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C9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25)04-0074-08
[基金項目]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課題:深圳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研究(SZ2023A007)。
[作者簡介],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院長助理,研究方向:智庫建設;,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通證數字經濟研究中心、博士,研究方向:創新與互聯網金融、智庫建設、未來產業。
一、引言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戰略的不斷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進人關鍵階段,大灣區互聯互通持續提速升級,正朝著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既定目標加速前進。2025年6月1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人推進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深化改革創新擴大開放的意見》,在金融服務、人員流動、低空經濟等多方面提出了粵港澳創新合作的重點方向,也將進一步推動規則銜接、促進大灣區合作發展。深圳和香港在制度、資源、技術和人才等方面具有高度互補的特征,在經濟合作、科技創新、金融服務等領域已經形成較為緊密的合作格局,兩地的深度合作可形成示范帶動效應,在“制度 + 技術”的交匯點上催生新的增長動能,成為帶動大灣區整體躍升的核心引擎。然而,深港合作仍面臨制度壁壘、要素流動障礙及空間協同不足等多方面挑戰。傳統依賴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合作模式,難以快速響應跨制度協作的復雜需求;而依賴市場驅動的自下而上路徑,又到信息不對稱、資源整合能力不足等結構性制約,難以形成系統性的協同合力。在此背景下,智庫作為現代治理體系中的“思想工廠”和“政策智腦”,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制度對接與戰略協同方面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正成為深港協同發展的重要橋梁和制度連接器。通過智庫合作,推進兩地學術界、產業界、政府部門的交流互動、思想碰撞,構建跨域知識共享網絡與政策試驗平臺,實現深港“智聯”,催生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和新的解決方案,為深港合作注入新的動力。
“智聯”是“智慧連接”與“智庫聯動”的融合表達,既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機制,強調通過跨區域、跨制度的智庫協作,實現知識資源的流動與整合,推動深港雙城從信息共享走向制度共建、從研究合作走向治理參與。在深港合作的進程中,新型智庫的“智聯”作用體現在科技創新、經濟發展、社會民生等多方面,不僅能夠服務于具體政策議題,更可以在宏觀上推動深港兩地制度創新的互動耦合。目前,深港新型智庫的合作還處于探索階段,面臨諸多挑戰。如何從制度、組織、功能等多維度推進深港智庫的深入合作,形成從“協作”到“耦合”的躍升路徑,成為當前區域融合和智庫合作亟須破解的重要課題。
二、“智聯雙城”:智庫賦能深港協同發展的作用機制
