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文化服務貿易數字技術賦能高質量發展雙效統一[中圖分類號]G144;F746.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25)04-0024-09[作者簡介],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助理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數字經濟、數字文化、服務貿易。
當前,我國經濟已邁入高質量發展的全新階段,發展模式正經歷從單純追求規模與速度向注重質量與效益的深刻轉變。文化服務貿易作為文化與經濟深度融合的載體,其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一方面,它是服務國家高質量發展戰略的關鍵路徑,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落實“十四五”規劃“推動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要求的重要舉措;另一方面,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文化競爭成為綜合國力博弈的重要維度,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國際話語權與認同感,迫切需要通過文化貿易實現價值觀的有效傳遞。
在這一背景下,數字技術正重塑全球文化貿易格局。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深度滲透文化產業鏈,催生了游戲、流媒體、元宇宙等新業態,大幅提升文化產品可貿易性與全球觸達效率,如TikTok月活用戶數超10億,覆蓋150余個國家。然而,我國文化服務貿易仍面臨諸多挑戰,貿易逆差持續擴大,2018年達259億美元,貿易競爭力指數(TC指數)長期為負(-0.26),核心版權內容競爭力不足,且面臨歐美市場文化折扣高、本土IP國際影響力有限等瓶頸。同時,數字技術也為突破現有困局提供了關鍵機遇,是重構文化貿易價值邏輯的核心引擎。數字技術不僅是突破現有困局的關鍵變量,更是重構文化貿易價值邏輯的核心引擎。現有研究多聚焦單一效益(如經濟規模或文化傳播),缺乏對數字技術如何協同賦能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統一的系統機制解析。因此,本文聚焦數字技術賦能文化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機制與實踐路徑,為構建“雙循環”新格局下文化貿易競爭新優勢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參考。
一、文獻綜述與理論基礎
1.文化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目標
文化服務業是一種將文化或者有文化因素的自然和人文資源通過現代技術和創意進行商業化運作的產業集合,它具有高增長、高附加值的知識型綠色產業的特征(童中賢等,2009)。與傳統產業相比,文化服務業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既具有一般產業的經濟屬性,也具有特殊的意識形態屬性,既可以成為新一輪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又能夠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文化認同感(李培峰,2019)。
高質量發展階段,文化服務貿易不能僅僅局限于單一的規模導向,而應轉向多維價值的衡量。任保平等(2019)指出,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統籌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注重效率、結構、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將這一理念延伸至文化領域,王元倫和袁連升(2020)提出了“二維價值坐標”理論。在經濟效益維度,通過精神產品的生產、交換與消費來實現經濟目標,具體表現為貿易規模的擴大、結構的優化以及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在社會效益維度,通過精神內容的創造與傳播來實現文化價值,表現為文化軟實力的增強與跨文化認同的深化。詹小琦和林珊(2020)認為,這兩個維度的協同作用構成了文化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內涵。
