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把握跨學科育人的基本特點,精準提煉教學目標,豐富教學內容。借助多元的學習任務和高效的互動模式,學生能夠逐步掌握語文的學科知識,深刻體會語文學科的魅力,形成運用多學科視角觀察語文知識的意識與能力,進而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融合多學科知識,豐富教學內容
(一)結合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
對于語文課文中的科學表述,教師要緊扣文本特點,將科學相關的學科知識融入課程講解。小學生年齡較小,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理解能力有限,面對抽象性強的文字化表述時,常常會產生各種疑惑。此時,教師需要優化課前設計,以學科間的契合點為基礎,預估學生可能存在的閱讀和學習障礙,通過初步的課程講解預演,匹配相應的學習支架。
以《趙州橋》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窺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感受趙州橋在建造中運用的先進技術。在課程講解中,教師可設計批注任務,要求學生通過畫下畫線的方式總結趙州橋的基本特點,如“趙州橋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左右兩邊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針對上述總結,有的學生有意識地在自然段旁畫出圖示,并提出疑問:“真的會有這種橋梁嗎?這種橋梁會不會不結實?”這時,教師適時介入,將科學與語文教學結合,基于“拱形與直線橋梁誰的承重量更大,誰可以承受的壓力更大\"這一問題,通過多媒體展示相應的實驗。在實驗中,學生清楚地看到當洪水來臨時,兩種橋梁承受的壓力差異,從而更深層次地理解趙州橋的設計是建橋史上的一個創舉。在課程講解的最后,教師可以布置一項語言表達任務:“除了書中的案例,你認為趙州橋還體現了哪些先進性?”
教師應秉承跨學科教學理念,豐富教學內容,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將有限的生活經驗融入思考,并基于資料理解得出具體結論。由于小學生的諸多能力均處于發展階段,他們提出的結論、定義、猜想可能存在著諸多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應拘泥于唯一答案,而應認真傾聽學生的所思所想,并展開差異化的引導。
(二)結合數學規律,優化知識呈現
語文不僅是一門學科,還是一門語言。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常會發現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存在敷衍的問題。為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教師應緊扣跨學科融合理念,探尋語文閱讀教學的新方法。針對課文中的數字,教師可以從數學學科的特點出發,以“找規律\"的方式講述文本中出現的數字以及概念。雖然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但是可以調動他們的觀察能力,發現數字與數字、知識點與知識點、文章與文章間的相似之處。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教與學的尺度。學生在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后,會自主完善學習架構,形成完備的學習體系。
以《惠崇春江晚景》教學為例,詩中“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包含數字。教師提問:“若將‘三兩枝'改為‘些許枝’,是否可以?\"學生思考后,多數認為不可以,理由各異:有的認為改后不押韻,有的認為“三兩枝”更能體現桃花開得不多。教師據此介入,提問:“詩人為什么要寫桃花開得不多?數字在詩中起什么作用?”接著,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闡述數字運用在古詩詞中的意義。最后,教師引入葉紹翁《游園不值》“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讓學生分析“一\"字的妙用。
跨學科融合要真實、準確且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要讓學生自主發現數學規律,引導學生嘗試從數學角度探尋語文知識的特點及共性。由此,學生加深對教學目標的理解,總結解題方法,形成完整的知識架構。值得注意的是,知識架構的形成具有長期性和系統性,教師需要充分關注并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
二、融入多元策略,拓展教學內容
(一)融入生活化情境,營造教學情境
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與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語文教學的雙重目標。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采用跨學科融合與情境化教學結合的模式,通過生活化情境激活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引導其深度探究知識本質。基于學生的年齡特征與認知規律,教師需要注重信息科技與語文學科的深度融合。一方面,針對小學生偏好直觀視覺刺激的認知特點,教學過程不僅要明確\"學什么\"的知識目標,還要關注“怎么學”的方法指導;另一方面,考慮到小學生對直觀化、簡約化知識呈現的接受傾向,教師可以通過具象化情境導入知識內容,并創設真實可感的應用場景,促進知識的遷移與應用。
以《春游去哪兒玩》教學為例,該課旨在解決三個問題:其一,學生能結合生活經驗推薦春游地點,并說明理由及活動安排;其二,學生能傾聽他人觀點,明確他人的邏輯和問題;其三,學生能在春游中為喜歡的植物寫備忘錄。基于學情分析,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創設生活化情境。教師提問:“如果要為班級春游推薦研學地點,你會選擇哪里?請說明理由。”學生基于生活經驗展開討論,積極分享推薦理由。有的學生提出城市發展館,有的學生推薦近郊濕地公園,但受限于知識儲備,部分學生的表述存在邏輯斷層。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適時引入數字化教學資源,通過動態影像補充城市規劃、生態保護等專業知識。反饋顯示,大部分學生借助各種教學資源來理解了教學內容。