在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深港協同發展不僅需要行政機制的對接和市場機制的聯動,更亟須借助智庫這一“知識中介”實現治理認知、制度邏輯與公共價值的深度耦合。深港智庫“智聯雙城”的本質是知識、制度與資源的跨域整合,是一種以智庫為中介的耦合型協同機制,突破了傳統以政府為主導的區域協同路徑,強調以知識為樞紐、以機制為紐帶、以共識為基礎,實現跨制度、跨領域、跨平臺的有機融合。深港智庫通過制度創新、知識驅動、資源整合、公共傳播等多種路徑,從系統耦合和協同治理的維度賦能深港協同發展。
1.制度創新:促進區域協同治理的“潤滑器”
制度是區域協同發展的保障,智庫在國內外很多重大區域發展戰略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孫明華等(2025)研究了京津冀智庫協同有助于推動京津冀融合發展的科學性,高峰和陳菲(2023)研究了菲律賓智庫為菲律賓國家治理和東南亞區域治理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王蓉和陳菲(2022)研究了新加坡智庫的發展、特點及其在東南亞區域治理中的角色和作用,張正良和張樹劍(2024)基于大灣區的特殊性提煉出智庫的區域塑造功能模型,指出大灣區智庫在區域協同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通過知識傳遞、知識建構、知識更新等功能,共同塑造大灣區區域協同發展的螺旋式上升模式。智庫在區域治理中能夠跨越行政邊界,整合多元主體資源,促進不同地區之間的信息共享與利益協調,從而推動合作機制的制度化、專業化與可持續化發展。特別是在大灣區多元制度共存、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智庫不僅是反映多方訴求的平臺,更是平衡地方差異、形成共識機制的重要樞紐。智庫作為獨立、專業且政策相關性強的機構,能夠在深港政府之間、政府與社會之間搭建跨界交流平臺,提升兩地制度互動的精度與溫度,為兩地規則銜接提供低風險、高靈活性的解決方案。通過政策解讀、制度比較、國際經驗借鑒等方式,深港智庫還可以提供制度適配的技術路徑與政策建議,降低制度摩擦與治理不確定性,助力深港構建協同治理新機制。
2.知識驅動:塑造跨制度議題共識的“中介引擎”
區域一體化不僅是制度整合過程,更是知識協同、觀念融合與策略協同的過程。張正良和張樹劍(2024)認為,以公共科研服務機構、智庫等為代表的知識中介橋接“卡普蘭鴻溝”的兩端,成功打通了學術研究通往公共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智庫能夠提供關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的全面信息和深度剖析,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豐厚的知識積累,使其更加符合民眾需求,有助于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公眾接受度。智庫天然具有知識生產與共享功能,能夠在區域協同中搭建“認知共創”平臺。長期以來,深港兩地因制度差異與學術傳統不同,存在一定的知識分割。深港智庫通過聯合研究、跨境調研、專題協作等形式,推動兩地專家、學者、政策制定者圍繞共同議題展開系統性合作,可以整合兩地分散的知識資源,形成覆蓋科技創新、產業協作、公共服務等領域的“知識圖譜”,破解深港協同中的認知困境與信息不對稱問題,為制度設計與資源整合提供科學依據。智庫不僅是知識的提供者,更是議題的設置者與政策語境的構建者。深港智庫從區域發展痛點出發,聯合識別協同治理議題,形成的知識驅動機制突破了傳統區域合作中“經驗主導”的局限,通過科學化、數據化的知識生產,降低了協同成本,提升了合作效率。
3.資源整合:激活區域要素協同的“連接器