在實踐層面,需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應兼顧。在經濟效益層面,應著重破解發展短板。目前,我國文化服務貿易面臨出口比重低、結構失衡(例如核心版權內容薄弱)以及TC指數長期為負等諸多問題(羅立彬等,2019)。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通過IP化與品牌化來提升國際競爭力(陳少峰,2019)。同時,還要優化貿易結構,降低市場依賴風險(黃永林,2019)。在社會效益層面,則要聚焦價值引領。一方面,需以高質量供給增強民眾文化獲得感(楊海波和高興民,2019),響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須維護文化主權,通過產品與服務傳遞中國價值觀(沈壯海和許家燁,2019),借助文化滲透力塑造國家形象(王志宏,2015)。
2.數字技術賦能文化生產、傳播與貿易
在數字技術的推動下,文化服務貿易正經歷深刻的變革,涵蓋了文化生產范式的重塑、文化傳播邊界的突破以及文化貿易體系的重構等多個方面。在數字技術賦能下,文化創意產業借助“基礎設施數字化升級”與“文化資源數字開發”實現創作效率的躍升,而AIGC工具進一步降低了創意門檻,推動了“全民創作”生態的形成(譚嘉欣,2024)。在文化生產范式的重塑方面,數字技術促使文化產品價值形態從傳統的“膜拜價值”轉向“體驗價值”與“經濟價值”共生的復合形態(葉紫青和夏杰長,2024),如NFT數字藏品通過區塊鏈確權激活文物IP的資產屬性,并提升用戶體驗。
在突破文化傳播邊界方面,數字技術通過創新傳播方式顯著提升了中華文化的全球觸達能力,并加速了全球多元文化交流(陳小東和賴雪梅,2024)。例如,短視頻平臺以其精準化、社交化和沉浸式的傳播特性,成為推動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載體。同時,數字技術驅動的交互性傳播有效消除了認知壁壘,降低了文化折扣(夏杰長和李鑾誤,2023)。更重要的是,數字平臺推動了傳播主體結構的變革:從傳統的機構主導轉向全民參與,如用戶生成內容(UGC)與專業內容(PGC)的協同效應,極大地擴展了文化傳播的廣度和影響力(馮天晴,2023)。
在文化貿易體系的重構中,數字交付(如電子出版、云展覽)替代了實體物流,大幅降低了跨境交易成本(史立凡和渠慎寧,2025),技術亦助力傳統文化資源(如故宮、敦煌)通過數字化孿生進入全球價值鏈(周娟娟,2022)。
二、我國文化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現狀評估與分析
(一)經濟效益層面
1.貿易規模持續擴大,數字新業態貢獻顯著
近年來,我國文化服務貿易規模呈現持續增長態勢,但貿易逆差規模亦隨之不斷擴大。以個人、文化和娛樂服務為例,2024年該領域進出口總額達76.7億美元,較2005年增長近27倍。其中,出口額達24.8億美元,年均增速達 16.6% ;進口額達51.2億美元,年均增速達 20.3% 。進口額的增速高于出口額,導致貿易逆差規模不斷擴大。2024年該領域的貿易逆差規模為26.6億美元,占全部服務貿易總逆差規模的 0.55% (圖1)。
圖12005一2024年中國文化服務貿易進出口變化
數據來源: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數據庫。
我國文化服務出口貿易中的數字化新業態貢獻十分顯著。2024年,中國自主研發游戲海外銷售收入達185.57億美元(約129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13.4% 。其中,《黑神話:悟空》全球銷量登頂Steam平臺,標志著我國在3A級內容創作上取得重大突破。網絡文學2023年海外營收43.5億元人民幣,作品總量達69.58萬部。微短劇2024年上半年海外收入超2.3億美元,成功開拓美國市場。
2.國際競爭力整體偏弱,數字文化IP驅動增長新動能
盡管中國文化服務貿易規模在持續擴大,但其國際競爭力依然較弱,與中國經濟的全球地位存在明顯差距。從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指數)看,雖然中國RCA指數在2015年之后超過0.8,達到了中度國際競爭力水平,但與美國、印度、日本等國家相比,仍處于較低水平。再從TC指數分析,中國TC指數始終小于0,雖有上升但不穩定,呈現出波動態勢。這反映出中國文化服務貿易的凈出口能力不足,進口額長期超過出口額,國際市場對中國文化服務的需求相對有限,文化服務貿易逆差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扭轉。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數字文化IP的發展卻展現出蓬勃生機,為文化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帶來了新的機遇。近年來,中國數字文化IP產業呈現爆發式增長,已成為文化服務貿易的重要增長極。
