在生活化情境中發現數學原理,用數學思維解釋生活現象的雙向互動。
2.結合實際問題進行教學。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依據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與身心特點,精心選取貼近其生活經驗、契合其認知需求的教學素材,構建主體性課堂探究生態。教育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形成意義聯結時,才能真正激活學生內在學習動機。小學生雖然好奇心強烈、求知欲旺盛,但是存在學習目標模糊、抗干擾能力較弱的特點,對抽象符號堆砌的傳統課堂易產生疏離感,卻天然傾向于直觀生動、富有生活氣息的學習材料。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建立“生活問題一數學知識一實踐應用\"轉化機制,通過創設真實情境,將課本中的概念定理轉化為可操作、可感知的生活任務,從而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探究欲望,逐步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與應用意識。
以“厘米和米”的概念教學為例,教師可實施三階遞進式教學策略。第一階段,依托身體尺建立直觀表象。教師組織學生用食指寬度(約1厘米)測量文具長度,用臂展(約1米)丈量課桌周長,在肢體操作中形成“1厘來”“1米”的具體認知。第二階段,通過測量困境引發認知沖突。教師讓學生用手指寬度測量教室長度,在頻繁計數的不便中自然引出“米”作為更大長度單位的必要性,體會度量單位產生的現實邏輯。第三階段,開展生活實例辨析,強化概念應用。教師引導學生列舉“生活中的1厘米”,如鍵盤按鍵寬度、圖釘長度;“生活中的1米”,如兒童書桌高度、教室門寬度。通過分類討論建立長度單位的視覺錨點。這種基于身體經驗與生活實例的概念建構過程,既符合低年級學生動作思維為主的認知特點,又能幫助他們在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中,真正理解長度單位的度量本質與應用價值,為后續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學習奠定堅實的認知基礎。
(二)教學方法多樣化
教師應采用多樣化教學法構建靈動課堂,通過多元教學策略的協同作用實現學生數學素養的全面提升。首先,教師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立足學生生活經驗,創設真實情境,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轉化為可感知的問題任務,讓學生在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中,自然激發學習興趣,體會數學價值;其次,教師應重視小組合作學習法,通過科學分組構建協作共同體,引導學生在探究任務中,展開思維碰撞與策略分享,在合作交流中培養溝通能力、創新思維與責任意識;最后,教師需要強化實踐教學法,結合操作性活動,讓學生在收集數據、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完整實踐鏈條中,深度掌握各種技能,形成“做中學”的主動學習習慣。
這種融合情境體驗、協作探究與實踐操作的多樣化教學模式,既符合小學生具象化認知特點,又能通過多維度學習路徑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這讓學生在趣味情境中激活學習動力,在合作互動中拓展思維邊界,在實踐應用中夯實技能基礎,最終實現從被動知識接收到主動能力建構、從單一技能訓練到核心素養養成的教育躍遷,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與發展奠定堅實的方法論基礎。
(三)評價方式多元化
教師應采取多元評價方式全面評價學生,構建立體化的評價體系。教師要實施過程性評價,密切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課堂參與度、小組合作能力等動態表現,捕捉學生在知識建構過程中的點滴進步;教師要運用表現性評價,通過作業、實踐作品、課堂演講、項自報告等多樣化成果載體,綜合考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與應用能力;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與同伴互評,通過設計科學的評價量表、組織反思交流活動,讓學生在自我審視與相互借鑒中學會總結學習經驗,發現問題和不足,有效提升元認知能力。這種多維度融合的評價模式,既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軌跡與綜合素養,又能通過評價的導向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助力學生在反思中成長、在評價中進步。
(四)布置數學生活化的練習
數學知識的有效掌握依賴于系統性練習的支撐,而融入生活元素的問題設計能讓練習兼具鞏固性與發展性價值。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若能將習題訓練與學生的日常經驗場域結合,不僅能提升學生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能驅動學生主動構建課本知識與現實世界的意義聯結,實現知識掌握與能力發展的雙向進階。這種生活化練習模式,不僅能強化小學生的計算、概念等基礎技能,還能讓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中培養創新思維、實踐能力與知識遷移能力,為他們高階數學素養的形成奠定基石。
以“10以內數的認識\"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家庭數字尋寶”實踐任務:讓學生在家中尋找帶有數字標識的物品,如鐘表刻度(1一12)、遙控器按鍵(0一9)、門牌號(302室)等,要求記錄數字出現的具體場景并解釋其現實意義—鐘表上的\"3\"表示3時,遙控器的\"5\"對應頻道選擇等。隨后,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數字生活發布會”,讓學生分享發現并分類討論:哪些數字表示順序,哪些表示數量,哪些表示度量。教師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數字符號的多元功能,建立“數字一生活情境一數學意義”的認知鏈條。
總之,小學數學課堂生活化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通過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學方法多樣化和評價方式多元化等策略,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參考文獻:
[1]胡莉娜.生活化視角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路徑[J].天津教育,2025,(6):69-71.
[2]顧靖.關于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J]教育界,2025,(1):110-112.
(作者單位:江西省永修縣白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