深港協同的關鍵還在于要素的高效流動與資源的優化配置,不僅包括政策資源與信息資源,更涵蓋智力資源、網絡資源與組織資源。根據社會網絡理論,網絡中的關鍵節點對整個系統的流動效率與信息傳遞具有決定性作用。深港智庫憑借其在政府和社會之間的信任資源,成為區域知識網絡中的“中樞節點”,能夠打破地域、機構和學科界限,促進知識流動、人才交流和資源整合。在知識網絡方面,智庫作為“知識經紀人”,通過規則設計與平臺搭建,將離散的知識節點轉化為協同創新網絡,可以提升區域整體知識生產效率。深港智庫通過聯合研究項目、學術交流活動等方式,將兩地的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等連接起來,形成一個開放、互動的知識網絡。在要素協同方面,智庫通過制度設計,將“單向流動”轉化為“雙向賦能”,可以實現要素的“ 1+1gt;2′′ 協同效應。深港智庫發揮“中立性”優勢,積極推動人才、技術等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為多元主體提供了協同發展的組織化支撐。
4.公共傳播:構建區域話語體系的“重要樞 紐”
在區域協同過程中,如何構建共享的區域身份、統一的外部形象與有國際影響力的全球傳播話語體系,是提升區域軟實力的關鍵任務。智庫有天然的傳媒屬性,能夠依托專家特長輸出具有權威性的內容,還能引導社會熱點傳播,發揮獨特的社會輿論引導作用。智庫在區域協同治理中承擔了公共傳播與話語建構的戰略使命,智庫傳播也是提升智庫影響力、促進智庫成果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戰略的重要保障。深港協同發展需要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話語體系,以吸引全球資源。深港智庫通過話語體系構建,可以將“地方敘事”轉化為“全球話語”,提升區域國際影響力。特別是在全球治理格局變動、新興議題快速涌現的背景下,深港智庫有能力引導深港在多方面形成統一對外的傳播體系與價值立場,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灣區聲音”。
三、深港“智聯雙城”的現實圖景和典型做法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日益深化的背景下,深圳與香港“雙向奔赴”,圍繞制度互聯、政策共建與治理協同等維度積極推動合作。依托智庫的“紐帶”作用,深港“智聯雙城”的格局已初具雛形,形成了典型的智庫合作模式與代表性成果。
1.深港智庫的發展軌跡與制度環境差異
粵港澳大灣區三地智庫的發展受其歷史演進、政治制度、社會結構與文化傳統的綜合影響,呈現出顯著的制度多樣性與功能差異性(趙恒煜,2022)。其中,深圳與香港在智庫發展路徑與制度環境上呈現出顯著的異質性,也影響了深港智庫在區域協同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協作方式。深圳與香港智庫的差異性在某種意義上構成了制度互補與認知協同的潛在基礎,為探索跨制度、跨區域的政策對話與聯合研究提供了現實可能。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斷推進、深港融合成為區域發展重點的大背景下,厘清兩地智庫體系的結構特征與互動邏輯,對于推動“智聯雙城”格局構建、實現區域協同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深圳智庫以政策導向和問題導向為主導,呈現出政府依附性強、研究任務集中、議題選擇偏向現實問題導向等特征。新時代以來,深圳在“建機制、促集聚、強功能”的思路下,推進新型智庫體系建設,逐步形成了政府智庫、高校智庫、社會智庫等各類智庫協同發展的智庫生態。深圳特色新型智庫在總量規模、類型結構、區域布局、研究領域等方面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涌現出一批具有政策影響力和研究能力的本土智庫。當前,深圳擁有國家高端智庫“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和中財辦重點智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等高能級平臺,扮演了“戰略智庫+ 改革智囊”的引領角色。據不完全統計,深圳現有各類智庫和類智庫機構近500家,涵蓋咨詢公司、規劃設計院、行業協會等具備一定政策研究能力與輸出意愿的機構。2022年底啟動的高端智庫集聚區建設已促成前海區域集聚14家高水平智庫機構,也是前海更好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服務“雙區”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深圳智庫聯盟已有102家成員單位,智庫協同網絡初步構建??傮w看,深圳智庫普遍聚焦于城市治理、科技創新、產業政策、社會發展等領域,積極參與“十四五”規劃、前海改革方案、數字政府建設等重大議題,在政策咨詢與知識轉化方面展現出顯著能力,也是深圳“十五五”戰略研究的重要支撐力量。