在全球化市場拓展方面,數字頭部IP開發模式日趨成熟,現象級IP不斷涌現。例如,在影視領域,《慶余年》通過Disney + 全球發行,成為該平臺播放熱度最高的大陸劇集,被翻譯成14種語言播出;在游戲領域,《黑神話:悟空》發售3天銷量超1000萬套,Steam平臺銷售額超10.1億美元,成為首款獲國際大獎(金搖桿獎)的中國3A游戲;在潮玩領域,泡泡瑪特憑借LABUBU等IP的本地化策略(如泰服限定款),2024年海外收人突破50億元人民幣,占比達 38.9% 。網文、網劇、網游構成的“文化新三樣”正成為出海主力,推動中國文化從“單向輸出”向“雙向共創”轉型。
(二)社會效益層面
文化服務貿易的社會效益體現為文化軟實力的增強與跨文化認同的深化等非物質收益。當前,數字技術雖顯著拓展了傳播渠道,但社會效益轉化仍面臨深度不足。
1.數字技術顯著提升全球傳播效能,新業態優勢凸顯
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文化的全球傳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顯著提升了中國文化全球傳播效果。在文化傳播效果指標構建方面,本文借鑒美通社于2013年提出的“RESULTS”模型,針對網絡媒體互動化、社交化趨勢優化的傳播效果評估模型對新舊文化業態進行比較分析;主要基于七個維度:Reach(觸達)、Engage(互動)、Sociability(社交)、Usability(易用)、Longevity(能見度)、Transaction(交易)與Sentiment(情感),并通過熵值法確定各指標權重,綜合評估文化傳播效果(表1)。
在綜合評價實例中,數字文化如網絡新聞、網絡文學、在線音樂和網絡視頻等新業態的全球傳播影響力均高于傳統業態。其中,網絡文學平臺的傳播效果是傳統出版業的近4倍,起點中文網憑借其內容觸達、易用性和能見度優勢,以及強大的品牌效應,傳播效果最優。在線音樂的傳播效果指數是唱片業的7倍以上,騰訊音樂通過“TMElive”探索線上線下融合,推動音樂產業“回暖”。網絡視頻的傳播效果是傳統電視臺的近4倍,網絡長視頻通過精品內容創作和創新業態提升競爭力,短視頻平臺如抖音向直播帶貨領域發力,展現出強大的傳播潛力。
文化內容產品的全球傳播情況,選取全球互聯網新聞作為信息源,從GDELT數據庫收集相關報道:在確定搜索對象時,對于網絡視頻,關注新聞關鍵詞“Chineseonlinevideo”及國內外關注度高的影視劇;對于短視頻,聚焦關鍵詞“Chineseshortvideo”以及知名視頻博主;對于網絡文學,則圍繞相關關鍵詞展開搜索。運用“機器判斷 + 人工輔助修正”方法,將流媒體報道態度傾向分為正向、中性、負面。盡管人工修正標準存在局限性,但能較準確地反映受眾態度。
關鍵詞分析結果顯示,中國數字文化內容產品在全球傳播中收獲積極反饋。網絡視頻方面,高頻詞“Chinese culture”“story” “ 'good\"
表1新舊文化業態全球傳播影響力指標權重值
數據來源:利用Python根據熵值法計算所得。
從新舊業態綜合比較來看,新業態的全球傳播效果指數為0.29293,高于傳統業態的0.09135。網絡視頻、在線音樂、網絡新聞等新業態在傳播效果上表現突出,注重受眾的情感體驗和社交互動,能夠觸達更多目標用戶群體,傳播范圍更廣,且在易用與能見度方面具有更大優勢。傳統業態如電視業、唱片業、出版業等在全球傳播效果較差,但新聞業憑借《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的新媒體化轉型,傳播效果比較好(表2)。
2.受眾反饋以正面為主,跨文化接受度顯著提升
本文聚焦2017年1月1日至2024年期間中國數字顯示出深耕傳統文化、注重品質的網絡劇受全球觀眾青睞。短視頻方面,高頻詞“shortvideo APP”“kuaishou”“douyin”“Chineseculture”“shares”“happy”等,既體現短視頻平臺助力文化傳播,又反映其內容優質、充滿正能量,引發用戶分享與歡樂,同時吸引資本市場關注,變現模式多元。網絡文學方面,高頻詞“reading”“digital”“Chinese culture”“good”“understand”“world”“thought”等,表明其為文化傳播開辟新場域,“出海”過程中翻譯能力成為關鍵,作品受海外讀者喜愛。總體而言,中國數字文化內容產品憑借文化魅力、制作水平和傳播形式,贏得全球受眾認可,展現出中國數字文化產業良好發展態勢,為未來國際化發展提供了經驗(圖2)。
表2新業態與傳統業態全球傳播效果
