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速降線”最早由伽利略提出:在兩個高度不同的點之間連接一個軌道,小球從高點沿軌道滾下,在不考慮摩擦力的情況下,問軌道呈什么形狀,小球能最快到達低點?
直覺告訴我們可能是沿直線,因為兩點間直線最短。但伽利略發現不是,他懷疑是一段圓弧,但又沒找到證明的方法,這個問題就這樣懸而未決。直到約翰·伯努利把它求證出來,他發現原來這應該是一條擺線——一個圓在地面上滾,圓上面的一點走過的軌跡就是一條擺線。
約翰發現在重力場下,小球走最快軌跡應該和光穿過一層層材質不同的玻璃一樣,連續發生折射,最后走出了一條擺線,因為光總會選擇最快的路徑。
“最速降線”告訴我們,最短的距離不見得用時最少;相反,應該先犧牲距離,獲得足夠的速度,最終反而能更快到達。
“最速降線”還是一條等時線,無論在這條軌道上的什么位置放開小球,到達終點所需時長都一樣。這似乎在暗示著:只要選對了路,無論早晚,都會成功。
(摘自微信公眾號“蔡爸談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