香港智庫體量相對較小,但專業化程度高、機構獨立性強,兼具國際化視野與市場機制運作等特點。據香港明匯智庫《香港智庫年報2022》統計,香港智庫數量約為四五十家,雖整體規模有限,但在全球議題研究、對外傳播能力與跨文化政策分析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香港智庫多為獨立法人機構或高校附屬研究中心,在經濟金融、法律制度、城市治理、國際關系等領域擁有成熟的研究傳統與理論基礎。代表性機構包括“一國兩制”研究中心、香港政策研究所、團結香港基金、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等,在香港青年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外交流及全球議題研究方面具有較大影響力,也為香港與內地的合作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建議和理論支持。香港特區政府于2022年設立香港特首政策組,作為“智庫中的智庫”,進一步強化對前瞻性議題的戰略判斷與研究能力,為行政長官施政提供制度化支持。與此同時,基于雙語環境和公共傳播優勢,香港智庫在國際傳播、公共話語建構與外部認知引導方面具備一定優勢,能夠在中外學術、政策與輿論之間發揮“橋梁”功能。
總體來看,深圳與香港智庫分別代表了“政策導向型”與“市場自主型”的兩類路徑,制度環境的異質性既帶來認知差異與協同障礙,也蘊含了跨制度整合與資源耦合的巨大潛能。
2.深港智庫合作機制演化:平臺聯動與項目協同的多元模式
當前,深圳與香港智庫在區域協同發展背景下已開展多層次、多渠道的合作探索,合作機制逐步呈現出以“平臺聯動”與“項目協同”為主導的多元化格局。盡管整體尚處于初步實踐階段,尚未形成穩定的制度化合作體系,但已初步搭建起跨境溝通、政策對話與知識流通的基礎框架,合作范式的不斷豐富也為構建更高水平的區域協同治理智力支撐體系奠定了基礎。
在平臺聯動層面,合作載體不斷拓展,成為兩地智庫構建常態化協作機制的關鍵支撐。深港智庫合作最初以高校及民間研究機構之間的非正式交流為起點,隨著區域一體化進程推進及政策支持增強,合作逐漸走向結構化、平臺化。目前,若干制度化合作平臺已成為兩地智庫互動的重要渠道。一方面,各類區域性智庫論壇與對話機制日益常態化、制度化。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早在2019年就聯合大灣區三地智庫共同發起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智庫聯盟。近年來,由深港政府機構及兩地重點智庫組織的港深智庫聯盟、深港融合發展學術研討會、深港雙城發展論壇、深港智庫焦點對話等組織和活動,在推動學術界、政策界及產業界的跨境對話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相關論壇和交流機制不僅推動了智庫之間的信息互通與觀點交流,也促進了合作網絡的構建和學術資源的整合。另一方面,政策主導型平臺建設步伐加快。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重大區域合作平臺為兩地智庫共同參與區域戰略研究、規劃咨詢與政策評估提供了制度空間與實踐場景,特別是在前海高端智庫集聚區的建設過程中,香港政策研究所廣東代表處、香港理工大學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嶺南大學文化與創意研究院等機構陸續進駐,標志著深港智庫合作向機制化、高端化、集聚化邁進。前海智庫發展專項資金還為前海智庫邀請港澳學者交流提供了資金支持,為深港智庫開展合作項目和學術交流活動提供了保障。