全球流媒體對中國數字文化內容產品報道情緒得分分析結果顯示,中國網絡視頻、短視頻及網絡文學的報道整體以正面為主。其中,網絡視頻有效新聞報道量4767條,正面報道占比 59.6% ,主要探討其新技術發展機遇及傳播中國文化;短視頻及平臺有效報道量3540條,正面報道占比 40% ,多聚焦于中國生活類視頻;網絡文學有效報道量22583條,正面報道占比 56.89% ,關注數字閱讀前景及文化傳播價值。中性報道分別占比 23.24% 、 31% 、 20% ,涉及各領域發展現狀、特點、邏輯、規范及趨勢等。負面報道分別占比 17.16% 、 29% 、 23% ,指出網絡視頻內容低俗、版權競爭、流量造假,短視頻內容同質化、著作權保護和侵權,網絡文學作品翻譯質量問題(圖3)。
中國數字文化內容產品憑借其獨特的文化魅力、精良的制作水平和創新的傳播形式,在全球傳播中贏得了廣泛的認可和積極的反饋,展現了中國數字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態勢,為未來國際化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也為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發展貢獻了中國力量。
三、數字技術賦能文化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機制
1.升級全球傳播體系:規模擴張與精準滲透
數字技術將文化貿易從粗放式規模擴張轉向精準化、高效率、低成本的高質量發展路徑,實現全域傳播力的升級,顯著提升文化服務貿易的規模經
圖3中國網絡視頻、短視頻、網絡文學的主流媒體報道情緒傾向分析(從左到右)
濟性與市場滲透效率。一方面,以5G、云計算、衛星直播為代表的底層技術徹底打破時空壁壘,實現文化內容的全球實時觸達。例如,中國短視頻平臺TikTok依托分布式數據中心,將京劇、敦煌舞蹈等非遺內容同步推送至150余個國家,單月海外用戶觀看量超千億次,直接帶動相關文創產品貿易額增長 23% 。另一方面,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構建精準化傳播體系通過用戶行為畫像分析(如區域偏好、消費能力)與智能推薦算法,實現文化產品的“靶向輸送”,使中小文化企業貿易成本降低 60% ,用戶黏性提升 35% 。如閱文集團旗下起點國際平臺(WebNovel)運用AI翻譯引擎與興趣標簽系統,將《詭秘之主》等網文精準匹配至東南亞、歐美細分市場,使付費轉化率提升 40% ,有效降低“文化折扣”現象。此外,數字技術推動傳播主體從機構壟斷轉向全民參與生態——UGC與PGC協同創造海量原生文化產品,如YouTube中國美食博主、嘩哩嘩哩國風音樂二創現象,形成跨文化圈層傳播網絡。
2.驅動產業結構升級:高附加值業態發展與韌性增強
數字技術通過重塑文化服務貿易的價值鏈結構,驅動產業形態向高附加值領域躍遷,同時構建抗風險能力更強的產業鏈體系。主要體現為:一是數字技術催生高附加值新業態,實現貿易結構根本性轉型。數字技術的滲透使文化服務貿易重心從傳統實體載體(如線下演出、紙質出版)轉向以數據要素為核心的數字化領域。游戲、流媒體影音、元宇宙文旅等業態依托沉浸式體驗與網絡效應,形成顯著的規模報酬遞增特征。以游戲產業為例,其開發成本雖集中于初始階段,但數字化分發使邊際交易成本趨近于零,疊加全球用戶付費機制(如內購、訂閱),創造了持續性收益流。
二是激活傳統文化資源可貿易化潛能,拓展產業增長空間。傳統文化服務因時空限制與物理載體約束,長期處于“不可貿易”困境。數字時代,通過三維重建、區塊鏈確權、虛擬現實(VR)等技術,構建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孿生體系,使其突破地域限制進入全球交易市場。例如,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上線超6.8萬件藏品高清影像,支持全球學者遠程研究;敦煌研究院“數字敦煌”項目將30個洞窟全景建模,年均吸引海外付費訪問超200萬人次。此類轉型不僅創造了增量收益,更衍生出新型商業模式,包括:數字藏品(NFT)賦予文物數字資產屬性(如金沙遺址太陽神鳥NFT發行秒罄),云展覽通過虛擬策展實現內容定制化輸出(如“何以中國”展海外授權收入)。
三是平臺化整合增強產業鏈韌性,優化全球要素配置效率。數字平臺構建去中心化生產網絡,破解傳統文化產業“重資產、長周期”脆弱性。一方面,聚合全球創作資源,如騰訊AI繪畫平臺引入東南亞畫師,縮短制作周期 40% ;閱文集團WebNovel吸引超19萬外籍作家創作中國題材小說。另一方面,智能供應鏈系統實現動態風險應對,如華為云為動畫渲染提供彈性算力,保障《靈籠》國際版按期交付。這種模塊化生產網絡使產業鏈具備“節點替代性”,單一環節中斷可通過分布式資源調配快速修復,顯著提升抗沖擊能力。
3.構筑創新引擎:提升國際競爭力與引領規則制定
