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專家史大海堅守在油氣勘探戰線上,敢啃硬骨頭
夜風襲來,輕拂過半舊的辦公桌面,撩動起那累資料,也吹皺了中國石化中原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勘探目標評價與井位部署方向專家史大海20年來刻骨銘心的記憶。
20年,從懵懂的大學畢業生到中原油田地質勘探技術骨干,從內蒙古戈壁灘上的巖心到大巴山云霧中矗立的測線標桿,再到東濮老區井架下躍動的開發藍圖,他在璀璨年華中穿過泥濘,行經叢林,跨越荒漠,于地層峰谷交替中描摹年輪,書寫著厚重的石油情懷。
挺進巴丹吉林
2013年11月15日,中原油田在銀額盆地競標中一次成功,拿下銀額盆地新區三個區塊的礦權!
礦權拿到了,可是在這個曾經被聯合國宣布為極不適宜人類生存、被視為油氣勘探禁區且地質資料幾乎空白的1.64萬平方千米探區內,如何部署井位?如何在茫茫沙海中找到油氣藏?
●顯微鏡下的巖石世界,是史大海一心沉浸的世界。
供圖/中原油田

史大海眉頭緊鎖。他深知銀額盆地寄托著中原油田乃至中國石化多么殷切的期望!那個時候的他還不曾想到,有朝一日,“銀額新區”“拐子湖”這兩個名字,會響徹中原。
山高人為峰。
史大海和研究人員將目光瞄向了與銀額盆地同處于興蒙構造帶的其他盆地,開展資料搜集,進行地層充填、盆地性質及構造演化等對比研究。當發現二維地震測線東段有推覆構造時,“銀額盆地有油氣藏!”這個聲音從史大海胸腔噴涌而出。
為了落實銀額新區地層及烴源巖發育情況,2014年元旦,史大海和研究人員開始了對整個銀額盆地的第一輪野外地質調查。
隆冬時節,蔚藍的天空下,白雪點綴著金黃色的巴丹吉林。斑斕,絢麗,美得猶如一幅油畫。
走進這幅畫,看著高低起伏、蜿蜒無垠的沙漠,史大海沉醉了。然而,迅速入體的寒意,讓他很快從壯美的景色中抽離。
零下20攝氏度的氣溫,礦泉水瓶拿在手里,不一會兒就被凍得邦邦硬。他們只好將礦泉水瓶放在懷里,渴得厲害了拿出來喝一小口,又快速放回懷中。
更令人絕望的,是在茫茫大漠中尋找目標出露地層時的漫無目的、遙遙無期。
沙子松軟,一步一陷,他們手腳并用。翻上漫長的大沙坡,橫切幾個大沙坑,發現了疑似出露地層,壓抑著興奮走近一看,原來是石炭系火山巖,不是目的地層。在陡峭的沙山脊攀爬,又發現疑似出露地層。爬近一看,又不是目的地層
就這樣,史大海和研究人員拉網式地跑了一天,沒有任何收獲。
那天,幾個石油漢子顛簸了近一百公里,回到借宿的民家,狼吞虎咽地吃著晚餐。昏黃的燈光下,能看到他們的眼里擒著挫敗與不甘。
第二天,史大海改變策略,和研究人員沿著沙漠邊緣尋找。先找到出露地層的變質巖,確定地質走向后,再沿垂直方向一個地層一個地層地踏勘和測量。
翻下、爬上數次后,他們終于找到目標出露地層!一系列工作程序完成,幾個人打道回府。
夜色漸濃。無垠的夜幕上,繁星美到令人驚嘆。
“手可摘星辰。”史大海想到了這句話。
筑夢拐字號井
之后,史大海和研究人員同時開展野外地質調查和室內研究。
春雨淅瀝,打翻了大自然的調色盤。史大海無心五彩斑斕的景色,而沉浸于研究地質資料。
夏夜浪漫,在蛙鳴蟲唱中,史大海埋頭于圖紙,比對地層。
秋風瑟瑟,一枝一葉皆是景。一杯茶,一盞燈,史大海在圖紙前一坐就是一夜。
冬雪飄灑,史大海和同事討論井位確定事宜……
一年多時間里,史大海和研究人員多次深入巴丹吉林丈量大漠,累計行程6000多公里,化驗分析樣品千余塊,最終明確了勘探重點攻關方向。
2016年5月,經過系統地分析與評價銀額新區的巖性特征、構造特征和歷史勘探資料,史大海和研究人員提出了拐參1井部署方案。這一方案順利通過中國石化油田勘探開發事業部的論證。銀額新區的第一口參數井誕生。
拐參1井獲得中國石化油氣勘探重大發現二等獎,成為銀額盆地拐子湖凹陷油氣勘探的里程碑。
拐參1井獲得日產油21.74噸、天然氣2369立方米高產油氣流!這個項目獲得中國石化油氣勘探重大發現二等獎,成為銀額盆地拐子湖凹陷油氣勘探的里程碑。
一鼓作氣,史大海連松一口氣的時間都不給自己,將目標鎖定在尋找拐子湖凹陷新的油氣富集層上。
2017年,史大海發現多口井基巖巖屑在熒光燈下發出金子般的亮黃色。他迅速展開調研工作,累計搜集區域地質調查報告39篇、基巖勘探文獻上百篇,和研究人員一起繪制了120余幅地層綜合柱狀圖和地質剖面圖。
經分析,他們發現,銀額盆地與周邊地區相比經歷了截然不同的構造演化,基巖具備形成有效儲層的條件。
為驗證這一認識,他們每天在荒漠上顛簸六七個小時,到剖面點觀察巖心,定點錄取資料30余天的野外勘查和綜合評價后,他們部署實施了拐6井。
史大海帶領隊伍攻堅克難。 供圖/中原油田

史大海至今都忘不了,拐6井試油那晚的月色。靜寂的夜,被拐6井強大的油氣流發出的呼嘯聲打破。隨即,井場上爆發響徹云霄的歡呼聲。
拐6井獲得日產油211噸、天然氣 10.7萬立方米高產油氣流,實現了銀額 新區勘探的重大突破,堅定了中原石油 人在拐子湖凹陷尋找規模油氣田的信心, 為中原油田的資源接替奠定了基礎!