在項目協同層面,深港智庫合作日益呈現出以政策需求為導向、以成果轉化為目標的實踐取向。圍繞粵港澳大灣區戰略、“雙碳”轉型、科技創新、數字治理等關鍵議題,多家深港智庫、高校及行業組織通過聯合申報課題、開展聯合研究、共同發布政策報告等方式開展了密切合作。例如,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與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合作推進香港大宗商品市場研究,與團結香港基金聯合發布生物科技領域的研究報告;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研究院與深圳新質生產力科技促進中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推動兩地科研資源深度融合。在兩地高校、研究機構簽署合作備忘錄、設立聯合研究平臺、開展訪問學者交流等機制推動下,深港智庫之間的學術與政策人才流動日趨頻繁。一批政策咨詢與公共傳播領域的跨界學者,已通過聯合調研、媒體發聲、聯合發文等方式,形成了跨區域、跨學科的“協同專家網絡”,成為智庫間非制度性耦合的重要載體。尤其在數字傳播平臺的助力下,專家網絡不斷擴展在政策認知、輿論引導與知識共享中的作用,為推動“智聯雙城”注入了強勁動力。
3.深港智庫協同效應凸顯:成果產出與治理參與的雙重路徑
盡管深港智庫合作尚處于探索階段,但智庫“知識共創”與“政策支撐”雙重功能已經日漸成型,不僅體現了智庫在區域治理中的中介地位,也為構建跨制度、跨地域的政策協調機制積累了實踐經驗。
一方面,標志性知識成果不斷涌現,顯示出智庫合作在知識生產與議題塑造方面的優勢。在前海改革、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等重大區域戰略議題中,深港智庫已形成一批具有前瞻性與針對性的聯合研究報告、政策建議和調研成果。有部分建議被納入政府政策文本或規劃文件之中,智庫成果向政策路徑轉化的能力正在增強?!败洺晒钡娘@性化與制度采納,為智庫推動協同治理與政策創新提供了現實反饋與正向激勵。
另一方面,智庫在區域治理實踐中的制度參與程度不斷提升,展現出由“知識提供者”向“治理參與者”轉變的趨勢。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深港智庫及核心專家已受邀進入兩地政府決策咨詢體系,如深圳市“十五五”規劃專家組、香港特區政府特首政策組專家組等,反映出兩地政府對高質量政策知識日益增長的需求,也為深港間跨域知識耦合與政策議程對接提供了制度空間。例如,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常務副院長郭萬達等深圳智庫專家均獲任香港特區政府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有效提升了深圳政策研究力量在香港公共事務中的影響力??缇硨<覅⑴c政策咨詢,打破了傳統地域與制度邊界,為深港間的戰略協同、政策互鑒與制度創新打開了更為廣闊的合作空間。
四、深港“智聯雙城”的深層瓶頸和制約因素
盡管近年來深港智庫合作取得一定進展,并在知識共建、政策支撐與區域協同等方面初見成效,但在更高層次、更深領域實現協同發展仍面臨諸多深層次障礙??傮w來看,深港智庫“智聯雙城”建設面臨機制、成果、要素及話語體系等方面的深層瓶頸,制約了深港智庫在大灣區建設中協同發揮創新效能,也難以滿足深港高質量發展對新型智庫智力支持和創新引領的戰略需求。
1.合作機制松散,制度供給略顯不足
近年來,深港兩地智庫在合作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經驗,但從制度層面來看,合作機制依然較為松散,制度供給和組織保障尚未形成體系支撐。目前,智庫合作主要依賴個別項目的臨時牽引或專家之間的非正式關系網絡,缺乏常態化的頂層設計與制度化合作平臺,臨時性和碎片化特征制約了合作效率與延續性。