數字技術通過重構文化服務產業鏈的創新生態,成為提升國際競爭力與主導規則制定的核心驅動力。體現為三層次聯動:一是“創作一消費”全鏈革新觸發價值增值。在創作端,AIGC工具(如MidJourney、Suno)顯著降低創意門檻,實現內容生產的規模化與全球化協同。典型案例為米哈游《原神》開發團隊依托云端引擎,整合中、日、韓等跨國創作資源,壓縮研發周期 40% 以上,奠定全球化IP基礎。在消費端,沉浸式技術(VR/AR)重構體驗場景,如故宮博物院VR游覽項目通過虛擬場景還原與交互敘事,使海外用戶付費率提升 32% ,印證技術對文化服務溢價能力的強化作用。
二是數據要素資本化重塑競爭范式。用戶行為數據轉化為關鍵生產要素,驅動文化產品精準適配國際市場。例如Netflix基于全球2.1億用戶觀影數據構建需求預測模型,定制出契合跨文化審美的《魷魚游戲》,單片創造9.5億美元收益。2023年TikTok海外電商數據表明,其通過分析區域消費偏好,使非遺手工藝品類成交額同比增長 147% ,彰顯數據要素對國際市場需求響應的增效機制。
三是技術標準輸出構建規則話語權。區塊鏈與DRM(數字版權管理)技術正在重構跨境文化貿易規則體系。中國主導的“文化數字存證鏈”已接入大英博物館等機構,實現文物數字IP跨境確權效率提升 90% ;騰訊DRM系統在東南亞游戲市場的技術輸出,使盜版率下降 67% ,推動建立以技術信任為基礎的新型貿易秩序。這種技術規則的內嵌,標志著文化服務貿易從產品輸出向制度輸出的高質量躍遷。
4.深化文化認同:增強可持續影響力與社會價值
數字技術通過構建“文化認同共同體”,為文化服務貿易注入可持續影響力與共生價值。其核心機制在于:社交媒體平臺憑借交互性傳播范式,消解文化認知壁壘并培育跨文化共情。以TikTok、微博國際版為代表的數字媒介,通過UGC與算法推薦相結合,將文化符號轉化為可參與的互動敘事。例如,李子柒的短視頻以東方農耕美學引發全球受眾情感共鳴,在虛擬社群中形成文化價值共識,顯著降低文化折扣。
與此同時,數字技術驅動ESG(環境、社會和治理)導向的貿易模式轉型。一方面,數字交付(電子出版、云展覽等)替代實體物流,削減碳排放并契合全球綠色貿易規則;另一方面,平臺經濟賦能中小文化主體直連國際市場,如手工藝人通過Etsy跨境銷售非遺衍生品,實現普惠性價值分配。
更深層的機制在于技術賦能的包容性治理。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既助力文化多樣性保護,如AI修復敦煌壁畫實現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又通過算法透明度設計抵制文化同質化風險。例如,歐盟“數字服務法案”要求平臺公開內容推薦邏輯,以避免文化偏見擴散。這種“技術一文化一制度”的三維互動,推動文化服務貿易從短期流量變現轉向長期認同積累,最終構建起兼具經濟效益與文明對話功能的可持續生態。
四、數字技術賦能文化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優化路徑
(一)加速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國家文化大數據中心與智能分析平臺
在全球化背景下,數字技術為文化服務貿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加速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部署5G、云計算、邊緣計算、衛星互聯網等技術,是實現文化內容全球實時、高清、低延時傳輸的關鍵。這不僅能夠保障文化產品在國際市場的高效傳播,還能為文化服務貿易的規模擴張提供有力支撐。同時,構建國家文化大數據中心與智能分析平臺,整合文物、非遺、典籍、現代IP等資源,建立統一標準的文化數據庫,是提升文化服務貿易精準滲透能力的重要舉措。通過深化AI用戶畫像、跨文化偏好預測、智能推薦算法的研發與應用,企業能夠更精準地匹配國際市場的需求,從而提高文化產品的市場適應性和競爭力。此外,培育多元化、國際化的數字傳播生態,政策支持UGC/PGC/OGC協同創作出海,鼓勵平臺優化算法推薦邏輯,促進文化多樣性展示與跨圈層傳播,扶持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數字文化KOL”,有效降低文化折扣,提升文化產品的國際黏性。這些措施將共同推動文化服務貿易在全球范圍內的高質量發展,提升我國在全球文化市場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二)深化融合創新與平臺賦能,構建高附加值韌性產業生態
