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進DNA里的行為指南 一經
古代的“經\"就如同現在的行為準則。
《論語》大家都很熟悉,它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闡述了儒家所倡導的道德觀念與行為準則,妥妥的是一部經。
經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我們的“文化DNA”。比如,中國人講究禮義廉恥,便源自經中所蘊含的教導。經所倡導的內容,影響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的價值觀及行為方式。經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又如一把標尺,規范著我們的言行舉止。
經的放大鏡—傳
對普通人來說,經理解起來并不容易,這時候就需要傳來幫忙。“傳”是對經書中所提及的準則的闡釋。
以《春秋》為例,這部經書文字較為簡略,對大部分人而言,就如同看加密的電報。《左傳》憑借諸多歷史故事,將《春秋》里那些隱晦的表達及深刻的道理剖析得清清楚楚。
借助傳,我們能穿越時空,理解古人寫下經的真實意圖。
照亮后人的指路明燈 典
“典”是具有示范意義的文獻。比如《齊民要術》,就是農業領域的典范之作。《齊民要術》中詳細地記載了各類農作物的種植方法及家畜的飼養技術,為后世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后人倘若遇到農業難題,翻開此書,總能夠尋覓到解決問題的靈感與方法。典不單是歷史文獻,更是指導生產生活的實用手冊。
往昔歲月的記錄儀- 一籍
“籍”是用以記錄往昔之事的,能為后人還原歷史真相。以《漢書》為例,其記錄了西漢一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情形,讓我們得以穿越千年,清晰地望見那個時代發生的一切。從宮廷內的爭斗到百姓的日常點滴,從外敵來襲到國內的經濟政策,這些豐富的歷史細節,在籍中皆有記錄。
經、傳、典、籍的奇妙聯動
從古到今,各類經、傳、典、籍慢慢積聚,最終搭建起傳統文化的脈絡。如今,我們想要研究儒家思想,不但需要仔細地讀《論語》《孟子》這些重要著作,還得融合歷代學者給它們做的注解來理解。在創作詩文的時候,文人經常大量地引用經、傳、典、籍里的故事,使作品的內容更豐富,意義更深刻。這樣的關聯,就好像一場穿行在不同時間和空間里的對話,讓古老的智慧橫亙千年仍能進發出耀眼的光彩。
在生活節奏很快的現代社會,經、傳、典、籍這些傳統文獻仍有著重要意義。它們就像一把把鑰匙,幫助我們開啟智慧之門,讓我們認清自己,更好地理解國家、理解時代。
(摘自微信公眾號“國學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