從協作機制看,政府層面缺乏統籌協調機制。深港兩地在科技、教育、產業等領域已建立較為成熟的合作機制,但智庫合作的政策支持相對滯后。除前海高端智庫集聚區等個別平臺外,深港尚未建立起由官方主導、雙邊參與的智庫溝通與協調機制,港深智庫聯盟也沒有形成機制化。兩地智庫間的合作仍主要以社會智庫、民間或高校推動,導致跨境合作需反復協商、效率低下,難以適應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治理的戰略需求。
從機構運行機制看,深港智庫體制機制存在差異,導致合作存在阻礙。香港智庫多為獨立運行的研究機構,研究機制強調自主議題設定與公共傳播。目前與香港智庫開展合作的深圳智庫多數依托于政府部門或事業單位,強調政策與服務導向。
此外,由于資金機制缺位,兩地智庫合作穩定性偏低。多數深港智庫合作項目主要依賴臨時性課題資助或平臺支持,缺乏長期、可持續的財政保障機制,社會資本參與動力不足,導致難以形成長期的戰略性合作項目。目前尚未建立如“深港智庫聯合研究基金”等制度化融資機制,也限制了高水平跨境合作的規劃能力與影響力。
2.成果轉化有限,研究議題結構失衡
深港智庫在研究傳統、知識范式與成果應用路徑上存在顯著差異,導致合作研究的成果在政策影響力與社會轉化率方面效果有限,難以體現應有的公共價值與政策價值。
從成果應用路徑看,兩地智庫在成果輸出方式和政策轉化機制上存在顯著差異。深圳智庫多服務于本地治理實踐,研究成果主要通過政策建議、專題報告等形式直接向政府部門報送,強調政策導向性與時效性。香港智庫則側重于獨立研究與公共傳播,研究成果通常通過刊發簡報、參與媒體評論、投遞國際期刊等方式影響公眾與學術界。兩種路徑在機制、時效和目標受眾上的差異,造成研究成果在對接過程中出現錯位與脫節現象,部分聯合研究難以轉化為具有實效性的政策建議,甚至出現“成果上不了會、研究轉不了策”的問題。
同時,合作議題呈現出明顯的“領域聚焦”趨勢,研究重心集中于經濟、金融、科技等具有強政策指向性的領域,對文化建設、社會治理、城市韌性、生態文明等“軟議題”關注不足。聚焦化的議題選擇雖有助于形成短期成果,但限制了深港智庫在多元領域開展戰略協同研究的能力,難以支撐區域綜合治理體系和長期發展戰略的多維需求。
3.要素流動不暢,信息共享障礙突出
深港智庫合作的深化有賴于人才、數據、平臺等關鍵資源的自由流動與高效整合。然而,當前跨境要素配置仍受限于多重制度障礙,深港智庫資源整合程度有限,合作仍呈現“信息孤島”和“各自為戰”的局面。
數據流通問題成為首要障礙。大數據時代,數據資源已成為智庫研究的核心生產要素。深港兩地在數據分類標準、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要求等方面仍存在制度壁壘,深港智庫聯合研究在數據采集、共享與應用方面頻繁遭遇合規壁壘與成本約束。制度不兼容性使得合作研究難以共享統一數據接口與標準,在大數據建模、趨勢預測與政策評估等方面面臨較大障礙,尤其在人工智能、算法治理等依賴高質量訓練數據的前沿議題中影響更為顯著,削弱了深港智庫在數字治理領域的研究實力與話語權。
人才跨境流動受限,導致協同研究的人才支撐不足。雖然部分機構已開展聯合調研、學者互訪等活動,但整體而言,因審批流程、簽注制度與機構準入門檻等問題,專家跨境參與研究、聯合調研與長期駐留仍面臨阻礙。人才合作機制缺乏系統布局,聯合培養與能力提升機制尚未建立,導致兩地智庫之間的人才協同尚處于零散狀態。
在信息資源層面,目前尚未建立覆蓋深港兩地智庫的成果共享、資源共建、課題聯動平臺,合作研究成果多零散發布于各自機構,缺乏集約化成果歸集與傳播體系。同時,隨著智庫數字化轉型加速,信息安全與數據保密問題日益凸顯,兩地在相關技術標準與管理制度上的差異也增加了合作的風險與不確定性。
4.國際傳播滯后,區域話語體系缺失
面對全球對中國式現代化路徑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經驗的高度關注,深港智庫理應成為中國智庫“走出去”的戰略節點,發揮橋梁與樞紐功能。然而,從現實運行情況來看,兩地智庫在國際傳播方面仍處于各自為政狀態,缺乏合力構建的區域性國際話語體系。香港智庫在國際傳播與語言渠道方面具有先天優勢,但其研究重心多偏向全球議題,對國家重大戰略及灣區本地議題涉獵不足。深圳智庫雖有政策議題優勢,但多受限于英文能力與海外渠道不足,難以在國際輿論場中發出聲音。兩地智庫未能形成優勢互補的傳播格局,合作成果在國際舞臺影響力有限。