數字技術與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是推動文化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重點扶持高附加值數字文化新業態出海,設立專項基金和稅收優惠,支持游戲、網絡文學、網絡影視、網絡音樂、數字藝術、元宇宙文旅、云展覽等業態的全球化運營與創新,能夠為文化服務貿易注入新的活力。這些新業態具有強大的市場吸引力和盈利能力,能夠在全球市場中占據重要份額。同時,系統性推進傳統文化資源數字化轉化與IP開發,實施國家級文化遺產數字化工程,鼓勵基于數字孿生資源開發NFT、VR/AR體驗、互動游戲等新型可貿易產品,打造國際化的數字文化IP交易平臺,激活傳統文化資源的市場價值,使其在全球范圍內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此外,打造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韌性平臺,支持頭部企業建設整合創作、分發、交易、社群功能的國際化平臺,鼓勵平臺吸引全球創作者,構建分布式、模塊化的柔性生產網絡,推廣智能供應鏈管理,增強文化產業鏈的韌性和競爭力。加大“文化 + 科技”融合關鍵技術研發投入,重點支持AIGC在創意生成、多語言翻譯/配音、虛擬人應用等環節,推動沉浸式技術在文化體驗產品中的成本降低與體驗優化,將進一步提升文化服務貿易的創新能力和附加值,為我國文化服務貿易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三)強化數據驅動與規則引領,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與話語權
在數字時代,數據已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強化數據驅動與規則引領是塑造文化服務貿易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關鍵。實施數字文化IP精品化與全球化戰略,集中資源培育具有全球潛力的“中國故事”核心IP,支持《黑神話:悟空》級3A內容創作,推動“網文、網劇、網游”精品化、系列化全球運營,能夠提升我國文化內容的國際競爭力。深化數據要素在國際化運營中的應用,支持企業建設全球用戶洞察系統,利用大數據指導內容創作、市場定位、營銷策略深度本土化,借鑒Netflix模式,建立國家文化貿易數據監測與決策支持平臺,實現數據驅動的精準適配,提高文化服務貿易的市場適應性和運營效率。積極參與并主導國際數字文化貿易規則與標準,大力推廣中國主導的DRM、區塊鏈存證、文化數據安全傳輸等標準,支持企業、行業協會參與WTO、WIPO等相關國際規則磋商,鼓勵在跨境交易中采用中國技術解決方案,掌握國際規則的話語權,為我國文化服務貿易的發展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構建國際化復合型數字文化人才隊伍,加強培養和引進精通數字技術、國際文化市場、跨文化傳播、國際法律規則的復合型高端人才,為我國文化服務貿易的國際化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保障。
(四)促進價值共鳴與包容發展,深化文化認同與實現雙效協同
文化服務貿易不僅是經濟活動,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促進價值共鳴與包容發展,深化文化認同,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效協同,是文化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技術賦能破解深層次文化折扣,加大AI輔助文化符號解讀、敘事方式適配、語境化翻譯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鼓勵創作蘊含人類共同價值的精品內容,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與共鳴,降低文化折扣,提升文化產品的國際接受度。構建深度互動的全球數字文化社群,鼓勵平臺設計促進跨文化對話、用戶共創的功能與活動,優化算法邏輯,確保文化多樣性展示,防范偏見與同質化,構建文化認同共同體,增強文化服務貿易的國際影響力。推廣ESG導向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倡導綠色數字交付,利用平臺降低中小文化企業/非遺傳承人出海門檻,促進普惠貿易與文化多樣性保護,創造社會價值,提升文化服務貿易的社會效益。建立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協同的評估與引導機制,研究構建包含經濟指標和社會效益指標的綜合評價體系,并納入政策考核與企業戰略,保障雙效統一與可持續發展,為我國文化服務貿易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全面的評估與引導。
[參考文獻]
[1]陳少峰.未來導向的文化產業商業模式創新].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7(2):38-41+97.