丈量山河印記
2021年,因工作需要,史大海的研究陣地從內蒙古探區延伸至包括東濮老區、川東北工區在內的整個中原油田礦區。
“平心而論,中原油田開發已近50年,地層已被一代代、一批批地質工作者不知‘犁’了多少遍,早已翻了個底朝天。如何能讓老區新生?”那段時間,史大海說得最多的就是這句話。
常見常新。地質工作是一個認識、
再認識的過程。
史大海和研究人員突破原有思維模式,以新的視角、新的思路重新認識之前難啃的地質“盲區”。
天剛放亮,霧靄剛剛漫過山嶺,史大海已手持羅盤,和其他研究人員穿行于巴山蜀水之間。
正午時分,東濮平原的風裹著堿粒掠過抽油機時,史大海的地質錘敲開了沙河街組的泥巖。
暮色沉沉,胡楊林被染成了幽邃的蒼黃色。史大海坐在內蒙古達拉近夏爾的沙丘上整理標本。
夜幕籠垂,史大海伏案疾書。這個孤影,在地質勘探的天空里翱翔,如癡如醉。
日子就這樣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過。只有不時以新面貌示人的地層和上報的數據,彰顯著他那些沉默的日子、無眠的夜晚的意義。
東濮凹陷是我國東部斷陷鹽湖盆地的典型代表,勘探程度高,剩余資源主要賦存于各生烴洼陷及低認知程度區。
史大海和研究人員重點圍繞“油從哪里來、油裝在哪里、油到哪里找”三個方面開展攻關,加大“近源、進洼、走深”精細勘探力度,全力追油。
川東北工區是四川盆地典型的發育多層系、多氣藏類型的優質區塊,海相礁灘氣藏是目前主力的建產層系。這優質的區塊,在研究人員眼中卻是出了名的難搞。
史大海和研究人員針對陸相致密氣的成藏特征,建立了“有機酸溶蝕成孔 + 斷褶縫體富縫”這一裂縫一孔隙型儲層成儲模式,形成了“最大似然刻斷面、構造熵描輪廓、正曲率識褶縫、融合定斷褶縫”斷褶縫體精細刻畫技術…
在新思路、新視角的加持下,史大海和其他研究人員得以“看清”地下的每一條裂縫、褶皺、斷層。
位于南何家構造的何302井在沙三上新層系試獲日產油10噸、天然氣1461立方米工業油氣流;在葛崗集洼陷帶部署實施的馬3001X井獲日產油62.8噸、天然氣4.32萬立方米高產工業油氣流,新增預測石油地質儲量3102萬噸,形成千萬噸級油氣規模增儲新陣地;普光探區須家河組新區帶新增預測天然氣地質儲量589億立方米;新增河南洛陽盆地洛寧凹陷、河南南華北盆地太康坳陷等4個區塊中原油田近兩年的勘探工作可謂碩果滿枝。
以史大海為代表的中原油田地質工作者,始終把油氣資源作為油田長遠發展的生命線,聚焦“拓資源、增儲量、擴礦權”核心任務,促使“十四五”以來中原油田儲量規模呈現逐年遞增的態勢。僅2024年,中原油田就新增預測地質儲量3102萬噸、控制地質儲量1006萬噸、探明地質儲量500萬噸,全面完成年度生產經營目標任務。
把端牢能源飯碗的責任化為行動力,把個人理想深植國家戰略之中,在黃沙與數據的交織中,勘探攻堅開拓者史大海獲評全國勞動模范。
他說:“勞模,我覺得它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榜樣的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多地把勞模精神傳承下去,繼續扎根在油氣科研一線,尋找到更多更大的突破。”
責任編輯:陸曉如znluxiaor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