深港聯合參與全球智庫對話與議程設置的制度平臺缺失。目前,深港智庫聯合發布的英文研究報告寥寥,合作參與國際智庫峰會、共同主辦全球性論壇的案例尚屬零星,在區域經驗對外闡釋方面,也尚未形成可持續傳播路徑與標準化輸出模型,在回應國際輿論誤解、構建中國話語體系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從更深層次看,深港智庫既缺乏具有全球傳播力的學術話語,也缺乏引領性強、可重復使用的傳播模板和案例,導致“有內容無語言、有研究無影響”的問題較為突出。
五、深港“智聯雙城”的協同路徑構建:從合作走向耦合
深港新型智庫的發展正處于關鍵歷史機遇期,既有國家戰略深人推進帶來的新契機,又面臨體制融合、資源調配與全球競爭的多重壓力。為適應大灣區建設的深度需求,深港新型智庫亟須從以項目為主的松散合作范式,邁向高水平、深層次、系統化的“耦合型協同”格局,為區域治理現代化和國家新型智庫體系建設提供灣區樣本與制度創新經驗。
(一)完善合作機制:構建制度化合作架構
深港智庫是公共政策完善與區域治理的重要節點,實現智庫協同耦合的根本前提在于構建穩定、可持續的制度支撐體系。首先,加強頂層設計,探索組建“深港智庫合作委員會”作為統籌平臺納入深港政府高層、政策部門及代表性智庫機構,共同制定合作發展戰略、協調具體事務,并對重大課題給予資源配置與政策支持。通過設立雙邊聯席制度,推動雙方政府設立專責機構,形成跨部門、跨層級的政策協同機制。
其次,推動合作平臺由臨時性載體向制度化基礎設施轉型。可依托深圳前海、河套等區域樞紐,設立“深港智庫協同創新基地”,承載聯合研究、學術交流、人才孵化等功能,打造成為促進深港知識要素流通的重要節點。同時,推動“港深智庫聯盟”等現有平臺向制度性、規范化方向升級,提高合作項目的靈活性和創新性。
財政支持方面,可借鑒深圳市自然科學基金計劃“深港聯合資助類項目”等模式,探索設立“深港智庫聯合研究基金”,用于支持中長期聯合課題、常態化交流項目及國際合作。積極探索“政府引導 + 社會資本 + 國際資助”的混合資助模式,拓寬智庫合作項目資金來源,激發市場參與活力,推動智庫研究從政策依賴走向可持續發展。
(二)實現需求對接:優化成果轉化機制
深港智庫在合作過程中亟須解決成果供需錯配與政策反饋機制不暢的問題,關鍵在于建立深港兩地雙向互動的“政策需求一智庫供給”耦合機制,構建由政府、智庫與產業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議題協調機制,通過常態化“政策需求征詢”“聯合課題招標”“項目評估反饋”等制度安排,確保研究成果緊扣區域治理重點與前沿議題。
同時,應進一步拓寬合作議題邊界,實現從“硬議題”向“硬軟并重”轉型。在保持經濟、科技等核心議題關注的同時,鼓勵雙方智庫拓展合作領域至文化交流、教育協同、社會治理、公共服務優化、人口老齡化、城市韌性建設等領域??赏ㄟ^設立“年度深港智庫重點合作議題清單”等方式,聯合發布課題,推動研究任務多樣化、結構均衡化。鼓勵深港兩地智庫的研究人員跨領域組建研究團隊,打破學科壁壘和機構界限,實現跨知識體系的有效整合,從而推動研究成果更具系統性、戰略性與實踐導向。
(三)促進要素流動:推動資源整合與共享
深港智庫協同合作的有效運行離不開知識要素的高效流通與平臺支撐。在數據跨境流通受限的背景下,應加快建立數據共享協調機制。在確保國家安全與數據合規的基礎上,推動深港在數據分類標準、數據使用權限、隱私保護技術等方面達成共識,為深港智庫的數據共享提供制度保障。在合法合規框架下,采用數據脫敏、沙箱計算、隱私計算等技術手段,推動特定主題研究中的數據合規共享。
人才機制方面,可探索設立“深港智庫交流計劃”,支持研究人員雙向駐留、聯合調研與項目攻關。通過將符合條件的智庫人才納入往來港澳人才簽注體系、設立聯合博士后流動站等方式,為人才跨境流動提供制度保障,夯實智庫合作的后備力量基礎。
基礎設施與信息系統建設方面,可推動建立“深港智庫協同成果平臺”,集成課題管理、研究數據、政策建議、成果發布等功能,實現資源歸集、信息互通與成果傳播一體化運行。同時,鼓勵深圳科技企業與香港高校研發機構聯合開發輔助性研究工具,如政策建模平臺、政策效果仿真系統等,以技術創新提升研究效率與決策支撐能力。
