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礦產資源法》不再對國有、集體和個體礦山企業區別對待,雖然油氣田企業原有的存量礦權暫時不受影響,但這意味著未來探礦權、采礦權的獲得需要與其他各類市場主體共同競爭,來維持或擴大自身的礦權資源儲備量。
這些挑戰早在2018年新疆油氣上游開放露出端倪。但隨著中國油氣勘探逐漸邁向“兩深一非”四大領域,傳統油氣資源上游勘探開發成為資金、技術和管理實力的較量場。在這場較量中,不論國營,集體還是個體企業,如何算好家里的勘探賬至關重要,這筆賬包括資金的和技術的。這在面臨資源枯竭的老油田上表現得更為突出。玉門油田的相關部門人員指出,首次新增的“探礦權最多續期三次、到期核減面積”條款,讓上游企業面臨探礦權面積逐年減少的風險;遼河油田勘探事業部一級工程師邊少之指出,礦權成本與競爭壓力也是老油田需要面對的問題,新《礦產資源法》可能會增加礦業權出讓金,占用費等支出
挑戰之下,盤活現有區塊和未動用儲量資產的工作在加快。2017年、2019年、2024年中國石油先后三次啟動礦權內部流轉工作,流轉單位從油氣田企業擴大到工程技術企業及外部企業,充分激活內部勘探開發市場;中國石化也先后在2017年、2023年等開展礦權流轉,注入資源轉化活力。礦權的內部流轉讓多年沉寂的區塊開始注入活力,也讓面臨“無田可耕”的老油田看到了希望。
或許,中國上游油氣勘探改革的跟進先從傳統油氣企業內部流轉開始。當油氣勘探開發處在更加公開競爭的環境下,油氣田企業的技術水平、資金實力以及項目規劃能力等都有了更高要求。這些高要求配套了更嚴格的監管。比如首次設立的礦區生態修復專章,伴隨礦權的消失,生態修復的責任也不會消失,實現了相關制度由零星分散的生態保護規定到集成性生態修復制度的根本性轉變;比如明確了國家,省,市,縣四級資源規劃體系,明確了縣級以上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實施監督檢查的具體措施,對未按照規定匯交地質資料,未經批準擅自壓覆戰略性礦產資源、采礦權人不依法履行礦區生態修復義務等違法行為明確了法律責任。
對于企業來說,算好勘探開發的賬是硬實力的較量,學會合規編制各類方案則是軟實力的競爭。這是一場系統性的提升。企業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綜合實力,在礦業權招標、拍賣、掛牌等競爭中脫穎而出,從而獲取優質礦權源。
礦業權是能源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根基。近些年,原油穩產基本盤進一步夯實,天然氣連續七年增產百億立方米以上。“穩油增氣”對于一個高速發展的十幾億人口大國來說,任何時候都是永恒的話題。而新《礦產資源法》對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等要求的強化,將推動油氣勘探開發技術突破與管理優化深度融合,重塑行業發展格局。
油氣勘探改革的閥門再次擰動,真正的較量已經開始。
責任編輯:周志霞 znzhouzhixi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