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我媽出生在農村,二十多歲時進城當了工人,從此再沒有回去過。十年前,他們決定搬回闊別已久的老家,重新和土地、動物們打交道。無論是城里人還是鄉下人,都搖頭,說這兩人傻,放著好日子不過,專門回農村吃苦。爸媽笑笑,也不解釋。他們一年到頭都在鄉下呆著,既不去旅游,也不跳廣場舞,更不找人打牌,每天忙來忙去,只專心種地種菜,養豬養鵝,過自己喜歡的生活。
老家早已沒有地,爸媽手里那三五分地全是別人閑置的荒地。一點一點拔了草,鋤松了土,再一擔一擔挑來雞糞當肥料,精心呵護,過幾年就變成了一塊五星模范菜地。
我媽讀過石川拓治的《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她對書里提到的木村老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不用農藥不用肥料,靠自己的雙手來收獲勞動的果實,也是她的理想。至于年紀是七十還是七十五,干起活兒來她可從沒想過,最得意的就是聽到村里人夸她,那股勁兒\"還跟十八歲時一樣”。
今年開春從舅舅家領了一塊田,一年收兩次水稻,我媽說,自己種的新鮮米比什么都好吃。打谷子脫殼剩的米糠,還能帶回家喂雞。
地里一年到頭有吃不完的蔬菜,春天結豌豆,夏天長辣椒豆角茄子,秋天收南瓜,冬天有蘿卜白菜。院子里還種了果樹,有些長著就沒了,有些又活了,結出了柿子、檸檬、荔枝、核桃…他們只管埋頭耕種,土地里長出多少,就吃多少。
家里光靠兩個人,種的這些東西總是吃不完,一部分送給左鄰右舍,大部分留給家里的動物們。
爸媽每天的生活差不多相似:天亮起來先煮豬消,吃完了早餐,去喂豬和雞鴨鵝,然后開始一天地里的勞作,午飯后休息,到了傍晚再去喂一次,順道把雞鴨鵝趕回籠。說起來似乎很簡單,可里面的門道數不清。
首先是吃食完全不同。村里的豬普遍挑食,有些必須吃土雞蛋,而我家的豬喜歡吃魚。我爸隔三差五就得去河里垂釣一番,弄幾條魚來,剁碎了當作高湯,和細糠拌苦麻菜一起熬煮。鵝吃的是玉米粒,鴨子吃谷子,雞吃糠拌飯和青菜。
其次,種類多了,照顧起來也不容易。剛買回來的小鵝不知饑飽,不小心就吃撐了,我爸定了鬧鐘,夜里隔幾個小時起床看一眼,給它們添食加水;而毛球似的小雞崽們,更得放在紙箱里,日夜點著保溫燈,為了方便照顧,他們干脆把紙箱挪到沙發旁,看電視時順便瞅幾眼。等這些小的稍長大一些,可以放到室外,我媽又琢磨出一套方法,讓老母鴨帶小鴨,老母雞帶小雞,老母鵝帶小鵝,各自下河、散步、回家,她走在這支搖搖擺擺的隊伍后面,像個司令。
前幾年,有人勸我生二胎,理由是家里沒個小孩給我爸媽帶,瞧他們都快把豬當成小孩養了。
這話說得一點也不夸張。有一年家里養了頭外國品種豬,我爸叫它“約克郡”。院子里長著一叢芭蕉樹,每年結的芭蕉吃不完。我媽拿去喂約克郡,約克郡天天養尊處優,喝慣了高湯粥,瞧不上芭蕉。我媽搬個小凳子坐在豬圈前,剝下皮,自己咬一口:“你看,好吃得很,你也吃點嘛。”說著塞到它嘴里。感覺跟小時候我媽給我女兒喂飯差不多。
我爸就沒那么有耐心了,他覺得自己天不亮就起來煮豬瀦,又千辛萬苦送到面前,它居然連看也不看一眼,這是什么個意思?約克郡立刻挨了幾板子。我媽說:“莫打,打傻了怎么辦?”當下好言好語哄它,約克郡又開始哼哼唧唧。
這幾年豬圈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夏天怕蚊子多,點蚊香,天熱的時候,隔三差五沖個澡,還在頂棚裝了個電風扇,從早到晚開個不停。
我姐寄了幾瓶專治跌打損傷的紅花油,問我媽好用不。我媽說,效果特別好。有只小母雞被村里的狗咬了,半死不活,她給擦了大半瓶,隔幾天又能站了起來。剛下河的一群小鴨子不認路,游到幾里地外,兩個人給找到了,怕它們累著,便裝到背簍里背回家。他們最近養了只小狗,據說特別愛吃青菜,但得喂,一根一根地喂才肯吃。我給家里打視頻,我媽就把狗叫到鏡頭前,讓它跟人挨個打招呼。
我媽以前住在縣城時,早上去廣場跟師傅練太極拳,現在每天早上起來仍舊要練一練,有時再做一套八段錦。村子里有棵大榕樹,葉繁枝茂,藏了許多鳥。我媽下午干完活,就溜達到樹下跟老太太們聊天,有時拿點菜去摘,大家搶著幫忙,說笑間就摘完了。
我爸也有自己的朋友。他每個月都要在家門口架鍋蒸米,酒釀好了,輪流到各家去小酌一頓。
村里老人多,婦女節、重陽節都有大鍋飯,另外誰家辦喜事,老人們總是被邀請去坐首席,免費。每次我爸媽也喜滋滋地跟大伙兒坐一起吃飯。
兩人每星期到鎮上趕一次集,取網上買的快遞,再添點生活用品。這幾個月多了一項工作,因為鵝下的蛋太多,怎么也吃不完,他們只好委托給鎮上的小超市賣掉。
鄉下生活的確辛苦。我媽皮膚過敏,到戶外干活,容易被蟲子咬,一咬就腫個大包。兩個人回鄉下沒多久,都變得又黑又瘦。這些年,他們養過牛,牛得了口蹄疫,死了;養過豬,也經歷過被豬瘟籠罩的陰影。至于散養的雞鴨莫名其妙少了一兩只,也是常發生的事。我以前也勸他們,少種點地,少養點雞鴨,有空來跟我住。可是他們說,城里沒意思,還是現在這樣過得舒服,種自己想吃的,養自己想養的,自由自在。
這已經抵達了他們的理想,生活在熟悉的人群中,與土地和動物們相伴,在故鄉找到了內心的寧靜與滿足,簡單而充實。
(摘自微信公眾號“三聯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