(四)提升傳播效能:打造區域話語體系
在全球輿論競爭加劇、區域話語權重提升的背景下,深港智庫亟須打造協同對外傳播機制,形成合力輸出、聯動應對的傳播格局。首先,加快打造標志性深港智庫合作品牌。探索打造“深港國際智庫峰會”,作為深港智庫常態化、制度化的高層次交流平臺,邀請全球頂尖智庫機構專家、政府代表、企業代表等參會,共同探討全球熱點問題和區域合作發展趨勢,進一步提升大灣區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和知名度。
其次,打造“政策 + 研究 + 傳播”三位一體的傳播體系。支持深港主流媒體聯合開設“深港智庫觀察”欄目,通過深度訪談、智庫評論、成果解讀等形式,提升研究成果在國際社會中的可見度與影響力。借助數字傳播手段,多語言、多媒介展現區域制度創新與治理經驗,打造具有識別度與持續傳播力的智庫品牌。
再次,加快構建具有深港特色與國際傳播能力的戰略話語體系。圍繞中國特色現代化、制度創新、區域融合等關鍵議題,推動構建具有深港共識的智庫傳播話語體系,在政策議題表達上體現灣區視角,在傳播語境中回應國際關切,在論證路徑上體現學術規范性,在闡釋中國式現代化、回應全球性挑戰中占據主動權。
[參考文獻]
[1]曹慶華,李芝.中國-東盟智庫戰略對話論壇平臺建設研究[].市場論壇,2024(1):20-26.
[2]高峰,陳菲.菲律賓智庫在國家治理和區域治理中的作用研究Ⅲ].智庫理論與實踐,2023,8(6):54-65.
[3]孫明華,成文,許愛萍.京津冀智庫協同發展路徑研究[].環渤海經濟瞭望,2025(2):139-142.
[4]王蓉,陳菲.新加坡智庫在東南亞區域治理中的作用探究[].智庫理論與實踐,2022,7(5):131-141.
[5]張云昊,田海容.打通學術研究與公共政策的“最后一公里”—知識中介的內涵、功能及爭議[].科學學研究,2024,42(2): 225-232+247
[6]張正良,張樹劍.粵港澳大灣區智庫的區域塑造功能研究[J].特區實踐與理論,2024(5):68-75.
[7]趙恒煜.粵港澳大灣區智庫發展特征、問題及趨勢研究[]智庫理論與實踐,2022,7(6):72-82.
Research on the Collaborative Path of“Cities Intelligent Connection” between Shenzhen-Hong KongThinkTanks
Zheng Yujie,Ma Chaoliang
(China Development Institute, Shenzhen,Guangdong518029)
Abstract:Againstthebackdropofthein-depthadvancementoftheGuangdong-HongKong-MacaoGreaterBayArea(GBA)constructionand theacceleratedmoderzatioofCi’satioalgoveanestem,SenznadHongKnghvegaduallexplodacollborativeodel of“SartCoiioiouhk,agigtloi drivendevelotdubald establishddaldstgdcot demandfoilealrtieldi betwnttitctlidilti facitatethetasioftkllboatioeSndogKooeaiotoupplemeigech constructinastadopfmokgaioieatodad establishingaloileallt strategicstatueofennHongKongthinktanksiegialgoveance,knowdgedisseminationndglobalompetiis.
KeyWords: GuangdongHongKongMacaoGreaterBayArea;Shenzen-HongKongCoperaton; ConsrctionofThinkTank; CitiesInteigent Connection
(收稿日期:2025-06-10責任編輯:賴芳穎)