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業大學是我國唯一以同時發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學研究為特色的全國重點大學,隸屬于工業和信息化部,為國家“雙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高校……
停!這個說法和介紹中國其他高校并沒什么兩樣,我們稱之為“無效宣傳”。
“有效宣傳”是這樣的:西北工業大學遭受了美國五角大樓41種網絡武器的攻擊!
嗯,現在你有興趣了解西北工業大學了吧?
【接頭“暗號”:為國鑄劍】
很多人會疑惑,西北工業大學(以下簡稱“西工大”),這名字一聽就和“茫茫黃沙,漫漫黃土”相關,美國為何要攻擊我國西北地區一所平平無奇的學校?
而能看懂下面這兩張照片的人,都會知道美國為什么要屢次三番地攻擊這所大學,也會理解坊間的那一句傳言:“西工大的‘牛’,只有西工大人自己、國家、部隊和五角大樓知道。”
西工大長安校區東大門內的“何尊勇士組雕”:一位勇士左手托劍,右手握劍,面向刻有“宅茲中國”銘文的何尊,深深俯首。埋首鑄劍,雖無言,但其所鑄之劍卻足夠鋒利,可以保家衛國。兩者合起來,便是“隱姓埋名,為國鑄劍”。
因此,在認為西工大平平無奇這件事上,不怪任何人,因為西工大或者西工大人就像這座勇士雕像一樣,默默無聞。不過,其所鑄之劍,相信你一定見過其光芒。
所謂“三航”:從殲-15的海上騰空到殲-20的劃破蒼穹,從運-20的扶搖直上到直-20的驚艷亮相;從深度參與“神舟”系列飛船的研制,到讓工業設計之花在“天宮一號”絢爛綻放;從助力“嫦娥奔月”,到承擔“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相關科研項目;從我國第一型50公斤級水下無人智能航行器的研制成功,到牽頭研制的仿蝠鲼柔體潛水器完成全球首例大深度滑翔與撲翼一體推進海試……這便是文章開頭所說的西工大是我國唯一以同時發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學研究為特色的全國重點大學。
所謂“總師搖籃”:“殲-20總師”“運-20總師”“C919基本型總師”“中國探月工程總師”“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總師”“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型號總師”“自主式水下航行器總師”……這些人都畢業于西工大。
由于上述兩者所達到的高度,西工大在人才培養領域獲得了一個響當當的名頭——“西工大現象”。可以說,西工大憑一己之力,撐起了中國軍工的半壁江山。
因此,西工大總是被美國視為“眼中釘”:
2001年,西北工業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被美國政府列入“實體清單”,是最早被美國政治打壓的兩所中國高校。
2022年,美方先后使用41種專用網絡攻擊武器裝備,對西北工業大學進行攻擊竊密,竊取學校的核心技術數據。
【為國鑄劍的勇士】
2022年中國最忙的大學,非西工大莫屬。
學校的網絡前腳剛被美國五角大樓攻擊,學生們順帶上了一次實操課,練習了一下如何反擊黑客,后腳學校就又出了一個大新聞:
由西北工業大學航天學院空天組合動力創新團隊牽頭研制的“飛天一號”火箭沖壓組合動力在西北某基地成功發射。
西工大學生反擊黑客的照片
這一成功發射在國際上首次驗證了煤油燃料火箭沖壓組合循環發動機火箭/亞燃、亞燃、超燃、火箭/超燃的多模態平穩過渡和寬域綜合能力,突破了熱力喉道調節、超寬包線高效燃燒組織等關鍵技術。
這兩則新聞結合起來看,不僅可以看到西工大為何會成為美國眼中“最具威脅的技術孵化器”,還可以看到,埋頭俯首的勇士的每一份“低調”里,其實都藏著一股“狠勁”。
那年的“壩上長夜、七星燈火”與現在的“泡館達人”。20世紀三四十年代,雖然學校條件一窮二白,但學生們依然找到了適合學習的方法:
“學生分兩批學習,一批學到凌晨兩三點鐘,另一批從凌晨兩三點鐘學到早上。山區沒有電燈,都是蠟燭和煤油燈,由于‘開夜車’的學生都銜接起來了,教室燈火徹夜不滅,夜里從遠處看,點點燈火錯落有致,所以有了‘壩上長夜、七星燈火’的獨特景觀。”
如今,占地32000平方米、開放七層、閱覽座位多達4000席的亞洲最大的水上圖書館就佇立在西工大的啟真湖與啟翔湖之上,環境改變了,勇士們的學習勁頭卻沒有變:學校的“泡館達人”,一年進出圖書館800多次,借閱圖書300多本!
有校友這樣評價在西工大學習的日子:“你會在圖書館熬夜刷題到凌晨時,看見隔壁桌的男生正畫著火箭模型;你會在實驗樓吃泡面,和同伴討論‘仿真結果出現偏差是不是算法有問題’;你會在操場上邊走邊想,‘我學的這些,有一天真的能上天嗎?’……雖然有時候覺得日常的學習有些枯燥,但回頭想想,我們見過真實的科研、技術,以及工業圖景的雛形,這其實很珍貴。”
看看這學習的“狠勁”,要不怎么中國高校“最牛上下鋪”會誕生在西工大里呢——“殲-20總師”楊偉、“運-20總師”唐長紅是畢業于西工大的上下鋪同學。
“爆款”文章《手搟面加工過程中的非線性力學及熱力學問題》的誕生。看了那么多西工大人學習的“狠勁”,可別以為西工大學子的平時生活都是苦哈哈的,其實西工大人也很懂得享受生活。比如學校有個有趣的“空中農場”——200多名師生在宿舍樓的樓頂開辟了一個約3200平方米的農場,學生在課余時間就可以來這里種種菜,澆澆水,體驗體驗“種豆南山下”的樂趣。那有了農場,不得學烹飪啊?于是學校又開設了烹飪課程,旨在讓學生的種菜事業形成閉環。
但學校可能沒想到,種菜事業的閉環不在于滿足了學生舌尖上的快感,而在于學術——一名叫張亞輝的同學,化食欲為生產力,寫出了一篇“爆款”文章《手搟面加工過程中的非線性力學及熱力學問題》。這篇堪稱“史上最嚴謹的吃面文章”,從科學的角度回答了為什么要餳面、為什么卷著搟面效率更高、為什么面片的邊緣會在搟面過程中翹起、煮面時又為什么要加少量涼水……
吃碗面都能吃出“爆款”,這或許便是這個時代的勇士吧:在瑣碎生活中堅守的英雄夢想成了照亮我們每個迷途者的光亮。
西工大其實并不神秘,西工大人只是有一種“我來這里不是為了被看見,而是為了看見更大的世界”的氣度;有一種“我們在國家需要的地方,做國家需要的事”的責任。
“隱姓埋名,為國鑄劍”當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