[2]陳小東,賴雪梅.數字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運行機理、風險審視與應對策略Ⅲ].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4(2):58-66.
[3]封世藍.關于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經濟研究參考,2020(6):55-64.
[4]馮天晴.數字技術賦能文化產業的邏輯分析和實現路徑[]大舞臺,2023(6):102-104.
[5]黃永林.推動新時代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5-21.
[6]李夢欣,任保平.新時代中國高質量發展的綜合評價及其路徑選擇[].財經科學,2019(5):26-40.
[7]李培峰.新時代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內涵、動力、效用和路徑研究].重慶社會科學,2019(12):113-123.
[8]羅立彬,陸曄翎,張簫簫.積極擴大進口與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經濟研究參考,2019(7): 20-30+37
[9]任保平,郭晗,魏婕,等.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9.
[10]沈壯海,許家燁.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幸福感[].黨建,2019(6): 19-20+24
[11]史立凡,渠慎寧.數字技術賦能文化新質生產力:機理、挑戰與路徑創新[J].南京社會科學,2025(2):156-168.
[12]譚嘉欣.數字技術賦能文化創新表達的模式與路徑[].人文天下,2024(3):14-19.
[13]童中賢,肖琳子,何純.2008國際都市圈發展論壇綜述[]經濟學動態,2009(5):150-151.
[14]王元倫,袁連升.中國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研究:一個理論述評[J].管理現代化,2020,40(4):124-129.
[15]王志宏.文化的認同與創新: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的必然選擇[J].北方經濟,2015(11):75-77.
[16]夏杰長,李鑾誤.數字化賦能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作用
機理、現實挑戰和實施路徑[J].國際貿易,2023(1):56-65.
[17]楊海波,高興民.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出版廣角,2019(9):17-20.
[18]葉紫青,夏杰長.數字技術賦能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內部共生與外部協同[].科學管理研究,2024,42(5):49-56.
[19]詹小琦,林珊.中國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研究[].亞太經濟,2020(4):109-118+151.
[20]張占斌.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應把握好的幾個關鍵問題[J].國家治理,2020(31):9-15.
[21]周娟娟.數字技術賦能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展[].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5(3):8-12.
Empower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Service Trade through Digital Technologies 一An Analysis Based on Internal Mechanisms and Optimization Pathways Meng Lijun
(School of Public Policyand Management,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
Abstract:Itiloeitvelotiardslaocl benefits.Basdotorealmeokof“nioalefi”sapeevaatalsreta’ culturaseveatoiel,ilasddtdsiia emergingstiildl recognitionfacalgsealhasstouhchigialolomporaltvelopinuluraltdicue upgradingteboie)slaln addedsectoos culturalecoedleileeo ifrstuctueat buildaresiltslogudd;dasdidesl competitiveadagsnddoseoresoaedsieloptouualogid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Key Words: Cultural ServiceTrade; Empowered byDigital Technologies; High-qualityDevelopment; Dual-efect Harmony(收稿日期:2025-06-25責任編輯:羅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