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實情境的特點
(一)真實性
情境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條件,情境指向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可以縮短學生已有經驗和教材之間的距離。真實情境的主體具有真實性,學生既可以以“當事人\"的身份在事件發(fā)生的第一場景中進行體驗,也可以以“旁觀者\"的身份在再現(xiàn)的事件發(fā)生場景中有所感受;真實情境的事件具有真實性,事件來自學生的生活,既可以是學生親歷過的,也可以是根據學生經歷事件進行改編的,旨在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真實情境的感受具有真實性,學生在具體事件的親歷過程中獲得自我的真實感受,這種感受是學生在已有生活體驗基礎上產生的新感受,或對原有感受的提煉和升華。
(二)體驗性
教學中的真實情境面向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是引導者和指導者,而學生是參與者,在參與的過程中,強調學生的體驗感。體驗目標明確,在學生進行體驗前,要設計明確合理的體驗目標,幫助學生明確體驗的維度和空間;體驗過程可視化,對小學生而言,道德和法治是不可觸摸的,教師可以讓情境可視化,引導學生在可感、可觸的具體情境中體驗和感知,有所感悟,進而轉化為自覺的道德行為;體驗感受真實化,學生在體驗后,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這種感受可以是個體的主觀感受,也可以是在思辨過程中,形成價值體認的同一感受,只要是學生真實的感受就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呈現(xiàn)出來。
(三)互動性
真實情境強調多元主體的互動,在情境體驗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具體情境的體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會進行多元對話;真實情境是多種空間維度的互動,這種互動不局限于人與人的互動,也表現(xiàn)為人與具體環(huán)境的互動,在真實情境中學生與情境進行互動對話,在情境體驗中獲得真實感受,并對真實感受進行加工,轉化為自覺的道德行為;真實情境是多種時間維度的互動,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可以與不同時間段的自我進行對話,可以是過往的,找尋當時的道德認知,可以是當下的,談論自己此時此刻的感受和收獲,也可以與未來的自我進行對話。
二、真實情境的創(chuàng)設依據
(一)興趣
真實情境的創(chuàng)設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礎,使學生具有認知和參加活動的心理傾向。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認為,人類有一種“自主性功能”,就是興趣。在真實情境中,興趣是以學生形成道德認知和探索外界的需求為基礎的,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產生道德行為的重要動機。興趣是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的有機融合。直接興趣是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對具體的事物直接、外顯的研究動機,或對情境中的情節(jié)和模擬沖突情境有主動參與的意愿。間接興趣是學生在參與真實情境體驗活動前做出結果的預判及對自我需求的研判,從而積極參加新的學習活動。興趣產生的前提是情境創(chuàng)設的主體認同,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情境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真實生活經驗和客觀需求出發(fā),呈現(xiàn)或模擬豐富的情境,激發(fā)學生內在、本原的驅動力,引領學生的學習方向。
(二)生活經驗
道德與法治課程強調以“成長中的我”為圓心,輻射、引領學生的“真”成長,而“真”成長來源于學生的真實生活經驗。生活經驗是真實情境創(chuàng)設的起點,所有的情境創(chuàng)設都應以學生的真實生活經驗為基礎,提取、加工對學習有利的素材,進行有機組合和再現(xiàn)。生活經驗是貫穿于真實情境的主脈絡,學生在整個體驗過程中,都是對已有認知和經驗的再加工,通過提取、再加工、提煉,達到學有所成的效果。生活經驗的創(chuàng)新是真實情境的體驗產物,學生在體驗過程中通過對已知的創(chuàng)新,形成新的認知、新的生活經驗,從而更好地成長。
(三)認知水平
認知水平是學生在相對應的年齡,根據已有的學習經驗所具備的知識儲備和認知能力。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會影響真實情境的創(chuàng)設,因為情境的創(chuàng)設會根據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儲備和認知能力來選擇,既不能低于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又不能過高于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應該略高于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使其在體驗的過程中形成自我成就動機。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決定真實情境體驗的效果,認知水平較高的學生獲得的體驗感較好,體驗成果也較豐富;而認知水平較低的學生,因情境與實認知水平的差距,會呈現(xiàn)不同的結果,可能在體驗過程中實現(xiàn)自我的突破,也可能產生學習挫敗感,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
三、真實情境對小學生的作用
(一)掌握并運用道德與法治知識
在真實情境的創(chuàng)設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較高水平地完成相關知識的探索。在實踐過程中,學習情境綜合了多種資源,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情境服務,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抽象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進行高質量的學習。以六年級上冊《知法守法依法維權》一課為例,因為六年級的學生對法律有一定的了解,但在權利受到侵害或遇到糾紛時,缺乏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意識,所以在這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生活案例\"吵鬧的廣場舞”,組織學生展開探討和辨析,使學生明白在合法權利受到侵害時,應運用相應的法律知識來維護自身的權利。
(二)提升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對知識的理解是深層次的,并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自覺的道德行為。這是一個由知到行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提升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知法守法依法維權》一課的學習為例,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掌握相關的法治知識后,將知識延伸到生活視角,觀察這些知識在日常生活的應用場景。生活是復雜的,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會遇到不同的問題。通過相關法治知識的學習,學生形成遇到問題尋求法律幫助的意識,并在適當的情境體驗中發(fā)展出自覺尋找相適應法律的意識和能力,進而學會在不同情境中鏈接不同的法律,真正做到守法、用法,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在真實情境中,學生不僅掌握了道德與法治知識,提高了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正確價值觀的形成來自個體對自我、對社會、對國家等的正確認識和主體認同,個體在認知沖突和趨于認同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認知。在真實情境體驗過程中,小學生在追尋紅色足跡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政治認同,厚植家國情懷;在垃圾分類的學習過程中明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樹立環(huán)保意識;在法治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意識到作為一個合格公民,不僅要守法,還要學會用法,明白依法治國的重要性。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堅持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其在真實問題情境中體驗和感悟,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產生正確的道德行為,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張鈺.真實情境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助推學生思維品質:以“唯改革才有出路”一課教學實踐為例[J].甘肅教育研究,2023,(7):136-139.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