語文跨學科學習建立在社會生活與學生經驗的內在聯系上。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學生逐步搭建完整的知識架構并積極參與知識點的應用與遷移。
(二)融入社會要素,拓展教學內容
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強調教學應結合社會實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重構理念,豐富內容,讓學生掌握課本知識,并結合社會趨勢和熱點創新應用。教師結合學生情況,將信息科技與語文教學融合,遵循多元、新穎原則,搭建線上資源庫,整合重難點,融入社會與教材資源,讓學生通過合作完善知識架構。
例如,教師可以緊扣教材,以環保、可持續發展為主題設計項目,要求學生小組合作完成任務。學生走進植物園觀察植物特點和生長,制定觀察表格,記錄植物外部特征和生長進程。他們通過查詢資料,將觀察轉化為思考,逐步增強綜合能力。
教師應創設情境,豐富教學資源,設計多樣任務,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分析和解決問題,尊重學生的探索能力,形成個性化學情檔案。這種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使他們在實踐中成長。
三、設計學習項目,促進學科融合
(一)融入勞動教育,設計寫作任務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閱讀與寫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聯系日益緊密。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應緊扣教材內容,秉承讀寫結合理念設計讀后續寫、擴寫、縮寫任務。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普遍存在兩類典型問題:其一,文章內容缺乏真實性;其二,文章內容缺乏可讀性。針對真實性缺乏問題,教師應秉承跨學科融合理念,可以將語文與勞動教育結合。通過完成具體且真實的勞動任務,學生形成豐沛的情感感知以及相應的理性思考。針對可讀性缺乏問題,教師可以采用項目的方式予以總結。隨著“新課改\"的推進,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被廣泛地應用于課堂教學。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做好前期的項目設計并確保學生能夠從勞動中學到知識,做好后期的項目引導,確保他們能夠從任務中感受勞動魅力,提升綜合能力。
以《清平樂·村居》教學為例,教師先提出問題:“詩人描寫了怎樣的勞動場景?\"隨后,教師要求學生以批注的方式圈出具體的動詞。通過“鋤、剝\"等動詞,學生將美術與語文結合,還原具體的勞動場景。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秉持讀寫結合的理念,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串聯起來。寫作任務應建立在學生擁有充分生活經驗的基礎之上。基于文本中的勞動任務,教師加以提煉,匹配以豐富的學習任務和實踐任務。同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學校和家庭中的勞動任務,并以日記的方式記錄下來。這樣,學生不僅能提高寫作能力,還能在實踐中感受勞動的價值和意義。
(二)融入德育,深化課程內容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還應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教師應緊扣教材,提煉育人要素,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在課程設計和學習任務中由淺入深地展示知識點并引導學生。與傳統教學不同,教師不再急于講解文本內容,而是引導學生自主提煉和理解教材中的重難點,感受人文要素。為解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足的問題,教師可以融入問題情境,搭建問題支架,通過由易到難的探索,幫助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提升綜合素養。
以《鐵杵成針》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三個學習任務:一是閱讀課文并結合注釋理解基本內容,二是提煉其中的人文要素和教育意義,三是以講故事的方式講述《鐵杵成針》。第三個任務難度較大,教師跟進各小組的任務完成情況,從“如何講好一個歷史故事\"和《鐵杵成針》中的人文要素等角度進行指導。通過師生、生生互動,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話闡述故事及理解。為活躍課堂,教師可以組織故事會,鼓勵學生自主流暢地講述。反饋顯示,大部分學生積極參與,并在互評中表達態度。
德育與智育的融合需要內容豐富的學習項目。教師要轉換角色,引導學生從多角度體會作者所思所想。通過多角度引導,學生將前期成果應用于后期學習與生活。
總之,跨學科教學是一種融合多學科內容與知識的教學模式,教師需要更新教學理念,深入挖掘各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找到它們的契合點,并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將這些聯系呈現出來。通過整合多學科的視角和方法,學生能夠從多角度理解和解決問題,從而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楊香香,張曉民.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的實施路徑探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4,(9):155-158.
[2]錢進.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跨學科思維能力培養研究[J].教育文匯,2023,(12):35-38.
[3]胡曉燕.學科融合·內外鏈接·學評一致: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的實踐與探索[J].小學教學研究,2023,(34):22-25.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市城南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